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建筑用的沉降式带翼锚垫板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新型建筑用的沉降式带翼锚垫板


背景技术:



2.随着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更是全球领跑,这使得我国在基础建设上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制完善和技术创新,国家拉动内需促进基础设施大发展时代的来临,压力型预应力抗浮锚杆从研发和生产,还有应用等方面均已经确立了其在建筑基础工程领域的重要地位。传统的抗浮锚杆由压力型和拉力型两种类型,基材采用普通螺纹钢筋或精轧螺纹钢,也有采用钢绞线。因先期抗浮锚杆使用标准要求低,存在的相应缺陷逐渐暴露出来,例如:锚固抗拔力低、抗扰稳定性差、防腐抗渗性弱等引发的建筑基础承重梁剪切断裂、错位、开裂、渗漏等安全事故。基于此,国家出台了jgj476-2019《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其中对锚杆的设计提出了相应要求,对不同类型的抗浮锚杆的锚固抗拔力在不同地层中的抗拔锚固力、长度、抗腐、抗渗作出了技术要求。
3.基于抗浮锚杆在市场上的需求量庞大,同时又属预应力技术范畴,其主要研发内容及关键技术方向如下:
4.1、提高预应力锚杆锚固体锚固抗拔力、抗扰稳定性:锚杆的主体结构设计上采用预应力锚固技术中最常用的也是最稳定的一种锚固方式,即挤压套配合挤压簧通过高压挤压咬合方式,杆体母材采用ups-15.2-1860-jg/t161
ꢀ‑
2016无粘结钢绞线,在不考虑桩体混凝土强度情况下通过挤压形式锚固的锚固性能满足gb/t14370-2015中≥95%的要求,远大于锚杆设计要求强度的2 倍以上。采用无粘结钢绞线在应力结构下其锚固抗拔力大、抗扰稳定性好同时也解决了母线的防腐问题。
5.2、解决地下基础水通过锚杆结构体或混凝土与结构体结合部裂隙渗漏问题:jgj476-2019标准中7.5.10条款中对锚杆与地下基础构造体连接部位的防水等级均有不同的要求,在锚杆结构中形成渗漏的部位有三个:
6.1)固定端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渗漏点,因为挤压套与钢绞线挤压咬合部位需要去除钢绞线外保护层(塑料护套),因此端部形成外露渗漏点、地下水会从端部钢绞线绞缝和钢绞线外表上渗。
7.2)第二个渗漏点是锚杆上部与建筑基础部位筏板或底板的连接处,即结构图样中“止水钢板部位”,此处的渗漏点主要产生在无粘结钢绞线与桩体混凝土结合处,渗漏的方式为:地下基础水通过相应水压沿无粘结钢绞线塑料外套与混凝土间裂隙上涌。
8.3)第三个渗漏部位在锚杆的上顶部:锚垫板与锚具钢绞线的锚固部位,锚固连接处与固定端类似、无粘结钢绞线外塑料层因锚固需要同样需要去除表层护套,因此在此处连接部出现渗漏点。
9.为满足jgj476-2019标准中7.5.9条款中对锚杆防腐设计的要求,锚杆初始设计策划时综合考虑渗漏、防腐兼容的设计方案成为技术关键。
10.在一些现有技术的施工中,在混凝土浇完底板后发现有大量抗浮锚杆桩都有地下
基础水顺沿钢绞线上渗,其原因如下:
11.1、抗浮锚杆主要母材【无粘结钢绞线】表皮pe护管在施工过程中造成破损,地下基础水会通过桩基混凝土裂隙渗透进入无粘结钢绞线破损口再从钢绞线绞合产生缝隙上渗;
12.2、母材【无粘结钢绞线】表皮pe护管外表面光滑与混凝土粘合度不好引起缝隙,地下基础水同样会通过其裂隙顺沿上渗。
13.例如一些现有技术的锚垫板【钢板】安装位置与面层下底板上平面的结合部,且锚具高度50mm外加工作夹片和钢绞线张拉锁定后余留20mm合计高度70mm,面层混凝土浇筑总高度为100mm,因此留给锚杆上部止水厚度只有30mm无法解决地下基础水上渗问题。
14.面层即为地下层直接使用面层,一旦渗水会直接影响地下层的使用, 30mm的渗水厚度同时为后期的止水施工带来相当大的难度。
15.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1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建筑用的沉降式带翼锚垫板,其能够很好地解决抗浮锚杆桩地下基础水顺沿钢绞线的上渗问题。
1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建筑用的沉降式带翼锚垫板,其应用于新型建筑用的防腐抗渗锚杆结构中,防腐抗渗锚杆结构包括设置在锚杆孔内的多根钢绞线顶部的张拉端锚具组件和多根钢绞线底部的前置锚固承载体组件,以及张拉端锚具组件下部的连接管和止水钢环组件,沉降式带翼锚垫板设置在张拉端锚具组件中,沉降式带翼锚垫板的本体呈筒状结构,本体包括筒头部、筒身部、筒尾部、内孔部以及多个加强翼板;筒头部设置在本体的最上部;筒身部同轴地衔接在筒头部的下部;筒尾部同轴地衔接在筒身部下部;其中筒头部、筒身部及筒尾部的外部尺寸逐渐减小;内孔部与筒头部、筒身部及筒尾部同轴地设置在本体上;多个加强翼板沿轴向方向均匀间隔地环设在筒尾部的外壁上。
18.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内孔部呈台阶孔结构,内孔部包括与筒头部、筒身部及筒尾部相对应的第一孔段、第二孔段以及第三孔段,且自第一孔段、第二孔段以及第三孔段的内孔尺寸逐渐减小。
