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盖板、贴合治具、显示模组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保护盖板、贴合治具、显示模组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2.为了实现全面屏显示,将显示屏的四边设计为曲面显示是一种常用的设计,为了进一步地优化全面屏的显示效果,显示屏的四个拐角处也设计为曲面显示。然而,显示屏的四个拐角处也设计为曲面显示时,需要将平面状的柔性显示面板贴合至拐角处具有高斯曲面的盖板,柔性显示面板贴合至盖板的过程中,柔性显示面板在拐角处会形成体积不断增大的褶皱,体积不断增大的褶皱会增加柔性显示面板出现应力集中而开裂的风险,柔性显示面板开裂会导致水氧入侵至柔性显示面板进而导致柔性显示面板的拐角处出现显示失效的风险。
3.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技术方案以解决柔性显示面板在贴合过程中出现应力集中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护盖板、贴合治具、显示模组及其制造方法,以改善显示组件在贴合过程中出现的应力集中问题。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具有一个主显示区、至少一个第一侧曲面区、至少一个第二侧曲面区以及至少一个拐角区,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一侧曲面区和一个所述第二侧曲面区分别连接于一个所述主显示区的相邻两侧,至少一个所述拐角区与一个所述主显示区连接,一个所述拐角区连接于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一侧曲面区与一个所述第二侧曲面区之间,所述显示模组包括保护盖板和与所述保护盖板贴合的显示组件;
6.所述保护盖板靠近所述显示组件的面在所述拐角区设置有盖板褶皱结构,所述显示组件在所述拐角区设置有与盖板褶皱结构咬合的显示组件褶皱结构。
7.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模组的保护盖板,所述保护盖板具有至少一个第一盖板侧曲面区、至少一个第二盖板侧曲面区以及至少一个盖板拐角区,一个所述盖板拐角区连接于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一盖板侧曲面区与一个第二盖板侧曲面区之间,所述保护盖板包括:
8.盖板褶皱结构,位于所述保护盖板在所述盖板拐角区的贴合面上。
9.第三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贴合治具,所述贴合治具有至少一个第一侧支撑曲面区、至少一个第二侧支撑曲面区以及至少一个支撑拐角曲面区,一个所述支撑拐角曲面区连接于相邻的一个第一侧支撑曲面区与一个第二侧支撑曲面区之间,所述贴合治具包括:
10.治具褶皱结构,位于所述贴合治具在所述支撑拐角曲面区的支撑面上。
11.第四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模组的制造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2.提供一个待贴合显示组件,所述待贴合显示组件呈平板状;
13.提供一个保护盖板,所述保护盖板具有至少一个第一盖板侧曲面区、至少一个第二盖板侧曲面区以及至少一个盖板拐角区,一个所述盖板拐角区连接于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一盖板侧曲面区与一个第二盖板侧曲面区之间,所述保护盖板包括盖板褶皱结构,所述盖板褶皱结构位于所述保护盖板在所述盖板拐角区的贴合面上;
14.提供一个贴合治具,所述贴合治具有至少一个第一侧支撑曲面区、至少一个第二侧支撑曲面区以及至少一个支撑拐角曲面区,一个所述支撑拐角曲面区连接于相邻的一个第一侧支撑曲面区与一个第二侧支撑曲面区之间,所述贴合治具包括治具褶皱结构,所述治具褶皱结构位于所述贴合治具在所述支撑拐角曲面区的支撑面上,所述治具褶皱结构与所述盖板褶皱结构相适配;
15.将所述待贴合显示组件放置于所述贴合治具的支撑面上;
16.将所述保护盖板放置于所述待贴合显示组件上,使所述盖板拐角区的所述盖板褶皱结构与所述支撑拐角曲面区的所述治具褶皱结构对应设置,且使一个所述第一盖板侧曲面区对应一个所述第一侧支撑曲面区、一个第二盖板侧曲面区对应一个第二侧支撑曲面区,在所述贴合治具的支撑作用下对所述保护盖板与所述待贴合显示组件进行压合,在压合过程中所述待贴合显示组件在相适配的所述治具褶皱结构与所述盖板褶皱结构的作用下形成显示组件褶皱结构,所述显示组件褶皱结构与所述治具褶皱结构以及所述盖板褶皱结构均咬合;
17.移除所述贴合治具,得到所述显示模组。
18.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保护盖板、贴合治具、显示模组及其制造方法,通过保护盖板在盖板拐角区的贴合面上设置盖板褶皱结构,贴合治具的支撑拐角曲面区的支撑面上设置治具褶皱结构,治具褶皱结构与盖板褶皱结构相适配,平板状的待贴合显示组件放置在贴合治具上,保护盖板放置于待贴合显示组件上且盖板褶皱结构与治具褶皱结构对应设置,在待贴合显示组件与保护盖板贴合过程中,相适配的盖板褶皱结构与治具褶皱结构共同引导待贴合显示组件形成与盖板褶皱结构以及治具褶皱结构均相咬合的显示组件褶皱结构,使得显示组件褶皱结构的形貌具有可控性和稳定性,改善传统技术中显示面板的褶皱结构在贴合过程中不断发展且增大而产生的应力集中问题,进而改善由于应力集中导致的开裂和拐角处显示失效的问题。
19.而且,相对于传统技术中保护盖板拐角处的贴合面为平滑的高斯曲面,本技术保护盖板在盖板拐角区的贴合面上设置盖板褶皱结构,使得保护盖板在盖板拐角区与待贴合显示组件贴合的贴合面积增大,减小待贴合显示组件对应拐角区的贴合面积与保护盖板对应盖板拐角区的贴合面积的差值,进而减小由于待贴合显示组件对应拐角区的贴合面积与保护盖板对应盖板拐角区的贴合面积之间的贴合面积差异而产生的显示组件褶皱结构的体积,进一步地改善褶皱结构引发的应力集中问题和拐角处显示失效的问题。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显示模组的示意图;
21.图2为图1所示显示模组的显示组件和保护盖板的立体示意图;
22.图3为图2所示显示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23.图4为图2中保护盖板靠近显示组件的一侧在a1处的放大示意图;
24.图5为图2中显示组件靠近保护盖板的一侧在a2处的放大示意图;
25.图6为图2中显示组件远离保护盖板的一侧在a2处的放大示意图;
26.图7为沿图1所示显示模组的
ⅰ‑ⅰ
切线的截面示意图;
27.图8为沿图1所示显示模组的盖板褶皱结构和显示组件褶皱结构在
ⅱ‑ⅱ
切线处的截面示意图;
28.图9为传统保护盖板在拐角处的贴合面为高斯曲面时高斯曲率分布的彩虹图;
29.图10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显示模组的保护盖板在拐角区及拐角区的周围靠近显示组件的一侧的放大示意图;
30.图11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显示模组的显示组件在拐角区及拐角区的周围靠近保护盖板的一侧的放大示意图;
31.图12为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显示模组在拐角区从第一侧曲面区与拐角区连接处延伸至第二侧曲面区与拐角区连接处的方向上沿拐角区的厚度方向上的截面示意图;
32.图13为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显示模组在主显示区的厚度方向、盖板褶皱结构和显示组件褶皱结构在拐角区从主显示区与拐角区连接处延伸至拐角区远离主显示区的边缘的方向上沿拐角区的厚度方向上的截面示意图;
33.图14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显示模组的保护盖板在拐角区及拐角区的周围靠近显示组件的一侧的放大示意图;
34.图15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显示模组的显示组件在拐角区及拐角区的周围靠近保护盖板的一侧的放大示意图;
35.图16为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显示模组在拐角区从第一侧曲面区与拐角区连接处延伸至第二侧曲面区与拐角区连接处的方向上沿拐角区的厚度方向上的截面示意图;
36.图17为平面状的待贴合显示面板、平面状的待贴合第一功能单元以及平面状的待贴合第二功能单元的立体示意图;
37.图18为平板状的待贴合显示组件的截面示意图;
38.图19为本技术实施例保护盖板的立体示意图;
39.图20为图19所示保护盖板在a3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40.图21为本技术实施例贴合治具的立体示意图;
41.图22为图21所示贴合治具在a4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3.请参阅图1,其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显示模组的示意图。显示模组100具有一个主显示区100a、至少一个第一侧曲面区100b、至少一个第二侧曲面区100c以及至少一个拐角区100d。一个拐角区100d连接于相邻的一个第一侧曲面区100b与一个第二侧曲面区100c之间。相邻的一个第一侧曲面区100b和一个第二侧曲面区100c分别连接于一个主显示区100a
的相邻两侧,至少一个拐角区100d与一个主显示区100a连接。
44.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显示模组100具有一个主显示区100a、两个第一侧曲面区100b、两个第二侧曲面区100c以及四个拐角区100d。主显示区100a、两个第一侧曲面区100b、两个第二侧曲面区100c以及四个拐角区100d均用于显示。
45.主显示区100a呈平面状,但不限于此,主显示区100a也可以呈曲面状。主显示区100a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三侧以及相对的第二侧和第四侧,主显示区100a的第一侧与第二侧以及第四侧相邻,主显示区100a的第三侧与第二侧以及第四侧也相邻。
