赣派建筑赣派古建筑的形制与结构特征

赣派建筑赣派古建筑的形制与结构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发展⾄今已有⼏千年的历史,由于地域、环境⽓候、风⼟习俗等的差异,形成了具有各⾃地域特征的建筑,久⽽久之形成了不同的建筑体系,如北⽅官式建筑、岭南建筑、徽派建筑、赣派建筑等等。
其中赣西传统建筑是赣派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江西万载⽥下路是赣西传统古建筑保存较为完整的区域,是保存传统建筑较为集中的地段,本⽂以江西万载⽥下古城古建筑中的祠堂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分两篇⽂章来介绍赣派古建筑的建筑形制、结构体系、传统构造和营造⼯艺等。
本篇介绍赣派古建筑中祠堂建筑的形制
⼀、祠堂建筑的空间特征
⼆、祠堂建筑的平⾯形制
三、祠堂建筑的结构形式氰酸酯树脂
●祠堂建筑的空间特征●
祠堂,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化的延展,是宗法家族制度的创造,凝聚着古⼈的智慧和汗⽔,是加强族⼈之间宗族情感联络和建⽴宗族活动场所的凝聚地更是⼀种严肃庄重的礼制建筑。祠堂建筑始于商代,唐宋时期发展迅速,明清时期达到顶峰,这⼀时期的建筑形制也很稳定。祠堂建筑的形制是从住宅建筑演化发展⽽来,住宅建筑也许会随着种种条件和原因⽽千变万化,但祠堂建筑形制没有太多的变化。
祠堂建筑作为⼀种具有强烈的秩序感、遵循等级礼仪制度和强调尊卑有序的传统空间院落,既具有内向性,是⼀种具有很强内外区分的领域空间,⼜具有公共性,是⼀种符合“天⼈合⼀”、⾃然有机整体的传统⽂化理念的⼴泛空间。
祠堂建筑的内向性表现为⽤族谱、祭祀活动、祠堂建筑⾃⾝等来增强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以此来界定出本族的空间领域。
祠堂建筑使⽤厚重的墙体围合,且外⽴⾯极少开窗,内部通过天井院落通风采光,这种内向性的空间极⼤因素是受到了宗族制度的影响。为了进⼀步强化空间领域,在祠堂建筑中,⽤⽂化意蕴和特定装饰来界定边界,具有明显的象征特征。抱⿎⽯、天花、垂花柱、绘画、雕刻等构筑物和装饰物凸显个性,将本族的空间领域从整个⼤⽚区环境中独⽴出来。
祠堂建筑同时⼜弱化了⼀般住宅建筑的内向与私密特征,⽽更多地表现出⼀种公共性。⼀⽅⾯,祠堂
强调与外界环境的联系。因为祠堂建筑具有强烈的限定感,使得建筑与外界空间联系甚少。因此利⽤内部院落空间与外部⾃然环境进⾏联系。同时祠堂建筑弱化了⼊⼝转折空间,并在院墙上开设了漏窗、花窗等加强内部院落和外界的联系,突出了更强的开放性。另⼀⽅⾯祠堂建筑弱化了室内外的界限。祠堂建筑单体和院落空间由于功能和礼制的需要⽽进⾏相对的弱化处理。⾸先朝向天井内院的建筑⽴⾯采⽤开敞形式,享堂等祭祀空间⼤多开敞,没有门窗,这样使得室内外空间得到充分交流。其次祠堂建筑多处建有檐廊,对内通过门窗与室内相连,对外通过廊柱和地⾯⾼差划分檐廊和院落的界限,使得檐廊成为室内空间和院落空间的过渡、缓冲空间。再者祠堂建筑朝向院落的⽴⾯相对外⽴⾯⽽⾔,与室内空间装饰别⽆⼆致,装饰精美、尺度宜⼈、增强了室内外的联系。
