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表带装置及智能手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表带装置及智能手表。


背景技术:



2.高血压是较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故血压检测对于预防和诊断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智能穿戴技术的不断发展,具有血压检测功能的智能手表应运而生,为更准确的检测血压,部分智能手表通过增设气泵和气囊可以实现较准确的血压检测。
3.然而,增设气泵和气囊会导致智能手表的手表主体变厚且结构更为复杂。如果为了减小手表主体的厚度以及简化其结构而调整气泵和气囊的设置位置,将气泵设在智能手表的表带一侧,则设置有气泵的组件所在位置具有较厚的厚度,但表带的厚度则较薄,这会导致设有气泵的组件与表带连接处的厚度变化差别较大,进而影响用户的佩戴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公开一种表带装置及智能手表,以解决智能手表为实现准确的血压检测功能和轻便化设计而导致的气泵组件与表带连接处厚度变化差较大、影响用户佩戴使用的问题。
5.第一个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表带装置,用于佩戴在用户腕部,所述表带装置包括气泵组件以及连接于所述气泵组件两端的表带;
6.所述气泵组件包括气泵壳体和安装于所述气泵壳体内部的气泵,所述气泵壳体具有收纳段以及位于所述收纳段两端的安装段,所述收纳段用于安装所述气泵,所述安装段用于连接所述表带;
7.所述收纳段的厚度大于所述安装段的厚度,且所述安装段的外表面在远离所述收纳段的方向上朝向靠近所述安装段的内表面的方向倾斜延伸,使所述安装段的厚度在远离所述收纳段的方向上逐渐减薄;
8.其中,所述安装段的外表面为所述安装段远离所述用户腕部的一面,所述安装段的内表面为所述安装段靠近所述用户腕部的一面。
9.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段的外表面的弯曲曲率大于所述安装段的内表面的弯曲曲率,或者,所述安装段的外表面为斜面,且所述安装段的外表面的斜率大于所述安装段的内表面的斜率。
10.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段的外表面与所述收纳段的外表面弧面过渡连接;和/或,
11.所述安装段的外表面与所述表带的外表面弧面过渡连接;和/或,
12.所述气泵为扁平状;和/或,
13.所述气泵为压电泵。
14.进一步地,所述气泵壳体的长度为30mm~50mm;和/或,
15.所述气泵壳体的宽度为24mm~28mm;和/或,
16.所述气泵壳体在所述收纳段的厚度为2mm~6mm。
17.进一步地,所述气泵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为靠近所述用户腕部的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为远离所述用户腕部的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中具有容置槽且所述容置槽位于所述收纳段,所述气泵容置在所述容置槽中,所述第一壳体盖合在所述第二壳体上且封盖所述容置槽的槽口。
1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散热孔,所述散热孔的开设位置对应于所述气泵;和/或,
19.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表面与所述容置槽的槽口周缘所在表面光滑过渡;和/或,
20.所述第一壳体为弧形壳体;和/或,
21.所述气泵夹持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和/或,
22.所述表带与所述气泵壳体之间可拆卸连接,或者所述表带与所述气泵壳体之间成型为一体结构。
23.进一步地,所述表带装置还包括连接在所述表带与所述安装段之间的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子连接部和第二子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一子连接部固定在所述表带靠近所述安装段的一端,所述第二子连接部通过螺纹连接与位于所述安装段的所述气泵壳体可拆卸连接。
24.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子连接部设有固定孔,所述第二壳体靠近所述表带的一端设有朝所述第一壳体方向伸出的螺孔柱,且所述螺孔柱位于所述安装段,所述第一壳体设有位置与所述螺孔柱相对应的螺孔,所述固定孔套在所述螺孔柱上且所述螺孔柱与所述螺孔通过螺钉连接。
25.进一步地,所述表带与所述第一子连接部中的一者设有定位孔、另一者设有定位柱,所述定位孔插在所述定位柱上;和/或,
26.所述第二壳体靠近所述表带的一端还设有朝所述第一壳体方向伸出的限位柱,且所述限位柱位于所述安装段,所述第一子连接部和所述第二子连接部之间还具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穿在所述限位柱上。
27.进一步地,所述气泵组件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容置槽内的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位于所述气泵的一侧;
28.所述表带包括位于所述气泵壳体两端的第一表带和第二表带,所述第一表带中包覆有电连接线,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子连接件和第二子连接件,所述第一子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一表带与所述气泵壳体之间;
29.所述第一子连接件的所述第一子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子连接部之间还具有通孔,所述电连接线穿过所述通孔进入所述容置槽并与所述气泵电连接。
30.第二个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智能手表,具有血压检测功能,所述智能手表包括手表主体以及与所述手表主体相连接的表带装置,所述表带装置为如第一个方面所述的表带装置。
31.进一步地,所述表带装置具有面向所述用户腕部的内侧表面,所述表带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内侧表面的气囊,所述气囊上设有第一气嘴,所述气泵壳体上设有第一连通孔,所述气泵上设有第三气嘴,所述第三气嘴穿出所述第一连通孔并与所述第一气嘴连通,使所述气泵与所述气囊连通,所述气泵用于向所述气囊输送气体。
32.进一步地,所述气泵组件还包括安装在所述气泵壳体内的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
传感器位于所述气泵的一侧,所述气囊上还设有第二气嘴,所述气泵壳体上还开设有第二连通孔,所述压力传感器上设有第四气嘴,所述第四气嘴穿出所述第二连通孔并与所述第二气嘴连通,使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所述气囊连通,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气囊中的气体压力。
33.进一步地,所述表带包括位于所述气泵壳体两端的第一表带和第二表带,所述第一表带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手表主体、所述气泵组件可拆卸地机械连接且可拆卸地电连接;
34.所述智能手表还包括第三表带,所述第三表带与所述第二表带之间活动连接,以使所述表带装置的长度可调节;
35.所述第三表带与所述手表主体远离所述第一表带的一端可拆卸地机械连接,和/或,所述第二表带与所述气泵组件远离所述第一表带的另一端可拆卸地机械连接;
36.所述智能手表处于佩戴状态时,所述气泵组件与所述手表主体相对设置。
37.进一步地,所述表带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手表主体与所述第一表带之间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埋设部和插接部,且所述第一埋设部与所述插接部的设置方向相反;
