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绿防治技术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覆盖膜
兑换券制作免渡河处于牙克石中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拥有充足的光照资源,年均日照时数在2765h左右,年均降水量为360mm。小麦是免渡河的重要农作物类型,常年栽培面积较大。近些年来,小麦赤霉病发生率显著增大,威胁到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针对这种情况,需结合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和原因,采取针对性的绿防治技术,促使小麦的种植效益得到提升。
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
工程塑料改性技术
小麦赤霉病由多种镰刀菌侵染导致,有几率出现于小麦的苗期至穗期,导致苗腐、茎基腐、穗腐等多种症状产生。若田间湿度较大,还会有粉红霉层产生于病部。病害发生后,将会降低千综合粒种和出粉率,面粉质量受到影响,降低其商品价值。由于有毒素存在于病麦中,人畜食用后还可能会有急性中毒等现象发生。mncc
1、危害症状
第一,苗腐。种子携带病菌或土壤中的病菌是造成苗腐的主要因素,病苗病情较轻的话,将会出现黄瘦症状。病情加重后,病苗将会死亡。第二,茎基腐。本种症状出现于腐幼苗出土至成熟期内,患病麦株
基部组织转变为褐,且有不同程度的腐烂现象发生,甚至全株逐渐枯死。第三,秆腐。一般小麦穗下第一二节集中出现,发病初期有水状褪绿斑产生于叶鞘部位,之后向不规则形的淡褐、红褐病斑转化,且会扩展于茎内。植株病情加重后,病部以上将会严重枯黄,难以正常抽穗。第四,穗腐。患病初期,有水渍状淡褐病斑产生于植株小穗与颖片上,之后向小穗整体扩展。田间湿度过大的情况下,有粉红胶状霉层出现于病斑处。随着病情的加重,将会向穗轴等部位蔓延,导致枯白穗的形成。
2、发病因素
第一,气候条件。温、湿度是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流行的关键性影响因子,温度在7摄氏度以上时将会形成病原菌子囊壳。温度超过15℃后,将会显著加快病原菌的侵染速度。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若持续较长的阴雨天气,将会大面积流行赤霉病。第二,菌源基数。病原菌主要在种子、病残体、土壤中越冬,若田间具有较大的菌源基数,将会随之增大赤霉病的发生几率。第三,田间管理。若种植人员所构建的田间管理模式不够科学,也容易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如田间缺乏良好的排灌条件,没有严格控制种植密度,导致田间较为潮湿。或在施肥过程中对氮肥进行偏施等,皆会增大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率。
二、小麦赤霉病的绿防治技术
减速机测试台
小麦赤霉病的危害性极大,容易造成严重的减产。因此,要将预防为主的防治理念树立起来,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几率。同时,优化药剂施用模式,避免在过大程度上污染到农业生产环境。
1、农业防治
第一,精选小麦品种。在小麦赤霉病防治过程中,最为有效的方法是选择对赤霉病抗性较强的小麦品种。因此,要综合考虑地区环境条件,分析小麦试验种植数据,筛选出最为优良的品种。尽量搭配种植多个小麦品种,这样不同小麦品种的抗性优势可以得到发挥。第二,提高耕作质量。赤霉病菌能够长时间存活于土壤中,对小麦根部造成侵染。为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要于小麦收获时集中销毁带病秸秆。部分田块发病较为严重,禁止还田利用农作物秸秆。针对秸秆还田地块,需将秸秆腐熟剂运用过来,促使秸秆腐烂分解速度得到加快。同时,对速效氮肥进行增施,这样碳氮比可以得到调节,能够促进秸秆的腐熟分解。近些年来,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广泛运用旋耕作业模式,整地时间得到大幅度缩短,但也容易出现土壤板结等问题。旋耕作业过程中难以向土壤深层中翻入带菌秸秆、根茬与杂草等,导致小麦苗株容易遭到土壤中病原菌的侵染。因此,播前要对土壤进行深翻处理,促使土壤板结状态得到消除,土壤表层的病原菌得到减少。第三,优化田间管理。尽量避免于低洼地块种植,若土壤缺乏良好的通透性,可推广应用起垄播种技术,这样田间湿度可以得到降低,田间积水能够被及时消除。改善施肥模式,将配方施肥技术运用过来,充足施用有机肥,均衡配置氮磷钾肥,禁止对氮肥过量施用,这样小麦植株的长势、抗病性能可以得到增强。若地区混栽小麦和大麦,大麦病穗的分
生孢子容易侵染到小麦植株。因此,尽量不要混栽小麦和大麦,这样田间菌源数可以得到减少。此外,要综合考虑小麦品种性状和田间肥力水平,严格管控种植密度。
2、化学防治
第一,药剂拌种。播前利用40%拌种灵、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开展药剂拌种工作,可有效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几率。第二,化学防治。深入开展普查监测工作,调查小麦生育进程,结合天气状况,对赤霉病的发生程度、发展动态等进行科学判断。其中,扬花初期为最佳防治时期,过早或过迟打药,皆会影响到防治效果。如果有阴雨天气出现于扬花期内,可在雨前或雨隙施用药物。施药后6h内,一旦出现雨水天气,要积极进行补治,促使防治效果得到保证。一般要进行2次施药,间隔保持在1周左右。若扬花期雨水较多,或灌浆期内温湿度较高,需增加施药次数。在化学防治过程中,要科学选择药剂类型,增强用药的精准性。如可向小麦植株喷施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等兑水药液。交替轮换使用不同药剂,改善防治效果。需注意的是,小麦植株生长过程中,往往会同时出现赤霉病、白粉病等病虫害问题。若地块白粉病株率在5%左右,需单独防治白粉病后,再防控赤霉病。针对一般发生地块,则可一并防治白粉病与赤霉病。此外,要将统防统治工作推进下去,重点扶持专业化病虫害防治组织,促使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流行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在防治过程中,需深入贯彻预防为主、绿防治的理念,优化小麦栽培管理模式,准确掌握防治最佳时期,
网络采集
以便提高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同时,要构建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动态跟踪赤霉病的发生状况与防控动态,增强防治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作者单位:022176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免渡河农牧场有限公司)
小麦赤霉病绿防治技术
王洪飞
71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1:19: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2975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小麦   赤霉病   防治   发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