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建筑与音乐赏析

中国古典音乐与建筑赏析
音乐艺术是人类创造的最美的最动人的艺术。它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可以使人感到怡然自得,甚至如醉如痴。它之所以具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就是因为其中蕴含着一种与人类息息相通的审美特质。这种审美特质就是它的朦胧美、自然美和情感美。
建筑艺术是通过建筑物的形体、结构、空间、彩、质地等方面的审美处理所建成供人们居住和活动的场地的一种造型艺术。音乐与建筑均按照各自的规律和审美要求,创造出既适应人类精神和物质的需求又符合审美需要,既有可用性又有艺术性,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的时间流动与空间造型的艺术。
一、 中国古典音乐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国古典音乐历经时代沧桑,依然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了我们的灵魂,在那亘古不变的太阳下,跨越时间、空间,其悠扬的回音正如钻石一样――依然经典、永恒、温馨、浪漫。
当音乐自你的音箱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你可以清楚的看到,在空气中流动的,是山、是水
中波塔、是叶落、是冬雪、是千古的生命里,那份说不出、道不尽的感动,那是你从未经历过的中国古典音乐之美。
中国古典音乐用纯净、朴素洗去这世界的纷繁复杂,用严格秩序、完美和谐去淡化了这个世界的混乱,使我们的生活张弛有度,动静平衡。古典音乐的真正精品则如秀外慧中的成熟女性,给人的不仅是单纯的外貌之美,更是一种综合了外在、内在美的更深层次的美感。
1、中国古典音乐的艺术特点
美妙的古典音乐中蕴含着一种与人类息息相通的审美特质。中国的古典音乐讲究的意境,讲究神韵,有一种独特的含蓄美。于是,吴国的季札在鲁国听《韶乐》的演奏时,发出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的感叹;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时,发出“三月不知肉味”的赞美。这就是中国古典音乐的神奇魅力和感人的力量。
中国古典音乐具有这种神奇魅力和感人力量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古典音乐蕴含着丰富的崇高美、悲壮美、意境美与和谐美。中国古典音乐正是因为具有这样四种美质,才会使你在聆听中国古典音乐时,感受到感情的强烈共鸣和心灵的深刻震颤。
2、中国古典音乐名曲赏析之例
中国古代有十大名曲有“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阳箫鼓”、“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茄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中国古典音乐韵味之美,由此可见一斑。其中:
《平沙落雁》全曲委婉流畅,隽永清新,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全曲以水墨画般的笔触,淡远而苍劲地勾勒出大自然寥廓壮丽的秋江景,表现清浅的沙流,云程万里,天际雁飞鸣起落的声情。曲意爽朗,乐思开阔,给人以肃穆而又富于生机之感,借鸿雁之高飞远翔,抒发和寄托人们的胸臆,体现了古代人民对祖国美丽风光的歌颂与热爱。
《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晓。“巍巍乎志在高山”,《高山》一曲表现高山屹立的雄伟气势,“洋洋乎志在流水”,《流水》一曲呈现出流水惊涛骇浪、汹涌澎湃的气象。全曲跌宕起伏,雄浑气派,连绵不断,让人听后沉浸于其中而不能自拔
《梅花三弄》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芳香、凌霜傲雪的高尚品性,是一首充满中国古代士大
夫情趣的琴曲。《枯木禅琴谱》说:“曲音清幽,音节舒畅,一种孤高现于指下;似有寒香沁入肺腑,须从容联络,方得其旨。”琴曲中采用完整重复三段泛音写法不多见,“故有处处三叠阳关,夜夜梅花三弄之诮。”(《律话》)
《夕阳萧鼓》作为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优美流畅,在演奏中运用了各种琵琶技法。在曲式上,用扩展、收缩、局部增减和高低音区的变换等手法展开全曲。此曲流传甚广,是琵琶古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它犹如一幅长卷画面,把丰姿多彩的情景联合在一起,通过动与静、远与近、情与景的结合,使整个乐曲富有层次,高潮突出,音乐所表达的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古琴名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出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
二、中国古典建筑
中国建筑向来重视与环境的协调,人工与自然融为一体。所谓气吸式玉米播种机危楼跨水、高阁依云,置亭发热涂料
阁于山间,筑楼于溪畔,会使山光水更富有生气和魅力。其中,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是其突出代表。
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传统建筑中的各种屋顶造型、飞檐翼角、斗供彩画、朱柱金顶、内外装修门及园林景物等,充分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纯熟和感染力。中国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近现代中国建筑艺术则在继承优秀传统相吸收当今世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
1、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特点:
1)与环境相辅相成
园林建筑是与园林环境及自然景致充分结合的建筑,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及环境的有利条件。