46.一个第一侧曲面区100b连接于主显示区100a的第一侧,另一个第一侧曲面区100b连接于主显示区100a的第三侧,因此,两个第一侧曲面区100b分别连接于主显示区100a的相对两侧。两个第一侧曲面区100b均呈曲面状,但不限于此,两个第一侧曲面区100b也可以呈平面状。
47.一个第二侧曲面区100c连接于主显示区100a的第二侧,另一个第二侧曲面区100c连接于主显示区100a的第四侧,因此,两个第二侧曲面区100c分别连接于主显示区100a的相对两侧。两个第二侧曲面区100c也均呈曲面状,但不限于此,两个第二侧曲面区100c也可以呈平面状。
48.每个拐角区100d连接于相邻的一个第一侧曲面区100b与一个第二侧曲面区100c之间且与主显示区100a连接。拐角区100d呈曲面状,曲面状为球面状。
49.请参阅图2,其为图1所示显示模组的显示组件和保护盖板的立体示意图。显示模组100包括显示组件80和与显示组件80贴合的保护盖板20。
50.在本实施例中,保护盖板20位于显示组件80的出光侧,以对显示组件80起到保护作用。保护盖板20为透明的四曲面盖板。保护盖板20为玻璃基盖板,但不限于此,保护盖板20也可以包括透明聚合物盖板,或者,保护盖板20也可以包括超薄玻璃。
51.保护盖板20在拐角区100d远离显示组件80的表面包括平滑曲面,例如平滑曲面为高斯曲面,以使显示模组100具有平滑的外观,进而提高用户体验。
52.保护盖板20在主显示区100a、第一侧曲面区100b以及第二侧曲面区100c的厚度相等。
53.请参阅图3,其为图2所示显示组件的分解示意图。显示组件80在主显示区100a、第一侧曲面区100b以及第二侧曲面区100c的厚度相等。
54.在本实施例中,显示组件80包括显示面板10、第一功能单元30以及第二功能单元40,第一功能单元30设置于显示面板10与保护盖板20之间,第二功能单元40设置于显示面板10远离保护盖板20的一侧。
55.显示面板10为柔性显示面板。显示面板10包括柔性衬底、驱动电路层以及多个发光器件。柔性衬底包括聚合物基材,聚合物基材包括但不限于聚酰亚胺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层中的至少一种。驱动电路层设置于柔性衬底上,驱动电路层包括多个驱动电路,驱动电路包括薄膜晶体管和电容器等器件。多个发光器件设置于驱动电路层远离柔性衬底的一侧,多个发光器件包括但不限于有机发光二极管、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无机发光二极管、微型发光二极管以及次毫米发光二极管中的至少一种。
56.具体地,显示面板10为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包括依次叠置的柔性衬底、驱动电路层、发光器件层以及薄膜封装层。
57.可以理解的是,显示面板10还可以包括集成于薄膜封装层上的触控层和形成于触控层上的滤光层。触控层可以包括自容式触控单元或互容式触控单元,触控层还可以包括天线单元。滤光层用于替代传统的偏光片,滤光层包括彩滤光层和黑矩阵,彩滤光层包括多个红光阻、多个蓝光阻以及多个绿光阻。
58.第一功能单元30为透明光学胶层,但不限于此,第一功能单元30也可以包括两个透明光学胶层和位于两个透明光学胶层之间的偏光片等功能层。
59.第二功能单元40包括背板和位于背板上的透明光学胶层,背板上的透明光学胶层位于靠近显示面板10的一侧,但不限于此,第二功能单元40还可以包括其他功能层。
60.请参阅同时图4、图5、图6、图7以及图8,图4为图2中保护盖板靠近显示组件的一侧在a1处的放大示意图,图5为图2中显示组件靠近保护盖板的一侧在a2处的放大示意图,图6为图2中显示组件远离保护盖板的一侧在a2处的放大示意图,图7为沿图1所示显示模组的
ⅰ‑ⅰ
切线的截面示意图,图8为沿图1所示显示模组的盖板褶皱结构和显示组件褶皱结构在
ⅱ‑ⅱ
切线处的截面示意图。
61.在本实施例中,保护盖板20靠近显示组件80的面在拐角区100d设置有盖板褶皱结构201,显示组件80在拐角区100d设置有与盖板褶皱结构201咬合的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
62.如图4和图7所示,保护盖板20在拐角区100d靠近显示组件80的一侧包括拐角贴合曲面20a,保护盖板20在拐角贴合曲面20a所在位置处的厚度等于保护盖板20在主显示区100a的厚度,拐角贴合曲面20a为平滑的曲面,盖板褶皱结构201设置于拐角贴合曲面20a上且相对于拐角贴合曲面20a突出和/或内陷。
63.如图5、图6和图7所示,显示组件80在拐角区100d包括显示组件拐角部802,显示组件拐角部802的厚度等于显示组件80在主显示区100a的厚度,显示组件拐角部802为平滑曲面部,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设置于显示组件拐角部802上且相对于显示组件拐角部802突出和/或内陷。
64.在保护盖板20与贴合之前的显示组件80贴合过程中,保护盖板20上的盖板褶皱结构201引导贴合之前的显示组件80与盖板褶皱结构201贴合的部分形成形貌可控且稳定的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相应的,显示组件80中的显示面板10在拐角区也会形成形貌可控且稳定的褶皱结构,改善传统技术中显示面板拐角处的褶皱结构在贴合过程中不断发展且增大导致的应力集中问题,进而改善由于应力集中导致的开裂和拐角处显示失效的问题。
65.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咬合”是指相互咬合的两者通过互补的凸起结构与内陷结构直接接触式的咬合。
66.在本实施例中,盖板褶皱结构201的至少部分位于拐角区100d远离主显示区100a的边缘,使得在保护盖板20靠近显示组件80的一侧且位于保护盖板20的拐角区100d远离主显示区100a的边缘包括波浪段;对应的,由于盖板褶皱结构201的引导作用,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的至少部分位于拐角区100d远离主显示区100a的边缘,使得显示组件80在拐角区100d远离主显示区100a的边缘包括波浪段。其中,波浪段包括波峰和/或波谷。
67.传统技术中,贴合之前的显示组件与保护盖板贴合时,在拐角区远离主显示区的边缘处更容易产生起褶幅度较大的褶皱。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模组通过盖板褶皱结构201的至少部分位于拐角区100d远离主显示区100a的边缘,以在贴合过程中引导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的至少部分位于拐角区100d远离主显示区100a的边缘,适应显示组件
的褶皱结构形成过程的同时,引导显示组件80在拐角区100d远离主显示区100a的边缘处形成形貌可控且稳定的褶皱。
68.具体地,如图4和图8所示,盖板褶皱结构201由主显示区100a与拐角区100d连接处延伸至拐角区100d远离主显示区100a的边缘;对应的,如图5、图6以及图8所示,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由主显示区100a与拐角区100d连接处延伸至拐角区100d远离主显示区100a的边缘。
69.传统技术中,贴合之前的显示组件与保护盖板之间贴合时,容易形成从主显示区与拐角区连接处延伸至拐角区远离主显示区的边缘的褶皱结构。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模组100通过盖板褶皱结构201从主显示区100a与拐角区100d连接处延伸至拐角区100d远离主显示区100a的边缘,以引导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由主显示区100a与拐角区100d连接处延伸至拐角区100d远离主显示区100a的边缘,适应显示组件80上褶皱形成过程的同时,更好地引导显示组件80形成形貌可控且稳定的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
70.可以理解的是,盖板褶皱结构201也可以由主显示区100a与拐角区100d连接处与拐角区100d远离主显示区100a的边缘之间的任意位置,延伸至拐角区100d远离主显示区100a的边缘,对应的,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可以由主显示区100a与拐角区100d连接处与拐角区100d远离主显示区100a的边缘之间的任意位置,延伸至拐角区100d远离主显示区100a的边缘。
71.另外,盖板褶皱结构201的延伸方向也可以与拐角区100d从拐角区100d与第一侧曲面区100b连接处延伸至拐角区100d与第二侧曲面区100c连接处的延伸方向相同,对应的,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的延伸方向与拐角区100d从拐角区100d与第一侧曲面区100b连接处延伸至拐角区100d与第二侧曲面区100c连接处的延伸方向相同。例如,盖板褶皱结构201由拐角区100d与第一侧曲面区100b连接处延伸至拐角区100d与第二侧曲面区100c连接处,对应的,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由拐角区100d与第一侧曲面区100b连接处延伸至拐角区100d与第二侧曲面区100c连接处。
72.在本实施例中,盖板褶皱结构201的至少部分的起褶幅度向靠近拐角区100d远离主显示区100a的边缘的方向递增,对应的,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的至少部分的起褶幅度向靠近拐角区100d远离主显示区100a的边缘的方向递增。
73.可以理解的是,整个盖板褶皱结构201的起褶幅度可以向靠近拐角区100d远离主显示区100a的边缘的方向递增,对应的,整个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的起褶幅度可以向靠近拐角区100d远离主显示区100a的边缘的方向递增;或者,盖板褶皱结构201的一部分的起褶幅度可以向靠近拐角区100d远离主显示区100a的边缘的方向不变,盖板褶皱结构201的另一部分的起褶幅度可以向靠近拐角区100d远离主显示区100a的边缘递增,对应的,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的一部分的起褶幅度可以向靠近拐角区100d远离主显示区100a的边缘的方向不变,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的另一部分的起褶幅度可以向靠近拐角区100d远离主显示区100a的边缘递增。
