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线菌

放线菌
 
  放线菌是介于细菌与丝状真菌之间而又接近于细菌的一类菌体,以分枝的菌丝组成的原核生物,因菌落呈放射状而得名(1-1-15)。放线菌大都腐生,少数寄生。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无论是土壤、空气、海洋、湖泊和河底都有它们的存在,尤以土壤为最多。
  放线菌是近代工农业生产上重要的微生物资源,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突出的是能够产生大量的种类繁多的抗生素,如链霉素、金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据不完全统计,由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到目前为止已有4000种以上,在医疗、卫生、农业生产、食品加工等方面广泛应用的也有几十种。除此之外,放线菌还有固氮、产生各种酶制剂、酶抑制剂和维生素的能力;在甾体转化、石油脱蜡、烃类发酵、污水处理等方面也有所应用。
  福建地处亚热带,依山面海,从风景秀美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的森林土中,到波澜壮阔的海洋、海岸潮间带、河口红树根系周围,都可到放线菌生长的痕迹;平均每克土壤可含数万个乃至数百万个的放线菌孢子,尤其在有机质含量较高的中性或偏碱性的土壤中,种类和数量最多;其能产生抗生素菌株的比率也最高。八闽大地,每年都有全国各
地从事新抗生素研究的工作者来这里采样和进行各种科学研究。
 
1-1-15 放线菌菌丝的形态
  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是放线菌中种类和数量最多的一个属,已知共有1000多种,是抗生素的主要产生菌;其形态结构较为复杂,菌丝有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之分,孢子丝的形状随种而异(1-1-16),根据链霉菌培养特征和孢子丝的形状,可将其分为12个类,福建各地均有分布。其次是小单孢菌属(Micromonspora),主要存在于各湖泊、河底淤泥和海泥中,不少菌株能产生抗生素,有的种还积累维生素B12。诺卡氏菌属(Nocardia)插卡音箱方案
、孢囊链霉菌属(Streptosporangium)、小双孢菌属(Microbispora)和小四孢菌(Microtetraspora)等放线菌,省内各地也均有分布。
  在全国,福建是研究放线菌和生产抗生素较早的省份之一。50年代初,省内已有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放线菌的研究,50年代末,省内建成了在全国规模较大的福州抗生素厂,并相继成立了以研究新抗生素产生菌为中心的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及其他科研单位,在新抗生素产生菌的筛选及已知抗生素的研究中,做出卓越的成绩。以下介绍在省内各工厂和研究单位、高等院校常用的及由本省各地分离的有应用价值的放线菌。
 
1-1-16 链霉菌属中孢子丝的各种形态
  浅藤黄链霉菌Streptomycse luteotescens Wangetal
  别名 链霉菌23-21
  在无机合成培养基上产生直或波曲的孢子丝,孢子椭圆、长椭圆或柱状,偶见球形和卵圆形,大小约0.81.7×1.73.0微米,孢子外壁光滑。气生菌丝体淡黄至乳脂黄,基内菌丝体黄、橙黄至金黄,并分泌黄至橙红的可溶性素。水解淀粉强,液化明胶慢,胨化牛奶,还原硝酸盐,在纤维素上不生长,不产生硫化氢和不形成黑素。
  在土壤中分布较广;本菌株为50年代初由福州土壤中分离得到;也是我国最早由本国土壤中分离得到的能产生抗生素的菌株之一。
  能产生放线菌素23-21(又称更新霉素、新福菌素),该抗生素在临床上对恶性葡萄胎和绒毛膜上皮癌有一定的疗效。是我国和本省较早自己筛出的抗肿瘤的抗生素。
 
  金霉素链霉菌穿越之取液系统油雾Streptomycse aureofaciens Ouggar
  别名 金霉素产生菌
  孢子丝单槎分枝,柔曲,产生松敞螺旋。孢子球形至卵圆形,光滑。在葡萄糖琼脂上和马铃薯块上都产生金黄素。气生菌丝白后变为烬灰或暗灰。属金类。
  可由土壤中分离得到。
  50年代引入福建。能产生金霉素,为福建各抗生素厂和制药厂生产金霉素的菌株,金霉素是福建省生产的第一种抗生素产品,现各厂也都有自己筛选或选育的产生金霉素的优良菌株。金霉素是医疗卫生上常用的一种抗菌作用较强的抗生素。此外,该菌株还能产生四环素,也广泛应用于医疗上。
 