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但它却与自然统一起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我国园林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因地制宜。
在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上也力求活泼,富于变化。中国园林建筑常用落地长窗、空廊、敞轩的形式作为这种交融的纽带。这种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过渡都是渐变的,是自然和谐的变化,是柔和的、交融的。
园林建筑设计要把建筑作为一种风景要素来考虑,使之和周围的山水、岩石、树木等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优美景。而且风景是主体,建筑是其中一部分。
2)园林建筑彩明快、装饰精巧。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无论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的私园以及其他风格的建筑,其彩都极鲜明。北方皇家园林建筑彩多鲜艳。琉璃瓦、红柱、彩绘。江南园林建筑册多用大片粉墙为基调,配以黑灰的小瓦,栗壳梁柱、栏杆、挂落。内部装修也多用淡褐或木材本,衬以白墙,与水磨砖所制灰门框,形成素净,明快的彩。
3)园林建筑的体组合。
我国的传统建筑则是木架构结构体系,它能形成统一而又有变化的丰富多彩的体轮廓,游人观赏到的建筑和人们从建筑中观赏的风景,既是风景中的建筑,又是建筑中的风景。
园林建筑的特点是相互间不可截然分割的,要融于自然,建筑体量就势必要小,建筑体量要小,就必然将分散布局,空间处理要富于变化,就常会应用廊、墙、路等组织院落,划分空间与景区。正如《园冶》上说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2、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赏析之例
1)寺庙:
中国的寺庙园林往往与名山胜水的佛性灵气融合,建筑往往依山就势,高低错落,把人文景观融化于自然景观之中,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当然,作为宗教建筑,也要尽力体现信仰追求,如佛寺山门外常常见到的台阶,有五十三级的,暗喻五十三参,参参见佛;有一百零八级的,比喻世间的一百零八种烦恼,走完这些台阶,烦恼也就清除了。
2)皇家园林——北京颐和园
北京颐和园运用的是一种把形式的美感和空间美结合起来运用到自然空间里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有万寿山、昆明湖等优美景点。
园林中的一切个体建筑应与周围山水、建筑景致想和谐,要相映成趣、珠玉生辉。山阴的兰亭与周围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融为一体,人们耐酸碱保护膜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3)私家园林——苏州园林
苏州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自动拖把”的美誉。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 苏州古典园林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1985拟合直线年,苏州园林即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到清末苏州已有各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
黑格尔曾说:园林艺术不仅替精神创造一种环境,一种第二自然,一开始就用完全新的方式来建造,而且把自然风景纳入建筑的构图设计里,作为建筑物的环境来加以建筑的处理。中国的风水学说最热衷追求的审美理想是求取自然天地与人的亲和浑一。其堪舆工具六壬盘”——风水罗盘,为时空合一的相卜占地工具,将天人合一思想模式化和仪规化。
 
三、中国古典音乐与建筑的联系
音乐理论作曲家姆尼兹·豪普德曼说过:“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而建筑师凝固的音乐。”
音乐的要素是和谐,它的本质是节奏。它的形式语言是按照节拍有规律的变化运动,其内涵和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例如音乐的对称、协调、比例、重复、变换、齐一、层递、渐进、交替、间隔、循环、展延、……这些音乐的形式美规律就如同中国古典园林表现形式一样美仑美奂,将艺术人文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音乐的形式语言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语言的同体异变。
在前面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典建筑和音乐都十分重视与自然的融合。而且,在
对称、协调方面,古典音乐中的对称,可以通过重复音乐中的对位表现出来。而园林建筑的对称结构,则表现在空间的并存的关系中。在比例方面,黑格尔曾说“: 音乐和建筑最相近,因为像建筑一样,音乐把它的创造放在比例的牢固基础和结构上。”园林建筑业和音乐一样,也把它的创造放在适度的比例关系上。
四、从中国古典音乐和建筑探讨中国古典艺术精神
泱泱我中华,中国古文化的内容和理念是丰富多彩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基础仍然是相当明显的,那就是天人合一的观点。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之所以为人而非其他,以薄弱之人力获取无限之成果,在于人之道”——“死生在手,变化由心,地不能埋,天不能煞,此之为我命在我也,不在于天。”“人之道所以以弱胜强,在于顺应天命而不屈从天命、寻自然而改变自然;最重要的是,自知而知人、以人之道而推天道”——因为弱,所以团结。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4:18: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3293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