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绮园假山之关系营造

嘉兴绮园假山之关系营造
Design Methods of the Spacial Relationship of Rockery in Qiyuan Graden in Jiaxing
刘正浩
Liu Zhenghao
摘要
嘉兴的绮园距离明代晚期江南叠石手法剧烈变革的苏州等地较远既有明早中期的叠
石(石峰)欣赏趣味,又兼具晚明叠石(山势)变革所引起的欣赏方式。本文通过研究
绮园明代遗风的叠山,改变大众对江南私家园林叠山技艺的固有印象,为明代早中期
自锁器
叠石(绮园局部)与晚期之后(现存多数江南园林)的叠山格局及技艺提供实例。
关键词
江南私家园林;绮园;假山堆叠;山水格局
Abstract
The technique of stacking rock mountains in Qiyuan in Jiaxing City is far different
from that in Suzhou City and other places that changed dramatically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Therefore,it keeps both the appreciation taste of stacking rock mountains
(Shifeng)in the early and middle Ming Dynasty.The change of appreciation way was
caused by the change of techniques of stacking rock mountains(mountain situatio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Studying the mountain-stacking style of Ming Dynasty is
helpful for us to change our previous impression of the skill of mountain-staking style
of private gardens in Jiangnan.This study provides an example for comparing the
patterns and skills of staking skills of rocky mountain between early and middle Ming
Dynasty stone-folding(part of Qiyuan)and later period(most of the existing garde n s
in Jiang n an).
Key words
Jiang n an private garde n;Qiyuan;stacki n g rock mountains;landscape pattern
刘正浩
1994年生/男/浙江温州人/硕士/中国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杭州310024)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当童雋、刘敦桢等第一批园林学者把目光集中在苏州地区的私家园林时,位于浙江中部的嘉兴海盐之绮园却鲜有问津。1960年初,陈从周先生考察此風并在《文物》期刊中发文向学术界推荐,绮园“能颉顽苏扬两地园林山水兼两者之长,故变化多而气魄大。但又无苏州之纤巧,扬州之生硬,此亦浙中气候物质之天赋,文化艺术之能兼所致”叫山水格局“园实为明代所遗”,曾掀起一番波澜,但随后又归于平静。其实绮园是浙江嘉兴留存至今、保存尚好的一座私家园林因
762019Sfg7JJ/SK327M
假dj 路径
2
1-山水格局2.游径
其山水格局之巧妙曾被誉为“中国十大名园之一” “此 园浙中数第一”之称谓。但学术界对其理论研究少之甚
少唯有寥寥几篇文章略写了园中的古树名木。
1历史沿革
绮园,原名“冯氏花园”,是海盐酱商冯绩斋的私
風占地十五亩,是浙北私家园林假山体量最大者。因 其岳父黄燮清将明代故园拙宜园、砚园作为次女黄坯 陪嫁嫁妆,因而取名“绮园”,以示“妆奁绮丽” O
黄燮清与其女黄坯病逝后,清朝同治十年(1871), 冯缱斋将两座残园的假山石和古树移至灌木园(修建
导联线
后改名为绮园),从扬州请来工匠掇山置石,期间山石 不足,适时苏州有废园贩卖山石,遂从苏州购入。
2造园特点
苏州古典园林由曲折尽致的廊道连接各建筑,而绮
园为突出山林意境而少建筑无廊道,并且建筑多数早年