19.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筒身部、筒尾部、第一孔段、第二孔段以及第三孔段均包括自上而下的锥度,其中筒身部与第二孔段的锥度相同。
20.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自第一孔段、第二孔段以及第三孔段的内孔深度逐渐加大。
21.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加强翼板的外部尺寸大于筒尾部的外部尺寸,且每个加强翼板的厚度从上表面的根部向外沿部逐渐变薄。
22.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体还包括多个加强翼板以及多个翼板加强筋;多个底板加强筋沿轴向方向延伸且均匀分布地环设在筒身部的外壁上;多个翼板加强筋沿轴向方向延伸且均匀分布地环设在筒尾部的外壁上,且位于两个加强翼板之间。
23.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多个底板加强筋与多个翼板加强筋的数量相同,且沿轴
线方向观看,多个底板加强筋与多个翼板加强筋间隔设置。
24.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每个底板加强筋的顶部沿径向的截面呈三角形,沿轴向的截面呈正梯形。
25.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筒头部的外壁底面与筒身部的外壁之间呈斜面过渡。
26.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体还包括第一标记、第二标记、第三标记以及多个标刻线,第一标记、第二标记以及第三标记均设置在第一孔段与第二孔段之间的衔接面上,且标记均采用居中的环形设置,多个标刻线均匀分布且沿径向延伸地设置在筒头部的上端面上,且多个标刻线的数量和位置与多个底板加强筋的数量和位置一一对应。
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建筑用的沉降式带翼锚垫板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沉降式带翼锚垫板由ht250灰铁或45#钢制作成型是锚具在钢绞线相对作用力下,承载板在混凝土支撑下的承压、抗扰能力满足要求;翼圈的数量是依据锚垫板所承载力的大小在满足混凝土支撑下的承压、抗扰能力等计算下进行增减变化;沉降式锚垫板采用灰铁铸造其表面粗糙,加上加强筋以及导正块的设置,更能与混凝土产生粘合同样解决了基础水通过锚垫板表面环渗问题。通过沉降式结构使张拉端锚具体整体下降在底板层内保持面层厚度改变了以往锚具体在面层内,锚具的上端面与面层上平面≤3cm靠仅有的2-3cm空间混凝土很难控制渗水问题。面层的混凝土有了足够厚度和整体性其防渗能力得到了保证。采用沉降式结构形式保证了锚固桩区域面层厚度,防渗能力更强;采用沉降式结构形式使张拉端锚具体在相对独立的孔穴和灌浆料、密封圈、密封盖的功能作用下,使锚杆上端部的防腐抗渗形成完整的闭环;本设计沉降式锚垫板的结构形式、材料更好的解决了环渗问题。
附图说明
28.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沉降式带翼锚垫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沉降式带翼锚垫板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30.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沉降式带翼锚垫板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31.图4是图1的a—a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2.图5是图1的b—b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3.图6是图1的c—c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4.图7是图2的1—1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5.图8是图7的2—2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6.图9是图6的3—3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7.图10是图6的4—4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8.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沉降式带翼锚垫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39.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40.1-沉降式带翼锚垫板,101-筒头部,102-筒身部,103-筒尾部,104-内孔部,1041-第一孔段,1042-第二孔段,1043-第三孔段,105-加强翼板,106