⼀般来说,祠堂建筑采⽤沿纵深⽅向轴线对称,并在轴线上依次展开礼仪空间的院落式布局⽅式。明《鲁班经》卷⼀记载:“凡做祠宇为之家庙,前三门(⼭门),次东西⾛马廊,⼜次之⼤厅,厅之后明楼、茶亭,亭之后即寝堂”。万载祠堂的礼仪轴线上依次布置单体建筑仪门、享堂、寝堂,院落两侧环绕厢房或连廊,作为堂与堂之间的过度和连接。横向上,天井与侧廊或厢房交替布置,⾼度由厅堂的⾼度决定。祠堂建筑中的仪门、享堂、寝堂等主体建筑的⾼度沿轴线依次递增,建筑基底⾼度也依次增加,代表着节节升⾼。如下图所⽰。
郭绿荫公祠明间剖⾯图
祠堂建筑的布局⾼低错落,主从分明,井然有序。祠堂建筑仪门与享堂之间基底⾼差⼀般在0-04m之间,⽽享堂与寝堂之间基底⾼差⼀般在0.3-0.5m之间。建筑⾼度从⼊⼝沿纵向轴线⽅向依次递增,仪门与享堂之间屋脊⾼差⼀般在0.6-1.0m之间,⽽享堂与寝堂之间屋脊⾼差⼀般在1.0-1.5m之间。表2-1、表2-2为万载祠堂建筑基底⾼度和屋脊⾼度对⽐表,其中以各个祠堂起始单体建筑室外标⾼为基准标⾼Om。祠堂各个建筑单体屋⾯坡度⼀般在2540之间,如表23所⽰为万载祠堂建筑屋⾯坡度对⽐表。
调节板万载祠堂建筑基底⾼度
万载祠堂建筑屋脊⾼度
万载祠堂建筑屋⾯⾼度
祠堂建筑的构成要素
祠堂⼀般由有屋顶覆盖的单体建筑和室外要素构成。室外要素⼀般包括祠堂⼊⼝前的院场空间、泮池、牌坊等,因各种因素没有牌坊保留下来。明《鲁班经》卷⼀记载:“凡做祠宇为之家庙,前三门(⼭门),次东西⾛马廊,⼜次之⼤厅,厅之后明楼、茶亭,亭之后即寝堂”。
祠堂要素屋顶⽰意图
便携式洒弹器祠堂要素平⾯⽰意图
在祠堂纵向礼仪轴线上依次布置单体建筑包括⼭门、仪门、享堂、寝堂等主要建筑,院落两侧环绕厢房或连廊。如下图所⽰分别为祠堂要素屋⾯⽰意图、祠堂要素平⾯⽰意图。
⼭门
⼭门,祠堂的⼊⼝门楼,是祠堂建筑礼仪序列的开始。⼭门将祠堂单体建筑与⽚区⼤环境分隔开来,并与围墙、仪门围合起⼀个封闭的内部院场空间。万载祠堂中只有郭绿荫公祠和南轩公祠还保留完整的⼭门建筑,⼤多数祠堂没有⼭门建筑。
郭绿荫公祠⼭门(由外向⾥看)
郭绿荫公祠⼭门(由⾥向外看))
仪门
⼜称门堂、门屋,当祠堂没有⼭门时,仪门就成为祠堂建筑礼仪序列的起始。仪门是⽤做看守休息、传达和存放物品之⽤。仪门是由门根据厅堂空间发展演变⽽来,⼀般为五开间三进深,明间和次间为⼊⼝⼤门,左右两稍间⽤砖墙或⽊隔断围合形成辅助⽤房。根据仪门有⽆列柱可将仪门分为门廊式和门罩式两种主要形式。
门廊式
是指仪门前檐⽤柱⼦承重,在门前形成⼀个柱廊空间,⼤门安装在脊柱上的⼀种形式,也是仪门最常见且主要的形式。万载祠堂门廊式仪门⽐例尺度表
注:宽长⽐是指通进深与通⾯阔的⽐值;⾼宽⽐是指前檐⾼度与通⾯阔的⽐值。
门罩式
是指在祠堂外墙上开门洞,然后在⼤门门仪上⽅⽤砖叠涩外挑⼏层线脚或在其上作披檐,披檐⽤伸出墙外的挑⼿⽊承托的檩条⽀撑,然后⽤⽡⽚覆盖,檐下有做⼀些雕饰。门仪是指祠堂⽊门周围的⼀副⽯质或⽊质的边框。万载祠堂的门仪⼤多是⽯门仪,且⽤青⽯制成,⽯门仪是由门梁⽯、门仪⽯、门枕和门槛组成。