38.所述手表主体与所述第一表带中的一者设有插接孔,另一者设有第一埋设槽,所述插接部适配插接在所述插接孔内,所述第一埋设部固定埋设在所述第一埋设槽内。
39.进一步地,所述插接部包括主插部以及邻近所述主插部设置的副插部,所述主插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副插部的宽度,所述插接孔包括主插孔以及邻近所述主插孔设置的副插孔,所述主插部适配插接在所述主插孔内,所述副插部适配插接在所述副插孔内。
40.进一步地,所述手表主体中设有所述插接孔,所述第一表带中设有所述第一埋设槽,所述手表主体的侧面或朝向用户腕部的底面设有与所述副插孔相连通的第一限位孔,所述副插部设有位置与所述限位孔相对应的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孔与所述第二限位孔之间螺纹连接;和/或,
41.所述主插部的表面具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上设有密封圈。
42.进一步地,所述手表主体中设有所述插接孔,所述第一表带中设有所述第一埋设槽,所述主插部中埋设有电连接件,所述第一表带中包覆有电连接线,所述电连接件与所述电连接线电连接;所述主插部适配插接在所述主插孔时,所述电连接件还与所述手表主体电连接。
4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埋设部包括主埋设部以及从所述主埋设部的两端朝所述手表主体方向凹陷形成的副埋设部,所述主埋设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副埋设部的宽度;
44.所述第一埋设槽包括主槽体以及位于所述主槽体两侧的副槽体,所述主槽体与所述副槽体连通形成形状适配于所述第一埋设部的台阶形沉槽,所述主埋设部埋设在所述主槽体中,所述副埋设部埋设在所述副槽体中。
45.进一步地,所述表带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手表主体与所述第三表带之间的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埋设部和固定部,且所述第二埋设部与所述固定部朝相反方向设置;
46.所述第三表带靠近所述手表主体的一端设有第二埋设槽,所述第二埋设部埋设在所述第二埋设槽内,所述手表主体靠近所述第三表带的一端安装有生耳,所述固定部通过所述生耳与所述手表主体可拆卸机械连接。
47.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表带与所述第二表带中的一者设有排孔、另一者设有扣钉,所述扣钉适配扣在所述排孔的任一孔中,以使所述第三表带与所述第二表带之间的长度可调节;
48.或者,所述第三表带与所述第二表带中的一者设有排孔、另一者设有表带扣,所述排孔与所述表带扣配合连接,以使所述第三表带与所述第二表带的长度可调节。
4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50.本技术实施例将气泵壳体设置成用于收纳安装气泵的收纳段、用于与表带进行连接组装的安装段这两种不同的功能段,并且针对安装段进行逐渐减薄的设计。这样,由于安装段的厚度是向着远离收纳段、靠近表带的方向逐渐减薄的,故在安装段与表带的连接处,安装段的厚度逐渐减薄至与表带厚度大致相同,从而实现气泵组件的安装段与表带之间的连接过渡较为平滑自然,可提高用户的佩戴舒适感,避免了因安装段与表带连接处厚度渐变较大而导致用户佩戴智能手表出现硌物感等问题。另外,由于气泵壳体为中间的收纳段较厚、两侧的安装段厚度逐渐减薄的设计,故既能够满足安装段与表带连接处的平滑自然过渡要求,又能够满足收纳段收纳安装气泵的空间要求。
附图说明
5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5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智能手表的结构示意图;
53.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表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54.图3是图2的正视图;
55.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表带装置的结构分解图之一;
56.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气泵组件的结构分解图;
57.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58.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表带装置的结构分解图之二;
59.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子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60.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智能手表的结构示意图;
61.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气囊和气泵组件的结构分解图;
62.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手表主体、第二连接件、第一表带的结构分解图;
63.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第一表带的结构分解图;
64.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65.图1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手表主体与第二连接件的结构分解图;
66.图15是本技术实施例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下手表主体与第二连接件的结构分解图;
67.图1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手表主体、第三连接件、第三表带的结构分解图;
68.图1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三连接件、第三表带的结构分解图。
69.附图标记:
70.1、手表主体;11、插接孔;111、主插孔;112、副插孔;113、第一限位开孔;114、生耳;
2、表带装置;21、气泵组件;211、气泵壳体;211a、收纳段;211b、安装段;211b1、安装段的外表面;211b2、安装段的内表面;2111、第一壳体;21111、螺孔;21112、第一连通孔;21113、第二连通孔;2112、第二壳体;21121、散热孔;21122、螺孔柱;21123、限位柱;2113、容置槽;212、气泵;2121、第三气嘴;213、压力传感器;2131、第四气嘴;22、表带;22a、定位柱;221、第一表带;2211、电连接线;2212、第一埋设槽;22121、主槽体;22122、副槽体;222、第二表带;2221、扣钉;23、第一连接件;231、第一子连接部;2311、定位孔;232、第二子连接部;2321、固定孔;233、限位孔;234、通孔;23a、第一子连接件;23b、第二子连接件;3、气囊;31、第一气嘴;32、第二气嘴;4、第三表带;41、第二埋设槽;42、排孔;5、第二连接件;51、第一埋设部;511、主埋设部;512、副埋设部;52、插接部;521、主插部;5211、环形凹槽;5212、电连接件;522、副插部;5221、第二限位开孔;6、第三连接件;61、第二埋设部;62、固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7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72.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73.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74.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7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76.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77.具有血压测量功能的智能手表是一种方便用户了解血压数据、掌握健康情况的功能性手表,此类智能手表主要采用示波法测血压和光容积图法测血压两种技术,其中示波法测血压技术更接近传统的医疗用血压仪测试血压原理,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因此为了实现较准确的血压检测功能,会在智能手表的手表主体上增设气泵,并设置与气相连通的气囊,通过气泵为气囊充气,以通过检测充气后的气囊的压力变化来更准确的测量血压。但是气泵和气囊主要设在手表主体一侧,这既使手表主体的厚度和重量有所增加,又使手表主体的结构更加复杂。
