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学名词解释

热处理名词解释
1. A0温度210℃,Χ碳化物转变为渗碳体的温度。
2. A1温度:727 ℃,共析转变温度。
3. A2温度:770 ℃(居里点),发生α铁的磁性转变,居里点以上磁性消失
4. A3温度:912 ℃,体心立方的α铁转变为面心立方的奥氏体。
5. A4温度:1394 ℃,面心立方的奥氏体转变为体心立方的δ铁。
6. 1538℃以上,纯铁由固体转变为液态。1495℃为包晶转变温度,1148℃为共晶转变温度。
7. 奥氏体:碳在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体心立方结构,性能与纯铁基本相同。
8. 铁素体:碳在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称,为面心立方结构,塑性很好,且具有顺磁性。
9. 珠光体:共析转变产物,珠光体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片层相间的组织,有较好的强度和韧性
但总体上说比较软。
10. msisdn莱氏体:共晶转变产物为莱氏体,莱氏体是共晶奥氏体和共晶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呈蜂窝状,莱氏体是塑性很差的组织。
11. 鼓膜式板框压滤机马氏体:碳在α-Fe中形成的过饱和间隙固溶体称为马氏体,有着高的强度和硬度。
12. 二次渗碳体:从奥氏体中析出的渗碳体,称为二次渗碳体。二次渗碳体通常沿着奥氏体晶界呈网状分布。
13. 贝氏体:钢在奥氏体化后被过冷到珠光体转变温度区间以下,马氏体转变温度区间以上这一中温度区间转变而成的由铁素体及其内分布着弥散的碳化物所形成的亚稳组织,具有较高的强韧性配合。
14. 网状碳化物:过共析碳素钢、合工钢、高碳铬轴承钢等钢材在轧后冷却过程中,在AcmAr1温度范围内,浓度过高的碳以碳化物形式沿奥氏体晶粒边界析出,包围着奥氏体晶粒,在显微镜下呈现网状,叫网状碳化物。
15. 带状碳化物:高碳铬轴承钢钢锭冷却时形成的结晶偏析,在热轧变形时延伸而成的碳化物富集带,呈颗粒状,叫带状碳化物。
16. 变态莱氏体:莱氏体在727℃以下即发生共析反应后的莱氏体称为变态莱氏体,变态莱氏体塑性很差,难以进行变形加工,但因具有共晶转变,有良好的铸造性能。
17. 钢的奥氏体化:将钢加热到A1温度以上,珠光体开始向奥氏体转变,加热到Ac3Acm以上将全部变为奥氏体的工艺与过程。钢的奥氏体化是后续热处理加工工艺的基础。
18. 起始晶粒度:珠光体刚刚变成全部奥氏体时的奥氏体晶粒度。
19. 实际晶粒度:钢在某一具体的加热或热加工条件下所得到的奥氏体晶粒度。
20. 本质晶粒度:在临界温度以上加热过程中,奥氏体的晶粒长大倾向的强弱。
硬质合金密封环21. 曲轴加工本质粗晶粒钢:随温度升高,奥氏体晶粒迅速长大的钢。
22. 本质细晶粒钢: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较小,直至超过某一温度后,奥氏体晶粒才会急剧长大的钢。
23. 过冷奥氏体:奥氏体冷至临界温度以下,处于热力学上不稳定状态,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分解转变,称为过冷奥氏体。
24. TTT曲线: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可综合反映过冷奥氏体在不同过冷度下的等温转变过程:转变开始和转变终了时间、转变产物的类型以及转变量与时间、温度之间的关系等。因其形状通常像英文字母“C”,故俗称其为C曲线,亦称为TTT 车载硬盘图。
25. MsMf过冷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和终止温度。
26. CCT曲线: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它反映了在连续冷却条件下过冷奥氏体的转变规律,是分析转变产物组织与性能的依据,也是制订热处理工艺的重要参考资料。
27. 粒状珠光体:650~A1之间回火时,颗粒状渗碳体进一步长大,分布于等轴状铁素体基体上的组织。
