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息肉病案

大肠粘膜上任何可见的突起,不论其大小,形状及组织学类型,均称为大肠息肉。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2~8岁的儿童,占90%以上,大肠息肉根据病理性质可分为五大类,即新生物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化生性、其他。其中新生物性息肉又称大肠腺瘤,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且大肠腺瘤关系密切,为一重要癌前病变。
祖国医学对息肉早有认识,《灵枢·水胀篇》:“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博,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生。”《外科大成。痔》中说:“悬胆痔,生于脏内,悬于肛外。”明确指出了息肉的病名、形状和部位。多功能折叠椅
一、辩证
(一)湿热下注
症状:大便粘湿带血,肛门灼热不适,下坠伴腹痛、腹泻、腹胀,息肉表面粘着脓性物,糜烂,或有肿物脱出肛外,指诊时可触及肿物,舌质红,苔黄或黄白相兼而腻,脉弦滑细。
治法:清热利湿,理气止血。
方药:黄连解毒汤《外治秘要》加: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茯苓、地榆炭、大蓟、小蓟、枳壳
加减:若便秘加炒决明
(二)肠风下血
症状:大便下血,鲜红或紫黑,量多,肛门不痛或;轻度不适感,肛内指诊可触及息肉样肿物,或无。舌红苔薄,脉浮数
治法:清肠疏风,清凉止血。
选金工艺方药:便血合剂加减:炒槐花、地检炭、荆芥、黄芩炭、防风、仙鹤草、细生地黄、炒枳壳、生甘草、当归。
(三)气带血瘀
症状:病久息肉明显增大,硬而痛,纳少,面暗消瘦,舌质暗,苔白,脉弦滑。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散结。
方药: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加减:生黄芪、全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牛膝、穿山甲
加减:腹胀、肛门下坠加枳实、木香、
    (四)脾虚气滞
症状:自幼出现便血,时有肿物脱出肛外,腹泻史较长,腹部隐痛,便血时多时少,倦怠懒言,舌淡苔白,脉搏细弱无力。
治法:温中健脾,理气散瘀。
方药:良附丸加:高良姜、制香附、炙黄芪、炒枳实。
加减:便时带血加煅赤石脂、血余炭。
二、灌肠疗法
(一)6%明矾液
组成: 6%明矾溶液
作用:涩肠止血。
适用证:直肠息肉出血。
氟苯尼考琥珀酸钠用法:50ml,保留灌肠,每日一次。
  (二)王业皇经验方(江苏省名中医)
    组成:乌梅12g、五倍子60g、煅牡蛎30g、夏枯草30g、海浮石12g、紫草15g、众15g。
    作用:清热解毒,涩肠止血。
    适用症:结直肠息肉出血。
    用法:加水500ml,浓煎为160~200ml,每次用50ml,保留灌肠,每日1~2次。
    (三)复方青白散
    组成:青黛3g、白芷6g、白术10g、白头翁15g、黄柏10g、薏苡仁10g。
作用:清热解毒除湿。
适用症:湿热下注之症。
用法:煎汤或研细末用。加水300ml,煎浓汁50ml保留灌肠,每日一次。
(四)张庆儒(山西省名老中医)经验方
组成:乌梅、五倍子、夏枯草、紫草、白勺、苍术、莲藕各15g。
作用:清热解毒,涩肠止血。
适用症:结直肠息肉出血。
用法:加水300ml,浓煎汁60~80ml保留灌肠。
三、古今名家医案及论述
(一)马伯涵结肠息肉案
党×,男,27岁,1985年7月16日初诊。近两年来不规则腹痛,便时滴下鲜血,粪呈柏油状,腹查无阳性体征。肛门指征及肛门镜检排除内外环痔、肛门裂等。粪隐血试验(+++)X线钡餐检查小肠下段有带蒂状充盈, 损2处,均大于蚕豆,乙状结肠镜检:发现20厘米及22厘米处,各有广基息肉一个大如蚕豆,表面糜烂渗血。服活血消息汤;丹参30g,生地榆、凌霄花、半枝莲各15g,桃仁15g、赤芍、炮山甲、皂角刺、三棱、丹皮、槐米、山慈姑、牛膝各12g,每日煎一剂,5剂后止血,腹痛减轻。服药48剂后症状全消,粪隐血试验(一),X线钡餐及乙状结肠镜检均未发现息肉存在。