万载祠堂仪门形式
凉亭
建于仪门和享堂之间,⼜称为轿亭、藻亭,全部开敞通透。凉亭是作祭祀前准备场所之⽤,也可作乘轿落轿、活动主持台等之⽤。凉亭是祠堂建筑的点睛之处,使得祠堂更灵动丰富。凉亭均为正⽅形平
⾯,外围四根⽊柱或⽯柱落地,内部为四根杉⽊垂柱,亭内作藻井天花,四⾓起翘,⽣动灵活。凉亭的四根落地柱⼀般间距在 3.6m-4.5m 之间。
享堂,⼜称祭堂,位于祠堂中轴线中⼼,也是整个祠堂的核⼼建筑,是宗族活动的主要空间,因此在整个祠堂建筑中享堂的形制和等级最⾼享堂,⼜称祭堂,位于祠堂中轴线中⼼,也是整个祠堂的核⼼建筑,是宗族活动的主要空间,因此在整个祠堂建筑中享堂的形制和等级最⾼。
万载祠堂厅堂⽐例尺度
注:宽长⽐是指通进深与通⾯阔的⽐值;⾼宽⽐是指前檐⾼度与通⾯阔的⽐值。
万载祠堂寝堂⽐例尺度
注:宽长⽐是指通进深与通⾯阔的⽐值;⾼宽⽐是指前檐⾼度与通⾯阔的⽐值。
寝堂
⼜称“上厅”,⼀般处在祠堂轴线的末端,是供奉祖先神位的地⽅,也是祠堂中最具有神秘⾊彩的空间。寝堂的地坪⾼度⼀般是祠堂中最⾼,来强调祖先⾄⾼的地位。享堂⼀般是五开间,中间三开间较开敞通透且采⽤通⾼设计,⽤作参拜空间;左右两侧较为封闭,可以增加夹层,常⽤作议事和储藏等辅助功能。
万载祠堂厢廊⽐例尺度
厢廊
是指位于院落、天井左右两侧连接厅堂的厢房或连廊。厢廊是厅堂与厅堂之间的过渡空间,为祠堂建筑的辅助功能空间。⼀般⼭门与仪门之间的厢廊为单坡顶开敞的连廊或没有连廊,仪门与享堂之间、享堂与寝堂之间⼤多为双坡顶的厢房或开敞的连廊。
天井
是祠堂各个建筑之间联系的过渡空间,祠堂的轴线、建筑的⾛向都是以天井为依据,根据天井来确定建筑的前后左右关系。万载祠堂建筑中天井不仅可以串联各个建筑,还能起到建筑室内通风、采光以及排⽔等作⽤。祠堂建筑中⼤多采⽤⼟形天井,然后通过明沟和暗沟结合⼀起把⽔排出。
●祠堂建筑的平⾯形制●
祠堂建筑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其形制经历了丰富的变化,在明清时期达到相对稳定状态。通常⽤中轴线上单体建筑的进数和天井院落描述整体的组织⽅式进⽽探究祠堂建筑的总体形制。 “进”是指祠堂主体建筑⾯阔⽅向平⾏的单体建筑的称谓。沿⾯阔⽅向平⾏的⼀组建筑为⼀进,中轴线上有⼏组建筑就是祠堂有⼏进。进的多少影响祠堂通进深的⼤⼩。进的存在能贡献祠堂通进深的⼤⼩,并且进所表
⽰的空间是个室内外转化的空间,即进与进之间有⼀个室外空间作为过渡,因此祠堂中轴线上的凉亭不能算作⼀进,可以看做享堂的前序空间。
海洋工程船渡,因此祠堂中轴线上的凉亭不能算作⼀进,可以看做享堂的前序空间。
三进两天井式祠堂是万载祠堂的基本形制,呈“⽇”字型平⾯布局。按⼊⼝顺序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为仪门、享堂、寝堂,并形成了两个天井院落。三进的布局,使得空间功能划分明确,仪门作为祠堂的开端,代表着祠堂的等级和规模,享堂为宗族祭祀活动的主要空间,寝堂则为供奉祖先之所。如鲍⽒之祠、郭衡公祠、郭汗公祠、闻礼公祠、⾟勿公祠、⾟家祖屋等。