74.传统技术中,贴合之前的显示组件与保护盖板之间贴合时,在拐角区远离主显示区的边缘处更容易产生起褶幅度较大的褶皱。有鉴于此,盖板褶皱结构201的至少部分的起褶幅度向靠近拐角区100d远离主显示区100a的边缘的方向递增,适应显示组件80上褶皱形成过程的同时,更好地引导显示组件80形成形貌可控且稳定的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
75.在本实施例中,在拐角区100d从第一侧曲面区100b与拐角区100d的连接处延伸至第二侧曲面区100c与拐角区100d的连接处的方向上,盖板褶皱结构201的至少部分的起褶幅度连续地先递增后递减,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的至少部分的起褶幅度连续地先递增后递减。
76.需要说明的是,褶皱结构包括凸起结构时,凸起结构的起褶幅度为凸起高度;褶皱结构包括内陷结构时,内陷结构的起褶幅度为内陷深度。
77.另外,盖板褶皱结构201的起褶幅度是以拐角贴合曲面20a作为参考基准,换言之,盖板褶皱结构201的起褶幅度越大,则盖板褶皱结构201相对于拐角贴合曲面20a的凸起高度或者内陷深度越大,反之,盖板褶皱结构201的起褶幅度越小,则盖板褶皱结构201相对于拐角贴合曲面20a的凸起高度或者内陷深度越小。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的起褶幅度是以显示组件拐角部802作为参考基准,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的起褶幅度越大,则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作为一个整体相对于显示组件拐角部802作为一个整体的凸起高度或内陷深度越大,反之,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的起褶幅度越小,则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作为一个整体相对于显示组件拐角部802作为一个整体的凸起高度或内陷深度越小。
78.具体地,如图4和图8所示,盖板褶皱结构201包括至少一个内陷结构l,至少一个内陷结构l向远离显示组件80的方向内陷,保护盖板20在内陷结构l所在位置的第一厚度h1向靠近拐角区100d远离主显示区100a的边缘的方向递减;与此同时,如图7所示,在拐角区100d从第一侧曲面区100b与拐角区100d的连接处延伸至第二侧曲面区100c与拐角区100d的连接处的方向上,保护盖板20在一个内陷结构l所在位置的第一厚度h1连续地先递减后递增。
79.例如,盖板褶皱结构201包括三个相对于拐角贴合曲面20a内陷且间隔设置的内陷结构l,保护盖板20在盖板褶皱结构201的一个内陷结构l所在位置处的第一厚度h1向靠近拐角区100d远离主显示区100a的边缘的方向递减,且保护盖板20在盖板褶皱结构201的每个内陷结构l所在位置处的第一厚度h1小于保护盖板20在主显示区100a的厚度;与此同时,在拐角区100d从第一侧曲面区100b与拐角区100d的连接处延伸至第二侧曲面区100c与拐角区100d的连接处的方向上,盖板褶皱结构201的每个内陷结构l(如图7中b位置处)的第一厚度h1连续地递减后递增。
80.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显示组件80在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所在位置处的第二厚度h2是不变的,换言之,显示组件80在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所在位置处的第二厚度h2是均一或者几乎不变化的。而且,显示组件80在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所在位置处的第二厚度h2与显示组件80在主显示区100a的厚度也相等或趋于相同。
81.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组成显示组件80的显示面板10不具有可压缩性和可拉伸性,且第一功能单元30以及第二功能单元40在贴合之前的显示组件80与保护盖板20贴合过程也不会发生明显拉伸或压缩,显示面板10、第一功能单元30以及第二功能单元40在贴合前后不会发生变化,使得贴合之后形成的显示组件80在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所在位置的第二厚度h2与贴合之前的显示组件80的厚度相等或趋于相同。
82.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7所示,盖板褶皱结构201的至少部分位于拐角区100d从拐角区100d与第一侧曲面区100b连接处延伸至拐角区100d与第二侧曲面区100c连接处的中间区域;对应的,如图5、图6以及图7所示,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的至少部分位于拐角区
100d从拐角区100d与第一侧曲面区100b连接处延伸至拐角区100d与第二侧曲面区100c连接处的中间区域。
83.需要说明的是,如图9所示,其为传统保护盖板在拐角处的贴合面为高斯曲面时高斯曲率分布的彩虹图。传统保护盖板包括平面部s0、第一侧曲面部s1、第二侧曲面部s2以及盖板拐角部s3,第一侧曲面部s1和第二侧曲面部s2连接于平面部s0的相邻两侧,盖板拐角部s3连接于第一侧曲面部s1和第二侧曲面部s2之间。盖板拐角部s3的贴合面具有第一贴合区域d1、第二贴合区域d2、第三贴合区域d3、第四贴合区域d4、第五贴合区域d5以及第六贴合区域d6,第一贴合区域d1、第二贴合区域d2、第三贴合区域d3、第四贴合区域d4、第五贴合区域d5以及第六贴合区域d6与平面部s0之间的距离递增。
84.第一贴合区域d1至第六贴合区域d6的高斯曲率分布情况为,第一贴合区域d1呈蓝,第二贴合区域d2呈青,第三贴合区域d3呈绿,第四贴合区域d4呈黄,第五贴合区域d5呈红,第六贴合区域d6呈粉,对应的,第一贴合区域d1至第六贴合区域d6的高斯曲率递增。而且,在盖板拐角部s3从第一侧曲面部s1与盖板拐角部s3连接处延伸至第二侧曲面部s2与盖板拐角部s3连接处的方向上,第六贴合区域d6位于盖板拐角部s3的贴合面的中间区域。
85.传统保护盖板与平面状显示组件贴合时,贴合面的高斯曲率越大,平板状的显示组件与保护盖板贴合之后越容易起褶皱。在距离保护盖板的平面部s0最远的第六贴合区域d6的高斯曲率较大,更容易使贴合之后的显示组件起褶皱。
86.本实施例显示模组100通过盖板褶皱结构201的至少部分位于拐角区100d从拐角区100d与第一侧曲面区100b连接处延伸至拐角区100d与第二侧曲面区100c连接处的中间区域,设置有盖板褶皱结构201的中间区域的高斯曲率降低,有利于引导显示组件80在中间区域形成起褶幅度和体积更小的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
87.在本实施例中,请继续同时参阅图4至图7,盖板褶皱结构201包括至少一个盖板褶皱曲面201a。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在显示组件80的厚度方向上成型,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包括至少一个显示组件褶皱曲面801a和至少一个显示组件褶皱背面801b。至少一个盖板褶皱曲面201a、至少一个显示组件褶皱曲面801a和至少一个显示组件褶皱背面801b均为平滑的弧形曲面。
88.本技术实施例显示模组的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包括显示组件褶皱背面801b和显示组件褶皱曲面801a,使得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呈曲面起褶,有利于减小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由于起褶而产生的应力。
89.可以理解的是,盖板褶皱结构201也可以包括呈平面的平面褶皱面,对应的,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也可以包括呈平面的平面褶皱面。
90.如图7所示,至少一个显示组件褶皱曲面801a位于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靠近保护盖板20的一侧,至少一个盖板褶皱曲面201a与至少一个显示组件褶皱曲面801a在显示模组100的拐角区100d的厚度方向上一一对应设置,至少一个盖板褶皱曲面201a与至少一个显示组件褶皱曲面801a一一对应地贴合且咬合,每个显示组件褶皱曲面801a的表面轮廓与对应的一个盖板褶皱曲面201a的表面轮廓相同。
91.如图6和图7所示,至少一个显示组件褶皱背面801b位于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远离保护盖板20的一侧,换言之,至少一个显示组件褶皱背面801b位于至少一个显示组件褶
皱曲面801a的背面,至少一个显示组件褶皱背面801b与至少一个显示组件褶皱曲面801a在显示组件80的拐角区100d的厚度方向上一一对应设置,每个显示组件褶皱背面801b的起褶方向与对应的一个显示组件褶皱曲面801a的起褶方向相同。
92.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一个显示组件褶皱曲面801a相对于显示组件80为凸出曲面,则与一个显示组件褶皱曲面801a对应的一个显示组件褶皱背面801b为相对于显示组件80为内陷曲面;如果一个显示组件褶皱曲面801a相对于显示组件80为内陷曲面,则与一个显示组件褶皱曲面801a对应的一个显示组件褶皱背面801b相对于显示组件80为凸出曲面。
93.盖板褶皱曲面201a、显示组件褶皱曲面801a以及显示组件褶皱背面801b的数目相同。盖板褶皱曲面201a、显示组件褶皱曲面801a和显示组件褶皱背面801b的数目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或者三个以上。