28. 片状珠光体:厚片状铁素体与薄片状渗碳体交替排列的片层状组织。
墨水生产
29. 伪共析组织:非共析成分的合金在冷却过程中却获得类似共析成分的组织。
30. 离异共析:共析组织中与先共析相相同的相依附先共析相成长,另一相孤立的分布在先共析相之间,失去共晶组织的特征。
31. 马氏体转变:将钢加热奥氏体化,以大于vc的冷却速度快冷至Ms点以下,将产生马氏体转变,习惯上将通过切变进行点阵重构,而无成分变化的非扩散性相变,称为马氏体转变。
32. 板条状马氏体:是低、中碳钢,马氏体时效钢,不锈钢等铁系合金中形成的一种典型马氏体组织。
33. 片状马氏体:是中、高碳钢,高镍的铁镍合金等铁系合金中出现的另一种典型马氏体组织。
34. 奥氏体的稳定化:使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能力减低(表现为Ms点降低及马氏体量减少)的一切现象,包括化学稳定化,机械(加工)稳定化,热(陈化)稳定化。
35. 贝氏体转变:将奥氏体化的钢过冷到Bs(550 )Ms温度范围等温,将产生贝氏体转变,也称中温转变。
36. 上贝氏体:在贝氏体转变温度范围内,在接近珠光体转变温度的较高温度区域内形成的贝氏体是上贝氏体。形核于原奥氏体晶界,以切变方式向晶内生长成束。从整体看呈羽毛状,由贝氏铁素体和碳化物组成。
37. 下贝氏体:在贝氏体转变温度范围内,在靠近马氏体转变温度的较低温度区域内形成的贝氏体是下贝氏体。下贝氏体也是一种两相组织,由含碳量过饱和的铁素体和亚稳定的ε碳化物组成。在三维空间呈双凸透镜片状;在光学显微镜下呈黑针状或竹叶状。针之间有一定的交角。
38. 粒状贝氏体:是低碳或中碳合金钢以一定速度连续冷却后所获得的组织,其形成温度稍高于上贝氏体的形成温度,接近于奥氏体转变为贝氏体的最高温度Bs。由贝氏铁素体和岛状的富碳奥氏体所组成。
39. 无碳贝氏体:在低碳或含有较多抑制碳化物析出元素,或钢中碳含量很低时,在转变初期和中期,碳化物来不及析出,贝氏体由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或马氏体组成,成为无碳化贝氏体。由贝氏铁素体和高碳奥氏体(或者奥氏体转变的其他产物)交替排列。 
40. 珠光体、马氏体与贝氏体转变特点的比较:
41. 回火:淬火钢件加热到低于A1的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冷却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是淬火后必须进行的热处理工艺。
42. 回火马氏体:在150~250℃之间回火(低温回火)时,片状马氏体将分解为片状α固溶体和薄片状ε碳化物的两相组织。
43. 回火屈氏体:在350~500℃之间回火(中温回火)时,碳钢与低合金钢将得到板条状或片状铁素体与细颗粒渗碳体组成的混合物。
44. 回火索氏体:在500~650℃之间回火(高温回火)时,碳钢与低合金钢将得到颗粒状渗碳体分布于等轴状铁素体基体上的组织。
45. 回火脆性:随着回火温度升高,钢的冲击韧性反而降低的现象。在250~400℃范围内回火时出现的脆性,称为低温(不可逆)回火脆性。在450~650℃范围内回火时出现的脆性,称为高温(可逆)回火脆性。
46. 钢的热处理工艺: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的方法改变钢内部组织结构以获得工件所要求性能的一种热加工工艺。
47. 魏氏组织:工业上将具有先共析片(针)状铁素体或针(片)状渗碳体加珠光体的组织,称为魏氏组织。
48. 带状组织:合金元素的原始带状偏析引起枝干和枝间的Ar3温度不同所致,在Ar3温度较高的地方先形成铁素体,并促使碳原子向Ar3温度较低因而仍保留为奥氏体的相邻区域扩散,在这些富集碳的地方,最后形成珠光体,两者相间成层分布。
49. 退火:将钢加热到临界点Ac1以上或以下一定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以
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
50. 完全退火:将亚共析钢加热至Ac3以上20~30℃,保温足够时间奥氏体化后,随炉缓慢冷却,从而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这种热处理工艺称为完全退火。
