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模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主流的液晶显示产品由两部分组成:背光模块和液晶面板,液晶面板是非自主发光器件,液晶显示产品需在背光模块和液晶面板的联合作用下实现动态图像显示。随着市场对液晶显示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高画质、高对比度、低功耗已经成为技术趋势,直下式背光模组显示产品其有效显示区(a-a区)内阵列排布的led可以划分多区、独立控制,根据各区域图像亮度进行分析计算,自动控制各区域背光源的亮暗,满足高画质、高对比度、低功耗技术指标,相比而言,传统侧入式背光模组无法实现各区域背光源的动态控制。
3.现有技术当中,传统的侧入式背光模组中,led灯条固定于模组侧边背板,其光能需通过导光板转换为面光源,为液晶面板提供均匀的显示光能,导光板本身无法实现区域调光,led灯条的分区通过导光板转换后也会失效,因此传统侧入式液晶显示产品难以实现高画质、高对比度、低功耗的技术指标,近些年逐渐失去市场份额。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侧入式背光模组无法实现各区域背光源控制的技术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及设于所述背板一侧的显示组件,所述显示组件包括位于所述背板中部的主显示组件,及靠近所述背板侧边设置的辅显示组件,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及由所述底板的侧边向上延伸形成的侧板,所述底板的一侧设有反射片,所述侧板一端设有盖合所述反射片的光学膜片组件,所述主显示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反射片与所述光学膜片组件之间的导光板,所述辅显示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导光板四周的扩散板,及设于所述扩散板一侧的光源组件,所述光源组件与所述扩散板间隔设置。
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背板,背板的一侧设有显示组件,显示组件包括位于背板中部的主显示组件,及靠近背板侧边设置的辅显示组件,背板包括底板及由底板的侧边向上延伸形成的侧板,底板的一侧设有反射片,侧板一端设有盖合反射片的光学膜片组件,主显示组件包括设于反射片与光学膜片组件之间的导光板,辅显示组件包括设于导光板四周的扩散板,及设于扩散板一侧的光源组件,光源组件与扩散板间隔设置,通过在背板中部设置导光板作为主显示区,在导光板的附近设置光源组件作为辅显示区,靠近导光板附近的部分光源组件及导光板作为主显示区的光源,设备开机后为主显示区为常亮状态,亮度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动态控制,靠近背板侧边的剩余光源组件及扩散板为辅显示区的光源,设备开机后可按需进行开关,可以根据显示图像的亮度区
域性、实时性降低功耗,通过将侧入式背光模组设计为主显示区和辅显示区相结合的技术形态,相比传统侧入式显示产品,其可以根据显示画面的实时数据,按需动态调节背光局部区域的明、暗、开、关,从而实现产品的高画质、高对比度、低功耗,开辟侧入式液晶显示产品的新市场。
7.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反射片包括设于所述底板一侧的底面部、设于所述侧板一侧的顶面部,及连接所述底面部与所述顶面部之间的倾斜部。
8.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扩散板包括位于所述顶面部与所述光学膜片组件之间的第一固定部,及靠近所述导光板设置的第二固定部,所述导光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固定部对应设置的凹槽。
9.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导光板靠近所述反射片的一侧设有多个内凸网点。
10.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底板包括本体部及由所述本体部四周向内凹陷形成的容纳槽,所述光源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容纳槽的pcb板,及设于所述pcb板上的灯珠,所述反射片上开设有与所述灯珠对应的通孔。
11.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灯珠包括设于所述pcb板上的发光晶片,及设于所述发光晶片一侧的保护硅胶层。
12.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导光板的厚度为1~2mm。
13.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导光板的厚度为1~2mm。
14.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侧入式背光模组。
