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新品种漯麦39选育及栽培管理技术

科技
村XIANGCUN KEJI
小麦新品种漯麦39选育及栽培管理技术
乔冀良 黄 杰 张振永
(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 漯河 462300)
[摘 要] 漯麦39是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于2011年以郑麦7698为母本、周麦16为父本杂交选育的高产、稳产、优质、广适小麦新品种,于202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全面介绍漯麦39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品质性状和抗性鉴定情况,并对漯麦39关键栽培管理技术进行总结,以供参考。
[关键词] 漯麦39;选育;栽培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4-54-40 引言
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在中原人的饮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而中原地区也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合小麦生产。根据有关资料,黄淮麦区小麦种植面积超过1 000万hm 2[1],占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的44%,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60%左右,可谓“中原粮仓”。当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越来越丰富化、多样化,面包粉、饺子粉等一批特殊用途的面粉走向人们的餐桌,这对小麦的品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政府提出要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农产品不仅在供应量上保证充足,还要在品种和质量上契合消费者的需求。此外,近年来土壤污染问题愈发严重,绿发展成为新要求。培育出抗病、节肥、省水和高品质的小麦品种成为广大一线育种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漯河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国家小麦试验站)自2011年成立起,就致力于培育既高产稳产又兼具抗病性、抗倒伏的小麦新品种。其中,漯麦39于202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综合评价为丰产性好、稳定性好、品质达中筋标准。
1 漯麦39选育及增产评价分析
漯麦39是漯河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以郑麦7698为母本、周麦16为父本,采用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针对黄淮海南片麦区小
麦品种在抗病性、抗寒性、抗倒伏性及适应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求选育的新品种每667 m 2产量
稳定在500 kg 以上且具有600 kg 以上的潜力,对于病虫害和突变环境等有较好的抵抗能力,生态型以半冬性为主且适应范围广,在产量结构上要选取中秆、大穗类型以增强自我调节能力。根据以上目标,漯河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研究团队故选取周麦16作为父本。该品种是周口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周9和周8425B 杂交选育而成的小麦品种。该品种为半冬性、中熟、中筋类型品种,幼苗呈半直立状,苗势壮,抗寒性好,适宜在豫中、豫南及安徽省北部等地区种植。其株高70 cm 左右,株型紧凑,旗叶上举,茎秆弹性好,抗倒性较好,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穗层整齐,穗呈纺锤形。周麦16籽粒半角质,落黄好,抗病性好,但小麦籽粒商品性不好。同时,研究团队选取郑麦7698作为母本。郑麦7698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用郑麦9405、4B269、周麦16杂交选育而成的小麦品种。郑麦7698为弱春性、多穗型、强筋类型品种。其幼苗呈半直立状,苗期生长健壮,耐寒性好,但起身慢、抽穗迟,且穗层不整齐,株高77 cm 左右,株型紧凑,茎秆弹性一般,抗倒性中等,但抗病性不好,穗呈长方形,结实性好,籽粒角质,饱满度高,黑胚率低,小麦籽粒商品性好。故而漯麦39的父母本特征特性具有较好的互补性。
2011年,漯河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以郑麦7698为母本、周麦16为父本进行杂交;2012年F 1
