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的故事读书报告

铅笔的故事》读后感
邬成桂 2010301117 国际法学院辅修生
正如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说,“据我所知,再也没有其他的文献像这篇文章《铅笔的故事》这样简明扼要,令人信服地、有力地阐明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在没有强制情况下合作的可能性的含义”,《铅笔的故事》这篇文章短小精悍而内涵深刻。作者伦纳德·里德从一支我们平时最熟悉不过的铅笔入手,层层剖析其制作工艺过程,文章浅入深出,逸趣横生,让我们津津有味拜读的同时也恍然大悟:原来一直最最普通的铅笔竟是如此多的人共同制作出来,经过了这么多道程序。小铅笔中竟包含着大科学:正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无声无形的指挥着各类产业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各个产业部门的合作,从而运转着社会这个大机器。而“看不见的手”也只是一个经济规律,真正在幕后推动经济运行,社会机器运作的其实是我们每个人,每个进行某一种社会生产的人。是我们富于创造的主观能动性,是每个成员创造性的活力如同累积金字塔一样一分一毫的成就了经济社会的有序运行。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我”也就是一支普通的铅笔的故事。首先对人们将铅笔归为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大路货”进行反驳:铅笔不是凭空出现的,铅笔不同于树木、闪电、日落。
这是因为铅笔是人们制作出来的一种用来交换的商品,是有复杂家庭背景的。而树木闪电则是大自然本来就存在的,并非人力所创造的。电动美容仪
作者选择了铅笔这种产品,巧妙而深刻,原因有二,其一,铅笔简单而常见,它远比汽车电脑更让人们熟悉,它的制作工艺也相对简单,陈述起来人们容易理解。这种简单的产品一出场就自诩“神秘有趣,值得你去探索和敬畏”,让读者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引人入胜。其二,作者说了这篇文章的目的就在于“能认识到我所蕴涵的那些不可思议之处,愿意努力维护人们正在不幸地丧失的自由。”以小见大,一支平凡的铅笔就已经蕴含了那么多人的汗水和智慧,那么整个社会大生产中林林总总的产品,则都是我们自由创造的结果,人们必然会对“正在不幸地失去的自由”产生自信,从而如作者所愿,自信自由去创造。
当读者带着怀疑和兴趣和铅笔一起去感受它产生的过程,才发现果然铅笔所言不虚:铅笔有数不尽的前身,一棵树的成长到砍伐,砍伐整个过程中,伐木工具的制作,伐木场的建设,竟然都间接的决定了最后铅笔的诞生。圆木运输背后交通体系和伐木工人喝的咖啡背后竟然都是千千万万人的劳作,而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这支铅笔的前身。之后经过木材加工场,铅笔制造厂的制作,道道工序都是各类工人协作完成。制作铅笔芯的石墨来自锡兰,
铅笔杆上的油漆依靠蓖麻油的调制,铅笔端上的金属箍上的黑圈是学问,起擦除作用的“塞子”成分构成亦是学问……无人知晓前前后后究竟有多少产业,多少工人参与了铅笔的孕育和诞生过程,也无人知晓铅笔制作中究竟包含了多少学问。
我们终于明白了,其实无人能真正知道铅笔制作的全过程,也没有一个人可以独立的完成一支铅笔诞生的全部工作。正如作者在文章中说道,“在这成百万人中,每个人,哪怕是铅笔生产公司的总裁,所作出的贡献也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丁点实际知识从实际知识的角度看,远在锡兰的石墨开采工与俄勒冈的伐木工之间的唯一区别,仅在于实际知识的类型不同。不管是矿工还是伐木工,所作出的贡献都不比工厂中的化工师或油田工更多。”而正是因为这些成千上万不同工人,研发者,总裁等人没有事先共谋的合作,每个人贡献出自己所知道的那一点知识,所有微不足道的知识积累沉淀最后完成了包含着博大精深知识的一支普通而平凡的铅笔。
故事讲到这里,铅笔孕育诞生的一道道程序已经在我们面前展现过来,读者不免就会深思一些问题。作者直接阐释了这些问题,其实整个过程是“无人主宰”的,基本上每个人都不是因为需要一支铅笔而去参与制作铅笔的大军中,这些人的动机不过是“这成百万人中的每
个人都明白,他可以因此而用自己那微不足道的实际知识来换取自己需要或短缺的物品和服务。”
铅笔,和其他更为复杂的人类制造的商品一样,其实都是种种奇迹复杂的结合,是人类种种创造精神的组合而成的一个非凡的奇迹。作者通过这个简单的商品诞生的过程告诉我们:人的自由,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非政府的操纵之下创造奇迹,并且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当经济活动如投递邮件在被政府操纵之后只会效率低下。