已毁,今日重建恢复后尚有体量失衡与营造简略粗糙等 问题,因其少,不碍园林山池景观之胜。但不能因为“不 碍”而随意删减建筑,因为绮园的建筑堪称点缀,布置
得恰如其分。北部大池,池水长宽大致相仿,巨木阴翳
映池,遂成一派盎然的山林意;池西地薄临城,因有碑 廊、水榭等建筑,建筑和山林隔池对仗,框出“城市一
山林”对仗的山一居意象,而又有“三面云山一面城”的 城居与山丿11的天然对仗。
绮园以假山布置成反“E ”形的格局控制全园,假 山分为前山、中山与后山,三山把园分割成前后两部
分(图D ,前部是厅堂水池前山九曲桥以及郁葱树荫组 成的静谧的山水构图,后部是湖面堤桥中山后山组成的 较为开阔的“小西湖”场景。通过园中两条主要游径串
联起园子前后两个迥异的空间环境,一条是西侧紧贴
水岸边的平缓路径,另一条是东侧反“E ”形的爬山路
径在湖面中有士形的堤桥游径增加园景景深”
游人在绮园前后两部分的空间感受不同,在由此及 彼的两条主游径中的体验感受也不同,再加上前中后三
假山上的错综复杂的平面与高低关系的山中小径以及 在行走过程中所见的与山形走势“与影随行”的各形态
水流,无过多重复的空间感受,这更使游人在游观的过 程中会有“山重水复'的游感体验(图2) o
3掇山之法
3.1山水相依,动静相参
工业废渣制砖
1 63
园林造景,有山不可无水,山无水则不活,突出了山
与水之间的协调关系。而园林山水布局,清朝篁重光在《画筌》中说:“目中有山,始可作树;意中有水,方许
作山。”虽云山水画,但与造园亦有相通之道理。陈从周 先生更是把绮园的山水格局上升到“水随山转,山因水
活”的叠山理水园论,称之为“浙中此园数第一”。
绮园这种山水格局的好处是整个园林充满自然生
趣,园内山与水互为表里,利用有限的空间最大程度地 营造山林野趣。陈从周在描述山水之间的关系时说道
“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汉宝德在论叠
C  / 酥科技 SOeJCESTH>INOLOG^CfLWOSC»PE
77
石时也同样认为毗较容易成功者为较低矮之假山,尤其是水岸或水岸相连接处”0虽说造园忌水多且大,“多水泉者艰眺望”,有视觉疲劳之弊,但绮园用大水面,配以古树繁柯,重岩复岭,前后掩映,隐现无穷,而无旷荒之感。
绮园中山东部有溪流通过,形成涵洞(S3),巧妙连接了南北水系,这一含蓄的漏景却增大景深。水涵洞南北两面处理手法却不甚相同:南面架折桥,与中山水岸绝壁相连,游之如山崖峭壁间,突出奇险;北面临水,由南堤望去,蔚为深远。如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论述,“水欲远足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叫山水互为表里即“山要回抱水需萦回”回“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从布局上看,分为二山两池,水面被山体分割为两部分,但因而生成了湖、池、涧、溪、潭等丰富的水系形态,似断实连。山水相互依附,“山以水袭,大奇也水得山,复大奇”,明王世贞道出其中的妙趣。
3.2重岩复岭,嵌接相属
在布局形式上,三座假山大小有别,前山小,中山稍大,后山最大。三座山分处园之南、中、北,看似分离,其实相连。前山东北的溪涧(连同驳岸山石)逶迤至北,在中山中部穿山而过。在此这条溪涧将前山、中山"连"为一体。而中山东北部,又与北部大假山的东南角仅隔一条步道交会,使中山、北山又“连”为一体,这是“形”的连接。三座假山,环抱两池,山水交融,又将形式上独立的三座假山连为一体,这是“意”的连接”所以,绮园假山布局虽明显分前、中、后三座山体,但浑然一”
前山虽是前中后三组假山中体量最小的一座,它与中、后山由东侧山势环抱不同,而是由湖石驳岸把前山、中山串联,那番“似断非断”“藕断丝连”的感觉给整个园的山水格局增添了些许生动性。
中山在池东绵延起伏,至池北峰巅,顶立小亮屹然高耸。绮园北山之峭壁,取清初造园家李渔之法,筑壁如墙,蔽以小亭,仰观如削,与穷崖绝壑无异。陈从周先生赞之为园中一大妙笔。园中多峡谷曲径有隐逸之感而假山空间前后呼应(图4)。钱梅溪《履园丛话》论造园:“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方称佳构严
后山总体而言皆叠成石壁,并无山的造型更注重整体山林气息的把握,所谓“寻常之景难工,工者频观不厌”。其上更是古树参天,如画论云:“山本静,水流则动;石本顽,树活则灵。”由西进山谷中穿行,如置于自然邃谷之中,谷中石奔赴,层叠不尽,逼仄高耸,又仰见几座“飞梁”而不得攀(图5),曲折绕行,而后拾级几歩顿觉视野开阔,如刚从假山堆中跻身而出,视线在旷奥之间转变。下瞰近处幽谷谷下有小潭,潭中有岛,架有两桥,可达彼岸假山。此处名为“幽谷听琴”,虽不知由古至今是否有人在此抚琴听音,但身入其中,哪怕“松涛柳浪”都更显幽寂,而游人至此无不幻想琴音绕耳之景。