94.盖板褶皱曲面201a的数目越多,对应的,显示组件褶皱曲面801a和显示组件褶皱背面801b的数目越多,使得一个显示组件褶皱曲面801a和一个显示组件褶皱背面801b的面积和起褶幅度越小,越有利于进一步地减小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由于起褶而产生的应力,但也会增加形成盖板褶皱结构201的制造难度。
95.当盖板褶皱曲面201a的数目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多个盖板褶皱曲面201a间隔地设置,间隔的两个盖板褶皱曲面201a之间为拐角贴合曲面20a,对应的,多个显示组件褶皱曲面801a间隔地设置,且多个显示组件褶皱背面801b也间隔地设置,相邻两个显示组件褶皱曲面801a之间、相邻两个显示组件褶皱背面801b之间均为显示组件拐角部802的表面,使得多个显示组件褶皱曲面801a和多个显示组件褶皱背面801b间隔地形成。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至少两个盖板褶皱曲面201a接触,以使得至少两个显示组件褶皱曲面801a连续地形成的同时,至少两个显示组件褶皱背面801b也连续地形成。
96.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图7以及图8所示,至少一个盖板褶皱曲面201a包括至少一个盖板褶皱内陷曲面,盖板褶皱内陷曲面向远离显示组件80的方向内陷;如图5、图7以及图8所示,至少一个显示组件褶皱曲面801a包括至少一个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向靠近保护盖板20的方向突出,至少一个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与至少一个盖板褶皱内陷曲面一对一地咬合。
97.具体地,请同时参阅图4和图7,一个盖板褶皱结构201包括三个相对于拐角贴合曲面20a内陷且间隔设置的内陷结构l时,一个盖板褶皱结构201包括三个间隔设置的盖板褶皱曲面201a,每个内陷结构l包括一个盖板褶皱曲面201a,相邻两个间隔设置的盖板褶皱曲面201a之间为拐角贴合曲面20a,保护盖板20在内陷结构l所在位置处的第一厚度h1小于保护盖板20在主显示区100a的厚度,使得保护盖板20在盖板褶皱内陷曲面所在位置处的第一厚度h1小于保护盖板20在主显示区100a的厚度。
98.三个间隔的盖板褶皱曲面201a包括第一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1、第二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2以及第三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3,第二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2位于第一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1与第三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3之间,第一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1、第二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2以及第三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3均向远离显示组件80的方向内陷。
99.第二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2位于拐角区100d从拐角区100d与第一侧曲面区100b连接处延伸至拐角区100d与第二侧曲面区100c连接处的中间区域,且第二盖板褶皱内陷曲
面201a2从主显示区100a与拐角区100d连接处延伸至拐角区100d远离主显示区100a的边缘,第二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2具有第二内陷表面。
100.第一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1与第三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3分别对称地设置于第二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2的相对两侧,第一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1和第三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3也从主显示区100a与拐角区100d连接处延伸至拐角区100d远离主显示区100a的边缘,第一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1具有第一内陷表面,第三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3具有第三内陷表面,第一内陷表面的面积等于第三内陷表面的面积,第二内陷表面的面积大于第三内陷表面的面积。
101.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内陷表面的面积与第三内陷表面的面积也可以不同,第二内陷表面的面积也可以等于第三内陷表面的面积。
102.请同时参阅图5、图7以及图8,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包括三个间隔设置的显示组件褶皱曲面801a,三个间隔设置的显示组件褶皱曲面801a位于显示组件80在拐角区100d靠近保护盖板20的一侧且向靠近保护盖板20的方向突出,三个间隔的显示组件褶皱曲面801a包括第一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1、第二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2以及第三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3,第二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2位于第一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1与第三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3之间,第一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1、第二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2以及第三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3均向靠近保护盖板20的方向突出。
103.第二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2位于拐角区100d从拐角区100d与第一侧曲面区100b连接处延伸至拐角区100d与第二侧曲面区100c连接处的中间区域,且第二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2从主显示区100a与拐角区100d连接处延伸至拐角区100d远离主显示区100a的边缘。第二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2与第二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2在拐角区100d的厚度方向上对应设置且相互咬合。第二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2的表面轮廓与第二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2的表面轮廓相同。第二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具有第二凸出表面,第二凸出表面的面积等于第二内陷表面的面积。
104.第一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1和第三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3分别对称地设置于第二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2的相对两侧,且两者均从主显示区100a与拐角区100d连接处延伸至拐角区100d远离主显示区100a的边缘。第一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1与第一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1在拐角区100d的厚度方向上对应设置且相互咬合,第一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1的表面轮廓与第一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1的表面轮廓相同,第一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1具有第一凸出表面,第一凸出表面的面积与第一内陷表面的面积。第三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3与第三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3在拐角区100d的厚度方向上对应设置且相互咬合,第三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3的表面轮廓与第三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3的表面轮廓相同,第三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3具有第三凸出表面,第三凸出表面的面积等于第三内陷表面的面积。