‑ꢀ
底板加强筋,107-翼板加强筋,108-第一标记,109-第二标记,110-第三标记, 111-标刻线,2-环氧树脂防水材料,3-c40防水注浆料,4-张拉锚具,5-工作夹片,6-连接管(金属波纹管/金属无缝管),7-止水钢环组件,701-环状体, 8-泡沫密封胶,28-普通螺旋筋,10-钢绞线,11-止水环端压管。
具体实施方式
4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42.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
43.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一种新型建筑用的沉降式带翼锚垫板1,其应用于新型建筑用的防腐抗渗锚杆结构中,防腐抗渗锚杆结构包括设置在锚杆孔内的多根钢绞线10顶部的张拉端锚具组件和多根钢绞线 10底部的前置锚固承载体组件,以及张拉端锚具组件下部的连接管6和止水钢环组件7,沉降式带翼锚垫板1设置在张拉端锚具组件中,沉降式带翼锚垫板1的本体呈阶梯筒状结构,本体包括筒头部101、筒身部102、筒尾部103、内孔部104以及多个加强翼板105。筒头部101设置在本体的最上部。筒身部 102同轴地衔接在筒头部101的下部。筒尾部103同轴地衔接在筒身部102下部。其中筒头部101、筒身部102及筒尾部103的外部尺寸逐渐减小。内孔部 104与筒头部101、筒身部102及筒尾部103同轴地设置在本体上。多个加强翼板105沿轴向方向均匀间隔地环设在筒尾部103的外壁上。
44.请参阅图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孔部104呈台阶孔结构,内孔部104 包括与筒头部101、筒身部102及筒尾部103相对应的第一孔段1041、第二孔段1042以及第三孔段1043,且自第一孔段1041、第二孔段1042以及第三孔段1043的尺寸逐渐减小。筒身部102、筒尾部103、第一孔段1041、第二孔段1042以及第三孔段1043均包括自上而下的锥度,其中筒身部102与第二孔段1042的锥度相同,均约为2
°
左右。自第一孔段1041、第二孔段1042 以及第三孔段1043的深度逐渐加大。
45.请参阅图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加强翼板105的外部尺寸大于筒尾部 103的外部尺寸,且每个加强翼板105的厚度从上表面的根部向外沿部逐渐变薄。也就是说加强翼板105沿径向的截面近似三角形,夹角约30
°
左右。
46.如图3和图5所示,同时请参阅图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体还包括多个底板加强筋106以及多个翼板加强筋107。多个底板加强筋106沿轴向方向延伸且均匀分布地环设在筒身部102的外壁上。多个翼板加强筋107沿轴向方向延伸且均匀分布地环设在筒尾部103的外壁上,且位于两个加强翼板105 之间。多个底板加强筋106与多个翼板加强筋107的数量相同,且沿轴线方向观看,多个底板加强筋106与多个翼板加强筋107间隔设置。本实施例的加强翼板105和翼板加强筋107的数量均绘示了四个,之间相夹45
°
角,数量和夹角只是实例性的,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47.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翼板加强筋107有时候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不设置,一般受力相对较小的可以不设置或者少设置。
48.如图9和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个底板加强筋106的顶部沿径向的截面呈三角形,沿轴向的截面呈正梯形。也就是说每个底板加强筋106 的顶部厚度渐缩成三角形状,且底板加强筋106在筒身部102底面的凸出部分沿径向截面渐缩成近似正梯形。
49.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筒头部101的外壁底面与筒身部102 的外壁之间呈斜面过渡。该斜面与筒头部101的底面之间的夹角约为154度左右。
50.请参阅图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的本体采用了圆筒状结构,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也可以采用例如是但不限于椭圆筒结构或方筒结构以及多边形筒状结构等。本实施例的第二孔段1042的底部尺寸和第三孔段 1043的孔口尺寸的公差控制在