基金项目: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漯河综合试验站“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3-2-26);“河
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62102110026)。
锡渣分离机
作者简介:乔冀良(1983—),男,本科,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小麦遗传育种。
代收获,当年秋播点播;2013年,该组合收获单株95个,每个单株种3行,行长3 m ;2014年,该组合选株系20个,每个株系选5~10个单株,当年秋播分株系种植;2015年,收获稳定株系6个,分别定名为201104-20-6-1到201104-20-6-6。2015—2016年,201104-20-6-2在自行鉴定产比试验中,平均产量8 370 kg/hm 2,比对照周麦18增产8.0%,居试验第1位,定名为漯麦39。2016—2017年,对漯麦39进行多点鉴定试验,8点汇总,平均产量7 464 kg/hm 2,比对照周麦18增产8.8%,居试验第6位。
2017—2018年度,漯麦39参加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黄淮南片(西部组)小麦新品系鉴定试验,7点汇总,平均产量7 092 kg/hm 2,比对照周麦18增产5.7%,居试验第6位。2018—2019年,漯麦39参加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黄淮南片广适性新品种大区试验,23点汇总,平均产量8 505 kg/hm 2,比对照周麦18增产2.46%,居17个参试品种第13位。2019—2020年,漯麦39参加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黄淮南片抗赤霉病与多抗组大区试验,23点汇总,平均产量8 104.5 kg/hm 2,比对照周麦18增产4.35%,居18个参试品种第10位。2020—2021年,漯麦39参加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黄淮南部生产试验,21点汇总,平均产量8 323.5 kg/hm 2
,比对照周麦18增产4.4%,居12个参试品种第11位。
2 产量、品质分析
2018—2019年,漯麦39参加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黄淮南片广适性新品种大区试验,平均产量8 505 kg/hm 2
,比对照周麦18增产2.46%;2019—2020年度平均产量8 104.5 kg/hm 2,比对照周麦18增产4.35%;2018—2020年度平均产量8 304.8 kg/hm 2,比对照周麦18增产3.37%,如表1所示。
表1 2018—2020年漯麦39区域试验产量分析
年度产量/(kg/hm 2)
比对照增产/%
2018—20198 505.0  2.462019—2020
8 104.5
4.35
品质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主要品质指标达到中筋小麦标准。
3 特征特性
漯麦39为半冬性中晚熟小麦品种;幼苗半匍匐,
叶深绿,分蘖力一般,冬季抗寒性中等,长势壮,两极分化较快;株型紧凑,茎秆较粗,茎蜡和叶蜡厚,茎秆弹性一般,抗倒性中等,旗叶宽短上冲;纺锤形穗,穗层较厚;短芒,白壳。
2018—2020年度,漯麦39参加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区域试验,平均株高82.4 cm ,有效穗582.8万/hm 2,每穗实粒35.4粒,千粒质量47.3 g ,生育期223.0 d ,比对照周麦18晚熟0.4 d ,如表3所示。
表3 2018—2020年度漯麦39特征特性
品种名称
年度
株高/cm 有效穗/(万/hm 2
)每穗粒数/粒千粒
质量/g
生育期/d 漯麦392018—201979.6
592.536.846.5226.82019—202084.9
573.033.948.1219.12018—202082.4582.835.447.3223.0周麦18
(CK)
2018—201978.8
592.536.447.1226.62019—202083.5
568.533.647.2218.62018—202081.2
离合器盘
580.5
35.0
47.2
222.6
4 抗病性
在2018—2020年度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区域试验中,漯麦39对叶锈病免疫,对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中感,对赤霉病高感,如表4所示。
抽油机模型表4 2018—2020年度漯麦39抗病性
品种名称年度赤霉病白粉病条锈病纹枯病叶锈病漯麦39
2018—2019HS MR MR MS I 2019—2020
HS
MS
MS
MS
I
注:I(免疫)、HR(高抗)、MR(中抗)、MS(中感)、HS(高感)。
5 抗倒性