15.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显示模组。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侧入式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图1中a部放大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灯珠的光线传播路径示意图;
19.图4为现有技术中各常规液晶面板的尺寸设计分布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主显示区和辅显示区的分布设计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内凸网点直径分布曲线示意图;
22.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侧入式背光模组的部分应用场景中的显示画面;
23.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24][0025][0026]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0028]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29]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30]
请参阅图1至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0,及设于所述背板10一侧的显示组件,所述显示组件包括位于所述背板10中部的主显示组件,及靠近所述背板10侧边设置的辅显示组件,所述背板10包括底板11及由所述底板11的侧边向上延伸形成的侧板12,所述底板11的一侧设有反射片20,所述侧板12一端设有盖合所述反射片20的光学膜片组件60,所述主显示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反射片20与所述光学膜片组件60之间的导光板40,所述辅显示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导光板40四周的扩散板30,及设于所述扩散板30一侧的光源组件,所述光源组件与所述扩散板30间隔设置。具体来说,上述主显示组件与辅显示组件共用上述光学膜片组件60,上述导光板40及扩散板30的出光面的高度相等,上述光学膜片组件60平铺与导光板40及扩散板30的出光面一侧。
[0031]
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中的侧入式背光模组,通过设置背板10,背板10的一侧设有显示组件,显示组件包括位于背板10中部的主显示组件,及靠近背板10侧边设置的辅显示组件,背板10包括底板11及由底板11的侧边向上延伸形成的侧板12,底板11的一侧设有反射片20,侧板12一端设有盖合反射片20的光学膜片组件60,主显示组件包括设于反射片20与光学膜片组件60之间的导光板40,辅显示组件包括设于导光板40四周的扩散板30,及设于扩散板30一侧的光源组件,光源组件与扩散板30间隔设置,通过在背板10中部设置导光板40作为主显示区,在导光板40的附近设置光源组件作为辅显示区,靠近导光板40附近的部分光源组件及导光板40作为主显示区的光源,设备开机后为主显示区为常亮状态,亮度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动态控制,靠近背板10侧边的剩余光源组件及扩散板30为辅显示区的光源,设备开机后可按需进行开关,可以根据显示图像的亮度区域性、实时性降低功耗,通过将侧入式背光模组设计为主显示区和辅显示区相结合的技术形态,相比传统侧入式显示产品,其可以根据显示画面的实时数据,按需动态调节背光局部区域的明、暗、开、关,从而实现产品的高画质、高对比度、低功耗,开辟侧入式液晶显示产品的新市场。
[0032]
需要说明地,在目前行业主流的液晶面板中,其有效显示区(a-a区)的长宽比设计为16:9,a-a区四周具有bm黑边区域(black matrix),这个比例是1980年代制定的高清电视(hdtv)标准,可以容纳多种不同比例的画幅;2.35:1的长宽比是当下电影流行的画幅,是电影银幕向宽度发展之下的产物,因此画幅为2.35:1的电影就是“宽银幕电影”;而电影诞生之初,画幅多为4:3的长宽比例,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将4:3的比例定为标准画幅,所以该画幅又被称为“学院比例”。
[0033]
综上,如图4至图5所示,目前市场的主流画面显示长宽比例为16:9、2.35:1、4:3,将三者重合的区域定义为主显示区,而环绕主显示区的有效显示区定义为辅显示区。
[0034]
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反射片20包括设于所述底板11一侧的底面部21、设于所述侧板12一侧的顶面部23,及连接所述底面部21与所述顶面部23之间的倾斜部22。可以理解地,辅显示组件中的光源组件发出的光线,部分从顶部的扩散板30发出,部分从倾斜部22反射至扩散板30发出。