  龟裂链霉菌Streptornyces rinosus Sobinetal
  别名 土霉素产生菌
  孢子丝螺旋形23圈,紧密,偶有松敞螺旋。孢子柱形,0.8×1.61×1.7微米。高氏淀粉琼脂上气生菌丝体浅鼠灰,基内菌丝体麦秸黄,可溶性素秸黄。明胶液化,牛奶不凝固、胨化,淀粉水解,在纤维素上不生长,硝酸还原。菌落在合成培养基上常干裂成地衣状。
  可从土壤中分离得到。
  此菌种50年代引入福建,用于生产、科研、教学中。能产生广谱抗生素——土霉素,不仅广泛应用于医疗上,而且在农牧业方面也广泛应用,许多试验证明,土霉素除能防治疾
病,降低死亡率外,且能促进幼龄动物生长,增加体重,节约饲料。此外龟裂链霉菌还能产生龟裂菌素。
 
  细黄链霉菌Streptonmyces microflavus Krainsky
  别名 泾阳链霉菌、5406
  孢子丝螺旋形,螺旋数目一般13圈。孢子柱形,0.8×1.31.7微米。高氏淀粉琼脂上气生菌丝体白至杏仁黄,孢子成熟时粉红发紫。基内菌丝体玳瑁黄风帆黄。可溶性素微染。明胶液化力强,牛奶凝固、胨化,淀粉水解力强,硝酸盐还原,在纤维素上生长,不产生硫化氢。
  广泛分布在土壤中,我国最早从山西土壤中分离得到。
  能产生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酵母菌、丝状真菌都有抑制作用。常用于农业上防病保苗;同时可作菌肥,能转化土壤中氮磷元素,提高土壤肥力,并有刺激作物生长作用;因此称为抗生菌肥。
 
  球孢玫瑰紫链霉菌Streptomyces globoroseoviolaceus
  别名 抗真菌抗生素414产生菌
  孢子丝短、直、波曲、时常聚集成丛状,有时有13圈的松螺旋。大多数孢子椭圆形及长椭圆形,少数孢子球形,偶见方柱形孢子,孢子外壁光滑。明胶液化,硝酸盐还原弱,硫化氢反应阴性,纤维素不利用,牛奶凝固与胨化。
  分布于土壤中。
  能产生抗真菌的抗生素,在临床上试用于由白念珠菌、隐球酵母、曲霉等感染所引起的深部和局部疾病,有明显的疗效。由本省研究而得。
双模卡 
  洋红马杜拉放线菌福建变种Actinomadura carminata varfujian
  别名 洋红霉素产生菌、放线菌8063
  在燕麦片琼脂平板上,基内菌丝发育良好,不断裂,气生菌丝贫乏,分枝,形成短孢子链,大多数形成紧螺旋的假孢囊;孢子链孢子约227个。孢子圆形,直径0.81.0微米,或椭圆形,0.8×1.4微米;表面光滑。在合成培养基上均生长差,在有机培养基上基内菌丝生长丰茂,鲜艳,常为紫,褐紫,多数不产生气生菌丝,但有可溶性素。牛奶不凝固、不胨化,明胶不液化,淀粉不水解或微弱水解,还原硝酸盐,纤维素上不生长,不
产生硫化氢。
  由本省屏南县的土壤中分离而得。
  能产生洋红霉素。
 
  福东链霉菌Stretomyces fudongus松梢斑螟 Liu
  别名 链霉菌S-038
  孢子丝呈紧螺旋状,37圈。孢子椭圆形,大小为0.370.40×0.570.63微米。每一孢子链有30个以上孢子,外壁呈刺状。在无机盐淀粉培养基上气生菌丝体为荷花白至淡紫。基内菌丝体为酪黄至李紫。牛奶胨化,不液化明胶,纤维素上不生长,硝酸盐还原,不产生黑素和硫化氢。
  由福州土壤中分离而得。
  能产生胃蛋白酶抑制剂。
 
  天蓝黄链霉菌永春变种Streptomyces coelicoflavus var yongchunensis Liu
  别名 链霉菌82-2-35
  在高氏培养基上孢子丝呈螺旋形。孢子椭圆形,大小0.850.65×0.350.30微米,表面光滑。气生菌丝体为灰白,基内菌丝体暗蓝。淀粉水解,明胶不液化,牛奶胨化、凝固,硝酸盐不还原,纤维素上生长,产生黑素。
  存在于土壤中。本菌株分离自永春土壤中。
  能产生a—淀粉酶抑制剂。
 