78.为了减小这种智能手表的手表主体厚度,优化手表主体的结构,可将气泵设置到
表带上。但是在这种结构设置方式中,由于设有气泵的组件整体厚度较厚,而表带则较薄,故设有气泵的组件与表带的连接处的厚度变化差别较大,影响用户的佩戴使用。例如,在用户佩戴智能手表伏案工作这种典型的使用场景中,用户佩戴智能手表的手腕会放置在支撑台面上,由于气泵组件与表带连接处的厚度变化差别很大,使智能手表的气泵组件与表带连接处的外表面很容易磕碰到支撑台面,令用户感到硌物感(或者说令用户感到有硌手腕的感觉),影响用户的佩戴体验。另外,气泵组件与表带连接处的厚度变化差较大,也影响智能手表的外观造型呈现。
79.基于对上述技术问题的分析,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表带装置以及设有这种表带装置的智能手表,其能够实现气泵组件与表带连接处的自然过渡,提高用户的佩戴使用体验。
8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手表,具有血压检测功能,如图1所示,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智能手表的结构示意图。该智能手表包括手表主体1以及与手表主体1相连接的表带装置2。
81.其中,手表主体1是带通话功能的智能手表的表体,在手表主体1的内部可设有主板和电池等结构,在手表主体1的外表面可设有与主板和电池电连接的显示屏。此外,该手表主体1还可以设有摄像头模组、蓝牙模组、各类传感器、wifi芯片、识别模组等与主板电连接的部件。其中,传感器包括距离传感器、重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213、心率传感器等。识别模组包括指纹识别模组、面部识别模组等。通过上述结构设置,使手表主体1除了具有血压检测功能,还具有通话、收发信息、定位、拍照、录像、音乐播放、跑步记录、心率监控等多功能。
82.除了上述功能,该智能手表在表带装置2一侧设置有气泵组件21和气囊3,以实现血压检测功能。下面对表带装置2进行介绍。
83.结合图2至图4所示,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表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84.图3是图2的正视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表带装置的结构分解图。该表带装置2包括气泵组件21以及连接于气泵组件21两端的表带22。其中,气泵组件21包括气泵壳体211和安装于气泵壳体211内部的气泵212,气泵壳体211具有收纳段211a以及位于收纳段211a两端的安装段211b,收纳段211a用于安装气泵212,安装段211b用于连接表带22。收纳段211a的厚度大于安装段211b的厚度,且安装段的外表面211b1在远离收纳段211a的方向上朝向靠近安装段的内表面211b2的方向倾斜延伸,使安装段211b的厚度在远离收纳段211a的方向上逐渐减薄。其中,安装段的外表面211b1指的是安装段211b远离用户腕部的一面(即图3中安装段211b的下表面),安装段的内表面211b2指的是安装段211b靠近用户腕部的一面(即图3中安装段211b的下表面)。
85.需要说明的是,图3中用竖向虚线对收纳段211a和安装段211b的区域进行示意性的划分,其目的在于为了更加清楚的示意出收纳段211a和安装段211b所处区域,竖向虚线并非表带装置2的结构。
86.另外,安装段的外表面211b1在远离收纳段211a的方向上朝靠近安装段的内表面211b2的方向倾斜延伸,以图3中位于收纳段211a左侧的安装段211b为例,其指的是,安装段211b的下表面向靠近安装段211b的上表面的方向倾斜延伸,且这种倾斜延伸的方向是从右向左倾斜延伸,即从收纳段211a向表带22的方向延伸,这样安装段211b的厚度也就从右向
左逐渐减薄,使得安装段211b与表带22连接处的厚度渐变较小,可实现二者的自然过渡。
87.另外,安装段211b的厚度以表带22的厚度方向作为参考。
88.本技术实施例将气泵壳体211设置成用于收纳安装气泵212的收纳段211a、用于与表带22进行连接组装的安装段211b这两种不同的功能段,并且针对安装段211b进行逐渐减薄的设计。这样,由于安装段211b的厚度是向着远离收纳段211a、靠近表带22的方向逐渐减薄的,故在安装段211b与表带22的连接处,安装段211b的厚度逐渐减薄至与表带22厚度大致相同,从而实现气泵组件21的安装段211b与表带22之间的连接过渡较为平滑自然,可提高用户的佩戴舒适感,避免了因安装段211b与表带22连接处厚度渐变较大而导致用户佩戴智能手表出现硌物感等问题。另外,由于气泵壳体211为中间的收纳段211a较厚、两侧的安装段211b厚度逐渐减薄的设计,故既能够满足安装段211b与表带22连接处的平滑自然过渡要求,又能够满足收纳段211a收纳安装气泵212的空间要求。
89.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安装段的外表面211b1为弧面,安装段的外表面211b1的弯曲曲率大于安装段的内表面211b2的弯曲曲率,从而使安装段211b的厚度在远离收纳段211a的方向上逐渐减薄。
90.进一步地,安装段的外表面211b1与收纳段211a的外表面之间弧面过渡连接,安装段的外表面211b1还与相邻的表带22的外表面弧面过渡连接。其中,表带22的外表面指的是表带22背离用户腕部的那一面。由于表带装置2使用过程中,表带22的外表面常用于与支撑面接触,例如用户佩戴具有表带装置2的智能手表伏案工作时表带22的外表面经常与工作台面接触,故上述安装段的外表面211b1与收纳段211a的外表面、表带22的外表面采用弧面过渡连接设计,便于用户进行“转腕”操作,进一步提高用户佩戴和使用体验。
91.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安装段的外表面211b1为斜面,且安装段的外表面211b1的斜率大于安装段的内表面211b2的斜率,同样可使安装段211b的厚度在远离收纳段211a的方向上逐渐减薄。
9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气泵212为扁平状结构。扁平状的气泵212具有更薄的厚度,其对收纳段211a的厚度要求较低,使得收纳段211a的厚度可以做的更薄,进而使收纳段211a与安装段211b的整体结构可以设计得更薄,减小表带装置2的整体厚度,使表带装置2更加纤薄,进一步提高其佩戴舒适性。另外,气泵212为压电泵,采用压电泵可以通过电控的方式控制气泵212的开启与关闭,降低气泵212的控制难度,提高其自动化程度。
93.另外,本技术实施例对气泵组件21的尺寸也进行优化设计。
94.其中,气泵壳体211的长度为30mm~50mm,该气泵壳体211的长度以表带22的长度方向作为参考。该气泵壳体211的长度为30mm~50mm包括该长度范围内的任一点值,例如气泵壳体211的长度为30mm、32mm、35mm、38mm、40mm、42mm、45mm、48mm或50mm。在上述长度范围内,一方面能够给气泵212在气泵壳体211内部的安装预留足够的空间,满足气泵212安装要求;另一方面不会过多占用表带装置2的整体长度,使表带22长度具有一定的可调整空间,满足用户佩戴需求。
95.其中,气泵壳体211的宽度为24mm~28mm,该气泵壳体211的宽度以表带22的宽度方向作为参考。该气泵壳体211的宽度为24mm~28mm包括该宽度范围内的任一点值,例如气泵壳体211的宽度为24mm、25mm、26mm、27mm或28mm。在上述宽度范围内,一方面能够给气泵212在气泵壳体211内部的安装预留足够的空间,满足气泵212安装要求;另一方面适于用户
腕部的佩戴,不至因气泵壳体211过宽或过窄而导致用户腕部佩戴不舒适。
96.其中,气泵壳体211在收纳段211a的厚度为2mm~6mm,该气泵壳体211在收纳段211a的厚度以表带22的厚度方向作为参考。该气泵壳体211在收纳段211a的厚度为2mm~6mm包括该宽度范围内的任一点值,例如气泵壳体211在收纳段211a的厚度为2mm、3mm、4mm、5mm或6mm。在上述厚度范围内,一方面能够给气泵212在气泵壳体211内部的安装预留足够的空间,满足气泵212安装要求;另一方面可与安装段211b的厚度逐渐减薄设计共同配合,提高用户的佩戴舒适感,避免因气泵组件21使用户佩戴过程出现硌物感。
