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食用菌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建议

甘肃食用菌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建议
摘要:介绍了食用菌产业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甘肃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运用SWOT分析方法,出甘肃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优势、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认为甘肃省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优势与劣势同在,机会大于威胁,应抓住甘肃作为我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省份,加大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发挥优势,消除劣势,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大力发展,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甘肃省;食用菌产业;SWOT分析;建议
食用菌生产以作物副产物(秸秆、木屑等)或动物生产副产物(畜粪等)为原料,将其转化为可被人类利用的菌体蛋白和生产废弃物-菌糠,菌糠又可以生产节粮型饲料或加工成绿有机肥,被养殖业和种植业利用,使废弃物得到整体、高效、循环、再生利用,在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同时,完成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正是这种独特的生产特性,赋予了食用菌产业在大农业生态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农业循环经济中实现原料和能量循环的“枢纽”[1]。它遵循了“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的原则,是“低耗、高效、生态”的产业,是应该大力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SWOT分析法已广泛应用于区域发展、科技、能源、国际政治战略等领域的分析研究。
本文利用SWOT分析法,对甘肃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全面分析,进行战略选择,提出发展建议。
1甘肃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甘肃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汇处,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食用菌主产区之一,全省各地都有食用菌生产,目前全省食用菌产量达3.446万t,年产值1.164亿元[2]。生产种类主要有平菇、蘑菇、香菇、双孢菇、金针菇、白灵菇和木耳等,以天水、陇南、武威、定西和庆阳等地为主产区。甘肃食用菌产业发展缓慢,与全国总体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甘肃食用菌年人均占有量为1.20kg,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10。
牌位架2优势分析
2.1气候优势甘肃属大陆性温带季风气候,多年均气温0~16棘轮棘爪,年降水量36.60~734.90mm,气候干旱,日照充足,日温差较大,水热条件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原、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各地区气候差异性很大,具有多种气候类型。多样的气候类别和生态环境,为不同种类的食用菌生长提供了条件,可利用不同设施栽培,进行食用菌周年生产。
2.2自然资源优势甘肃玉米芯、玉米秆、麦草、棉籽壳及果枝等农作物副产物非常丰富,是生产食用菌的良好原料。随着国家大力倡导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食用菌生产种类中,草腐菌类的增长将超过木腐菌,丰富的秸秆资源将为食用菌的发展提供支撑。此外,菌种资源丰富,仅甘南林区就有大型药用真菌165种,其中著名的蕈菌有虫草、蝉花、羊肚菌和牛肝菌等[3]。
光电烤箱2.3成本比较优势食用菌生产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即使在工厂化生产条件下,这个特点仍存在,人工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重较高,成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甘肃是典型的西部欠发达省份,工业化程度低,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原料资源丰富,运输距离短,原材料成本低。与其它经济发达省份食用菌生产相比,甘肃生产食用菌具有成本低的比较优势。
2.4政策环境食用菌产业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占地少、用水少、投资小、见效快等特点,成为现代有机农业和特农业的典范[4,5]。甘肃许多市(县)把食用菌产业作为“菜篮子工程”、“创汇工程”、“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新农村”等的首选项目,甘肃在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农业产业化及扶贫开发等项目方面,对食用菌产业进行了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2008年,在《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结合
河西荒漠绿洲区、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陇南山地湿润半湿润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把食用菌生产作为一个重要链条进行了发展定位,将在项目建设、资金扶持方面给予支持,这为全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3劣势分析
510自动发卡3.1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服务与推广的能力较弱甘肃食用菌的技术研究、人才培养及技术推广主要通过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甘肃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及兰州市农科所等几家单位进行,全省缺少食用菌服务和技术推广体系,仅有部分市(县)的农业技术部门承担了这些职责,缺少专业技术员,菇农科技素质和栽培技术水平低,影响了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的提高[6]。
3.2菌政管理机构缺位,生产缺乏宏观指导甘肃目前没有专门的食用菌管理机构,菌种管理混乱,不仅影响了科研单位菌种选育的积极性,而且使种植者蒙受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对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由于缺乏产业规划和宏观指导,生产中存在自发性和盲目性,产量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3.3产业化程度低除个别生产企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较高外,占总产量较大比重的食用菌生产单位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龙头带动作用弱,大部分产品自产自销,停留在鲜菇原料供应阶段。加工粗放、档次低、货架期短、营销渠道不畅、产销脱节、菇价大起大落,菇农经济收入不能有效保障,经济效益较低。
4机会分析
4.1市场潜力大据统计,2000年我国食用菌产量663.70万t,2007年达1 683万t,年均增长率12.30%,占世界总产量的70%,产值达600亿元。食用菌成为FAO推荐的21世纪健康食品,WHO推荐的“一荤一素一菇”健康膳食三大基石之一,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喜爱和食用,市场前景良好。甘肃食用菌人均占有量远低于全国水平,省内市场开发的潜力巨大。
4.2食用菌产业向北转移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一是南方沿海地区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农业向工业和信息业转移;二是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导致食用菌生产总成本上升,比较优势下降;三是现有资源生产的产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四是北方相对干燥冷凉,利于环境控制和优质产品的生产,同时可以和南方时令错开,更好满足周年上市供应的要求;五是循环经济产业重视程度的增加,食用菌产业备受青睐。秸秆资源丰富的甘肃,在全省循环经济发展总
体规划的引导下,结合南菇北移的趋势,是食用菌产业大力发展的有利时机。
4.3产业化带动作用初步显现在甘肃各级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全省各地出现了一大批食用菌产业化生产基地,生产方式也由一家一户家庭式生产向组织化、规模化及专业化转变。陇西、定西、正宁等地各生产企业、生产基地对当地农户食用菌的生产在菌种供给、技术指导和销售服务上给予了大力扶持,产业化趋势加强。天水众兴菌业日产30t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的建成,每年将增加300万瓶食用菌菌种供应量,带动天水麦积区农户发展食用菌2.40亿瓶(袋),对推广食用栽培技术、带动当地食用菌产业升级起到重要作用。天祝、山丹等地充分利用当地的冷资源,以“基地+农户”的方式利用日光温室大力发展反季节栽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5威胁分析电磁大锅灶
2mc
5.1市场开拓能力弱近些年来“绿屏障”极大地限制了我国食用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造成外省收购客商减少,加之甘肃食用菌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低,加工、保鲜、储运滞后,对外销售的实力不强,市场竞争力弱。
5.2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菌种管理的混乱、技术服务体系的不健全和菇农技术水平较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造成甘肃食用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价格差距大,影响了整体效益的提高。另外,由于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对菌种、原辅材料、水质、栽培环境及贮运等环节缺乏有效监控,食用菌无公害产品的生产缺乏强有力的保障,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6:41: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3112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食用菌   生产   产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