105.请同时参阅图6和图7,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还包括三个间隔设置的显示组件褶皱背面801b,三个间隔设置的显示组件褶皱背面801b位于显示组件80在拐角区100d远离保护盖板20的一侧,三个间隔设置的显示组件褶皱背面801b包括第一显示组件褶皱内陷背面801b1、第二显示组件褶皱内陷背面801b2以及第三显示组件褶皱内陷背面801b3,第二显示
组件褶皱内陷背面801b2位于第一显示组件褶皱内陷背面801b1与第三显示组件褶皱内陷背面801b3之间,第一显示组件褶皱内陷背面801b1、第二显示组件褶皱内陷背面801b2以及第三显示组件褶皱内陷背面801b3向靠近保护盖板20的方向内陷。
106.第二显示组件褶皱内陷背面801b2位于拐角区100d从拐角区100d与第一侧曲面区100b连接处延伸至拐角区100d与第二侧曲面区100c连接处的中间区域,且第二显示组件褶皱内陷背面801b2位于第二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2的背面。第一显示组件褶皱内陷背面801b1位于第一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1的背面。第三显示组件褶皱内陷背面801b3位于第三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3的背面。
107.在本实施例中显示组件80在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所在位置的第二厚度h2等于显示组件80在主显示区100a的厚度,使得显示组件80在第一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1至第三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3所在位置处的第二厚度h2等于显示组件80在主显示区100a的厚度
108.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模组通过第一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1的第一内陷表面的面积与第三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3的第三内陷表面的面积均小于第二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2的第二内陷表面的面积,以降低第二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2所在中间区域的高斯曲率,对应的,更有利于减小由盖板褶皱结构201引导而形成的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的起褶面积。
109.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显示模组中保护盖板20上的盖板褶皱曲面201a为内陷曲面,盖板褶皱曲面201a是通过对保护盖板20进行薄化处理得到。
110.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盖板褶皱结构201与拐角贴合曲面20a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倒角结构20b,第一倒角结构20b为平滑曲面,第一倒角结构20b与拐角贴合曲面20a以及盖板褶皱结构201均相切,以实现盖板褶皱结构201与拐角贴合曲面20a之间连接处的平滑过渡;对应的,如图5和图6所示,显示组件拐角部802与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倒角结构803,第二倒角结构803为平滑曲面结构,以实现显示组件拐角部802与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的连接处的平滑过渡。
111.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倒角结构20b是沿着盖板褶皱结构201与拐角贴合曲面20a之间的连接处通过倒角工艺形成,第一倒角结构20b的一部分位于盖板褶皱结构201上。第二倒角结构803是沿着显示组件拐角部802与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之间的连接处通过倒角工艺形成,第二倒角结构803的一部分位于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上。
112.如图4所示,盖板褶皱结构201与第一倒角结构20b的连接处具有第一u形连接段201b,第一u形连接段201b的开口朝向拐角区100d远离主显示区100a的边缘且延伸至拐角区100d远离主显示区100a的边缘;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与第二倒角结构803连接处具有第二u形连接段801c,第二u形连接段801c的开口朝向拐角区100d远离主显示区100a的边缘,且第二u形连接段801c延伸至拐角区100d远离主显示区100a的边缘,第二u形连接段801c的形状与第一u形连接段201b的形状相同。其中,第一u形连接段201b和第二u形连接段801c可以均为对称的u形段,但不限于此,第一u形连接段201b和第二u形连接段801c也可以均为非对称的u形段。
113.请参阅图7,第一功能单元30在拐角区100d包括与盖板褶皱结构201咬合的第一功能单元褶皱结构301,第一功能单元褶皱结构301与盖板褶皱结构201接触的表面相对于第
一功能单元30凸出,第一功能单元褶皱结构301与盖板褶皱结构201接触的表面为显示组件褶皱曲面801a,第一功能单元褶皱结构301与盖板褶皱结构201接触的表面的表面轮廓与盖板褶皱结构201的表面的表面轮廓相同。
114.显示面板10包括在拐角区100d与第一功能单元褶皱结构301咬合的显示面板褶皱结构101,第一功能单元褶皱结构301与显示面板褶皱结构101接触的表面相对于第一功能单元30内陷,显示面板褶皱结构101与第一功能单元褶皱结构301接触的表面相对于显示面板10凸出,第一功能单元褶皱结构301与显示面板褶皱结构101接触的表面的表面轮廓和显示面板褶皱结构101与第一功能单元褶皱结构301接触的表面的表面轮廓相同。
115.第二功能单元40在拐角区100d包括与显示面板褶皱结构101咬合的第二功能单元褶皱结构401。第二功能单元褶皱结构401与显示面板褶皱结构101接触的表面相对于第二功能单元40凸出,第二功能单元褶皱结构401与显示面板褶皱结构101接触的表面的表面轮廓和显示面板褶皱结构101与第二功能单元褶皱结构401接触的表面的表面轮廓相同,第二功能单元褶皱结构401远离显示面板10的表面为显示组件褶皱背面801b,显示组件褶皱背面801b相对于第二功能单元40内陷。
116.请参阅图10、图11、图12以及图13,图10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显示模组的保护盖板在拐角区及拐角区的周围靠近显示组件的一侧的放大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显示模组的显示组件在拐角区及拐角区的周围靠近保护盖板的一侧的放大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显示模组在拐角区从第一侧曲面区与拐角区连接处延伸至第二侧曲面区与拐角区连接处的方向上沿拐角区的厚度方向上的截面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显示模组在主显示区的厚度方向、盖板褶皱结构和显示组件褶皱结构在拐角区从主显示区与拐角区连接处延伸至拐角区远离主显示区的边缘的方向上沿拐角区的厚度方向上的截面示意图。
117.本实施例显示模组与图1所示显示模组基本相似,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包括,盖板褶皱结构201包括至少一个凸起结构t,至少一个凸起结构t向靠近显示组件80的方向突出,保护盖板20在凸起结构t所在位置的第三厚度h3向靠近拐角区100d远离主显示区100a的边缘的方向递增,与此同时,在拐角区100d从第一侧曲面区100b与拐角区100d的连接处延伸至第二侧曲面区100c与拐角区100d的连接处的方向上,保护盖板20在凸起结构t所在位置的第三厚度h3连续地先递增后递减。
118.另外,盖板褶皱结构201包括至少一个凸起结构t时,每个凸起结构t包括一个盖板褶皱曲面201a,每个盖板褶皱曲面201a为一个盖板褶皱凸出曲面,盖板褶皱凸出曲面向靠近显示组件80的方向突出,保护盖板20在盖板褶皱凸出曲面所在位置处的第三厚度h3为保护盖板20在凸起结构t所在位置的第三厚度h3,保护盖板20在凸起结构t所在位置的第三厚度h3大于保护盖板20在主显示区100a的厚度;至少一个显示组件褶皱曲面801a包括至少一个显示组件褶皱内陷曲面,显示组件褶皱内陷曲面向远离保护盖板20的方向内陷,至少一个盖板褶皱凸出曲面与至少一个显示组件褶皱内陷曲面一对一地咬合。
119.具体地,如图10和图12所示,至少一个盖板褶皱曲面201a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盖板褶皱凸出曲面201a4和第二盖板褶皱凸出曲面201a5,第一盖板褶皱凸出曲面201a4和第二盖板褶皱凸出曲面201a5相对于保护盖板20突出,第一盖板褶皱凸出曲面201a4和第二盖板褶皱凸出曲面201a5均向靠近显示组件80的方向突出,第一盖板褶皱凸出曲面201a4和第
二盖板褶皱凸出曲面201a5分别对称地设置于拐角区100d从第一侧曲面区100b与拐角区100d连接处延伸至第二侧曲面区100c与拐角区100d连接处的中间位置的相对两侧。