97.下面结合图4至图6所示,对表带装置2的气泵壳体211相关结构进行详细解释。其中,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气泵组件的结构分解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98.在本技术实施例的表带装置2中,气泵壳体21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壳体2111和第二壳体2112,第一壳体2111为靠近用户腕部的壳体,第二壳体2112为远离用户腕部的壳体,第二壳体2112中具有容置槽2113且容置槽2113位于收纳段211a,气泵212容置在容置槽2113中,第一壳体2111盖合在第二壳体2112上且封盖容置槽2113的槽口。通过将气泵212容置在第二壳体2112的容置槽2113中,并通过第一壳体2111封盖容置槽2113的槽口,可对气泵212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同时气泵壳体211采用第一壳体2111和第二壳体2112的分体设置,也便于气泵壳体211的安装段211b与表带22之间实现可拆卸连接,方便表带22和/或气泵组件21的替换、维修等。
99.其中,在第二壳体2112上设有散热孔21121,且散热孔21121的开设位置对应于气泵212。由于气泵212工作时会散发一定热量,通过在安装气泵212的第二壳体2112上开设散热孔21121,方便气泵212及时排出热量,利于延长气泵212的使用寿命,同时可避免气泵212热量传递到用户腕部造成佩戴不适感。
100.另外,第一壳体2111的内表面与容置槽2113的槽口周缘所在表面光滑过渡。其中,第一壳体2111的内表面是指第一壳体2111朝向第二壳体2112的一面,该内表面与容置槽2113的槽口周缘所在表面光滑过渡,能够减小第一壳体2111的周缘与容置槽2113的槽壁之间的缝隙,增强第一壳体2111与第二壳体2112之间的密封性。
101.另外,第一壳体2111可采用弧形壳体。由于第一壳体2111是靠近用户腕部一侧的气泵212壳,故将其设置为弧形壳体,可适配用户腕部的曲线,使安装在第一壳体2111朝向用户腕部一侧的气囊3也更易适配用户腕部的曲线,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
102.另外,气泵212夹持于第一壳体2111和第二壳体2112之间,具体可使第一壳体2111与第二壳体2112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或卡接连接实现配合连接,并将气泵212夹持在第一壳体2111和第二壳体2112之间,以限制气泵212在容置槽2113中发生窜动。
103.以下进一步结合图6至图8所示,对气泵组件21与表带22之间的连接进行详细解释。其中,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表带装置的结构分解图之二,具体是对表带、气泵组件、第一连接件均进行分解的结构分解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子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104.在本技术实施例的表带装置2,表带22与气泵壳体211之间为可拆卸连接,例如表带22与气泵壳体211之间通过锁螺钉可拆卸地螺纹连接,这样可以方便用户根据使用需求方便地更换表带22,或者在气泵组件21发生故障时,方便地更换新的气泵组件21。在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表带22与气泵壳体211成型为一体结构,例如通过二次注塑成型工艺将气
泵壳体211套啤在硅胶材质内,使表带22和气泵壳体211成型为整体性更强的一体结构,进而提高表带装置2的整体结构强度。
105.在表带22与气泵壳体211之间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时,可以直接将表带22与气泵壳体211进行螺纹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连接部件实现表带22与气泵壳体211的可拆卸连接。结合图7和图8所示,表带装置2还包括连接在表带22与安装段211b之间的第一连接件23,第一连接件23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子连接部231和第二子连接部232。其中第一子连接部231固定在表带22靠近安装段211b的一端,第二子连接部232通过螺纹连接与位于安装段211b的气泵壳体211可拆卸连接。
106.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可以方便且可靠地实现表带22与气泵组件21之间的可拆卸机械连接。其中,表带22与第一子连接部231之间可通过包胶注塑工艺成型为一体结构,使二者之间可靠固定连接。第二子连接部232与气泵壳体211之间可通过螺纹连接实现稳定可靠且方便的可拆卸连接,从而使表带22可方便地与气泵组件21之间进行拆装。
107.结合图8所示,第二子连接部232设有固定孔2321,第二壳体2112靠近表带22的一端设有朝第一壳体2111方向伸出的螺孔柱21122,且螺孔柱21122位于安装段211b,第一壳体2111设有位置与螺孔柱21122相对应的螺孔21111,固定孔2321套在螺孔柱21122上且螺孔柱21122与螺孔21111通过螺钉连接。
108.也就是说,第一壳体2111与第二壳体2112之间通过螺孔21111和螺孔柱21122匹配的螺纹连接,同时第一子连接部231的固定孔2321套在螺孔柱21122上,通过第一壳体2111与第二壳体2112的夹持将固定孔2321固定在二者之间,由此通过螺纹连接实现第一壳体2111、第二壳体2112、第一连接件23的可拆卸机械连接,进而通过第一连接件23实现气泵壳体211与表带22之间的可拆卸连接。由于第一连接件23的一端可通过包胶注塑成型工艺等方式固定在表带22靠近安装段211b的一端,第一连接件23的另一端可通过夹持在第一壳体2111与第二壳体2112之间进行可拆卸连接,使得这种可拆卸结构更加稳定可靠。
109.进一步地,由于表带22与气泵壳体211之间为可拆卸连接,容易在表带22或气泵组件21在拆装或使用过程中发生沿表带22长度方向的窜动,故本技术实施例中,表带22靠近安装段211b的一端设有定位柱22a、第一子连接部231上设有定位孔2311,定位孔2311插在定位柱22a上,通过二者的配合既能够方便第一子连接部231在表带22上的定位安装,又能避免第一子表带22沿自身长度方向窜动。作为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还可以是表带22靠近安装段211b的一端设有定位孔2311、第一子连接部231上设有定位柱22a,也可起到定位安装和防止表带22窜动的作用。
110.除了上述定位结构,第二壳体2112靠近表带22的一端还设有朝第一壳体2111方向伸出的限位柱21123,且限位柱21123位于安装段211b,第一子连接部231和第二子连接部232之间还具有限位孔233,限位孔233穿在限位柱21123上。也就是说,通过在第二壳体2112上设有方向朝向第一壳体2111伸出的限位柱21123(即图7中从第二壳体2112大致朝上延伸的限位柱21123),且第二连接件5上设置与限位柱21123匹配连接的限位孔233,可以对第二连接件5进一步起到限位作用。此外,由于限位柱21123位于安装段211b、而非收纳段211a,限位孔233位于第一子连接部231和第二子连接部232之间,故不会因限位柱21123的设置影响气泵212在容置槽2113中的安装。
111.除了上述机械连接,由于本技术实施例将气泵组件21从智能手表的手表主体1一
侧转设到表带22一侧,故本技术至少通过一条表带22来实现手表主体1与气泵组件21之间的电连接,以通过手表主体1控制气泵组件21工作。具体地,表带22包括位于气泵壳体211两端的第一表带221和第二表带222,第一表带221中包覆有电连接线2211,第一连接件23也相应的包括第一子连接件23a和第二子连接件23b,第一子连接件23a连接于第一表带221与气泵壳体211之间,第二子连接件23b连接于第二表带222与气泵壳体211之间,且第一子连接件23a和第二子连接件23b均包括第一子连接部231和第二子连接部232。在第一子连接件23a的第一子连接部231与第二子连接部232之间还具有通孔234,电连接线2211穿过通孔234进入容置槽2113并与气泵212电连接。
