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废物管理重点

一.医疗废物定义
医疗废物是指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教学科研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物质。
二.医疗废物分类
(1)感染性废物: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
包括:1.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物品,如:棉球.棉签.引流棉条.纱布及其他各种敷料及废弃的被服。
2.吸痰管、肛镜、巾、压舌板、中单。
3.一次性使用手套或指、纸巾、湿巾、卫生湿巾、电话膜、帽子、口罩、内裤、妇女经期卫生用品(包括卫生护垫)、尿布等排泄物卫生用品、一次性针管等。
4.医疗机构收治的隔离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
5.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
6.各种废弃的医学标本。
7.废弃的血液.血清。
8.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视为感染性废物。
(2)损伤性废物: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包括:
1.医用针头、缝合针、注射器针头、输液器针头。
2.各类医用锐器,包括:各种刀具,如解剖刀、手术刀、备皮刀、手术锯等。
3.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瓿等。
4.有切割作用的器械。
5.碎玻璃、钉子等、不论是否污染,均属于高度危险废物。
(3)病理性废物: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物和医疗实验动物尸体等。包括:
1.手术及其他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的人体组织.器官等。
2.医学实验动物的组织.尸体。
3.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腊块等。
(4)药物性废物:过期、淘汰、变质或者被污染的废弃的药品。包括:
1.废弃的一般品,如:抗菌药物.非处方类药品等。
2.废弃的疫苗、血液制品等.
3.废弃的细胞毒物和遗传毒物,包括:①致癌物,如硫唑嘌呤、苯丁酸氮芥、萘氮芥、环孢霉素、环磷酰胺、苯丙氨酸氮芥、司莫司汀、三苯氧氨、硫替派等;②可疑致癌物,如:顺铂、丝裂霉素C.阿霉素、等;③免疫抑制剂。
电缆剪(5)化学性废物: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的化学物品。包括:①医学影像室、实验室废弃的化学试剂。无危害的化学废物如糖、氨基酸、一些有机或无机盐。有危害的化学废物包括化学废物---甲醛;洗相用的化学品----定影液和显影液中含有氢醌、银、戊二醛、醋酸、米吐尔等,溶剂----如氯仿、三氯乙烯、氟里昂及其他溶剂(乙醇、异丙醇、甲醇及硝基丙酮等);其它化学废物包括消毒剂、清洁剂及废油清洗剂等。②废弃的汞血压计、汞温度计。
附:不属于医疗废物
1.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外包装,如输液器、注射器和输液袋等的外包装不属于医疗废物。
2.使用后的输液瓶不属于医疗废物。使用后的各种玻璃(一次性塑料)输液瓶(袋),未被病人血
液、排泄物污染的,不属于医疗废物,不必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这类废物回收利用时不能用于原用途,用于其他用途时应符合不危害人体健康的原则,
3.废弃紫外线灯管不是医疗废物,可以按照普通垃圾进行处理。
三.分类收集、运送与暂时贮存
1.应当按照要求,及时分类收集医疗废物。
(1)根据医疗废物的类别,将医疗废物放置于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的包装物或者容器内。
(2)在盛装医疗废物前,应当对医疗废物包装物或者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它缺陷。
(3)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不能混合收集。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但应当在标签上注明。
(4)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药品及其相关的废物的管理,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5)化学性废物中批量的废化学试剂、废消毒剂应当交由专门机构处置。
(6)指量的含有汞的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报废时,应当交由专门机构处置。
(7)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的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应当首先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8)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排泄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9)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包装物,并及时密封。
(10)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不得取出。
(11)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应当有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的示意图或者文字说明。球头销
(12)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13)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当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者增加一层包装。
(14)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物、容器外表面应用警示标识,在每个包装物、容器上应当系中文标签,中文标签的内容包括医疗废物产生单位、产生日期、类别及需要特别说明等。
(15)收集医疗废物应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数量或者重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持3年。
