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视角下的乡村公共空间场景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乡村公共空间场景营造
———以湛江港头村为例钟炜婷,庞玥﹡,徐瑾(广州大学,广东广州
510006)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域文化消逝、“千村一面”等问题受到重视。湛江市位于粤西临海地区,
农村基数庞大,村落蕴含多元的地域文化,为了加速乡村振兴进程,湛江启动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并取得新成效。本研究基于地域文化的视角,以营造乡村公共空间场景为抓手,整合村庄资源和空间建设现状,提出打造村落标志、构建生态、修复文化和植入文创等场景的营造策略,以
期为乡村公共空间场景营造提供新思路,激发乡村内源活力,
为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提供参考。关键词:地域文化;场景营造;粤西乡村;乡村公共空间;空间记忆
承载着社交、历史、文化与习俗的,
供村民日常生活与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5]。作为乡土记忆容器的乡村公共空间,不仅是景观与服务功能的结合体,更是场景营造的重要客体[6]。重塑富含地域特的乡村公共空间,既能给村民带来生活福祉,提高生活质量,也能增进村
民产生“场所依恋”[7]`
,从而提高村民生活的幸福感,增强人们对村落的认同与归属感,对建设美丽乡村和实施乡村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1.3场景营造
场景营造并非单纯的物质空间重构,而是将承载
了人们认知空间的历史、情感、
意义和符号,结合物质空间加以营造[8]。场景营造的核心是“人”,当人们意识
到空间存在的意义,体便拥有了
“场所精神”,让场景成为自身的记忆场所。陆邵明[9]曾强调记忆场所对于
文化认同建构的重要意义,
而在村落趋同化严重的当下,乡村公共空间的场所精神表现得较为隐性和分散,导致人们对场所的记忆相对模糊。通过定制化的场景营造,传达场所的持久性与感染力,能有效呈现场所精神,从而强化人们对特定场所的记忆。
2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港头公共空间场景营造2.1项目背景
港头村位于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硇洲岛西北部,地势平坦、三面临海,曾获得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湛江市革命老区村庄等称号。全村面积12.8km 2,下辖15个自然村,村庄资源禀赋,主要蕴涵港头、节庆、渔家及生态等地域文化。规划将村庄发展定位为“渔民风情旅游区”,但现状场所的地域特并未得到体现,
乡村场所的趋同化建设下,
导致文化传承的客体正遭受破坏。
村民聚居点呈散落分布,村庄现状空心化严重,闲
置建筑较多。经田野调研法考究发现,港头村存在亟待解决的乡村共性问题,例如基础设施落后、公共空间
利用率低、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村民文化认同感薄弱等,这些问题加速了人口流失现象,村庄常住人口流失
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多元文化冲击,传统乡村景
观正面临着文化失忆、风貌失语等问题[1],使得乡村公
共空间遭到破坏,乡村集体记忆逐渐丧失,
村民对场所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也逐渐减弱。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建设逐渐成为村落发展的新方向。乡村公共空间是最具活力、最受关注的乡村场所[2],体现出乡村公共空间的重要性,乡村公共空间的营建与重塑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本研究基于地域文化视角,以湛江港头村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结合POE 使用后评价分析法、田野调研法及PLPS 调研法等,发现村庄公共空间主要存在焦点记忆空间缺乏、蓝绿生态空间破坏、历史记忆空间丧失及文化创意空间单一等现状问题。综合村落现状情况,以场景营造策略为切入点,提出乡村公共空间创新发展新路径,营造乡村公共空间的特有场景,以此唤醒人们对乡村场所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1相关概念1.1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独有的文化传统与特性,以本土文化为核心,兼具民族性、历史性与思想性的特点[3]。在时代发展中,地域文化会被不断注入新的内核,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的景观。地域文化景观是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的物质