120.如图11和图12所示,至少一个显示组件褶皱曲面801a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显示组件褶皱内陷曲面801a4和第二显示组件褶皱内陷曲面801a5,第一显示组件褶皱内陷曲面801a4和第二显示组件褶皱内陷曲面801a5相对于显示组件80内陷,第一显示组件褶皱内陷曲面801a4和第二显示组件褶皱内陷曲面801a5向远离保护盖板20的方向内陷,第一显示组件褶皱内陷曲面801a4和第二显示组件褶皱内陷曲面801a5分别对称地设置于拐角区100d从第一侧曲面区100b与拐角区100d连接处延伸至第二侧曲面区100c与拐角区100d连接处的中间位置的相对两侧。第一显示组件褶皱内陷曲面801a4与第一盖板褶皱凸出曲面201a4在显示模组100的拐角区100d的厚度方向上对应设置且相互咬合,第二显示组件褶皱内陷曲面801a5与第二盖板褶皱凸出曲面201a5在显示模组100的拐角区100d的厚度方向上对应设置且相互咬合。
121.在本实施例中,不同之处还包括:第一功能单元褶皱结构301与盖板褶皱结构201接触的表面相对于第一功能单元30内陷,第一功能单元褶皱结构301与显示面板褶皱结构101接触的表面相对于第一功能单元30突出,显示面板褶皱结构101与第一功能单元褶皱结构301接触的表面相对于显示面板10内陷,显示面板褶皱结构101与第二功能单元褶皱结构401接触的表面相对于显示面板10突出,第二功能单元褶皱结构401与显示面板褶皱结构101接触的表面相对于第二功能单元40内陷。
122.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模组100的保护盖板20的盖板褶皱结构201向靠近显示组件80的方向突出,显示组件80的显示组件褶皱结构801向远离保护盖板20的方向内陷。
123.请参阅图14、图15及图16,图14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显示模组的保护盖板在拐角区及拐角区的周围靠近显示组件的一侧的放大示意图,图15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显示模组的显示组件在拐角区及拐角区的周围靠近保护盖板的一侧的放大示意图,图16为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显示模组在拐角区从第一侧曲面区与拐角区连接处延伸至第二侧曲面区与拐角区连接处的方向上沿拐角区的厚度方向上的截面示意。
124.本实施例显示模组与图1所示显示模组基本相似,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包括,在本实施例中,盖板褶皱结构201包括至少一个凸起结构t和至少一个内陷结构l,至少一个凸起结构t向靠近显示组件80的方向突出,至少一个内陷结构l向远离显示组件80的方向内陷,保护盖板20在内陷结构l所在位置的第一厚h1度向靠近拐角区100d远离主显示区100a的边缘的方向递减,保护盖板20在凸起结构t所在位置的第三厚度h3向靠近拐角区100d远离主显示区100a的边缘的方向递增,保护盖板20在内陷结构l所在位置处的第一厚度h1小于保护盖板20在主显示区100a的厚度,保护盖板在凸起结构t所在位置处的第三厚度h3大于保护盖板20在主显示区100a的厚度;与此同时,在拐角区100d从第一侧曲面区100b与拐角区100d的连接处延伸至第二侧曲面区100c与拐角区100d的连接处的方向上,保护盖板20在凸起结构t所在位置的第三厚度h3连续地先递增后递减,保护盖板20在内陷结构l所在位置的厚度先递减后递增。
125.需要说明的是,盖板褶皱结构201同时包括相对于拐角贴合曲面20a突出的凸起结构t和相对于拐角贴合曲面20a内陷的内陷结构l时,凸起结构t和内陷结构l在拐角贴合曲面20a上可以间隔地设置,也可以连续地设置。
126.另外,盖板褶皱结构201包括至少一个凸起结构t和至少一个内陷结构l时,每个凸起结构t包括一个盖板褶皱凸出曲面,盖板褶皱凸出曲面向靠近显示组件80的方向突出,每个内陷结构l包括一个盖板褶皱内陷曲面,盖板褶皱内陷曲面向远离显示组件80的方向内陷,至少一个盖板褶皱凸出曲面与至少一个盖板褶皱内陷曲面互相间隔设置;与此同时,多个显示组件褶皱曲面同时包括至少一个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和至少一个显示组件褶皱内陷曲,显示组件褶皱内陷曲面向远离保护盖板20的方向内陷,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向靠近保护盖板20的方向突出,至少一个盖板褶皱凸出曲面与至少一个显示组件褶皱内陷曲面一对一地咬合,至少一个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与至少一个盖板褶皱内陷曲面一对一地咬合。
127.具体地,如图14和图16所示,多个盖板褶皱曲面201a包括第一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1、第二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2、第三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3、第一盖板褶皱凸出曲面201a4以及第二盖板褶皱凸出曲面201a5,第二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2位于第一盖板褶皱凸出曲面201a4和第二盖板褶皱凸出曲面201a5之间,第一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1位于第二盖板褶皱凸出曲面201a5远离第二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2的一侧,第三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3位于第一盖板褶皱凸出曲面201a4远离第二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2的一侧。图14所示第一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1、第二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2、第三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3分别与图4所示第一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1、第二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2、第三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3相同,此处不再赘述。图14所示第一盖板褶皱凸出曲面201a4和第二盖板褶皱凸出曲面201a5分别与图10所示第一盖板褶皱凸出曲面201a4以及第二盖板褶皱凸出曲面201a5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128.如图15和图16所示,多个显示组件褶皱曲面801a包括第一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1、第二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2、第三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3、第一显示组件褶皱内陷曲面801a4以及第二显示组件褶皱内陷曲面801a5,第二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2位于第一显示组件褶皱内陷曲面801a4和第二显示组件褶皱内陷曲面801a5之间,第一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1位于第二显示组件褶皱内陷曲面801a5远离第二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2的一侧,第三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3位于第一显示组件褶皱内陷曲面801a4远离第二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2的一侧。图15中的第一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1、第二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2、第三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3分别与图5中的第一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1、第二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2、第三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3相同,此处不再赘述。图15中的第一显示组件褶皱内陷曲面801a4和第二显示组件褶皱内陷曲面801a5分别与图11中的第一显示组件褶皱内陷曲面801a4以及第二显示组件褶皱内陷曲面801a5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129.如图16所示,第一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1在显示模组100的拐角区100d的厚度方向上与第一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1对应设置且咬合。第二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2在显示模组100的拐角区100d的厚度方向上与第二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2对应设置且咬合。第三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801a3在显示模组的拐角区100d的厚度方向上与第三盖板褶皱内陷曲面201a3对应设置且咬合。第一显示组件褶皱内陷曲面801a4在显示模组100的拐角区100d的厚度方向上与第一盖板褶皱凸出曲面201a4对应设置且咬合。第二显示组件褶皱内陷曲面801a5在显示模组100的拐角区100d的厚度方向上与第二盖板褶皱凸出
曲面201a5对应设置且咬合。