112.本技术实施例在气泵组件21的两端至少分别设有第一表带221和第二表带222两条表带22,在其中的第一表带221中包覆电连接线2211,并在第一表带221与气泵组件21之间的第一连接件23上设置专门的过线通孔234,使电连接线2211穿过通孔234可进入气泵组件21内部,以与气泵组件21中的气泵212进行电连接。这样,第一表带221只需要将电连接线2211的另一端与手表主体1中的主板等电学器件进行电连接,即可实现手表主体1与气泵组件21的电连接,进而通过手表主体1控制气泵组件21的工作。
113.接下来进一步对智能手表的其他结构进行介绍。
114.进一步结合图9和图10所示,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智能手表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气囊和气泵组件的结构分解图。除了手表主体1和表带装置2,本技术实施例的智能手表还包括有气囊3,气泵组件21与气囊3连接,用于向气囊3输送气体。参阅回图1至图2所示,表带装置2具有面向用户腕部的内侧表面,该内侧表面由气泵组件21的内表面和表带22的内表面共同形成。气囊3位于上述面向用户腕部的内侧表面,气囊3上设有第一气嘴31,第一壳体2111上设有第一连通孔21112,气泵212上设有第三气嘴2121,第三气嘴2121穿出第一连通孔21112并与第一气嘴31连通,使气泵212与气囊3连通,气泵212用于向气囊3输送气体。本技术实施例利用第一连通孔21112与第一气嘴31的连通,可实现位于气泵壳体211中的气泵212与位于气泵壳体211之外的气囊3之间的连通,使气泵212可将自身工作产生的气体向气囊3进行输送。
115.除了气泵壳体211和气泵212,气泵组件21还包括安装在容置槽2113内的压力传感器213,压力传感器213位于气泵212的一侧,气囊3上还设有第二气嘴32,第一壳体2111上还开设有第二连通孔21113,压力传感器213上设有第四气嘴2131,第四气嘴2131穿出第二连通孔21113并与第二气嘴32连通,使压力传感器213与气囊3连通,压力传感器213用于检测气囊3中的气体压力。这样,在用户进行血压检测时,由于气泵212通过第一连通孔21112、第一气嘴31与气囊3连通,故气泵212可将产生的气体向气囊3输送,又由于压力传感器213通过第二连通孔21113、第二气嘴32与气囊3连通,故压力传感器213可用于检测气囊3内的压力变化,实现对用户血压的准确测量。
116.在该智能手表中,表带22包括位于气泵壳体211两端的第一表带221和第二表带222,第一表带221的两端分别与手表主体1、气泵组件21可拆卸地机械连接且可拆卸地电连接。另外,智能手表还包括有第三表带4,第三表带4与第二表带222之间活动连接,以使表带装置2的长度可调节。第三表带4与手表主体1远离第一表带221的一端可拆卸地机械连接,和/或,第二表带222与气泵组件21远离第一表带221的另一端可拆卸地机械连接。智能手表处于佩戴状态时,气泵组件21与手表主体1相对设置。
117.通过上述结构设置,使第一表带221为可拆卸设计,第二表带222与第三表带4中至少一者的可拆卸设计,即位于气泵组件21两侧的表带22的规格都可根据用户腕部尺寸进行灵活调整替换。与此同时,由于第三表带4与第二表带222之间活动连接,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小幅度的调整表带装置2的长度,这样通过两方面的表带22尺寸调节,能够扩大表带22的规格尺寸调整范围,从而既能确保智能手表处于佩戴状态时,手表主体1与气泵组件21的相对设置(也即手表主体1两端的表带22长度大致相同),又能确保表带装置2的尺寸可调整范围较大,具有适用人和使用场景更广泛、表带装置2的调整灵活性高的特点。
118.作为第一种实施方式,在第一表带221的两端分别与手表主体1、气泵组件21可拆卸地机械连接且可拆卸地电连接的同时,第三表带4与手表主体1远离第一表带221的另一端可拆卸机械连接。即第一表带221和第三表带4这两条位于气泵组件21两侧的表带22均为可拆卸设计。此时,可以通过更换不同尺寸的第一表带221和第三表带4,来调整整个表带22的规格尺寸,并通过调整第三表带4与第二表带222之间的活动连接长度来微调二者的长度,确保位于气泵组件21两侧的表带22的长度大致相同。
119.作为第二种实施方式,在第一表带221的两端分别与手表主体1、气泵组件21可拆卸地机械连接且可拆卸地电连接的同时,第二表带222与气泵组件21远离第一表带221的另一端可拆卸机械连接。即第一表带221和第二表带222这两条位于气泵组件21两侧的表带22均为可拆卸设计。此时,可以通过更换不同尺寸的第一表带221和第二表带222,来调整整个表带22的规格尺寸,并通过调整第三表带4与第二表带222之间的活动连接长度来微调二者的长度,确保位于气泵组件21两侧的表带22的长度大致相同。
120.作为第三种实施方式,在第一表带221的两端分别与手表主体1、气泵组件21可拆卸地机械连接且可拆卸地电连接的同时,第三表带4与手表主体1远离第一表带221的另一端可拆卸机械连接,第二表带222与气泵组件21远离第一表带221的另一端也可拆卸机械连接。即第一表带221、第二表带222和第三表带4这三条表带22均为可拆卸设计。此时,可以通过更换不同尺寸的第一表带221、第二表带222和第三表带4,来调整整个表带22的规格尺寸,且与前两种实施方式相比,由于三条表带22均可拆卸替换,故其对表带22规格尺寸的调整范围更大、更灵活。与此同时,通过调整第三表带4与第二表带222之间的活动连接长度来微调二者的长度,确保位于气泵组件21两侧的表带22的长度大致相同。
121.在一种使用场景中,用户购买的产品既包括已经装配好的智能手表,又包括不同规格的表带22配件。例如,用户购买的智能手表上已经装配有中号规格对应长度的第一表带221、第二表带222和第三表带4,同时还分别包括小号规格对应长度的第一表带221、第二表带222和第三表带4,以及大号规格对应长度的第一表带221、第二表带222和第三表带4。这样,由于第一表带221、第二表带222和第三表带4均为可拆卸设计,故用户可以方便地根据手腕尺寸使用不同规格型号的对应表带22,使表带22既适合手腕尺寸,又可确保气泵组件21对应佩戴在手腕内侧,保证血压检测的准确性。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表带221为可拆卸设计,第二表带222和第三表带4中的一者为可拆卸设计时,只需要提供不同规格的可拆卸设计的表带22即可满足调整表带22规格尺寸的要求。
122.下面进一步结合图11至图15所示,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表带221与手表主体1之间的可拆卸机械连接和可拆卸电连接进行说明。其中,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手表主体、第二连接件、第一表带的结构分解图;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第一表带的结构分
解图;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手表主体与第二连接件的结构分解图;图15是本技术实施例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下手表主体与第二来呢及建的结构分解图。
123.本技术实施例的表带装置2还包括设于手表主体1与第一表带221之间的第二连接件5,第二连接件5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埋设部51和插接部52,且第一埋设部51与插接部52的设置方向相反。手表主体1设有插接孔11,第一表带221设有第一埋设槽2212,插接部52适配插接在插接孔11内,第一埋设部51固定埋设在第一埋设槽2212内。
124.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可以使手表主体1与第一表带221之间的可拆卸机械连接关系更加可靠、稳定。其中,由于第二连接件5设有方向朝相反方向设置的第一埋设部51和插接部52,故可以通过这两个结构来分别连接手表主体1和第一表带221。由于第一表带221设有第一埋设槽2212,具体是第一表带221靠近手表主体1的一端处设有第一埋设槽2212,其与第一埋设部51配合连接,使第二连接件5的第一埋设部51埋设在第一埋设槽2212中,这种埋设配合能够增大第二连接件5与第一表带221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第二连接件5与第一表带22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而与第一埋设部51相反设置的插接部52则暴露在第一表带221靠近手表主体1的一端的外部,手表主体1靠近第一表带221的一端则设有可与插接部52匹配插接的插接孔11,由此通过插接部52在插接孔11中的匹配插设,实现了第二连接件5与手表主体1的可拆卸机械连接,进而通过第二连接件5实现了第一表带221与手表主体1之间更加稳定可靠的可拆卸机械连接。此外,这种插拔的可拆卸连接方式也使得可拆卸操作更加便捷。