载体。对于乡村而言,地域文化是其文脉,
渗透在村庄的方方面面中,也是乡村振兴的复兴灵魂[4]。为了避免乡村场所的同质化,乡村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的有机融合,将成为乡村建设的重点工作。1.2乡村公共空间
乡村公共空间是指乡村场所中作为乡民共享的,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2020A1414010321)。
作者简介:钟炜婷(1999-),女,广东广州人,
本科生,专业方向:园林。徐瑾(1985-),女,浙江湖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园林植物与应用。
通信作者:庞玥(1973-),女,广东湛江人,
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传统建筑研究及修缮
。1
02〇
严重,村庄空心化率逐年升高,村庄文化得不到有效的传承。
2.1.1港头地域文化。受当地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影响,港头地域文化有了一定的积淀,其中包括商港发展史文化、红历史文化、殖民历史文化等。宋代开始,硇洲岛的海洋事业开始发展,港头古港曾是岛内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村内设置的商业街是岛民进行买卖活动的重要场所。但随着岛内南港的建成,北港的作用日渐减弱,港头村开始走向没落。商港的发展催化了村落红文化的开端。在1929年,中共南路特务领导成员陈信材、彭中英十余人,以商人身份在镇天帅府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历经多次革命活动后,红文化随之根植于乡村居民的精神层面中,村庄因此也被称为革命老区村庄。法国的国防军曾驻扎村内,直至民国初期,国民党才开始接管村落防务,在洋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下,村落衍生了殖民文化。独具特的港头地域文化,为村落留下部分文物古迹,如表1。
业生产和渔俗风情等为吸引物[10],满足游客观光、休闲、求知等需求,以此带动村落旅游经济发展。
2.1.4生态地域文化。港头村生态地域文化是乡村居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港头文化为基础,适应、利用和改造港头村的生态环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表现,这些表现蕴含了生态知识和智慧。据村民描述,过往台风侵害村庄频繁,为了协调自然,村民种植防风林带,为村落防风固沙,被评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树林,是台风天气村中渔船的安全港湾,也是村落有力的生态屏障(图2)。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构建了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时代的积累与相传的经验,凝
结成了生态地域
文化,给生态文
明建设提供了智
慧源泉。
2.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理论研究方法,对地域文化、乡村公共空间和场景营造的概念进行追溯和自我归纳。再通过POE使用后评价分析法、田野调研法及PLPS调研法,对港头村的公共空间进行实地调研记录分析,
了解村中公共空间的建设现状,研究归纳港头村公共空间的主要现状问题。由于调查收集的相关资料与数据得到当地行政管理部门的援助,使研究资料更为真实与准确。最后综合调研成果,采用实例研究方法,梳理村落缺失的空间类型,将地域文化和景观设计理论应用到设计项目中,从而提出港头村公共空间的场景营造策略。
3港头村公共空间建设现状
3.1焦点记忆空间缺失
乡村的文化失忆与空间失落,导致乡愁无处可寻。乡愁是村民对乡村的集体记忆,是一种虚幻的情愫[11],离不开客观的物质载体。其中主要的载体为乡村的焦点记忆空间,它不仅是一个活动场所,更是村民的一种精神寄托。经调研发现,港头村存在村口入口空间缺失、舞台空间闲置等情况,呈现村落的焦点记忆空间缺失状态。由于村落的商港被废除后,外界进村方向以及方式发生变化,导致村落至今缺少一个迎接宾客的仪式点。舞台空间也是村落重要的焦点空间,现状情况为文化特匮乏、长期闲置荒废,被人们常年遗忘,难以作为焦点,在走访硇洲岛其余村落后,发现舞台普遍存在上述问题
(图3)。港头村
正不断被翻建改
造,焦点记忆空
间缺失的问题,
广州湾法国驻硇洲办事处旧址初建于清光绪二
十六年(1900年)
广州湾法国驻硇洲公局旧址初建于清光绪二
十六年(1900年)
镇天帅府宣统元年(1909
年重建)
古建筑、革
命场地旧址
表1港头村文物古迹统计一览表(数据来源:《北港村说明书》)文物古迹建造时间备注现状照