重岩复岭,岩峡洞穴,营造岀米芾笔下的"城市山林”:“徘徊而仰顾,若在重山大壑,幽谷深岩之底。”绮园之山,可谓既奠定了一园之体势。
3.3踏水走壁,逶迤相接
纵观全园,绝壁涉及多处,三山均有采用,体现了绮园山水相融的特点。绮园前山作为整个假山的起势呈东西走向,体量最小。南山的水岸线较窄而绝壁较为险峻(图6),既界定了水线又可作为潭影轩的对景。绝壁倒影于潭中,虚实相应,静观与动观皆宜,山体北部临池小径可观曲桥、潭影轩,向北视线开風而南向有湖石假山进退开合路径时宽时窄,游人左右漂移,视线前后遮挡。
中山的水岸绝壁相对南山显得更为生动活泼。此外,整条水岸并非简单地一脉相连,于山北涵洞处戛然而止(图7),东侧弓I入山洞,西侧通入山谷,而绝壁与蹬道却横跨池上并未因此斩断,体现了似断实连的造园理念。
在假山与池水连接处,往往采用绝壁的做法,由底部基础逐渐往顶部收或以高地参差,前后错落的手法营造丰富多变的空间,临水架桥或做石矶,岸线曲折,以模仿自然的山脚。绮园的绝壁高且直削而下,甚为陡悄,只在局部做凹陷处理,看似有路通往内部其实不然。这种做法在刘敦桢先生的文集中有所记载:“明代的石岸与石壁,往往仅用普通湖石堆成,但石与石间,有
7820WS7M/8K327M
3. 桥下涵洞    5."飞梁”
4. 映谷曲経
6.绝壁
进有退,相互叉开,远望似有空洞,实际上只有凹入处 的阴影而已。”
绮园通过普通的湖石堆叠出高下空间,以达到曲折 险峻的效果,绮园绝壁上均建有小路,从上俯瞰水池, 更显高耸,中山北侧绝壁下望,有顶层平台,有转入洞
鑿有平坡曲抚展现出高差的立体山径,颇具趣味性。3.4深丘洞壑,开合相应
陈从周先生在论明代假山布局时说道:“明代假
生产圆珠笔山,其布局至简,蹬道、平台、主峰洞壑,数事而已,千
变万化其妙在于开合。”冋何以言之? “开者山必有分,
以涧谷出之”,”阖者必主峰突兀,层次分明,而山之余 脉,石之散点,皆开之法也。”円
前山峡谷尺度极小,需侧身而入,游人无几,湖 石悬壁的前呼后应、缓起徒升并没有减弱其空间感,
湖石堆叠正如计成《园冶》在“掇山”中要求的“宜上 大下小,似有飞舞势”,关键就在于“势”这个字,有了 势,山石则活,在此具有动感而颇有生意。如置身峡谷
般,游走左右顾盼,仰观遮天古木,有高下深远的山峡 气象。
中山是三山中假山空间最丰富的一座,可谓“岩、
峦、洞、穴之莫穷”,形成各种空洞、空隙的虚空间,理 洞法按计成“合凑收顶,加条石替之,斯千古不朽也”
(图8),在其中曲折绕行,明暗交替,莫测深浅而引发 无限远思。假山之路径,似断非断,似壅而通,在曲折中 还具高下变化,盘而且长并循环往复。目之所及的山石
平台兴许还需盘桓绕山而至,更有甚者,沿临池洞壑环
绕一圈,以为“柳岸花明”,结果出口只在入口之侧,而 有明路相接。此外,中山北侧并非是整条临水小径一始 而终通向西岸,而是由东起止于涵洞,向内转向山洞通 往上层平台。除了丰富游人在假山中的体验外,也使在
深海导航
曲堤上的游人见此一小段别出心裁的小径而心生向往,
C  04- / 园林科技 SaBMCE&TECHNOLCXSY  OF  LANDSCAPE
79
7.涵洞10•齣谷
8.洞穴11.峰石前后呼应
9.曲径12“美人照镜”石
生出一探究竟之念想。
后山的黄石堆叠摒弃“假迎勾芒者之拳磊”的石峰效果,由西进山谷中穿行,如置于自然邃谷之中,与寄畅园“八音涧”和耦园“邃谷”相仿,可见江南私家园林对“城市山林”的痴迷、追求。绿荫遮天蔽日,映入眼帘,如置于林野间,园外高楼在树枝杈叶的遮蔽下悄然无影。如计成《园冶》“自序”篇所言;“不第宜掇山而高,且搜土而下,令乔木参差山腰,蟠根嵌石,宛若画意。”
绮园幽谷便是巧妙利用开合相应的佳例。从平面上看,入口幽长的曲径是合(图9),疏朗的幽谷是开(图10);从立面上看,幽谷倚靠的主峰是合,幽谷与漫延的山谷是开。绮园北山的开合之势感受清晰,视野在幽旷之间巧妙转换。
3.5众峰石立,参差相望
在观游前中后三座假山的过程中,都可见不同体态的峰石,多为从明代故园拙宜風砚园中移来的旧物。前山之上蹬道高低错落,“飞梁”跃空三两座峰石在石组及花木映衬下,虚实有致,成为假山平台上的空间节点,前后呼应(图⑴。
中山之上各峰石则“排如炉烛花瓶,列似刀山剑树”,略有乱目之嫌。山体与“潭影轩”的西侧旁有一峰石,取名“美人照镜”(图⑵,旭日东升,阳光从湖石的
80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5:26: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2895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假山   山水   中山   绝壁   空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