125.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手表主体1设有第一埋设槽2212,第一表带221设有插接孔11,第二连接件5的第一埋设部51固定埋设在第一埋设槽2212内、第一插接部52适配插接在插接孔11内,即第二连接件5的一部分结构与手表主体1固定连接,另一部分结构露在手表主体1外部且与第一表带221可拆卸地插接连接,也可以提高第一表带221与手表主体1之间可拆卸机械连接的稳定性,提高可拆卸机械连接的操作便捷性。
126.其中,第一埋设部51可通过包胶注塑成型工艺埋设在第一埋设槽2212中,即第一埋设部51通过包胶注塑成型工艺包埋在第一表带221或者手表主体1的一端,提高第二连接件5与第一表带221或者与手表主体1的固定连接可靠性,避免因第一插接部52的插拔操作使第二连接件5从第一表带221中脱出的情况出现。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埋设部51也可以通过胶水等固定粘接在第一埋设槽2212内。
127.进一步地,结合图13所示,插接部52包括主插部521以及邻近主插部521设置的副插部522,主插部521的宽度大于副插部522的宽度,插接孔11包括主插孔111以及邻近主插孔111设置的副插孔112,主插部521适配插接在主插孔111内,副插部522适配插接在副插孔112内。
128.本技术实施例中,将一个完整的插接部52分成主插部521以及位于主插部521两侧的独立设置的副插部522,并将插接孔11设置主插孔111以及位于主插孔111两侧的独立设置的副插孔112,使副插孔112与主插孔111不连通,以适配与主插部521和副插部522。通过这样的结构设计,一方面能够有效增大插接部52与插接孔11的接触面积,使手表主体1与第一连接件23的可拆卸插接连接更为可靠、稳定;另一方面,两侧的副插部522能够起到预定位的作用,降低第一子表带22与手表主体1之间的插接装配难度;再一方面,由于插接孔11
不是一个连续的、开口面积较大的孔,而是分割成几个不同的孔,故这种插接孔11开设方式能够降低因开孔给手表主体1的结构强度造成的影响,间接增强了插接孔11的结构强度,利于提高插接部52与插接孔11这种插接结构的稳定性。
129.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对主插部521和副插部522的数量不做限制,可以是如上述实施方式中设有一个主插部521以及对称设在主插部521两侧的副插部522,还可以设置其他数量的主插部521和副插部522。副插部522优选对称设置在主插部521的两侧,但也可以不对称设置。另外,主插孔111和副插孔112的数量和位置与主插部521和副插部522相适配即可。
130.为进一步提高第二连接件5在手表主体1上的插接稳定性,同时避免第二连接件5带动第一表带221在不同方向上任意窜动,结合图14所示,在手表主体1朝向用户腕部的底面设有与副插孔112相连通的第一限位开孔113,副插部522设有位置与限位孔233相对应的第二限位开孔5221,第一限位开孔113与第二限位开孔5221之间螺纹连接。
131.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开孔113的开设位置在手表主体1朝向用户腕部的底面,第二限位开孔5221的开设位置与第一限位开孔113相对应,即第二限位开孔5221贯通副插部522的上下表面形成。通过螺钉与第一限位开孔113、第二限位开孔5221的配合螺纹连接,使手表主体1与第二连接件5在可拆卸插接连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二者的连接稳定性。更重要的是,第一限位开孔113和第二限位开孔5221的开设方位大致垂直于手表主体1朝向用户腕部一侧的底面、也大致垂直于第一表带221朝向用户腕部一侧的内表面,其能够对第二连接件5起到有效的限位作用,避免与手表主体1插接连接的第二连接件5沿第一子表带22的长度方向窜动、甚至脱离手表主体1的情况出现。
132.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第一限位开孔113还可以设置在手表主体1的侧面,第二限位开孔5221设在副插部522的外侧面,通过螺钉与第一限位开孔113、第二限位开孔5221的配合螺纹连接,使手表主体1与第二连接件5进一步固定限位。
133.另外,由于第一表带221通过第二连接件5实现与手表主体1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为了降低这种可拆卸连接设计存在的连接缝可能带来的影响,本技术实施例在主插部521的表面具有环形凹槽5211,环形凹槽5211上设有密封圈(图未示出)。这样,主插部521插入到主插孔111中时,由于密封圈的作用可起到良好的防水防尘密封效果,降低因手表主体1与第一表带221之间存在缝隙而使外界环境的灰尘颗粒、水汽等渗入而对手表主体1使用寿命造成影响。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可以在主插部521的表面设置一个或多个环形凹槽5211,例如设置两个环形凹槽5211,在两个环形凹槽5211上均设有密封圈,由此增强密封效果。
134.除了可拆卸地机械连接,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气泵组件21设在表带装置2上,其与手表主体1之间距离较远,故通过第一表带221实现气泵组件21与手表主体1之间的电连接。在此基础上为了使第一表带221可方便地拆卸替换不同尺寸规格,故将第一表带221与手表主体1之间设置为可拆卸地电连接。参阅回图11和图13所示,主插部521中埋设有电连接件5212,第一表带221中包覆的电连接线2211与电连接件5212电连接;主插部521适配插接在主插孔111时,电连接件5212与手表主体1电连接。
135.通过将电连接件5212埋设在主插部521中,使得主插部521适配插接在主插孔111的同时,电连接件5212可与手表主体1中的电连接器件进行连接,进而与手表主体1中的主
板等实现电连接,使电连接件5212方便地通过插拔操作实现与手表主体1的可拆卸电连接。另外,由于第二连接件5通过包胶注塑成型工艺等方式固定在第一表带221靠近手表主体1的一端,故包覆在第一表带221中的电连接线2211与电连接件5212之间的电性连接也会更加稳定可靠,且通过第一表带221包覆电连接线2211能够对电连接线2211起到隐藏和保护作用。其中,电连接件5212可以是pin针或金属导电片,手机主体在主插孔111内设有与pin针(或金属导电片)电连接的pin点(或金属导电片),方便地实现插拔式电连接。电连接线2211可以是fpc连接线或金属导线等具有良好导电能力和柔性的部件,以适应包覆在第一表带221中。
136.参阅回图13所示,第一埋设部51包括主埋设部511以及从主埋设部511的两端朝手表主体1方向凹陷形成的副埋设部512,主埋设部511的宽度大于副埋设部512的宽度。第一埋设槽2212包括主槽体22121以及位于主槽体22121两侧的副槽体22122,主槽体22121与副槽体22122连通形成形状适配于第一埋设部51的台阶形沉槽,主埋设部511埋设在主槽体22121中,副埋设部512埋设在副槽体22122中。
137.本技术将第一埋设部51设置成主埋设部511以及位于主埋设部511两侧且凹陷设计的副埋设部512,使主埋设部511相对于副埋设部512凸向第一埋设槽2212设计,同时将第一埋设槽2212设置成形状与第一埋设部51相匹配的台阶形沉槽,通过这种凹凸配合方式来增大第一埋设部51与第一埋设槽2212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二者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此外,本技术中第一埋设部51与插接部52优选为一体成型结构,使第一连接件23具有更高的结构强度。
138.下面结合图16和图17所示,对第三表带4与手表主体1之间的可拆卸连接进行解释。其中,图1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手表主体、第三连接件、第三表带的结构分解图;图1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三连接件、第三表带的结构分解图。
139.表带装置2还包括设于手表主体1与第三表带4之间的第三连接件6,第三连接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埋设部61和固定部62,且第三埋设部与固定部62朝相反方向设置。第三表带4靠近手表主体1的一端设有第二埋设槽41,第二埋设部61埋设在第二埋设槽41内,手表主体1靠近第三表带4的一端安装有生耳114,固定部62通过生耳114与手表主体1可拆卸机械连接。