51.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体还包括第一标记108、第二标记 109、第三标记110以及多个标刻线112,第一标记108、第二标记109以及第三标记110均设置在第一孔段1041与第二孔段1042之间的衔接面上,且标记均采用居中的环形设置。第一标记108、第二标记109、第三标记110主要是用于标注企业标识,产品型号以及编号等,例如本实施例主要以 kfm15-5/6/7-oqm型号产品为例,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52.如图7和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多个标刻线112均匀分布且沿径向延伸地设置在筒头部101的上端面上,且多个标刻线112的数量和位置与多个底板加强筋106的数量和位置一一对应。这样设计为的是在安装时方便对正位置便于安装。
5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的沉降式带翼锚垫板1一般采用铸铁或者铸钢制造,基本的技术要求参照如下:不允许有影响强度的裂纹、气孔、夹渣、疏松、结豆或沙眼等,而且不许去净型砂飞边;铸造园角r2,斜度2
°ꢀ
(内孔斜度2
°
需保证底径)采用树脂型芯确保底平面平整、孔壁圆整;铸件内外壁应清喷沙防锈处理;铸件上下面平行度不超过2mm;内孔孔壁光滑同心度、圆柱度不超过1mm;铸造件标识单个字体12mm
×
10mm,字体外凸1.5mm;铸造组织不允许有白口,整体时效去应力等。
54.如图11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的张拉端锚具组件和止水钢环组件7主要设置在锚杆孔的顶端的上部的底板、面层和垫层内。一般情况下先把无粘结或缓粘结的钢绞线10最上端的一部分外层pe护管剥离,并依次穿入连接管6、沉降式带翼锚垫板1,以及止水钢环组件7套设在连接管 6外部,连接管6的上端插入第三管段的底部内,连接管6的底部一直延伸到差不多与止水钢环组件7的底部平齐,止水钢环组件7的底部位于垫层与锚杆孔的顶部的衔接平面处,止水钢环组件7的环状体处于面层与垫层的衔接处。钢绞线10的外层pe护管一般剥离至连接管6的中间位置,基本要高于止水钢环组件7的顶部一端距离。止水钢环组件7底部以下处的钢绞线10的外层pe护管均采用止水环端压管进行挤压安装。筒头部101的外壁底面位于底板与面层的衔接面处,多根被剥离掉外层pe护管的裸露钢绞线10的头部通过工作夹片和张拉锚具被紧固锁紧在第二孔段1042内。整个内孔部104内部、连接管6内部以及止水钢环组件7内部都用c40防水注浆料填实,内孔部104顶部开口处采用环氧树脂防水材料密封。连接管6与第三孔段1043的连接处采用泡沫密封胶封闭。最后采用普通螺旋筋缠绕在筒尾部103和连接管6的上部上。
55.综上所述,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建筑用的沉降式带翼锚垫板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的沉降式带翼锚垫板由ht250灰铁或45#钢制作成型是锚具在钢绞线相对作用力下,承载板在混凝土支撑下的承压、抗扰能力满足要求;翼圈的数量是依据锚垫板所承载力的大小在满足混凝土支撑下的承压、抗扰能力等计算下进行增减变化;因采用沉降式后张拉端锚具下置锚垫板与金属波纹管相连形成相对独立空腔,在完成张拉锁定后通过灌浆料填充和环氧树脂防水材料完成张拉端的防水密封闭环;金属波纹管/金属无缝是与沉降式带翼锚垫板下口连接,使自垫层起在管与沉降式锚垫板内部形成空腔防止在底板混凝土浇筑的渗入,为锚索完成张拉锁定后在其空腔内注入c40 防水注浆料形成密封锁水;压
管的挤压安装位置在垫层及以下段压制时包含钢绞线外pe层,垫层以上段钢绞线需除油去pe层压制,其主要作用一是金属压管与混凝土的粘结力大于pe塑料的粘结力,能有效解决基础水从pe管与混凝土之间粘结裂隙环绕渗透;二是在施工过程中钢绞线在垫层上端时有压弯现象,钢绞线弯曲后纠直难度很大,造成后期在底板浇筑工序中的钢筋绑扎、锚垫板的作业安装难度特别是张拉时锚具的安装施工;现因钢绞线有外压管后弯曲的钢绞线能轻松纠直。沉降式锚垫板采用灰铁铸造其表面粗糙,加上加强筋以及导正块的设置,更能与混凝土产生粘合同样解决了基础水通过锚垫板表面环渗问题。通过沉降式结构使张拉端锚具体整体下降在底板层内保持面层厚度改变了以往锚具体在面层内,锚具的上端面与面层上平面≤ 3cm靠仅有的2-3cm空间混凝土很难控制渗水问题。面层的混凝土有了足够厚度和整体性其防渗能力得到了保证。采用沉降式结构形式保证了锚固桩区域面层厚度,防渗能力更强;采用沉降式结构形式使张拉端锚具体在相对独立的孔穴和灌浆料、密封圈、密封盖的功能作用下,使锚杆上端部的防腐抗渗形成完整的闭环;本设计沉降式锚垫板的结构形式、材料更好的解决了环渗问题。
56.前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实用新型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建筑用的沉降式带翼锚垫板,其应用于新型建筑用的防腐抗渗锚杆结构中,所述防腐抗渗锚杆结构包括设置在锚杆孔内的多根钢绞线顶部的张拉端锚具组件和所述多根钢绞线底部的前置锚固承载体组件,以及所述张拉端锚具组件下部的连接管和止水钢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式带翼锚垫板设置在所述张拉端锚具组件中,所述沉降式带翼锚垫板包括:本体,其呈筒状结构,所述本体包括:筒头部,其设置在所述本体的最上部;筒身部,其同轴地衔接在所述筒头部的下部;筒尾部,其同轴地衔接在所述筒身部下部;其中所述筒头部、所述筒身部及所述筒尾部的外部尺寸逐渐减小;内孔部,其与所述筒头部、所述筒身部及所述筒尾部同轴地设置在所述本体上;以及多个加强翼板,其沿轴向方向均匀间隔地环设在所述筒尾部的外壁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建筑用的沉降式带翼锚垫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孔部呈台阶孔结构,所述内孔部包括与所述筒头部、所述筒身部及所述筒尾部相对应的第一孔段、第二孔段以及第三孔段,且自所述第一孔段、所述第二孔段以及所述第三孔段的内孔尺寸逐渐减小。