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会龙山生态公园规划

益阳市会龙山生态公园为例的城市生态公园规划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保护城市生态,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城市公园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出一种新的公园类型:城市生态公园。本文以益阳市会龙山公园为例,以规划背景、规划思路、具体规划策略与方法三步走的方式对其进行了以生态修复为基础的生态规划。
关键词:城市生态公园;生态规划;会龙山;生态规划
城市生态公园是指位于城市郊区或近郊,通过保留、模仿或修复地域性自然生境来建构主要环境,以保护或营建具有地域性、多样性和自我演替能力的局部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进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为目的,以生态文化或技术为主题,提供与自然生态过程相和谐的游览、休憩、实践等活动的园林[1]。20世纪90年代初,以1990年国际生态城市会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为标志,城市生态建设再次掀起高潮,城市生态公园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很大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在我国也逐步开始了城市生态公园的建设,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如:成都活水公园展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完善;南昌象湖公园是对废弃砖瓦窑取土生境破碎化区域的生态修复;唐山城市中央生态公园是对煤炭采矿塌陷区的利用;上海环
城生态公园则将防护绿地规划与生态恢复及众游憩相结合。这些都成为我国城市生态公园建设的典范。城市生态公园的建设在我国仅有十余年的时间,且大多数城市生态公园位于城市区域,其建设的条件受人工影响很大,导致生态遭到一定破坏,建设生态公园的难度较大。本文以益阳市会龙山生态公园的规划为例,探讨以生态修复为基础的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以期对城市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有实践意义的借鉴和参考。
1、 城市生态公园规划基本概念介绍
1.1城市生态公园的一些明显特征
1.1.1在功能上,城市生态公园主要是保护和修复区域性生态系统;
1.1.2在空间布局上,城市生态公园以满足生态系统要求为前提,构建景观生态格局;
1.1.3在落组成上,城市生态公园的植物落由乔木、灌木、地被配置而成,接近自然落,种类多,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明显地域特;
1.1.4在植被选择上,在保留原有野生种类的基础上,以绿地生态系统健康为出发点,借鉴
自然植被结构和演替过程进行设计,并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抗逆性强的乡土植物和地带性植物种类为主;
1.1.5在功能目的上,强调公园的生态效应,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为首要目的,并兼有娱乐游憩、自然生态教育的功能;
1.1.6在养护管理上,依赖生态系统自我更新能力和较强的抵抗外界干扰能力,进行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自我维持,不必人工投入大量的水、能量、杀虫剂和化肥等进行维护。含油尼龙衬板
1.2城市生态公园规划布局的基本原则
城市生态公园是生态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布局应根据城市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和生态敏感性,从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协同作用的角度来合理布局城市生态空间。在系统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城市生态公园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城市生态公园应遵循以下原则。
1.2.1系统保护原则
城市生态公园主要功能之一是保护区域性生态系统,在城市规划空间布局时,要从城市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连续性、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保持生态资源的稳定性角度,保留城市自然生态绿地和废弃地建设城市生态公园。为各种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保持城市生态公园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确保动物的避难场所,避免人工设施的大范围覆盖。保持城市水体、生物、矿物等各种资源的平衡与稳定,避免各种资源的贫瘠化,确保城市生态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同时,还要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维系和发扬地区特文化。
1.2.2区域分异原则
根据生态系统的可承载能力、保护价值和环境本身状况予以空间上的划分。区域分异是空间载体的共有规律。城市生态公园布局要根据城市自然地理地貌特征和生态敏感性,以不同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生态环境为基础,结合城市生态功能区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合理划定城市生态公园[2]。针对不同区域如城市湿地、风景林地、水源保护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遗产地等,因地制宜确定功能各异的生态公园,提出不同
的规划建设指导思想和原则,合理引导城市生态系统向良性转变,保障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
1.2.3生态修复原则
城市建设的扩张和不合理的利用,使城市地形地貌、水系湖泊、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生境破碎化导致城市生态系统失衡。城市生态公园具有修复区域性生态系统的功能,规划布局时,要根据城市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理念,利用市区的荒地或废弃地以及城郊地区规划建设成城市生态公园,尤其是对废弃的城市湿地进行恢复重建,使城市破碎化的生境得以恢复[3]
1.2.4城乡一体原则