2.1.2节庆地域文化。节庆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是特定地方人生活方式的文化表达,是增强地方认同感的重要抓手之一。港头村的“神诞日”是村中重要的庆典,每年的农历三月廿八,村民会举行庆典活动,包括游神仪式、祭拜典礼、宴席活动、雷剧表演等,以此喜迎神明的到来。村民需要祈福时,会请神到家中供奉,事毕便会将神送回庙中,即是闻名的“流动神明”。在城镇化不断消解地方性的背景下,节庆可以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体实现地方认同的融合,为乡村游览者提供一个体验本地文化、融入本地习俗的场景。
2.1.3渔家地域文化。港头村濒临海边,渔民临水而居,打鱼营生,渔猎生活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因此,村庄渔家地域文化较为深远。随着捕鱼技术的现代化发展,传统渔业生产手段逐渐退出历史舞
台,导致大部分渔家习俗遗失,村落现状仅保留着少数渔家习俗(图1),例如赶海、海钓等,而渔歌唱晚等特习俗在村庄已难寻踪。渔家文化是渔村获得业态生机、整合文化空间的必需品,
是滨海渔村旅游
发展的催化剂,
以渔村风貌、渔图1村庄渔船及渔民活动(来源:自摄
图2港头村红树林湿地及防风林(自摄
)图3港头村与黄屋村舞台空间现状(自摄
103〇
加剧村民对乡村记忆的延续断裂(图4)。
3.2蓝绿生态空间破坏
蓝绿空间泛指由江、河、湖、海等蓝元素,以及由树林、山丘、绿地等绿元素为主。港头村主要生态优势为三面临海,坐拥宝贵的红树林湿地,以及防风林资源,总体蓝绿空间资源基础较为丰富。但生态问题愈发严重,据村民回忆,村落曾经绿树成荫、虫鸣悦耳,但随
着乡村发展建设,大量树木被砍伐(图5)。作为村落生
态屏障的红树林,堆积了大量生活垃圾、建材垃圾(图
6),若该情况持续恶化,会酿成严重的海洋污染,导致生态地域文化流失,久之引发生态危机。乡村避免生态危机的关键是加强乡村的生态文化建设、构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
生的场景。3.3历史记忆空间丧失
民族拥有共同的历史记忆,
是建立深层次的民族凝聚力、振兴乡村的关键。历史记忆的储存与唤醒
有多种形式,其中乡村的部分公共空间是村民容纳历
史记忆的集体容器,筑造成历史记忆空间。港头村现
存多处历史记忆空间,但大部分保护状况较差(如表
2)。村中古埠老街曾用于商业买卖,见证港头村繁华昌盛的景象,如今仅剩下路面残体,街道两旁的商铺大部分已拆毁重建,无法联想曾经的老街场景;殖民时期留下的两处古建筑,遭遇虫蛀侵蚀严重,楼房闲置,多用于村民堆放杂物。简而言之,村内现存的历史记忆
场所保护不足,利用不当,
逐渐退出村民的历史记忆空间,不能满足人们对情感历史记忆的追求。3.4文化创意空间单一
乡村文化创意空间,是通过筛选地域文化,并提炼
其元素,结合现代的技术手段,
注入乡村空间,构造满足时代需求的文化创意空间。当前乡村振兴与文旅融
合的背景下,乡村文化空间得以重构,
但现状仍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以港头村为例,文化创意空间较为单一,多为一成不变的形态,生活基础设施薄弱,不能满足当下民众的生活需求,加剧人口流失现状。村落总体公共空间利用率低,活动场所配套设施落后,缺少供人参与和体验的文化场所。由于港头村的交通不便利,所在片区的文化创意空间又具有极强的同质性,以致于港头村的旅游吸引度较弱。
4港头村公共空间场景营造策略
4.1整合焦点空间,
打造标志场景针对村落焦点空间缺失的问题,提出整合焦点空间,打造标志场景的营造策略。通过挖
掘村落焦点空间,选择村庄入口及舞台空间,作为打造村落标志场景的重要节点。村庄入口空间是村落地域文化对外输出的界面,其形式可采用景墙、牌坊、精神堡垒等表达载体,或抽象凝练、隐喻诠释等其他的表达方式。设计中
应注意继承当地特有的文化内涵,避免制式成品,避免村庄千篇一律。村落西南侧为现状进村位置,场地的三棵榕树是村民引导方向的标志,设计中建议保留三棵榕树,挖掘场所记忆,丰富文化表达,打造一处具有地域特的乡村仪式点。舞台空间同样是村落的焦点,不应该长时间被忽视,建议引入可拆卸的互动装置,提高空间的
利用率,增强乡民对舞台空间的记忆印象
(图7)。基于地域文化视角,对村落焦点空
间进行整合、
设计,为村落打造标志场景,不但强化地域文化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同
时能激发人们对乡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
获得感,继而延续乡村的集体记忆。4.2保护蓝绿廊道,构建生态场景村落的规划、建设、整治,应尊重与保“点”状场所竖流沉淀池
镇天帅府仪式性活动
已修缮,正常使用传统建筑大屋原作为居民住宅破损,闲置
道光石碑纪念性石碑破损,
纪念性弱同治石碑纪念性石碑破损,
纪念性弱广州湾法国驻硇洲公局旧址原法国驻瑙州军警行政处破损,闲置广州湾法国驻硇洲办事处旧址原法国驻瑙州军警办事处破损,闲置供销社原作为村庄物资交易地破损,闲置
港头村小学原村庄教育用地破损,闲置
水塔村庄储水处破旧,
闲置邮电原作为邮寄信件的地方已拆除
医疗所原作为村庄医疗的地方已拆除
粮所原作为村庄粮仓已拆除
“线”状场所
古埠老街原作为村庄商业街破损严重
海滨环村路休闲性活动闲置
“面”
状场所镇天帅府前广场作为村庄集体活动场所闲置