51. 不完全退火:将亚共析钢在Ac1~Ac3之间或过共析钢在Ac1~Accm之间两相区加热,保温足够时间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称为不完全退火。
52. 球化退火:球化退火是使钢获得粒状珠光体的热处理工艺,主要用于过共析钢,目的是消除钢中片状珠光体,代之以粒状珠光体。
53. 扩散退火:又称均匀化退火,它是将钢锭、铸件或锻坯加热到略低于固相线的温度下长时间保温,然后缓慢冷却以消除化学成分不均匀现象的热处理工艺。
54. 低温退火:把钢件加热到低于Ac1温度退火,它包括软化退火和再结晶退火。
55. 去氢退火:对于尺寸较大的锻轧件,轧后空冷至低于Ac1温度,约640--660℃,奥氏体变成珠光体,由于氢在铁素体中扩散速度大于奥氏体中,640--660℃等温使氢较快逸出,防止白点产生。
56. 等温退火:等温退火是将钢件加热到临界温度(Ac1Ac3)以上奥氏体化,然后将钢件移入另一温度稍低于Ar1的炉中等温停留;当转变完成后,出炉空冷至室温。
57. 正火:是将钢加热到Ac3Accm以上约30~50℃,或者更高温度,保温足够时间,然后在静止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58. 淬火:将钢加热到临界点Ac1Ac3以上一定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在水或油等冷却介质中快速冷却。
59. 淬透性:奥氏体化的钢接受淬火的能力。其大小用一定条件下淬火时钢的淬透层深度来表示,主要取决于钢的临界冷却速度的大小。
60. 淬硬性:钢在淬火后能够达到的最高硬度,主要与钢的含碳量有关。
61. 临界淬透直径:在某种淬火介质中,圆柱形试样中心刚好为半马氏体时的最大直径。
62. 淬透性曲线:顶端淬火试样冷却后,沿长度方向磨去0.2—0.3mm深度,获得一窄条平面;然后从试样顶端起每隔1.5mm测量一次硬度,得到沿试样轴线方向的硬度变化曲线,该曲线称为淬透性曲线。
63. 钢的形变热处理:形变强化和相变强化相结合的热处理工艺,分相变前形变、相变中形变和相变后形变三种类型,它可以获得单一的强化方法难以达到的综合力学性能。
64. 高温形变热处理:它是在接近A3温度以上进行形变,形变后立即淬火,并回火至所需要的硬度,形变温度和形变后至淬火前的间歇时间,对高温形变热处理后钢材的力学性能影响很大。
65. 低温形变热处理:将加热至奥氏体化的钢迅速冷却至C曲线的亚稳定区进行形变,如图,然后淬火获得马氏体,并回火至所需的硬度。
66. 钢的表面(化学)热处理:将钢件放在一定温度的化学活性介质中,使一种或几种元素的原子渗入到钢件表面,以改变钢件表面层的化学成分,从而获得预期的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过程。
67. 合金钢:在化学成分上特别添加合金元素(Me)用以保证一定的生产和加工工艺以及所要求的组织与性能的铁基合金。
68. 奥氏体形成元素:合金元素中,在γ-Fe中有较大溶解度并能稳定γ-Fe的元素。
69. 铁素体形成元素:在α-Fe中有较大溶解度并使γ-Fe不稳定的元素。
70. 回火稳定性:钢对于回火时发生软化过程的抵抗能力。提高钢的回火稳定性的作用较强的合金元素有: VSi Mo W CrNi Mn Co
71. 二次淬火:在高合金钢中回火冷却时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使硬度升高的现象称为二次淬火。
72. 二次硬化:在一些含WMoV较多的钢中,回火后的硬度随回火温度的升高不是单调的降低,而是在某一回火后,硬度反而增加。这种在一定温度下硬度出现峰值的现象称为二次硬化。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3:29: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2718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钢板的标准
标签:转变   温度   组织   冷却   热处理   回火   工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