2.医疗废物运送
(1)运送人员在运送医疗废物时,应当防止造成包装物或容器破损和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和扩散,并防止医疗废物直接接触身体。
(2)运送医疗废物应当使用防渗漏、防遗撒,无锐利边角,易于装卸和清洁的专用运送工具。
(3)运送人员在运送医疗废物前,应当检查包装物或者容器的标识、标签及封口是否符合要求,不得将不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运送至暂时贮存地点。
3.医疗废物贮存
1)医疗废物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超过2天,暂时贮存病理性废物,应当具备低温贮存或者防腐条件。
2)运送人员每天从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将分类包装的医疗废物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运送到指定的暂时贮存地点。
3)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设备要求:
(1)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厂、人员活动区和生活垃圾存放场所,方便医疗废物运送人员及运送工具、车辆的出入。
(2)有严密的封闭措施,设专(兼)职人员管理,防止非工作人员接触医疗废物。
(3)有防鼠、防蚊蝇、防蟑螂的安全措施。
(4)防止渗漏和雨水冲刷。
(5)易于清洁和雨水冲刷。
(6)避免阳光直射。
(7)设有明显的医疗废物警示标识和“禁止吸烟、饮食”的警示标识。
(8)医疗废物转交出去后,应当对暂时贮存地点、设备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9)医疗废物交由荆州市中环环境治理有限公司集中处置,依据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填写和保存转移联单5年。
(10)禁止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转让、买卖医疗废物。
(11)禁止在非收集、非暂时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禁止将医疗废物混入其它废物和生活垃圾。
消毒隔离制度
一.工作人员进入病房,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处理时必须戴口罩,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规程。
二.各病种分类收治,发现传染病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上报医院感染委员会。
三.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必须分类收集,并置入不同袋(生活垃圾置黑袋、医疗垃圾置黄袋)包装;
收集后的垃圾必须按时放置指定地点的容器内,集中处理。
四.病人出院后床单位终末处理:床、床头柜、椅应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传染病人用后的被服置熏柜
内,消毒后送洗衣房消毒、清洗。
五.一次性医疗用品应一次性使用,不得回收消毒后再次重新使用,一次性用品用后必须毁形;没有接触
人体一次性用品使用后不需要侵泡消毒,只要毁形后即可回收;输血器(袋)、采血后的一次性注射器等病人血液或体液接触过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必须毁形并用2000mg/l含氯消毒液侵泡60分钟以上,放入专用收集袋中。
磁卡复制六.湿化瓶每24小时更换一次,用过的湿化瓶取下后置入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侵泡30分钟以上,立干
放入清洁干燥容器内备用;血压计、听筒应定期消毒,袖带每周清洗一次。
七.无菌物品必须置入专用柜中待用,并按日期先后排列,保存期一周。
八.消毒液:2%戊二醛每周更换一次;含氯消毒剂应每24小时更换一次,如污染程度高应及时更换;不
得延期使用。
九.室、换药室保持整洁,每天必须消毒一次并登记;定期有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的抽样监测,
监测结果粘贴在专用本上备用。
常用消毒技术规范
1.压力蒸汽灭菌:压力1.05kg/cm²,温度121℃,时间30分钟。
2.紫外线空气消毒:1.5w/m³,时间30分钟。
3.病人粪便:加2倍于粪便量漂白粉乳液。
4.呕吐物:加1/5量干粉漂白粉。移相电路
5.尿液:每100ml加漂白粉3g。
6.呼吸道分泌物:3000mg/l—5000mg/l有效氯消毒。
7.盛装容器:2000mg/l有效氯浸泡作用30分钟—60分钟。
8.食饮具:250mg/l—500mg/l有效氯浸泡作用30分钟。(84: 1:200或1:100)
9.运载工具:推车、担架、轮椅等,用1000mg/l有效氯擦拭。(84:1:50)
10.卫生手消毒:0.3%--0.5%有效碘、75%乙醇、胍类(醋酸氯乙定)含量为0.5%复配手消毒液,取消用
含氯制浸泡手消毒。
11.手术器械:感染病人使用过的手术器械,500mg/l—1000mg/l有效氯浸泡30分钟。(84:1:100
或1“50)
气性坏疽、破伤风等病人使用过的手术器械,2000mg/l有效氯浸泡30分钟。(84:1:25)
12.血压计袖带:被污染用250mg/l—500mg/l有效氯浸泡30分钟。(84:1:200或1:100)
13.听诊器、血压计在清洁基础上用75%乙醇擦拭消毒。
14.体温表:500mg/l有效氯侵泡30分钟(84:1:100),或75%乙醇浸泡10—30分钟。
15.开口器、舌钳、压舌板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或500mg/l有效氯浸泡30分钟。(84:1:100)
16.湿化瓶、氧气面罩、麻醉口罩、胃肠减压管道、引流瓶、引流管及内镜附件、口圈、弯盘、注水瓶及
连接管、吸引瓶、吸引管,用500mg/l有效氯浸泡作用30分钟。(84:1:100)
17.被服、衣物、口罩等:500mg/l有效氯浸泡作用30分钟。(84:1:100)
线圈缠绕机18.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200mg/l—500mg/l有效氯擦拭。(84:1:250或1:100)
19.病历夹、门把手、水龙头、门窗、洗手池、卫生间、便池,500mg/l有效氯擦拭。(84:1:100)
20.床单位消毒:病床、床垫、枕芯、毛毯、棉被、床单等,臭氧消毒或日光曝晒。室、注射室、换
药室、化验室等各种物表台面,每日用300mg/l—500mg/l有效氯擦拭,湿拖把拖地。(84:1:170或1:
100)
21.口腔器械:镊子、压舌板、口镜。探针、弯盘等,500mg/l有效氯浸泡作用30分钟。(84:1:100)
护士职业防护