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按照城乡一体的要求,统筹布局城市生态公园。构筑点、廊、块相结合的生态网络,增加开敞空间和各生境斑块的连接度,减少城市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面,促进生物间的联系,给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间。从区域环境和区域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城市生态公园规划建设问题,制定完整的城市生态公园发展战略、措施和行动计划。
2蛇油精、以益阳市会龙山生态公园为例的具体规划
2.1规划背景
益阳市会龙山生态公园位于益阳市中心城区西部,北接资江,南达花乡路,西靠志溪河,东接资江一桥繁华地段,公园东西长从500m到1200m不等,南北长约1900m。公园现有用地面积约45hm2。公园内生态条件优越,植被覆盖良好,自然景观非常优美,人文景观沉淀较深,它是益阳市城市绿地系统当中最为重要的绿斑块之一,在城市生态环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种种人为的原因,会龙山公园内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的趋向日益加剧,蚕食、吞食公园与山体的现象时有发生,毁林开荒、开山建设的行为更是屡禁不止,而其周边工厂所产生的工业污染、挖砂采砂、港口运输等活动更是对公园的生态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害。有鉴于此,益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对会龙山公园进行扩建改造,以创建生态文明为目标,适当扩大公园的面积,将公园建设成为以自然山林和生态景观为主体,以佛教文化和城市文化为特的城市生态公园,规划总面积为186.6hm2
2.2规划的基本思路
自动化测试脚本
规划强调以生态修复为出发点,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为设计主线,按照“现状生态分析-生态功能引导-景观元素扬弃-景观格局优化-合理节约建设”的规划思路进行设计。规划强调生态建园的理念,延续场地的景观生态与历史文脉,突出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有机融合。通过生态修复思路与方法的运用,使公园真正成为一个与自然生态过程相和谐的集游览、休憩、实践等活动为一体的园林。
2.3规划的策略与方法
2.3.1融合渗透,修复景观格局
公园范围内的风景资源较为丰富,有自然资源与人文景源共2大类、7中类、23小类,92个景观单元,其中有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以白鹿晚钟、会龙栖霞、裴亭云树等最为有名。但目前景观格局较为破碎,利用很不理想。规划在对景观元素的类型、数目、空间分布与配置进行基础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生态模式,通过景观要素的生态适宜性分析,对景观要素与生态因子进行了排序,确定出有生态价值的因子,进而建立起具有可行性的典型空间构型,以优化景观格局。规划注重公园内部景观格局与周边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与邻近公园的秀峰湖公园、裴公亭游园、滨江绿带、白鹿寺等景
观元素的有机结合,以及周边城市道路、湿地、绿地、公共空间系统等零散分布的绿斑块、廊道有机配合的融合渗透,使会龙山生态公园与其他景观元素一起,构建了益阳市城市的整体生态网络,既有效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也使得益阳市的城市景观面貌得到了大幅的改进,实现了优化景观格局的目标。
2.3.2生态为本,优化功能格局
以生态为基础的功能格局,是生态公园欲创痛公园的区别所在。本规划以先期的景观格局优化为基础,按照相应的生态要求,采用传统的公园游人容量计算法、景观分区法、生态影响法等,计算出会龙山生态公园的合理生态容量,进而再确定出公园合适的游人量。通过不同生态功能区域的独自的生态要求,按照景观生态格局多样性与共生性的方针,将公园的功能格局组合成为形成“一带三区”的布局形式。
电极材料生态砖2.3.2.1滨江景区-临水生态休闲区
位于用地北侧,紧临资江,用地面积27.9hm2,为城市沿江带状公共开敞绿地。区内有“桓古涛韵”、“阳光起舞”、“银城揽胜”、“绿世界”、“裴亭云树”等12处景点,是富有地域文化内涵,具时代气息的生态滨水景观休闲空间。
2.3.2.2文化生态景区———文化主题功能区
位于用地中部,用地面积39.4hm2,分布有名山圣寺、青山忠骨、九龙腾飞、源远流长、佛宝流霞五大景区,36个景点,以展现佛教文化、历史文化、名人文化为特。
镇流器外壳2.3.2.3自然山林景区———生态旅游功能区
位于用地南部,用地面积119.3hm2,是用地内面积最大、生态环境最为完好的区域。该功能区由Y形谷地分成三座山体,规划在保留生态培育功能的基础上,根据各山体特征组织相应的生态游憩活动,以现亲近自然、保护生态的目的。设有青山观莲、菩提花语、禅悦风堂、蓬蓬远春、波光塘池、金黄昏、千年古树等41个景点,突出山林野趣,自然生态的特点。
2.3.2.4“一带”———景观生态廊带
沿规划用地内的主要游步道所形成的一条景观生态廊道,它将滨江景区、佛教文化景区、自然山林景区串成一体,并使公园周边的道路、山体、绿地、公共空间系统等零散分布的绿斑块与廊道得到了有机的融合渗透,构成了一个整体的生态网络。
2.3.3延续文脉,修复文化生态景观
文化生态是公园的灵魂与本底,规划在深入发掘公园内现有记忆和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生态的前提下,结合益阳市的城市历史与文化,强调以宗教文化、名人文化、城市历史为基础的文化生态是会龙山生态公园的文脉所在。规划适当摒弃了公园中原有的游乐文化与商业文化要素后,确定打造以白鹿寺为中心的佛文化、名人安息地和纪念地为主的历史文化是公园文化生态中最有意义的本底。在公园实际建设中,通过佛教文化园、曾士峨烈士纪念碑、周立波纪念园、何凤山墓园、名人纪念园等一系列生态景(区)点建筑的设立,使人文聚合的景观建筑与园林小品嵌入到了景观优美的自然生态当中,文明与场地有了良好的焊接,丰富了会龙山公园的生态文化内涵,提高了绿地的内涵性与外延性,形成了文化、景观与自然的共融。
2.3.4巧于因借,协调植物生态落
规划以生态造景为原则,研究和借鉴区域植被的演替历史,利用“潜在植被”型论对公园内的植物落进行有机更新[4]。主要的规划手法是在原有植被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填补,大量引入适合本地特的人工植物落来丰富公园的植物种类和数量。植物设计以植物的相
与季相为基础,以:香樟+榔榆+乌桕-小棕榈+石楠-二月兰,南酸枣+女贞-溲疏+小紫藤-吉祥草,香樟+乌桕-南天竹+蚊母-狗牙根,雪松+广玉兰-紫薇+紫荆+黄馨-鸢尾+地被,马尾松+枫香-红果冬青-白栎+槠栎+草(蕨类等8种植物落为基调,根据地形的不同实施变化,营造出多种形态各异,彩丰富的小森林、树丛、疏林灌草丛、林荫带等重点植物景观。最终形成了保护性植物落,观赏性植物落,原始型植物落等植物落类型,获得了稳定、多样的植物落景观。同时,通过放养放生本地野生动物的形式,实施生物多样性工程,将使公园成为具有综合生态环境利益的近自然生态型森林生态系统,使公园的基础生态条件得到最后的修复。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0:56: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3352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生态   公园   城市   规划   景观   文化   建设   基础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