棒材矫直机
[评案] 结肠息肉为发生于结肠上皮组织的良性肿瘤。祖国医学以症状命名,如《疮疡经验全书。卷七》记载的“珊瑚痔”相当于多发性息肉,“樱痔”即单发息肉,还记有“息肉痔嫩鲜红,儿童多见”。但对于高位、不能脱出肛外息肉,大多以便血、肠风等症状命名。其病因病机为“湿热下注大肠、肠道气机不利,瘀血浊气凝集而成。或风客肠中,阻遏汁沫,气血搏结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低位息肉手术颇易,但高位息肉则相当难度。本案以祛风散结、化痰软坚立法,自创活血消息肠:以丹参、山甲、皂刺通经祛痰软
坚;赤芍、丹皮、槐米、生地榆、活血凉血止血;半枝连、山慈菇清热解毒,消瘀散结。全方共奏通经活络、消瘀软坚之效。但息肉系难顽痼疾,一定要坚持长期,才能获效。
(二)何公达江苏省中医专家治结肠息肉案
陈×,男,49岁。1994年3月24日初诊。胃脘肠痛10年余,大便日行3~5次2年。去年在某医院作纤维肠镜,发现结肠部绿豆大息肉两个。用微波摘除,术后大便好转,3个月后脘腹胀痛加剧,大便稀溏,日3~5次。复查胃镜及肠镜示:胃部浅表一萎缩性胃炎,结肠息肉6~7个,大小不等,最大如黄豆。现症:神疲乏力,口干,咽燥,四肢逆冷,浑身筋络拘急不舒,胃脘部胀痛窜及两胁,食后加重,腹胀时隐痛,苔薄黄,舌中裂,脉弦涩。病为肝郁气滞,饮食内伤,湿热氤氲,肠胃乃伤,痰瘀成积。中医论诊断:积聚,胃脘痛。拟息肉平汤加减治之。
处方:白花蛇舌草30g,虎杖根20g,芹菜花10g,生苡仁50g,猫人参60g,淡附片7g,猫爪草20g,石见穿20g,紫胡9g,清炙黄芪15g,八月札15g,清炙甘草6g,守宫3条。
上方略作加减,服用至10月份,胃镜复查示:轻度浅表性胃炎,肠镜(一)。继续服药一个多月,症状全部消失,无复发。
[评案]本案结肠息肉为肝郁气滞,脾失健运,升降失常,湿热邪毒内侵,气滞痰湿瘀热蕴合成积,局部炎肿,组织细胞增生而形成息肉肿块,故见脘腹胀痛,窜及两胁,浑身筋络拘急不适,腹胀隐痛,脉弦涩等症。《神农本草经》曰:“柴胡推陈致新”“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是故以柴胡疏利肝脾之气,调节消化道功能活动,抗炎,抗病毒,抗病菌,抗感染,抗增生;猫人生、猫爪草、石见穿、守宫、生苡仁清热解毒,消除局部炎肿,祛痰化湿,逐瘀散结;炙黄芪、炙甘草益气健脾,据现代药理研究能保护肠粘膜组织,加速病损组织的愈合,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加抗病能力,扶正祛邪,健脾散结,药证相合,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于高位炎性息肉,不失为一有效的方法。
(三)龚志贤(重庆名老中医)多发性直肠息肉案
张×,男,58岁。患者于数年前始大便时有鲜血,血附于大便之表面,排便时肛门无疼痛和下坠感,大便日一次,不结燥,若便结则血较多,今年元月始大便出血较多,每次约1小汤匙,诊查:肛门外观无畸形,无瘘及疤痕,无红肿炎变,窥肛镜检:距肛门口约5厘米处
有葡萄状紫红的息肉短蒂紧附于肠壁,触之易出血。诊断为:多发性直肠息肉。入院后服济生乌梅丸。
处方:乌梅1500g,僵蚕500g,人指甲(若没有人指甲,可用炮穿山甲30g代替,象牙屑各30g。上药共研极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g,每次1粒,日服3次,便血逐渐消失,共服药24天。检查,各点息肉已脱落,基底部仅有少许残根。无出血。
    出院时带药15日量,3个月后复查息肉全部消失。
    [评案] 随着现代医学的融入,息肉的已有了很多简便安全的入术方法,但对于高位息肉、广基息肉的,仍存在相当的困难。本案以自拟济生乌梅丸治之,方中乌梅性味酸平,可敛肺涩肠,入肝止血,蚀恶肉,化痔消息肉,僵蚕性味咸,辛、平,具消风、化痰、散结之力;人指甲、象牙屑、生肌长肉。全方药仅四味,但具收敛、止血散结、化恶肉生肌之作用,对采用内科方法肠道息肉,启迪非浅。至于方中所用人指甲一味,虽自宋代即收入《本章衍义》,但今已罕用,似以炮穿山甲代之为适宜。