作者坚守人的自由需要私有产权、自由竞争和严格限制政府这样的基本理念,机器人上下料认为“让一切创造性的活力不受妨碍地发挥出来。只须按照这一经验组织社会的运转即可。社会的司法机构则应尽最大的努力清除一切妨碍这些活力发挥的障碍。允许这些创造性的实际知识自由地流动。要相信自由的男男女女会对看不见的手作出反应。
读完这篇文章,我有一下三方面的感悟
一、社会在每个人各自掌握不同知识的情况下会自动分工,分工促进效率
分工思想早在希腊时期就已经存在了,诺芬最早提出了分工思想。他认为一个人不可能
精通一切技艺,所以劳动分工是必要的。社会分工能使产品制作更加精美,更加提高产品的质量。到了亚当斯密这里,分工更是被高度赞赏:他在国富论开篇中就说到:“劳动生产力最大的改进,以及劳动生产力指向或应用的任何地方所体现的技能,熟悉性和判断性的大部分,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仍旧以铅笔为例,我们已经明了,没有一个人能单独完成它的制作过程,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博学多识到完全精通铅笔的所有原料采集和制作工序。铅笔诞生的过程就是一个分工合作的过程。分工使得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也使大规模的交换成为可能。每个人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制作产品,获取利润,在用这些利润购买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商品和服务。而铅笔的故事告诉我们,劳动分工其实是可以自动进行的,并不需要某种力量来主导。
伸缩杆>视频直播技术方案
二、人们创造性的集聚可以创造奇迹
这一点贯穿了整篇文章,作者的目的就是希望人们认识到自身的创造力,铅笔也告诉我们它是千千万万人知识的结晶。人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而正如诺芬所说,一个人不能精通一切技艺,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能忽视的,每个人自由运用自己的那点知识进行创造,知识就是力量,就是生产力,无数微不足道来自不同人的知识积累之后就完成了一
个奇迹。
压水堆核电厂的运行因此,就像作者倡导的那样,每个人不应该忽视自己的作用,要树立自信,对看不见的手做出反应,让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自由流动,从而创造出诸如计算机,电话那样奇迹般的商品。
三、政府应当让市场主体自由竞争,但适时也需要宏观调控。
作者坚持自由竞争和严格限制政府这样的基本理念,认为政府不应该剥夺人们的自由,认为现在人们的自由正在不幸的丧失。他认为人们得到自由,会自动对看不见的手做出反应,从而在竞争中创造出奇迹,提高社会生产率,促进社会大发展。的确,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在作者看来,贴片共模电感人们所追求的私利其实是一个社会最好的利益
我赞同市场经济,但是我一直更认同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单靠看不见的手在促进竞争的同时也必然导致垄断的产生,人们虽然各自掌握的知识不尽相同,但是知识是流通的,制作商品的原料素材也是可以流动的,必然会使得个人掌握的那个“量”不同。在竞
争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这种不同必然会导致垄断。那么社会上其他的竞争者必然得不到公平的竞争,可能所获利益都难以满足自身所需,这显然与作者的目标背道而驰。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让更多人重新加入竞争行列中,国家应当进行适当调控,制止垄断,让竞争环境公平。当然,政府的调控必须要适当,因为物极必反。
总之,这片短小精悍的文章而意味深长,让我读了之后受益匪浅。其实,人类如同自然一样,也可以鬼斧神工的创造奇迹,只要我们有自由和信心。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9:41: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2877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铅笔   制作   人们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