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黄绿紫花 花开看不足

红黄绿紫花花开看不足
网络中控系统康熙(1662-1722年)一朝,是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二个王朝,在经历了顺治时期的经营后,清王朝从康熙时期逐渐强盛起来。随着国力的不断提升,陶瓷业的生产也得到了恢复和进一步的发展。明、清两代御窑瓷器的烧造都是通过景德镇的御窑厂来经办的,康熙朝也不例外。御窑是明清两代专门为皇家宫廷烧造瓷器的场所,也是负责御用瓷器烧造的生产与管理机构,设立在江西景德镇珠山,明代称御器厂,清代称御窑厂。
康熙帝及朝廷对于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烧造十分重视,清朝改变了明代派遣宦官来做督窑官的做法,康熙时派驻朝廷官员为督窑官兼理景德镇御窑的烧造事务,并以督窑官的姓氏作为瓷窑的名字。康熙时期最著名的督窑官为臧应选和郎廷极,在他们主持窑务期间烧造的器物称之为臧窑和郎窑,无论是臧窑还是郎窑都与康熙时期颜釉瓷器的烧造密不可分,成就斐然。
颜釉是指在陶瓷的基础釉料中加入含有着金属元素的物质,经一定温度烧成后使釉层呈现出某种固有泽的陶瓷釉品种。不同的着金属元素在不同的温度和烧成环境下呈现出不同的颜。按烧成温度来划分,颜釉一般习惯上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两种。
a级防火软膜天花>槐木可以做防腐木吗
涂布刮刀康熙朝颜釉在继承元、明景德镇颜釉烧造成就的基础上,开创了颜釉烧造的新时代,特别是在督窑官臧应选和郎廷极主理景德
镇窑务期间,颜釉瓷器的生产异军突起。著名的红釉品种豇豆红釉和洒蓝釉就是臧窑时期的作品,除此以外还有“蛇皮绿、血黄、吉翠、黄斑”以及“浇黄、浇紫、浇绿”等品种;而郎窑的重要贡献则是闻名遐迩的郎窑红。在康熙时期,景德镇御窑还创烧了更多的颜釉品种,如天蓝釉、苹果青、冬青、珊瑚红、胭脂水、湖水绿、乌金釉、米釉、金釉等。康熙颜釉瓷器品种丰富,它标志着清代制瓷工艺的精进,不论是高温铜红釉中的豇豆红、祭红、郎窑红釉,或是以铁呈的天青、冬青、粉青釉,还是以钴呈的天蓝釉,以及低温黄釉、绿釉等,都达到了釉纯正、调稳定的程度,或晶莹明丽、或莹润蕴蓄的高水准。
红釉
红釉是在基础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着剂,常见的为铜、铁或金,经不同的温度和相应的烧成条件使釉面呈现出不同特点的红的陶瓷品种。从红釉的呈成分上来看,康熙红釉可以分成三种,即铜红釉、铁红釉和金红釉。铜红釉是以氧化铜为着剂在还原气氛中经高温烧成的红釉,如霁红釉、豇豆红釉、郎红等;铁红釉是以氧化铁为着剂在氧化气氛中经低温烧成的红釉,如矾红釉、珊瑚红釉等;金红釉则是以金为着剂经低温烧成的红釉,如胭脂红、胭脂水釉等。从烧成温度上来说,红釉可以分成高温和低温两种,高温红釉是在1250度以上的温度中烧成的,如霁红釉、郎红、豇豆红等;低温红釉则是在1000度以下的温度中烧成的,如矾红釉、胭脂水釉等。郎窑红
明代中期以后,铜红釉的烧造基本停止了,一直到了清代康熙时期才又重新恢复,因烧成于郎廷极督理景德镇窑务时期,故以郎窑红而闻名于世,又称郎红。郎窑红虽以仿宣德宝石红釉为名,但又与之有很多不同,形成了康熙红釉的独特之处,但其烧造难度仍然极大,故当时就有“若要穷,烧郎红”的说法。郎窑红在泽上继承了宣德宝石红的艳丽与深沉,在强还原气氛中经1300-1320℃高温烧成,泽深艳,好像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因此又称作牛血红。郎窑红釉有单层与双层之分,单层釉施釉较薄,釉面光亮,开有细片纹;双层釉釉汁凝厚,釉面匀净,多开有较深纹路的片纹。郎窑红釉面呈现出很强的玻璃质感,清澈透亮,器里外均有细碎开片,红不如永宣时期红釉的匀润,而是有很强的垂流感。釉从口沿处到底足处由浅入深,这是由于红釉在高温下自然向下流淌均匀集聚所致;特别是口沿处垂流明显,釉层较薄,露出白的胎体,釉在底足处积聚而红深厚,由于足部旋削工艺讲究,流釉不过足,因而有“脱口、垂足、郎不流”的美誉。郎窑红虽然仿宣德红釉,但实是创新品种,除红具有康熙特外,器物的底部往往呈现如米汤一般的米黄或青苹果的浅绿,俗称米汤底、苹果绿底,也偶有红底,但不见有白釉底。