(四)郭庆祺(江苏省名中医)治直肠息肉案企业私有云定制开发
内翅片管式换热器
张×,女,6岁。1986年4月13日初诊。3年来反复便血,曾在苏州儿童医院诊治多次,诊为直肠息肉,因害怕手术,以抗生素、止血药保守,未得除根。3天前感冒,便血又起,昨去苏州,今天便血初止返家,不料刚下车,咳嗽时便血又作,湿透内裤,漏出裤管。因时间太晚,来不及再去苏州,遂来急诊。刻诊:面少华,精神烦燥,干咳无痰,腹软,无压痛,未及包块及肠索。脉浮数,舌淡红,苔薄白。T37.8℃,WBC8.7×109/L,N0.64,L0.36,证属风邪内传,化热伤络。治宜标本兼顾,内外同治。
处方:
(1)川黄连10g,淡黄芩10g,川柏片10g,锡类散4g。前3味浓煎成100ml,凉温适度后,每次取50ml,合锡类散2支,保留灌肠,每日2次。
(2)荆芥炭8g,防风8g,槐米炭8g,地榆炭8g,淡黄芩6g,全当归12g,玉桔梗8g,银花炭8g,粉葛根12g,生甘草6g,北沙参8g,煎服。
4月15日二诊:用药一天后,便血停止,发热亦退。两天后咳嗽地转,停用灌肠剂,原汤方去地榆、槐米、葛根、防风、当归,加冬桑叶8g,光杏仁10g,象贝母10g,麦冬10g,枇杷叶8g,继服5剂而告痊愈,至今未再出现便血。
[评按] 直肠息肉出血属肠风范畴,急证多属热属实,因此急证必须以止血为要。本案患儿素有结肠息肉便血三年,间断发作,此次因感冒引起出血三天,便血频作,呈面黄少华,烦躁不安。病以感冒急起,辨证仍属热属实。故医者用三黄泻心汤清热除湿、泻火解毒,合锡类散则助其解毒生肌之功,用于灌肠使药物直达病所发挥作用。内服方实系仿槐角丸之意加入杏仁、桔梗、生甘草、葛根、二花等以祛风解表,润肺止咳,清热除湿,活血安络。本案病机主要为外感风热之邪,侵袭肺经不解,邪热下传大肠,引发息肉出血宿恙,致肠腑络脉受损,以便血为主证,肺失清肃,干咳少痰为兼证。肺与大肠相表里,在上治肺不忘治肠,治肠即是治肺,充分印证了《内经》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五)柏连松(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终身教授)
治直肠息肉案
邵×,66岁,海员。便血七、八年之久,曾多次检查,诊断为直肠多发性息肉,虽经,效果不显,建议手术,患者惧怕手术,要求中医保守。经肛门指诊检查,可触及大如黄豆,小如绿豆的多发性肿块,呈环状分布,质地较软,并有粘液及血染手套。直肠
镜检查:距肛门5-8厘米之间,直肠各壁都可见大小不等,形状不一,分布不均的肿块,计约20个,表面充血、水肿,粘膜表面有淡黄粘液,部分肿块用棉球揩之有出血现象。病理活检提示:炎性息肉。
处方:黄柏15g,大黄15g,五倍子15g,白及粉3g,贯众15g。
保留灌肠半月余,便血及粘液显著减少,继续用灌肠法3周后,直肠镜复查:息肉表面充血减少,水肿消退,揩之不出血,再坚持用灌肠法两周后,症状消失。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评按] 直肠息肉低位中医多以“珊瑚痔”“樱桃痔”命名,而高位息肉常以症因命名为“便血”,“肠风”论治,临床内治颇为不易。本案以清热解毒,收涩止力血立法,遣方用药,用大黄、黄柏清热利湿,逐瘀解毒,其药理作用经现代医学实验研究有抗菌抑菌作用;五倍子苦涩,含多量鞣酸,苦以清热,涩能敛疮止血;白及凉血消肿,收敛生肌,诸药合而保留灌肠,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避免了胃肠道消化液及酶类对药物的影响和破坏,不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也扩大了中医内病外治的使用范围。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5:31: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3136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息肉   治疗   便血   肛门   直肠   出血   结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