[0035]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扩散板30包括位于所述顶面部23与所述光学膜片组件60之间的第一固定部32,及靠近所述导光板40设置的第二固定部31,所述导光板40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固定部31对应设置的凹槽。具体来说,上述扩散板30的一端固定于背板10的侧边上,通过在导光板40的一侧开设有凹槽可以对扩散板30的另一端进行支撑,实现扩散板30的稳定装配。
[0036]
可以理解地,由于导光板40本身折射率1.5左右,相对于空气属于强光密介质,因此大部分光能在导光片

空气的介质界面会发生全反射现象,而导光片底面分布的内凸网点41可以改变光能传播方向,进而打破全反射,使得光能从对应的顶部平面出射,通过在导光板40的底面设有内凸网点41,内凸网点41按照一定的规律分布,从导光板40侧面进入的光能经导光板40内部的全反射光能在内凸网点41的散射作用下,得以破坏全反射形成出射光能。具体来说,上述内凸网点41通过注塑设置于导光板40底面,可以理解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上述网点还可为印刷式设于导光板40底面的外凸网点。
[0037]
如图6所示,以导光板40的中心作为原点o,选取一个截面作为研究对象并设立x轴,x轴即代表内凸网点41的相对位置,在没有重叠区域的情况下,内凸网点41直径ρ从边缘
到中心应是逐渐提升的,其分布类似高斯曲线,但在有导光板40、扩散板30重叠区的情况下(即上述凹槽区域),该重叠区的导光板40出射光能被扩散板30一定程度削弱,为了保证出光的整体均匀性,重叠区的出光光能需加强,对应的导光板40内凸网点41区域,其直径ρ需根据重叠区和主、辅显示区的亮度差,进行一定程度提升。内凸网点41直径分布曲线的主体函数方程式:ρ=m*xn+c,c为内凸网点41起始直径、最小值0.01mm,m、n为曲率调整参数,x为内凸网点41相对坐标。
[0038]
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底板11包括本体部及由所述本体部四周向内凹陷形成的容纳槽13,所述光源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容纳槽13的pcb板50,及设于所述pcb板50上的灯珠,所述反射片20上开设有与所述灯珠对应的通孔24。上述灯珠包括设于所述pcb板50上的发光晶片51,及设于所述发光晶片51一侧的保护硅胶层52。此外,辅显示区内的miniled灯板,即上述光源组件,其上的miniled晶片51可以根据需求划分为若干区域,可以是单晶片51一区、也可以是多晶片51一区。
[0039]
具体来说,上述主、辅显示区共用背板10部件,上述辅显示区的背板10相比主显示区下沉一定的高度,即上述容纳槽13,上述容纳槽13的深度取决于led灯板pcb的厚度,一般设计值为1mm,以保证反射片20的平整度,方便反射片20组装;上述主、辅显示区共用反射片20部件:主显示区内的导光板40置于反射片20上、辅显示区内反射片20需要按照led的排布方案设置对应的若干通孔24结构,所述通孔24结构用于避位led,辅显示区边缘的反射片20搭边于背板10的侧板12上,形成反射斜面。
[0040]
优选地,上述主显示区采用的导光板40部件,其厚度为1-2mm,厚度的优选值与显示产品本身的尺寸相关,一般而言32吋-43吋优选1mm,43吋-55吋优选1.5mm,55吋以上优选2mm,本实施例中导光板40的四周侧面为入光面,接收来自辅显示区的led晶片51光能;辅显示区采用的扩散板30,其厚度0.8-1.2mm,厚度的优选值与显示产品本身的尺寸相关,一般而言32吋-43吋优选0.8mm,43吋-55吋优选1.0mm,55吋以上优选1.2mm。
[0041]
便于理解地,如图3所示,晶片51发出的光能经保护硅胶层52出光,部分光能向上传播达到扩散板30,再经扩散板30的扩散作用及膜片的增益作用出射;部分光能向模组边缘传播到达反射片20斜面,再经反射片20的反射作用传播至扩散板30;部分光能经导光板40的四周侧端面进入主显示区,进入导光板40内部的光能再经其底面内凸网点41的散射作用得以破坏全反射,从顶部出射。
[0042]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侧入式背光模组的部分应用场景中的显示画面,如下图电影画面的显示比例为2.35:1,其上下侧各有一黑边区域,对应的辅显示区即可关闭,即增强了黑画面的真实感、又节省能耗;而中间的画面显示区域,对应的辅显示区域、主显示区域联合作用提供显示光能,系统可以根据动态画面的实时数据调节辅显示区内的led晶片51电流,即提供了最舒适的观看亮度、又节省能耗。
[0043]
综上,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当中的侧入式背光模组,通过设置背板10,背板10的一侧设有显示组件,显示组件包括位于背板10中部的主显示组件,及靠近背板10侧边设置的辅显示组件,背板10包括底板11及由底板11的侧边向上延伸形成的侧板12,底板11的一侧设有反射片20,侧板12一端设有盖合反射片20的光学膜片组件60,主显示组件包括设于反射片20与光学膜片组件60之间的导光板40,辅显示组件包括设于导光板40四周的扩散板30,及设于扩散板30一侧的光源组件,光源组件与扩散板30间隔设置,通过在背板10中部设