在2018—2020年度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区域试验中,漯麦39的田间倒伏情况略严重于周麦18,如表5所示。
6 栽培管理技术
为扬长避短,将漯麦39有关特性充分发挥出来,
表5 2018—2020年度漯麦39抗倒性
品种名称
2018—2019
2019—2020
2018—2020
点次
≥4级点次倒伏面积比例/%
点次≥4级点次倒伏面积比例/%
点次
≥4级点次倒伏面积比例/%
漯麦39111  5.5———111  5.5周麦18(CK)111  2.7
——
11
1  2.7
表2 2018—2020年度漯麦39品质分析
年度容重
/
(g/L)粗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min 品质等级2018—201980412.634.0  3.1中筋2019—202081415.631.4  3.5中筋2018—2022
809
14.1
32.7
婴童车3.3
中筋
科技
村XIANGCUN KEJI
实现绿种植、高产稳产、性能优良的目标,现结合品种试验和示范,提出以下栽培和管理要点。
6.1 适宜种植地区
漯麦39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阳市和南阳市南部的部分地区)、陕西省关中地区、江苏省北部地区、安徽省北部地区种植。
6.2 精细整地
为实现漯麦39高产,需提前将土地整理好,尽量做到“细、深、实、平”。“细”即要看准时机进行耙地,土地不能太湿,否则易造成土壤凝集、不易耙碎;太干则容易影响土壤墒情,出现播种后麦苗出不齐的现象,既要将明暗硬块耙碎,又要保持好土壤墒情。“深”即深耕土壤25 cm 以上,打破犁底层,将上面的各种杂草和秸秆尽量压到土层25 cm 以下,以起到发酵和抑菌的作用。“实”即不漏耕不漏耙,以土壤上松下实为标准。“平”即耕地前先进行灭茬,使耕地平整,以便于耕地时能及时平,从而便于播种小麦。做好小麦播种前的土地精细化整理极为重要,是保证小麦一播全苗的重要环节。为保障土壤肥力,可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适量添加秸秆腐熟剂,能够高效、快速地使秸秆腐熟,同时可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继而起到增产的作用,提高农药和化肥的利用率,降低污染环境的风险。因此,需要在耕种前将秸秆进行灭茬和粉碎,深耕还田。此外,对所耕种地块进行精细化整理,不仅有利于后期小麦的灌溉,还有利于抑制细菌和病毒的传播,保证小麦的茁壮生长。为推动农业健康发展,要大力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利于漯麦39实现高产、稳产。
6.3 种子处理
播种前要对小麦种子进行精选,以保障小麦种子的精度和纯度;还要进行发芽率试验,测试小麦种子发芽情况;并做好小麦种子的处理工作,以提高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在播种前10 d 将小麦种子在阳光下连续晾晒2~3 d ,使其表皮干燥,增加其透气性,有利于提高其发芽率,增强发芽势。同时,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种子用途、病虫害防治等要求,用不同配方的种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有效预防后期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并减少小麦各生长阶段的倒伏。
6.4 科学播种
一是适期播种。适期播种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光、热资源,促进小麦生长,达到壮苗的目的,还有利于减少小麦越冬冻害的发生,提高小麦产量。如果小麦过
早播种,就会出现贪长、旺长现象,不利于小麦越冬并容易发生严重的冻害;如果小麦播种太晚,就会出现弱苗、死苗,导致小麦体质量上不去,抗寒性差,不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漯麦39适播期为10月10—20日,一般播种后6~7 d 出苗。二是进行精量播钟,以利于小麦体达到合理布局的效果,使小麦抗倒伏能力、抗干热风能力得到提高,有利于加快小麦两极分化的速度,有效减少后期病穗和弱穗数量,从而提高小麦产量。漯麦39适播期内播种量为120~150 kg/hm 2。但由于漯麦39的抗倒伏能力中等,所以应适当降低播种密度,进而减少无效分蘖。漯麦39对肥水没有过高的要求,属于氮高效利用的品种,其自身调节能力较强,分蘖力较强,故而不宜也不需要提供高水肥的条件。但漯
麦39播期不宜过晚,应尽量避开春季的倒春寒;晚播田块应适当增加播量[2-3],播期每推迟2 d ,播种量增加7.5 kg/hm 2。
6.5 精细播种
一是采用机械化播种,播种深度控制在3 cm 左右,有利于小麦出苗,播种深浅要一致,播种过程要做到播速均匀、播量计算精确、不浪费种子、不重复播种及不漏播,防止出现缺苗、断垄等现象。二是播种前要查看土壤墒情,如地块严重缺墒,应浇足水,确保底墒充足后才能播种,力争达到一播全苗的标准。三是播种后,要及时进行镇压,确保小麦种子和土壤紧密接触,提高小麦苗期的抗旱、耐寒能力,促使苗齐、苗壮生长。