郎窑红的器物造型既有大件器物,也有小件器物。常见的有观音尊、贯耳瓶、荸荠扁瓶、胆瓶、高足碗、墩式碗、笠式碗、水盂、盘、炉、洗、盒等,小件器物多为文具。其中以观音尊、笠式碗、荸荠扁瓶等最能体现康熙朝典型器物造型之美。
豇豆红
工艺钟表
与郎窑红釉齐名的还有豇豆红釉,同属于铜红釉系列,但其呈多变而难于把握,故烧成不易,佳品难见。该品种的基本调如成熟豇豆的红一般,因而称作豇豆红釉。豇豆红釉创烧于明代宣德时期,以清康熙时期烧造最为著名,虽雍正时见有烧造,但釉灰暗,此后终清一代再未见有烧造,民国时期见有仿品。
豇豆红是釉中最难烧成的品种之一,由于施釉过程中处理巧妙,以及在烧制过程中一系列条件的变化,使铜在器物上各部分的存在形态、密度及程度大小不同,因而呈变化多样。豇豆红釉由于呈的不同,有各式各样的名称。较淡的称作粉红,粉红中稍微带些灰的叫豇豆红;灰而且暗的叫乳鼠皮;调最艳丽的称美人醉;粉红中有绿点的叫苔点绿,如果绿点成片就叫苹果绿,淡一点的叫苹果青;粉红中稍有些积红块的叫孩儿脸;这些名称极具个性,生动、形象、贴切。在存世器物中,最常见的豇豆红釉为红釉面里星星点点散布着绿苔点,但这并不是最好的豇豆红釉,最为精美的豇豆红釉为通体一,洁净无瑕.称作“大红袍”或者“正红”。豇豆红釉的烧造也较为复杂,需在生坯上先施一道白釉,再将釉料吹在上面,然后再施一层白釉,随之又将釉料吹在上面,最后施一层白釉,在还原气氛中经1250-1280℃的高温烧成。由于其上釉的特殊性,所以在清人所著的《南窑笔记》中把豇豆红釉叫做吹红。豇豆红釉的烧成需要多次上釉并伴随着窑炉气氛的调节,让铜的还原与氧化过程恰到好处,才能烧成片片桃红之中泛出绿苔点的红绿相间的效果,难怪诗人洪亮吉有“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的咏赞。
豇豆红釉器物烧成数量少,主要为皇家宫廷使用,器物体量都很小,最高的不超过20厘米,主要以文房用具为主。常见器物有八种造型,见有太白尊、印泥盒、洗、苹果尊、蟠螭瓶、菊瓣瓶、柳叶瓶、莱菔尊等。太白尊口小腹圆,腹部有暗刻团螭图案;菊瓣瓶在腹部近底处有一圈菊瓣装饰;莱菔尊则在器物颈与肩连接处有三道弦纹,十分醒目。无论哪种造型都制作精细,各具特,器物底部均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康熙时期除了郎窑红、豇豆红釉外,还有传统的霁红器物。康熙霁红也是仿明代宣德红釉的产品,但此时的霁红釉不如郎窑红之浓艳光亮,也不似豇豆红釉之柔润淡雅,红多泛黑红,成较为均匀,有的釉面有细小桔皮纹。常见的器物有盘、碗、僧帽壶、梅瓶、钵等。
电容笔制作矾红釉
铜红釉在宣德朝之后就很少烧造。嘉靖时期,高温铜红釉的烧制技术日趋下降,发都不很鲜艳,这样,大量的红器都用矾红来代替,出现了低温矾红釉。清代蓝浦的《景德镇陶录》中记载矾红釉“用青矾炼红加铅粉、广胶合成”,所以把这种红釉称作矾红釉,由于这种釉的呈剂是氧化铁,因而又称作铁红。矾红釉在低温氧化气氛中烧成,这一技术要比高温铜红釉的烧制容易得多,泽虽然不如铜红釉鲜亮,但成较为稳定,成品率高,因此在景德镇得以大量生产。矾红釉呈如枣皮之红,通体缺乏玻璃质感,少光泽,表面有刷痕。康熙时期的矾红釉主要是抹红与珊瑚红釉两种。
抹红釉和珊瑚红釉同样也是以铁为呈剂的低温红釉,其调温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7:37: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3228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烧成   烧造   器物   豇豆   红色   时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