其中最常见的是在三进两天井式祠堂的基础上,在仪门和享堂中间增加⼀元素凉亭,也是呈“⽇”字型平⾯布局,此时前天井变成了“凹”字型。凉亭虽能贡献祠堂通进深的⼤⼩,但是在空间上,凉亭并没有完成进所表⽰的室内外关系的转化过渡,即进与进之间必须有⼀个室外空间作为过渡,因此祠堂中轴线上的凉亭不能算作⼀进,可以看做是享堂的前序空间。如郭瑞公祠、⾼燕⼭祠堂、郭挥公祠等。
三进两天井⼀院落式祠堂和三进三天井式祠堂是在基本形制的基础上,在轴线始端或末端加⼀院落或⼀天井的形制。按⼊⼝顺序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为仪门、凉亭、享堂、寝堂,前后单体建筑与侧廊围合形成天井,单体建筑与围墙围合,若左右⽆侧廊或厢房,则形成院落;若左右有侧廊或厢房,则形成半天井。如彭希载祠、宋辑轩公祠、张爵公祠、易家祠等。
三进两天井两院落式祠堂是在基本形制的基础上,在轴线始端和末端各加⼀院落的形制。按⼊⼝顺序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为仪门、享堂、寝堂。如⾟卫公享堂等。
四进三天井⼀院落式祠堂是万载祠堂的最⾼形制。按⼊⼝顺序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为⼭门、仪门、凉亭、享堂、寝堂,与此同时形成两个天井,在轴线的末端,寝堂与围墙之间围合成⼀个狭长的半天井空间,构成三天井院落。四进式祠堂⽐三进式祠堂增加了⼀进⼭门。由于⼭门和仪门之间是相分离的空间结构,形成⼀院落空间。如郭绿荫公祠、南轩公祠、郭家⼤祠等。
两进两天井式祠堂是万载祠堂中的个例。按⼊⼝顺序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为⼊⼝仪门、寝堂,形成前后两个天井。寝堂承担了享堂和寝堂两个空间的功能,既满⾜族⼈祭祀活动⼜要兼做聚会议事之地。如郭烈公祠、易家偏祠等。
总上所述,万载祠堂的基本形式是三进两天井式,呈“⽇”字型平⾯,其他的形制都是在此基础上进⾏延伸衍化。
●祠堂建筑的结构形制●
万载祠堂建筑基本都是砖⽊混合结构,其中以⽊构架为主要结构形式,硬⼭搁檩为辅助结构。⽊构架作为建筑的⽀撑体系,是建筑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万载祠堂的⽊构架体系主要包含穿⽃式、抬梁式、
抬梁穿⽃结合式。抬梁式⽊构架由梁承檩,沿进深⽅向架梁且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屋⾯荷载由椽、檩、梁、柱层层向下传递。因⽽抬梁式⽊构架可以采⽤较⼤跨度的梁,以减少柱⼦的数量,从⽽取得较⼤的室内空间,但其⽤料⼤,适应性较弱;穿⽃式⽊构架由柱⼦承檩,每柱上架⼀檩,屋⾯荷载直接由檩传⾄柱。因此穿⽃式⽊构架⽤料⼩,整体性强,但柱⼦排列紧密,室内空间较⼩。抬梁穿⽃结合式⽊构架涵盖了⼆者的优点,既能通过减柱来营造⼤空间,⼜能节约⽊料。