6.6 水肥管理
指挥大厅控制台
科学施肥不仅能够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也能够有效减少土壤污染。漯麦39最适宜的施肥期在返青期—起身期和起身期—拔节期,这两时期施肥的主要目的是促弱转壮,施肥时要把握以下要点。一是小麦返青后要及时松土浇水,以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墒情,有利于促进小麦苗返青拔节。二是及时追肥,根据土壤墒情和小麦冬前茎蘖数进行追肥。冬前每667 m 2茎蘖数有60万~80万的地块,每 667 m 2应追施尿素10~13 kg ,达到每667 m 2冬前茎蘖数80万以上的旺苗地块,返青期应采取镇压或深锄的措施来控制小麦旺长;起身初期喷洒植物生长抑制剂控制小麦旺长;拔节中后期每667 m 2可追
施尿素10~15 kg ;抽穗扬花期一般每667 m 2追施尿素不超过5 kg ;灌浆期通过追加叶面肥,提高小麦籽粒千粒质量。同时应注意,播种后要经常关注天气预报,结合实际进行合理灌溉,注意清沟防渍、控旺促壮[4]、防止小麦出现倒伏。
6.7 病虫草害防治
对于小麦病虫草害,一般采取“预防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原则进行防治。播种期,可使用5%毒死蜱(乐斯本)颗粒剂均匀撒施于地面防治地下害虫,每667 m2用量100~150 g。冬前苗期和越冬期,可使用5%线敌颗粒剂防治小麦胞囊线虫等地下害虫,每667 m2用量3.7 g。返青至拔节期,可使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防治小麦纹枯病,每667 m2用量100 g;可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防治蚜虫,每667 m2用量20 g。抽穗至扬花期,可使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每667 m2用量100 g),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每667 m2用量40~60 g),或30%戊唑醇悬浮剂(每667 m2用量10~15 mL),防治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叶枯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667 m2用量100 g,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对于麦田杂草,应在冬前小麦处在三四叶时期或是杂草二叶一心至三叶期时进行防治,应选无风天气进行喷药。防治野燕麦、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可使用6.9%骠马乳油,每667 m2用量60~70 mL;防治节节麦、雀麦,可使用3%世玛30 g进行喷雾;防治荠菜、猪殃殃等阔叶类杂草可使用75%苯磺隆干悬浮剂,每667 m2用量1.0~1.8 g。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提高小麦产量。环视制作者
6.8 适时收获
如果小麦收获过早,易导致小麦籽粒干瘪,千粒质量降低,影响小麦产量,同时籽粒含水量大,不利于储存,容易造成小麦减产和霉变。如果小麦收获过晚,籽粒容易脱落,遇到阴雨天气容易发芽,导致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双重损失。小麦最佳收获时期是蜡熟末期,此时小麦产量最高,品质最好。因此,要把握住收获的关键期,提早准备好人力、物力等,确保不错过最佳收获期。收获后要根据天气情况及时晾晒[5],待种子含水率在12.5%~13.0%、杂质率低于0.5%时方可入库储存。
参考文献:
[1]张清海,刘建华,陈新民.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种选育及品种利用概况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05(10):12-13.
[2]张凤琴,王向东,逯腊虎,等.全糯小麦新品种晋麦99号的选育[J].山西农业科学,2017(3):332-334.
[3]张锋,张中州,赵永涛,等.漯河地区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种业,2013(1):33-34.
[4]廖平安.国审小麦新品种漯麦4号及高产栽培规程[J].农业科技通讯,2005(9):21.
[5]曹燕燕,黄杰,张璐,等.超高产小麦新品种漯麦6010的选育及配套技术[J].中国种业,2014(2):56-57.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1:44: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2975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小麦   漯麦   进行   提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