140.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可以方便且可靠地实现第三表带4与手表主体1之间的可拆卸机械连接。其中,第三连接件6与第三表带4之间通过第二埋设部61和第二埋设槽41配合连接,通过第二埋设部61的设置增加第三连接件6与第三表带4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二者的连接稳定性。另外,第二埋设部61可以通过包胶注塑成型工艺固定在第三表带4上,进一步提高二者的连接稳定性。此外,第三连接件6与手表主体1之间通过固定部62和生耳114进行连接,生耳114可采用快拆生耳114,利用快拆生耳114可以快速的对固定部62进行拆装。
141.基于上述解释可知,通过第一连接件23、第二连接件5和第三连接件6的设置,能够更加方便且可靠的实现第一表带221的可拆卸设计,以及第二表带222和/或第三表带4的可拆卸设计,进而通过这些表带22的可拆卸设计来满足不同用户手腕粗细对于表带22规格的要求,使用户更加方便的调整替换表带22规格。
142.除了通过上述几种表带22的可拆卸设计来灵活调整替换表带22规格,本技术实施
例还通过第二表带222与第二子表带22之间的活动连接来实现小范围的表带22规格调整。参阅回图9所示,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三表带4沿自身长度方向设有排孔42,第二表带222上设有扣钉2221,扣钉适配扣在排孔42的任一孔中,以使第三表带4与第二表带222之间的长度可调节。这样就可以通过拆卸替换不同规格的表带22、调整第三表带4与第二表带222之间长度的双重调整表带22长度手段,确保智能手表可广泛适配于各种手腕尺寸的用户佩戴,且能够保证佩戴后气泵组件21两侧的表带22长度大致相同,气泵组件21与手表主体1相对设置,以确保气泵组件21佩戴于用户的手腕内侧,实现准确的血压测量。其中,扣钉2221可通过包胶注塑成型工艺固定连接在第二表带222上。另外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是第三表带4上设有扣钉2221,第二表带222沿自身长度方向设有排孔42,通过扣钉适配扣在排孔42的任一孔中,以使第三表带4与第二表带222之间的长度可调节。
143.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三表带4沿自身长度方向设有排孔42,第二表带222上设有表带扣,排孔42与表带扣配合连接,以使第三表带4与第二表带222的长度可调节。该方式也能够与可拆卸的表带22设计共同作用,起到双重表带22规格调节的作用。其中,表带扣可以是安装在第二表带222靠近第三表带4一端的针扣。另外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是第三表带4上设有表带扣,第二表带222沿自身长度方向设有排孔42,通过排孔42与表带扣的配合连接,以使第三表带4与第二表带222之间的长度可调节。
144.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表带装置及智能手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表带装置,用于佩戴在用户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带装置包括气泵组件以及连接于所述气泵组件两端的表带;所述气泵组件包括气泵壳体和安装于所述气泵壳体内部的气泵,所述气泵壳体具有收纳段以及位于所述收纳段两端的安装段,所述收纳段用于安装所述气泵,所述安装段用于连接所述表带;所述收纳段的厚度大于所述安装段的厚度,且所述安装段的外表面在远离所述收纳段的方向上朝向靠近所述安装段的内表面的方向倾斜延伸,使所述安装段的厚度在远离所述收纳段的方向上逐渐减薄;其中,所述安装段的外表面为所述安装段远离所述用户腕部的一面,所述安装段的内表面为所述安装段靠近所述用户腕部的一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段的外表面的弯曲曲率大于所述安装段的内表面的弯曲曲率,或者,所述安装段的外表面为斜面,且所述安装段的外表面的斜率大于所述安装段的内表面的斜率。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段的外表面与所述收纳段的外表面弧面过渡连接;和/或,所述安装段的外表面与所述表带的外表面弧面过渡连接;和/或,所述气泵为扁平状;和/或,所述气泵为压电泵。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泵壳体的长度为30mm~50mm;和/或,所述气泵壳体的宽度为24mm~28mm;和/或,所述气泵壳体在所述收纳段的厚度为2mm~6mm。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泵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为靠近所述用户腕部的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为远离所述用户腕部的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中具有容置槽且所述容置槽位于所述收纳段,所述气泵容置在所述容置槽中,所述第一壳体盖合在所述第二壳体上且封盖所述容置槽的槽口。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散热孔,所述散热孔的开设位置对应于所述气泵;和/或,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表面与所述容置槽的槽口周缘所在表面光滑过渡;和/或,所述第一壳体为弧形壳体;和/或,所述气泵夹持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和/或,所述表带与所述气泵壳体之间可拆卸连接,或者所述表带与所述气泵壳体之间成型为一体结构。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带装置还包括连接在所述表带与所述安装段之间的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子连接部和第二子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一子连接部固定在所述表带靠近所述安装段的一端,所述第二子连接部通过螺纹连接与位于所述安装段的所述气泵壳体可拆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连接部设有固定孔,所述第二壳体靠近所述表带的一端设有朝所述第一壳体方向伸出的螺孔柱,且所述螺孔柱位于所述安装段,所述第一壳体设有位置与所述螺孔柱相对应的螺孔,所述固定孔套在所述螺孔柱上且所述螺孔柱与所述螺孔通过螺钉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带与所述第一子连接部中的一者设有定位孔、另一者设有定位柱,所述定位孔插在所述定位柱上;和/或,所述第二壳体靠近所述表带的一端还设有朝所述第一壳体方向伸出的限位柱,且所述限位柱位于所述安装段,所述第一子连接部和所述第二子连接部之间还具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穿在所述限位柱上。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泵组件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容置槽内的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位于所述气泵的一侧;所述表带包括位于所述气泵壳体两端的第一表带和第二表带,所述第一表带中包覆有电连接线,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子连接件和第二子连接件,所述第一子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一表带与所述气泵壳体之间;所述第一子连接件的所述第一子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子连接部之间还具有通孔,所述电连接线穿过所述通孔进入所述容置槽并与所述气泵电连接。11.