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合禄:太阳主外、太阴主内——张仲景创作《伤寒论》的大纲之二_百度文...

⽥合禄:太阳主外、太阴主内——张仲景创作《伤寒论》的⼤纲之⼆
太阳之外、太阴主内——仲景创作伤寒论⼤纲之⼆
导读
摘要
摘要:太阳主表,救表就是救太阳。太阴主⾥,救⾥就是救太阴。救表救⾥都以扶阳为主。
《素问·⾦匱真⾔论》说:夏秋病在阳,位于背,太阳⼼阳明肺主之;冬春病在阴,位于腹,太
阴脾少阳三焦主之。《伤寒论》云“病发于阳”就是发于太阳阳明,“病发于阴”就是发于太阴少
阳。如此才能明⽩为什么“病发于阳”误下⽽成结胸及“病发于阴”误下⽽成痞的病理变化,以及太
阳阳明合病、并病的道理。
⼀、太阳主外,太阴主内
《灵枢·营卫⽣会》说“太阴主内,太阳主外”是针对“⽇中⽽阳陇为重阳,夜半⽽阴陇为重阴”说
的,这从六经欲解时图看得清清楚楚,太阳主巳午未盛阳三时,阳在外,故主外;太阴主亥⼦
丑盛阴三时,阴在内,故主内。可知此“内、外”乃是《素问·阴阳应象⼤论》说“阴在内,阳之守
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指阴阳的“内、外”。
太阳主夏,盛阳主表,主外。即“⼼部于表”(《素问·刺禁论》)之谓。
太阴主冬,盛阴主⾥,主内。
所以《素问·阴阳类论》说:“三阳为⽗……三阴为母。”⽗主外,母主内。
《素问·⾄真要⼤论》说:“病之中、外何如?岐伯⽈: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
外;从内之外⽽盛于外者,先调其内⽽后治其外,从外之内⽽盛于内者,先治其外⽽后调其
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太阳主外,太阴主内,治外就是治太阳,治内就是治太阴。《素
问·五常政⼤论》说:“根于中者,命⽈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则化绝。”
《素问·六微旨⼤论》说:“出⼊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孤危。故⾮出⼊则⽆以⽣、长、
壮、⽼已,⾮升降则⽆以⽣、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器不有。故器者⽣化之
宇,器散则分之,⽣化息矣。故⽆不出⼊,⽆不升降。化有⼩⼤,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贵
常守,反常则灾害⾄矣”⼜说:“⽓之升降,天地之更⽤也……升已⽽降,降者谓天;降已⽽升,
升者谓地。天⽓下降,⽓流于地;地⽓上升,⽓腾于天,故⾼下相召,升降相因,⽽变作矣。”
所谓“根于中”,就是根于太阴少阳之太极,的“神机”。所谓“根于外”,就是根于太阳阳明。
为什么说“根于中者,命⽈神机”呢?因为“根于中”就是根于黄庭太极,就是根于太阴脾胃,是⽣
化营卫⽓⾎之⼤本营,《素问·⽣⽓通天论》说“阳⽓者,精则养神”,《内经》还说“神者,⾎⽓
也”,所以这⾥是“神机”发动的地⽅,故脐中称神阙⽳。这⾥是张仲景⼀切⾎痹虚劳证之本
源。
为什么说“根于外者,命⽈⽓⽴”呢?因为“根于外”就是根于太阳阳明⼼肺,⽽太阳阳明⼼肺主胸,《内经》⾔胸中有“宗⽓”,即胸中之⼤⽓,喻嘉⾔《医门法律》说:“五脏六腑,⼤经⼩络,昼夜循环不息,必赖胸中⼤⽓,斡旋其间。”张仲景说此“⼤⽓⼀转”,邪“⽓乃散”。肺司呼吸、主⼀⾝之⽓机,肺主出⼊升降也。张锡纯说:“此⽓且能撑持全⾝,振作精神,以及⼼思脑⼒、官骸动作,莫不赖乎此⽓。”
由上述可知,主外的太阳,主内的太阴,主升的少阳,主降的阳明,四者最重要,故张仲景⽤此四经分主⼀⽇或⼀年之四时。
太阳主阳主表,《素问·⽣⽓通天论》说:“阳⽓者,若天与⽇,失其所,则折寿⽽不彰。故天运当以⽇光明。是故阳因⽽上,卫外者也。”所以⼀切外邪侵犯⼈体必然⾸犯太阳,故云“太阳主外”。
⼆、救表、救⾥
《素问·⾦匱真⾔论》说:“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故背为阳,阳中之阳⼼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脾也。”太阳主夏在阳在外,⽽阳明主秋也在阳在外(肺主⽪⽑),并且太阳和阳明在背上部,合⽽主外。太阴主冬在阴在内,少阳主春也在阴在内,⽽且少阳三焦属于太阴“⾄阴”⼟类,并且太阴和少阳在腹部,合⽽主内,所以我们将太阴、少阳合为腹部太极。
太阳阳明主上焦,太阴少阳主中焦。
太阴主阴在⾥,《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脾、胃、⼤肠、⼩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器,能化糟粕,转味⽽⼊出者也,其华在唇四⽩,其充在肌,其味⽢,其⾊黄,此⾄阴之类,通于⼟⽓。”这就是说,不但太阴脾属于“⾄阴”⼟,连“胃、⼤肠、⼩肠、三焦、膀胱”五腑都属于“⾄阴”⼟,所谓“太阴主内”当包括此“五腑”在内。