置导光板40作为主显示区,在导光板40的附近设置光源组件作为辅显示区,靠近导光板40附近的部分光源组件及导光板40作为主显示区的光源,设备开机后为主显示区为常亮状态,亮度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动态控制,靠近背板10侧边的剩余光源组件及扩散板30为辅显示区的光源,设备开机后可按需进行开关,可以根据显示图像的亮度区域性、实时性降低功耗,通过将侧入式背光模组设计为主显示区和辅显示区相结合的技术形态,相比传统侧入式显示产品,其可以根据显示画面的实时数据,按需动态调节背光局部区域的明、暗、开、关,从而实现产品的高画质、高对比度、低功耗,开辟侧入式液晶显示产品的新市场。
[0044]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侧入式背光模组。
[0045]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模组。
[0046]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47]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板,及设于所述背板一侧的显示组件,所述显示组件包括位于所述背板中部的主显示组件,及靠近所述背板侧边设置的辅显示组件,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及由所述底板的侧边向上延伸形成的侧板,所述底板的一侧设有反射片,所述侧板一端设有盖合所述反射片的光学膜片组件,所述主显示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反射片与所述光学膜片组件之间的导光板,所述辅显示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导光板四周的扩散板,及设于所述扩散板一侧的光源组件,所述光源组件与所述扩散板间隔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片包括设于所述底板一侧的底面部、设于所述侧板一侧的顶面部,及连接所述底面部与所述顶面部之间的倾斜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板包括位于所述顶面部与所述光学膜片组件之间的第一固定部,及靠近所述导光板设置的第二固定部,所述导光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固定部对应设置的凹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靠近所述反射片的一侧设有多个内凸网点。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包括本体部及由所述本体部四周向内凹陷形成的容纳槽,所述光源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容纳槽内的pcb板,及设于所述pcb板上的灯珠,所述反射片上开设有与所述灯珠对应的通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珠包括设于所述pcb板上的发光晶片,及设于所述发光晶片一侧的保护硅胶层。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厚度为1~2mm。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板的厚度为0.8~1.2mm。9.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模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该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及显示组件,显示组件包括位于背板中部的主显示组件,及靠近背板侧边设置的辅显示组件,背板包括底板及侧板,底板的一侧设有反射片,侧板一端设有盖合反射片的光学膜片组件,主显示组件包括设于反射片与光学膜片组件之间的导光板,辅显示组件包括设于导光板四周的扩散板,及设于扩散板一侧的光源组件,光源组件与扩散板间隔设置。通过将侧入式背光模组设计为主显示区和辅显示区相结合的技术形态,相比传统侧入式显示产品,其可以根据显示画面的实时数据,按需动态调节背光局部区域的明、暗、开、关,从而实现产品的高画质、高对比度、低功耗。低功耗。低功耗。


技术研发人员:

林福昆 赵靖 廖延锁 覃香扬 蒲欣培 顾浩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深圳市兆驰光元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30

技术公布日:

2022/12/9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5:43: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305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组件   背板   模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