  鲁特格斯链霉菌鼓浪屿亚种Streptonyces retgersensis subsp gulangyuensis
  别名 链霉菌8510
  在合成及天然培养基上,孢子丝松螺旋,一般螺旋24圈,单叉与成簇分枝。孢子长圆形或椭圆形,孢子表面光滑。明胶液化、淀粉水解、牛奶胨化且产生黄褐素,纤维素上生长,硝酸盐还原、耐受6%NaCl。全细胞水解液中含L-二氨基庚二酸、甘氨酸、天冬氨酸等。DNAGC含量为75.4mol%
  自厦门鼓浪屿附近的海底泥样中分离。
  能产生新氨基环醇类抗生素。
 
  厦海链霉菌Streptomyces xiahaiensis Zhou
  别名 链霉菌S-111-9
  在高氏合成琼脂上孢子丝交替着生直至波曲,有圆卷倾向,偶而有螺旋。孢子圆柱状,大小1.61.9×1.01.1微米。气生菌丝体浅粉红,基内菌丝体呈褐,无可溶性素产生。牛奶胨化但不凝固,明胶液化,纤维素上不生长,水解淀粉,硝酸盐还原、不产生硫化氢和黑素。细胞壁含LL-二氨基庚二酸和甘氨酸。
  分布在厦门海泥中。
  能产生抗生素。抗菌谱广,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对白念珠菌抑制力强。
 
1-1-17 棘状小单孢菌降红变种
  棘状小单孢菌降红变种Micromonospora echinosproa var purpurea Yen
  别名 庆大霉素产生菌
  在蔗糖硝酸钾琼脂平板上菌落凸起,圆形,光滑或颗粒状,大小不均,一般直径在23毫米。无气生菌丝体。表面浅褐灰至豆沙或呈玫瑰灰至深褐。成熟的孢子层褐黑。无可溶性素或具有浅黄褐至咖啡可溶素。菌丝长,分枝,规则,无分隔,直径不大于0.5微米。分生孢子梗单生,末端着生一个孢子。菌丝末端有对生孢子,孢子球形,直径11.5微米。在电子显微镜下,孢子外壁呈棘状。
  分布于本省湖底及河底淤泥中。
  能产生庆大霉素(与国外艮他霉素相似),对革兰氏阳性菌及阴性菌均有强烈抑制作用,特别对绿脓杆菌及抗药性金黄葡萄球菌的感染,具有突出的疗效。
  此外,棘状小单孢菌黑变种也是产生庆大霉素的菌株。还有降红小单孢菌和棘状小单菌是原来产生艮他霉素(muhdpe合金管庆大霉素)的菌株,这种抗生素已在医疗上广泛应用,效果好,副作用小。
 
1-1-18 武夷小单孢菌
  武夷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wuyisca
  别名 小单孢菌FlMo139
  菌丝细长而有不规则的分枝,无隔膜,直径约0.5微米,孢子梗单轴分枝,也经常有双叉或三叉的孢子梗,顶端产生单个孢子,孢子卵圆形或球形,直径约1.0微米。在淀粉天冬素琼脂上菌落生长良好,隆起、蜡状、干燥,无气生菌丝体。菌落初为无至橙,形成孢子后转为暗橄榄绿,不分泌可溶性素,细胞壁含有DL-二氨基庚二酸和甘氨酸。
  采自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能产生新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武夷霉素。其主要组分与已知的强壮霉素A基本相同。它不但具有抗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活性,而且对许多具有氨基糖苷钝化酶的细菌仍有抗菌
活性;毒性小。
 
1-1-19 诺卡氏菌
  诺卡氏菌水性阻燃剂Nocardia spp
  别名 原放线菌
  与链霉菌不同,菌丝内有隔膜,并可断裂成杆状或球状体。一般不产生气生菌丝,以横隔分裂方式形成孢子,菌落较小,常有红、珊瑚等,省内常见有红诺卡氏菌。
  主要分布于土壤中。
  本属菌有些种也能产生抗生素,有些菌可用于石油脱蜡、烃类发酵以及污水处理中分解腈类化合物。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6:22: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3118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孢子   产生   菌丝   菌丝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