电动车贴花太阳阳明在阳主表,以救表为主,故有太阳阳明合病、并病之⿇黄汤表证。表证的发⽣,在于“阳⽓卫外⽽固”功能的失常,当求之于少阳阳⽓来复。
正因为太阳、阳明在表主阳病,风寒暑湿燥⽕六淫皆可以感伤太阳、阳明,故太阳病和阳明病最多,太阳病有178条占47%,阳明病有84条占22﹪,⼆者共占69﹪,可知其重要性。
既然明⽩了表⾥,再看看《伤寒论》⾥救表、救⾥的⽅法吧。
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不⽌,⾝疼痛者,急当救⾥。后⾝疼痛,清便⾃调者,急当救表。救⾥,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太阳篇)
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体疼痛,当救其⾥,宜四逆汤⽅。
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场。
324条:少阴病,饮⾷⼊⼝则吐,⼼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少阴篇)
372条:下利,腹胀满,⾝体疼痛者,先温其⾥,乃攻其表。温⾥,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厥阴篇)
请看,攻表或救表是⽤桂枝汤,救⾥或温⾥是⽤四逆汤,桂枝汤就是阳旦汤属于少阳,四逆汤是太阴的主⽅,可知⽆论是攻表,还是救⾥,都属于太极部位,⽽且都是温阳⽅剂。阳虚轻证在少阳相⽕不旺,轻则⽤⼩阳旦汤——桂枝汤,重则⽤⼤阳旦汤——黄芪建中汤;阳虚重证在少阳相⽕衰⽽太阴“脏寒”,轻则⽤理中丸,重则⽤四逆汤辈。于此⽅知《伤寒论》救阳扶阳的重要性,扶阳是《伤寒论》的⼤法。
⼈体之阳根源于太极,属于⼟类,包括脾、胃、⼩肠、⼤肠、膀胱、三焦在内,故《内经》
云“阳者,胃脘之阳也”脾⼟主四肢,“四肢者,诸阳之本”,四肢包括⼿⾜及腕踝以上,所以阳虚见四肢发凉、⼿⾜厥冷。
电子保护膜
我们从《素问·⾦匱真⾔论》所说背为阳,可以知道太阳⼼和阳明肺主背,⽽胸膺⼼肺是太阳阳明之⾥。
我们从《素问·⾦匱真⾔论》所说腹为阴,⽽且太阴脾为阴中之“⾄阴”主腹,则知腰骶是太阴脾之外表,因为⼤肠、⼩肠、三焦、膀胱皆属于太阴“⾄阴”脾⼟类,所以⼤肠俞、⼩肠俞、膀胱俞、三焦俞等皆在腰骶部。
上焦有胸、膈、肺、⼼、⼼包络、⼼下,⾪属于太阳阳明经。
上焦太阳阳明与⽪肤、腠理、阳⽓、卫⽓互相影响,主营卫的运⾏,通调津液⽔道,司腠理的开阖。
三、冬春病在阴,夏秋病在阳
《素问·⾦匱真⾔论》说:冬春病在阴,夏秋病在阳。结合太阳主外,太阴主内,就可以形成太阳阳明在背主阳主外表部,少阳太阴在腹主阴主内⾥部,⽽少阴厥阴主阳⽓来复部。
其实,这是以横隔膜分上下天地阴阳:⼼肺在膈上为阳为天,主背;肝脾肾在膈下为阴为地,主腹。⼼为阳中之太阳⽽卫外,故主外。脾阴中之⾄阴⽽守内,故主腹主内。
夏为太阳,秋为阳明,张仲景论述病在阳的有太阳阳明并病、合病、脾约三证。
第⼀,太阳阳明合病
1、⿇黄汤证
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胸满者,不可下,宜⿇黄汤。(太阳病)
2、葛根汤证
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病)
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太阳病)
第⼆,⼆阳并病
48条:⼆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微汗出,不恶寒。
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发汗。设⾯⾊缘缘正⾚者,阳⽓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
若发汗不彻,不⾜⾔,阳⽓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短⽓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太阳病)
220条:⼆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漐漐汗出,⼤便难⽽讝语者,下之则愈,宜⼤承⽓汤。(阳明病)
第三,脾约证——⿇⼦仁丸证
⼀是在表,⼆是胃家实。
少阳和太阴在腹主阴主⾥,⼀个三焦相⽕,⼀个脾⽔,这⼀⽕⼀⽔组成了腹部⼈⾝之太极命门,这个太极命门不在肾是很明确的,何故痴⼈说梦,硬要说命门在肾呢?