护理工作环境是与护理患者的场所,在为患者提供各项检查、和护理的过程中,护士可能会受到各种各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伤害。因此,护士应具备对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认识、处理及防范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以减少职业伤害,保护自身安全,维护自身健康。
一、职业防护的相关概念及意义
(一)职业防护的相关概念
1.职业暴露职业暴露是指从业人员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有害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
命的一种状态。护理职业暴露是指护士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害、有害物质或病原微生物,以及受到心理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职业暴露。
2.护理职业风险是指在护理服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
3.职业防护职业防护是针对可能造成机体损伤的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职业性
损伤的发生,或将损伤降低到最低程度。护理职业防护是指在护理工作中针对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以保护护士免受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损伤,或将损伤降至最低程度。
ip网络电话系统
(二)护理职业防护的意义
1.提高护士职业生命质量护理职业防护不仅可以避免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护士的伤害,而且还可以控制
由环境和行为不当引发的不安全因素。通过职业防护可以维护护士的身体健康,减轻心理压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高护士的职业生命质量。
2.科学有效地规避护理职业风险通过职业防护知识的学习及职业防护技能的规范化培训,可以提高护
士对职业性损伤的防范意识,自觉履行职业规范要求,有效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科学有效地规避护理职业风险。
3.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良好安全的护理职业环境,不仅可使护士产生愉悦的心情,而且可以增加其职
业满意度、安全感及成就感,使之形成对职业选择的认同感。同时,和谐的工作氛围可以缓解护士的心理压力,改善其精神卫生状况,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
二.职业损伤的有害因素
(一)生物性因素
生物性因素主要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规范的诊断、、护理及检验等工作过程中,意外沾染、吸入或食入的病原微生物或含有病原微生物的污染物。生物性因素是影响护理职业安全最常见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护理工作环境中主要的生物性因素为细菌和病毒。
1.细菌护理工作环境中常见的致病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及大肠杆菌等,广泛存在
于患者的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用过的衣物和器具中,通过呼吸道、消化道、血液及皮肤等途径
感染护士。细菌的致病作用取决于其侵袭力、毒素类型、侵入机体的数量及侵入途径。
2.病毒护理工作环境中常见的病毒有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及冠状病毒等,其传
播途径以呼吸道和血液传播较为常见。护士因职业性损伤感染的疾病中,最常见、最危险的乙型
肝炎、丙型肝炎及艾滋病均有病毒引起。
(二)化学性因素
化学性因素是指义务人员在从事规范的诊断、、护理及检验等工作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接触到的化学物质。在日常工作中,护士长期接触多种消毒剂、抗肿瘤化疗药物。麻醉废气及汞等,可造成身体不同程度的损伤。
1.常用消毒剂如甲醛、过氧乙酸、戊二醛及含氯消毒剂等,可刺激皮肤、眼及呼吸道,引起皮肤过敏、流泪、恶心、呕吐及气喘等症状。经常接触还会引起结膜灼伤、上呼吸道炎症、喉头水肿和痉挛、化学性气管炎或肺炎等。长期接触可以造成肝脏损害和肺纤维化,甚至还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头痛及记忆力减退。
2.常用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氮芥、阿霉素、丝裂霉素、氟尿嘧啶、铂类药物及紫衫醇等。长期接触的化疗药物,在防护不当的情况下可通过皮肤接触、吸入或食入等途径给护士带来一些潜在危害。长期小剂量接触可因蓄积作用而产生远期影响,不但引起白细胞下降和自然流产率增高,而且还有致癌、致畸。致突变及脏器损伤等危险。
3.麻醉废气短时吸入麻醉废气可引起护士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应变能力差及烦躁等症状;长时间吸入麻醉废气,在体内蓄积后,可以产生慢性氟化物中毒、遗传性影响(包括致突变、致畸形、致癌)及对生育功能的影响等。
4.其他体温计、血压计、水温计等时常用的护理操作用品,其中的汞时医院常见而又极易被忽视的有
毒因素。漏出的汞如果不当,可对人体产生神经毒性和肾毒性作用。
(三)物理性因素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常见的物理性因素有锐器伤、负重伤、放射性损伤及温度性损伤等。
1.锐器伤锐器伤是最常见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之一,而感染的针刺伤是导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因素,其中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艾滋病。同时,针刺伤也可对护士造成极大地心理伤害,产生焦虑和恐惧,甚至影响护理职业生涯。
2.负重伤在日常工作中,护士的体力劳动较多、劳动强度较大,特别是在为患者翻身、搬运患者的过程中,当用力不当或弯腰姿势不正确时,容易造成腰部肌肉扭伤,引发腰椎间盘脱出。长时间站立和走动还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6:45: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2819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废物   医疗   职业   应当   护士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