一种智能手表,具有血压检测功能,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手表包括手表主体以及与所述手表主体相连接的表带装置,所述表带装置为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表带装置。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智能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带装置具有面向所述用户腕部的内侧表面,所述表带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内侧表面的气囊,所述气囊上设有第一气嘴,所述气泵壳体上设有第一连通孔,所述气泵上设有第三气嘴,所述第三气嘴穿出所述第一连通孔并与所述第一气嘴连通,使所述气泵与所述气囊连通,所述气泵用于向所述气囊输送气体。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智能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泵组件还包括安装在所述气泵壳体内的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位于所述气泵的一侧,所述气囊上还设有第二气嘴,所述气泵壳体上还开设有第二连通孔,所述压力传感器上设有第四气嘴,所述第四气嘴穿出所述第二连通孔并与所述第二气嘴连通,使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所述气囊连通,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气囊中的气体压力。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智能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带包括位于所述气泵壳体两端的第一表带和第二表带,所述第一表带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手表主体、所述气泵组件可拆卸地机械连接且可拆卸地电连接;所述智能手表还包括第三表带,所述第三表带与所述第二表带之间活动连接,以使所述表带装置的长度可调节;所述第三表带与所述手表主体远离所述第一表带的一端可拆卸地机械连接,和/或,所述第二表带与所述气泵组件远离所述第一表带的另一端可拆卸地机械连接;所述智能手表处于佩戴状态时,所述气泵组件与所述手表主体相对设置。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智能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带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手表主体与所述第一表带之间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埋设部和插
接部,且所述第一埋设部与所述插接部的设置方向相反;所述手表主体与所述第一表带中的一者设有插接孔,另一者设有第一埋设槽,所述插接部适配插接在所述插接孔内,所述第一埋设部固定埋设在所述第一埋设槽内。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智能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包括主插部以及邻近所述主插部设置的副插部,所述主插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副插部的宽度,所述插接孔包括主插孔以及邻近所述主插孔设置的副插孔,所述主插部适配插接在所述主插孔内,所述副插部适配插接在所述副插孔内。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智能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手表主体中设有所述插接孔,所述第一表带中设有所述第一埋设槽,所述手表主体的侧面或朝向用户腕部的底面设有与所述副插孔相连通的第一限位孔,所述副插部设有位置与所述限位孔相对应的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孔与所述第二限位孔之间螺纹连接;和/或,所述主插部的表面具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上设有密封圈。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智能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手表主体中设有所述插接孔,所述第一表带中设有所述第一埋设槽,所述主插部中埋设有电连接件,所述第一表带中包覆有电连接线,所述电连接件与所述电连接线电连接;所述主插部适配插接在所述主插孔时,所述电连接件还与所述手表主体电连接。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智能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埋设部包括主埋设部以及从所述主埋设部的两端朝所述手表主体方向凹陷形成的副埋设部,所述主埋设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副埋设部的宽度;所述第一埋设槽包括主槽体以及位于所述主槽体两侧的副槽体,所述主槽体与所述副槽体连通形成形状适配于所述第一埋设部的台阶形沉槽,所述主埋设部埋设在所述主槽体中,所述副埋设部埋设在所述副槽体中。2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智能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带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手表主体与所述第三表带之间的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埋设部和固定部,且所述第二埋设部与所述固定部朝相反方向设置;所述第三表带靠近所述手表主体的一端设有第二埋设槽,所述第二埋设部埋设在所述第二埋设槽内,所述手表主体靠近所述第三表带的一端安装有生耳,所述固定部通过所述生耳与所述手表主体可拆卸机械连接。21.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智能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表带与所述第二表带中的一者设有排孔、另一者设有扣钉,所述扣钉适配扣在所述排孔的任一孔中,以使所述第三表带与所述第二表带之间的长度可调节;或者,所述第三表带与所述第二表带中的一者设有排孔、另一者设有表带扣,所述排孔与所述表带扣配合连接,以使所述第三表带与所述第二表带的长度可调节。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表带装置及智能手表。该表带装置,用于佩戴在用户腕部,表带装置包括气泵组件以及连接于气泵组件两端的表带;气泵组件包括气泵壳体和安装于气泵壳体内部的气泵,气泵壳体具有收纳段以及位于收纳段两端的安装段,收纳段用于安装气泵,安装段用于连接表带;收纳段的厚度大于安装段的厚度,且安装段的外表面在远离收纳段的方向上朝向靠近安装段的内表面的方向倾斜延伸,使安装段的厚度在远离收纳段的方向上逐渐减薄;其中,安装段的外表面为安装段远离用户腕部的一面,安装段的内表面为安装段靠近用户腕部的一面。该表带装置可实现气泵组件与表带之间的连接过渡较为平滑自然,提高用户佩戴舒适感。戴舒适感。戴舒适感。


技术研发人员:

匡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未来穿戴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4.24

技术公布日:

2022/11/1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4:29: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312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表带   所述   气泵   壳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