130.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模组100的保护盖板20的盖板褶皱结构201包括盖板褶皱内陷曲面和盖板褶皱凸出曲面,对应的,显示组件褶皱结构包括与盖板褶皱内陷曲面咬合的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以及与盖板褶皱凸出曲面咬合的显示组件褶皱内陷曲面。
131.需要说明的是,盖板褶皱内陷曲面和盖板褶皱凸出曲面可以如本实施例一样交替地设置,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盖板褶皱内陷曲面之间设置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盖板褶皱凸出曲面,或者,两个或两个以上盖板褶皱凸出曲面设置一个或一个以上盖板褶皱内陷曲面。同理,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与显示组件褶皱内陷曲面之间的排布方式也不限于一一交替设置。
132.另外,本技术还提供制造一种显示模组的方法。显示模组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33.s10:提供一个待贴合显示组件,待贴合显示组件呈平板状。
134.具体地,请参阅图17,提供平面状的待贴合显示面板50、平面状的待贴合第一功能单元60以及平面状的待贴合第二功能单元90,待贴合显示面板50为平板状的柔性显示面板,待贴合第一功能单元60为平板状的透明光学胶层,待贴合第二功能单元90包括平板状的背板和位于背板表面上的透明光学胶层;将待贴合第一功能单元60贴合至待贴合显示面板50上的出光面上,将待贴合第二功能单元90贴合至待贴合显示面板50的出光面的背面,且待贴合第二功能单元90的透明光学胶层与待贴合显示面板50接触,得到平板状的待贴合显示组件110,如图18所示。
135.s20:提供一个保护盖板,保护盖板具有至少一个第一盖板侧曲面区、至少一个第二盖板侧曲面区以及至少一个盖板拐角区,一个盖板拐角区连接于相邻的一个第一盖板侧曲面区与一个第二盖板侧曲面区之间,保护盖板包括盖板褶皱结构,盖板褶皱结构位于保护盖板在盖板拐角区的贴合面上。
136.具体地,如图19和图20所示,图19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保护盖板的立体示意图,图20为图19所示保护盖板在a3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保护盖板20具有两个第一盖板侧曲面区20d、两个第二盖板侧曲面区20e、一个盖板中间区20c以及四个盖板拐角区20f,两个第一盖板侧曲面区20d连接于一个盖板中间区20c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两个第二盖板侧曲面区20e连接于一个盖板中间区20c相对的第三侧和第四侧,盖板中间区20c的第一侧与盖板中间区20c的第三侧和第四侧相邻,一个盖板中间区20c呈平面状,两个第一盖板侧曲面区20d以及两个第二盖板侧曲面区20e呈曲面状。每个盖板拐角区20f连接于相邻的一个第一盖板侧曲面区20d和一个第二盖板侧曲面区20e之间。
137.保护盖板20为透明的四曲盖板。保护盖板20的制备材料可以包括玻璃,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包括透明聚合物。
138.保护盖板20包括由两个第一盖板侧曲面区20d、两个第二盖板侧曲面区20e、一个盖板中间区20c以及四个盖板拐角区20f围合的容置腔20g,容置腔20g包括用于与待贴合显示组件110贴合的贴合面20h,贴合面20h位于两个第一盖板侧曲面区20d、两个第二盖板侧曲面区20e、一个盖板中间区20c以及四个盖板拐角区20f。保护盖板20包括在盖板拐角区20f的贴合面20h上的盖板褶皱结构201,盖板褶皱结构201相对于保护盖板20突出。
139.在本实施例中,保护盖板20在第一盖板侧曲面区20d、两个第二盖板侧曲面区20e
以及一个盖板中间区20c的厚度相等,保护盖板20在盖板褶皱结构201所在位置的厚度大于保护盖板20在盖板中间区20c的厚度。
140.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盖板褶皱结构201可以相对于保护盖板20内陷,此时,保护盖板20在盖板褶皱结构201所在位置的厚度小于保护盖板20在盖板中间区20c的厚度;或者,盖板褶皱结构201的一部分相对于保护盖板20突出,盖板褶皱结构201的另一部分相对于保护盖板20内陷,此时,保护盖板20在盖板褶皱结构201所在位置的一部分的厚度大于保护盖板20在盖板中间区20c的厚度,保护盖板20在盖板褶皱结构201所在位置的另一部分的厚度小于保护盖板20在盖板中间区20c的厚度。
141.s30:提供一个贴合治具,贴合治具有至少一个第一侧支撑曲面区、至少一个第二侧支撑曲面区以及至少一个支撑拐角曲面区,一个支撑拐角曲面区连接于相邻的一个第一侧支撑曲面区与一个第二侧支撑曲面区之间,贴合治具包括治具褶皱结构,治具褶皱结构位于贴合治具在支撑拐角曲面区的支撑面上,治具褶皱结构与盖板褶皱结构相适配。
142.具体地,如图21和图22所示,图2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贴合治具的立体示意图,图22为图21所示贴合治具在a4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贴合治具70包括支撑部701和治具基座702,支撑部701设置于治具基座702上。贴合治具70为硅胶治具。可以理解的是,贴合治具70也可以为玻璃治具。
143.支撑部701包括一个中间支撑区域701a、两个第一侧支撑曲面区701b、两个第二侧支撑曲面区701c以四个支撑拐角曲面区701d。中间支撑区域701a呈平面状且为矩形区域。一个第一侧支撑曲面区701b连接于中间支撑区域701a的第一侧,另一个第一侧支撑曲面区701b连接于中间支撑区域701a的第三侧,中间支撑区域701a的第一侧与中间支撑区域701a的第三侧相对,两个第一侧支撑曲面区701b均为曲面支撑区。一个第二侧支撑曲面区701c连接于中间支撑区域701a的第二侧,另一个第二侧支撑曲面区701c连接于中间支撑区域701a的第四侧,中间支撑区域701a的第二侧与中间支撑区域701a的第四侧相对且与中间支撑区域701a的第一侧相邻,中间支撑区域701a的第四侧与中间支撑区域701a的第三侧相邻,两个第二侧支撑曲面区701c均为曲面支撑区。每个支撑拐角曲面区701d连接于相邻的一个第一侧支撑曲面区701b与一个第二侧支撑曲面区701c之间且与中间支撑区域701a连接,每个支撑拐角曲面区701d呈曲面状。支撑部701具有用于支撑待贴合件的支撑面701e,支撑面701e位于一个中间支撑区域701a、两个第一侧支撑曲面区701b、两个第二侧支撑曲面区701c以四个支撑拐角曲面区701d。贴合治具70在支撑拐角曲面区701d的支撑面701e上设置有治具褶皱结构703,治具褶皱结构703相对于贴合治具70内陷,治具褶皱结构703与盖板褶皱结构201相适配。
144.请同时参阅图20和图22,图20中盖板褶皱结构201包括三个凸起结构,图22中治具褶皱结构703包括三个内陷结构,图20中的三个凸起结构与图22中的三个内陷结构一对一地互补,且每个凸起结构能容置于一个内陷结构中。
145.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的“相适配”是指相互适配的两者之间具有完全或部分互补的结构。
146.s40:将待贴合显示组件放置于贴合治具上。
147.具体地,将待贴合显示组件110放置于支撑部701的支撑面701e上。
148.s50:将保护盖板放置于待贴合显示组件上,使盖板拐角区的盖板褶皱结构与支撑
拐角曲面区的治具褶皱结构对应设置,且使一个第一盖板侧曲面区对应一个第一侧支撑曲面区、一个第二盖板侧曲面区对应一个第二侧支撑曲面区,在贴合治具的支撑作用下对保护盖板与待贴合显示组件进行压合,在压合过程中待贴合显示组件在相适配的治具褶皱结构与盖板褶皱结构的作用下形成显示组件褶皱结构,显示组件褶皱结构与治具褶皱结构以及盖板褶皱结构均咬合。
149.具体地,将保护盖板20的贴合面20h贴合于待贴合显示组件110上,保护盖板20的盖板中间区20c对应贴合治具70的中间支撑区域701a设置,保护盖板20的两个第一盖板侧曲面区20d与贴合治具70的两个第一侧支撑曲面区701b一一对应设置,保护盖板20的两个第二盖板侧曲面区20e与贴合治具70的两个第二侧支撑曲面区701c一一对应设置,保护盖板20的四个盖板拐角区20f与四个支撑拐角曲面区701d一一对应设置,且内陷的治具褶皱结构703与凸起的盖板褶皱结构201对应设置,对保护盖板20加压,在相适配的治具褶皱结构703与盖板褶皱结构201的共同作用下,待贴合显示组件110成型为显示组件,显示组件包括显示组件褶皱结构,显示组件褶皱结构与治具褶皱结构703和盖板褶皱结构201均咬合。
150.s60:移除贴合治具,得到显示模组。
151.具体地,移除贴合治具70,得到显示模组。