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建筑用的沉降式带翼锚垫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筒身部、所述筒尾部、所述第一孔段、所述第二孔段以及所述第三孔段均包括自上而下的锥度,其中所述筒身部与所述第二孔段的锥度相同。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建筑用的沉降式带翼锚垫板,其特征在于,自所述第一孔段、所述第二孔段以及所述第三孔段的内孔深度逐渐加大。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建筑用的沉降式带翼锚垫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翼板的外部尺寸大于所述筒尾部的外部尺寸,且每个所述加强翼板的厚度从上表面的根部向外沿部逐渐变薄。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建筑用的沉降式带翼锚垫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还包括:多个底板加强筋,其沿轴向方向延伸且均匀分布地环设在所述筒身部的外壁上;以及多个翼板加强筋,其沿轴向方向延伸且均匀分布地环设在所述筒尾部的外壁上,且位于两个所述加强翼板之间。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建筑用的沉降式带翼锚垫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底板加强筋与所述多个翼板加强筋的数量相同,且沿轴线方向观看,所述多个底板加强筋与所述多个翼板加强筋间隔设置。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建筑用的沉降式带翼锚垫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底板加强筋的顶部沿径向的截面呈三角形,沿轴向的截面呈正梯形。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建筑用的沉降式带翼锚垫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筒头部的外壁底面与所述筒身部的外壁之间呈斜面过渡。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建筑用的沉降式带翼锚垫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还包括第一标记、第二标记、第三标记以及多个标刻线,所述第一标记、所述第二标记以及所述第三标记均设置在所述第一孔段与所述第二孔段之间的衔接面上,且标记均采用居中的环
形设置,所述多个标刻线均匀分布且沿径向延伸地设置在所述筒头部的上端面上,且所述多个标刻线的数量和位置与所述多个底板加强筋的数量和位置一一对应。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建筑用的沉降式带翼锚垫板,其应用于新型建筑用的防腐抗渗锚杆结构中,沉降式带翼锚垫板的本体呈筒状结构,本体包括筒头部、筒身部、筒尾部、内孔部以及多个加强翼板;筒头部设置在本体的最上部;筒身部同轴地衔接在筒头部的下部;筒尾部同轴地衔接在筒身部下部;其中筒头部、筒身部及筒尾部的外部尺寸逐渐减小;内孔部与筒头部、筒身部及筒尾部同轴地设置在本体上;多个加强翼板沿轴向方向均匀间隔地环设在筒尾部的外壁上。可解决地下基础水的上渗问题。可解决地下基础水的上渗问题。可解决地下基础水的上渗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

金航华 金国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浙江中桥预应力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4.20

技术公布日:

2022/11/21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9:30: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275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垫板   所述   多个   尾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