冬为太阴,春为少阳,张仲景论述病在阴的是少阳太阴病,⽅⽤建中汤,⼜名阳旦汤,以及四逆汤、理中丸等。
《难经》指出,太阴脾胃的诊察部位在脐腹,李东垣也多次重复谈到这个观点。
病在阳多外感病,病在阴多内伤病。
四、病发于阳、发于阴
阳病在外,即夏秋太阳阳明病,多属于外感病,《伤寒论》称作“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阴病在内,即冬春太阴少阳病,多属于内伤病,伤寒论》称作“⽆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故张仲景称作《伤寒杂病论》。所以柯韵伯称《伤寒论》统治百病。
《素问·⾦匱真⾔论》说:冬春病在阴,夏秋病在阳。“病在阳”,《伤寒论》称作“病发于阳”。“病在阴”,《伤寒论》称作“病发于阴”。《伤寒论》第7条说:
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愈。发于阴,六⽇
也。⽆热恶寒者,发于阴
也。发于阳,七⽇愈。发于阴,六⽇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
发于阳也。⽆热恶寒者,
病有发热恶寒者,
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由上⽂所述可知,寅申春夏和秋冬阴阳两仪分界线位于易学中的⼈门和⿁门,⾠戌“病发于
阳”和“病发与阴”分界线位于易学中的天门和地户。
两仪分把外感病分为风寒伤阳、风热伤阴及湿热伤中道三⼤类型,并会产⽣太阳少阳并病、合病。
dds信号源《伤寒论》⼜说:
病发于阴⽽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
⽽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第131条:
⽽反下之,热⼊因作结胸;病发于阴
病发于阳⽽反下之,热⼊因作结胸;
条:病发于阳
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各,宜⼤陷胸丸。
“病发于阳”,就是发于主表主阳主背的太阳。“病发于阴”,就是发于主内⾥主阴主腹的太阴。太阳⼼主夏,欲解时在巳午未三时,配河图的⽕成数七,故云“发于阳,七⽇愈”。
太阴脾主冬,欲解时在亥⼦丑三时,配河图的⽔成数六,故云“发于阴,六⽇愈”。太阴脏寒,欲解必待阳⽓回⽣。⽽阳⽓能不能回⽣,在于厥阴能不能顺接阴阳,厥阴顺接阳⽓则太阴欲解,六⽇在厥阴,故云“六⽇愈”。
⽽反下之,热⼊因作结胸”。邪⽓内陷于胸,肺失宣发
病发于阳⽽反下之,热⼊因作结胸
太阳主外主表的⾥部在胸,故“病发于阳
四氢呋喃除水
和肃降,不能通调⽔道,故形成⽔饮痰结聚的结胸证。
⽽反下之,因作痞也”。痞有热痞(五泻⼼汤证)和⽔痞之分(五苓病发于阴⽽反下之,因作痞也
太阴主内主⾥,“病发于阴
散证)。病发于阴,除痞之外,尚有脏结⼀证。
多视点
五、⼩结
u型电动牙刷《伤寒论》最⼤的奥秘就是太阳主外、太阴主内及“病发于阳”——太阳阳明和“病发于阴”——太阴少阳,我解开了这个近⼆千年的秘密,到了正确原汁味解读《伤寒论》的⾦钥匙。
[注]
原⽂载于《中医临床研究》 2011年9⽉第3卷第18卷
太阳主外,太阴主内
——张仲景创作《伤寒论》的⼤纲之⼆
世界中医五运六⽓学会(030002)⽥合禄
摘要:太阳主表,救表就是救太阳。太阴主⾥,救⾥就是救太阴。救表救⾥都以扶阳为主。
摘要
《素问·⾦匱真⾔论》说:夏秋病在阳,位于背,太阳⼼阳明肺主之;冬春病在阴,位于腹,太阴脾少阳三焦主之。《伤寒论》云“病发于阳”就是发于太阳阳明,“病发于阴”就是发于太阴少阳。如此才能明⽩为什么“病发于阳”误下⽽成结胸及“病发于阴”误下⽽成痞的病理变化,以及太阳阳明合病、并病的道理。
Abstract: Taiyang is responsible for the surface layer of the body while Taiyin the inner layer.  To relieve the exterior and purgate the interior syndrome we mainly depend on the method of strengthen yang. said that: the summer and autumn diseases are yang at the back of the body, which are related with Taiyang heart and Yangming lung, while the winter and spring diseases are yin at the abdomen , which are related with Taiyin spleen and Shaoyang Sanjiao. So-called the diseases are occurred in yang in are the Taiyang and Yangming diseases,the diseases are occurred in yin are the Taiyin and Shaoyang diseases. So can we understand that the diseases are occurred in yang once is mistreated by purgation will cause knotted chest and the diseases are occurred in yin once is mistreated by purgation will cause abdominal mass. Also the reason why Taiyang and Yangming can be concurrent diseases.
关键词
关键词:太阳,太阴,病发于阳,病发于阴
Key words: Taiyang, Taiyin, the diseases are occurred in yang,the diseases are occurred in yin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1:08: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3137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太阳   太阴   少阳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