152.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具有一个主显示区、至少一个第一侧曲面区、至少一个第二侧曲面区以及至少一个拐角区,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一侧曲面区和一个所述第二侧曲面区分别连接于一个所述主显示区的相邻两侧,至少一个所述拐角区与一个所述主显示区连接,一个所述拐角区连接于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一侧曲面区与一个所述第二侧曲面区之间,所述显示模组包括保护盖板和与所述保护盖板贴合的显示组件;所述保护盖板靠近所述显示组件的面在所述拐角区设置有盖板褶皱结构,所述显示组件在所述拐角区设置有与盖板褶皱结构咬合的显示组件褶皱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褶皱结构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拐角区远离所述主显示区的边缘,所述显示组件褶皱结构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拐角区远离所述主显示区的边缘。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褶皱结构由所述主显示区与所述拐角区连接处延伸至所述拐角区远离所述主显示区的边缘;所述显示组件褶皱结构由所述主显示区与所述拐角区连接处延伸至所述拐角区远离所述主显示区的边缘。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褶皱结构的至少部分的起褶幅度向靠近所述拐角区远离所述主显示区的边缘的方向递增;所述显示组件褶皱结构的至少部分的起褶幅度向靠近所述拐角区远离所述主显示区的边缘的方向递增。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褶皱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凸起结构,至少一个所述凸起结构向靠近所述显示组件的方向突出,所述保护盖板在所述凸起结构所在位置的厚度向靠近所述拐角区远离所述主显示区的边缘的方向递增;和/或,所述盖板褶皱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内陷结构,至少一个所述内陷结构向远离所述显示组件的方向内陷,所述保护盖板在所述内陷结构所在位置的厚度向靠近所述拐角区远离所述主显示区的边缘的方向递减;所述显示组件在所述显示组件褶皱结构所在位置处的厚度是不变的。6.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拐角区从所述第一侧曲面区与所述拐角区的连接处延伸至所述第二侧曲面区与所述拐角区的连接处的方向上,所述盖板褶皱结构的至少部分的起褶幅度连续地先递增后递减,所述显示组件褶皱结构的至少部分的起褶幅度连续地先递增后递减。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褶皱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凸起结构,至少一个所述凸起结构向靠近所述显示组件的方向突出,在所述拐角区从所述第一侧曲面区与所述拐角区的连接处延伸至所述第二侧曲面区与所述拐角区的连接处的方向上,所述保护盖板在所述凸起结构所在位置的厚度连续地先递增后递减;和/或,所述盖板褶皱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内陷结构,至少一个所述内陷结构向远离所述显示组件的方向内陷,在所述拐角区从所述第一侧曲面区与所述拐角区的连接处延伸至所述第二侧曲面区与所述拐角区的连接处的方向上,所述保护盖板在所述内陷结构所在位置的厚度连续地先递减后递增。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褶皱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盖板褶皱曲面,所述显示组件褶皱结构包括与所述盖板褶皱曲面贴合且咬合的至少一个显示组
件褶皱曲面。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盖板褶皱曲面包括至少一个盖板褶皱凸出曲面,至少一个所述盖板褶皱凸出曲面向靠近所述显示组件的方向突出;至少一个显示组件褶皱曲面包括至少一个显示组件褶皱内陷曲面,至少一个所述显示组件褶皱内陷曲面向远离所述保护盖板的方向内陷,至少一个所述盖板褶皱凸出曲面与至少一个所述显示组件褶皱内陷曲面一对一地咬合。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盖板在所述盖板褶皱凸出曲面所在位置处的厚度大于所述保护盖板在所述主显示区的厚度,所述显示组件在所述显示组件褶皱内陷曲面所在位置处的厚度等于所述显示组件在所述主显示区的厚度。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盖板褶皱曲面包括至少一个盖板褶皱内陷曲面,所述盖板褶皱内陷曲面向远离所述显示组件的方向内陷;至少一个显示组件褶皱曲面包括至少一个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所述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向靠近所述保护盖板的方向突出,至少一个所述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与至少一个所述盖板褶皱内陷曲面一对一地咬合。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盖板在所述盖板褶皱内陷曲面所在位置处的厚度小于所述保护盖板在所述主显示区的厚度,所述显示组件在所述显示组件褶皱凸出曲面所在位置处的厚度等于所述显示组件在所述主显示区的厚度。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褶皱结构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拐角区从第一侧曲面区与拐角区连接处延伸至拐角区与第二侧曲面区连接处的中间区域,所述显示组件褶皱结构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拐角区从第一侧曲面区与拐角区连接处延伸至拐角区与第二侧曲面区连接处的中间区域。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盖板在所述拐角区靠近所述显示组件的一侧包括拐角贴合曲面,所述盖板褶皱结构设置于所述拐角贴合曲面上且相对于所述拐角贴合曲面突出和/或内陷,所述盖板褶皱结构与所述拐角贴合曲面的连接处设置有倒角结构;所述显示组件在所述拐角区包括显示组件拐角部,所述显示组件褶皱结构设置于所述显示组件拐角部上且相对于所述显示组件拐角部突出和/或内陷,所述显示组件拐角部与所述显示组件褶皱结构的连接处设置有倒角结构。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盖板在所述拐角区远离所述显示组件的表面包括平滑曲面。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组件包括:第一功能单元,与所述保护盖板贴合,且在所述拐角区包括与所述盖板褶皱结构咬合的第一功能单元褶皱结构;以及显示面板,位于所述第一功能单元远离所述保护盖板的一侧,且在所述拐角区包括与所述第一功能单元褶皱结构咬合的显示面板褶皱结构。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组件还包括:第二功能单元,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保护盖板的一侧,且在所述拐角区包括与所述显示面板褶皱结构咬合的第二功能单元褶皱结构。
18.一种显示模组的保护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盖板具有至少一个第一盖板侧曲面区、至少一个第二盖板侧曲面区以及至少一个盖板拐角区,一个所述盖板拐角区连接于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一盖板侧曲面区与一个第二盖板侧曲面区之间,所述保护盖板包括:盖板褶皱结构,位于所述保护盖板在所述盖板拐角区的贴合面上。19.一种贴合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治具有至少一个第一侧支撑曲面区、至少一个第二侧支撑曲面区以及至少一个支撑拐角曲面区,一个所述支撑拐角曲面区连接于相邻的一个第一侧支撑曲面区与一个第二侧支撑曲面区之间,所述贴合治具包括:治具褶皱结构,位于所述贴合治具在所述支撑拐角曲面区的支撑面上。20.一种显示模组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提供一个待贴合显示组件,所述待贴合显示组件呈平板状;提供一个保护盖板,所述保护盖板具有至少一个第一盖板侧曲面区、至少一个第二盖板侧曲面区以及至少一个盖板拐角区,一个所述盖板拐角区连接于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一盖板侧曲面区与一个第二盖板侧曲面区之间,所述保护盖板包括盖板褶皱结构,所述盖板褶皱结构位于所述保护盖板在所述盖板拐角区的贴合面上;提供一个贴合治具,所述贴合治具有至少一个第一侧支撑曲面区、至少一个第二侧支撑曲面区以及至少一个支撑拐角曲面区,一个所述支撑拐角曲面区连接于相邻的一个第一侧支撑曲面区与一个第二侧支撑曲面区之间,所述贴合治具包括治具褶皱结构,所述治具褶皱结构位于所述贴合治具在所述支撑拐角曲面区的支撑面上,所述治具褶皱结构与所述盖板褶皱结构相适配;将所述待贴合显示组件放置于所述贴合治具的支撑面上;将所述保护盖板放置于所述待贴合显示组件上,使所述盖板拐角区的所述盖板褶皱结构与所述支撑拐角曲面区的所述治具褶皱结构对应设置,且使一个所述第一盖板侧曲面区对应一个所述第一侧支撑曲面区、一个第二盖板侧曲面区对应一个第二侧支撑曲面区,在所述贴合治具的支撑作用下对所述保护盖板与所述待贴合显示组件进行压合,在压合过程中所述待贴合显示组件在相适配的所述治具褶皱结构与所述盖板褶皱结构的作用下形成显示组件褶皱结构,所述显示组件褶皱结构与所述治具褶皱结构以及所述盖板褶皱结构均咬合;移除所述贴合治具,得到所述显示模组。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一种保护盖板、贴合治具、显示模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模组具有一个主显示区、至少一个第一侧曲面区、至少一个第二侧曲面区以及至少一个拐角区,相邻的一个第一侧曲面区和一个第二侧曲面区分别连接于一个主显示区的相邻两侧,至少一个拐角区与一个主显示区连接,一个拐角区连接于相邻的一个第一侧曲面区与一个第二侧曲面区之间,显示模组包括保护盖板和与保护盖板贴合的显示组件;保护盖板靠近显示组件的面在拐角区设置有盖板褶皱结构,显示组件在拐角区设置有与盖板褶皱结构咬合的显示组件褶皱结构。合的显示组件褶皱结构。合的显示组件褶皱结构。


技术研发人员:

裴军强 张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05

技术公布日:

2022/11/8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0:57: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281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盖板   褶皱   曲面   拐角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