⼭门通常是五开间两进深,采⽤穿⽃式⽊构架,单檐悬⼭屋顶。郭绿荫公祠的⼭门采⽤三层跌落式单檐悬⼭屋顶,由⽯柱上伸出雕花式挑⼿⽊进⾏出挑承托挑檐檩。前檐为驼峰⽃拱式的船篷轩造,明间⼗⼆步架,两檐柱为⽯柱,其余为⽊柱,屋顶最⾼,屋脊⾼约 9.31m,次间屋顶次之,屋脊⾼约 7.78m,梢间采⽤硬⼭搁檩结构,屋顶最低,屋脊⾼约5.34m,南轩公祠的⼭门采⽤两层跌落式单檐悬⼭屋顶,明间和次间屋顶为⼀体,屋脊⾼约 7.97m,梢间采⽤硬⼭搁檩结构,屋脊⾼约 7.40m,⽐明间和次间屋脊⾼度略低⼀点。
郭绿荫公祠⼭门明间剖⾯图
南轩公祠⼭门明间剖⾯图
三层跌落式屋顶
挑⼿⽊
工位管理系统仪门通常是五开间三进深,采⽤抬梁穿⽃结合式⽊构架,⼗檩九步架,单檐硬⼭屋顶,⼤屋顶下以脊柱为界分为两个不同的结构形式,前为轩顶,后为⼈字顶。
仪门⽴⾯图
仪门剖⾯图
前檐通常采⽤卷棚轩的做法,贯通明次两间。前檐明次间的檐枋梁架采⽤⽃栱式梁架,即明次间连接檐柱的是拼合⽊质直梁,在梁与檐柱的交接处置两攒重栱,以承托纵向的梁及上部的荷载。在梁与柱的交接处,梁的下⽅置雀替,⼀是起到承托上部的重⼒,⼆是能减少梁枋的跨距。檐枋梁架不仅能够起到横向拉结的作⽤,还能够通过调节⽃栱的⾼度起到纵向的承托作⽤。⽃栱承托的川梁延伸⾄室外承接挑檐檩。前檐柱和脊柱之间⽤川梁连接。正贴采⽤驼峰式⽃栱梁架,梁上置驼峰状柁墩,其上承托⽃栱,⽃栱承托檩条。边贴在川板上架平盘⽃,然后在其上竖童柱,童柱顶置檩条,檩条上铺鹤颈弯椽,构成卷棚轩。
建筑线脚平盘⽃
拼合梁
后檐的脊柱和步柱之间增加⼀个斜屋顶,⼈字形屋顶的正贴为抬梁式,采⽤驼峰式⽃栱梁架,以五界
梁为承重结构,运⽤减柱造,⽤两根拼合梁取代了⼀根步柱和两根童柱,上下两层梁之间⽤驼峰状柁墩⽀撑其上承托⽃栱,⽃栱承托檩条,在⼈字顶最上部的正梁中间,即正檩的两侧,增加⼀对伴梁,与正檩形成“三花檩”组合,这⼀对伴梁呈三⾓形且上刻雕花,也称为抱梁云,四界⼤梁延伸⾄室外承托挑檐檩。边贴为典型的三柱五檩式穿⽃式结构,其中三颗⼤柱落地,每两颗柱⼦之间⽤川梁连接,童柱搁置在川梁上,同时在正檩的两侧增加⼀对伴梁,与正檩形成“三花檩”组合。后檐明次间的檐枋梁架与前檐相同,采⽤⽃栱式梁架。
祠堂要素屋顶⽰意图
三柱五檩
凉亭通常为正⽅形平⾯,采⽤穿⽃式⽊构架,歇⼭屋顶,翼⾓起翘形成优美舒展的曲线,与享堂屋顶形成“勾连搭”形式。四个落地柱⽤川板及梅⼦连接,并在顶端放置檐檩,再在四根柱⼦间放置四根垂花柱,⽤川与相邻落地柱连接,并铺设鹤颈弯椽,四根垂柱间⽤川板连接,内设⼋⾓形藻井天花。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5:46: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3355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建筑   祠堂   空间   享堂   院落   仪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