表2港头村历史记忆空间现状表(来源:
自绘)层次分类
包含内容主要活动与功能现状情
ap劫
图4对过往公共生活印象年龄分布
(来源:自绘)图52011年卫星图与2021年港头村航拍对
2硅酸铝纤维毡比图(自摄)图6红树林保护区存在垃圾污染
(自摄
)1
04〇
护村落的地域文化特征及与自然特征相吻合的生态文
化脉络。如今,港头村蓝绿生态空间正遭受破坏,生态文化遭到侵蚀,保护乡村蓝绿廊道,构建村落
生态场景,成为乡建刻不容缓的任务之一。根据村落现状情况,提出实施“还绿于民”,结合当地乡土植物作为植被类型,修复并改善植被生态环境,比如规划滨海景观带、环村林带等生态空间。同时,注重景观与生态空间
的有机结合,
对乡村景观的保护与营造,用景观手段进行自然科普,加强乡村生态场景的构建,促进人类树立正确的自然价值观,实现乡村振兴中生态和文化保护两个重要目标。将乡村地域文化与自然生态资源融合发展乡村形态,既保护和整合了原有生态文化的完整性,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具备生态良好、地域特鲜明的和谐新乡村。
4.3挖掘历史记忆,修复文化场景
通过对港头村历史记忆进行挖掘与评估,选择古埠老街、供销社、镇天帅府以及法国驻硇洲公局与办事
处旧址,作为建构历史记忆、
修复村落文化场景的重要场所。通过深入挖掘乡村中的历史遗存信息,
探索历史文脉线索,运用乡村景观相关设计手法,
将具有历史文脉彩的乡村遗存,借由传统符号的提取、
场景重现等形式进行再设计表达。
对于村中镇天帅府等古建筑,
不宜做大规模改动,重点应集中在对其周边场地的利用与开发上。例如,
针对镇天帅府的游线颠倒的问题,
建议重新整顿进入镇天帅府的路线,引导人从镇天帅府前广场进入古
建中(图8)。并根据场地的节庆活动需求,
在前广场打造复合空间功能,不但提高空间利用率,同时重现传统节庆场景(图9)。对于损坏程度较大的老街,则通过挖掘场所的事件记忆,整治沿街立面与街道空间,围绕老
街历史故事,创造情景活动,
锚固场地,让历史记忆得到新的延续。基于历史记忆提取,修复文化场景,传达乡村空间的叙事意义,满足人们对情感历史记忆的追求。
4.4纳入创新元素,
信号浪涌保护器
植入文创场景创新元素纳入乡村公共空间改造,
最重要的是立足于地域文化,表现乡村公共空间的文创场景。在创
新与传统的碰撞下,赋予村庄创新元素,
使传统的乡村公共空间植入文创场景,成为可体验的场所。文化遗迹不仅要被科学地保护,还要注重其开发与利用。例如,依托港头村的供销社,将其整合升级为“港头文化体验中心”,集文创作品展示、制作、体验、零售等功能,把握乡村文化传承和商业利益的平衡点。将村落印象植入村庄公共空间设计中,提炼文化,抽象元素,将文化符号融入到空间营造中,创造沉浸式的体验场所,展现渔村村民的休闲生活状态。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文化创意设计,通过文创场景营造提高旅游吸引力,增加乡村旅游附加值,延续乡村文化的同时带动村落经济发展。
5
结论与讨论
针对乡村地域文化消逝、生态环境破坏及千村一面等问题,保护乡村地域文化,探索多元化的场景营造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地域文化视角,构建乡村拼图板
公共空间场景营造策略,并以湛江港头村为例,形成适
宜于湛江地区的村庄更新模式。但研究存在案例选取
的单一性,缺少对各类型村庄的全面考量,
期望在后续的研究中,更新模式由点及面,全面地对不同类型乡村
作出扩展性研究。在乡村公共空间场景营造上,不仅需注重物质层面的多元发展,同时要保护、延续精神层面的场所记忆。以期用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融合的方法,为乡村公共空间的更新营造提供新思路,同时为乡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空间,使乡村的文化特能够延续。期望港头村的更新研究,作为国家乡村振兴的典范,为同类型村庄的发展提供参考。
(收稿:2022-04-22
srvcc)
感谢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182班谢汶燚,园林
181吴慧敏、孟凡豪,
以及建筑183焦中南对本研究作出的贡献。参考文献:
[1]]颜会闾.文化景观失忆语境下的民族特街道风貌再塑[J].公路
,
图7舞台空间整治策略图(来源:自绘
图8镇天帅府游线整治前后对比图(来源:自绘
1
05〇
楼村为例[J].华中建筑,2021,39(11):141-145.
[10]吴家炜.古渔港区域在城市化更新改造中的研究———以茂名博贺古渔港为例[J].美术大观,2020(04):103-105.[11]徐惠民.基于“集体记忆”理论下的乡愁保护研究———以黄山市五城村为例[J].福建建筑,2017(08):8-12.
[12]柳迪子,杜守帅,赵曰皓.基于场所记忆与多元发展的乡村景观营
造研究———
以无锡牛塘村更新营造为例[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1(11):160-162.
[13]肖莹颖.基于历史文脉的乡村景观有机更新设计策略———以鄂州市涂家垴镇细屋熊村为例[J].乡村科技,2021,12(17):6-7.[14]陈虹.基于生态理念的乡村景观更新规划研究———以漳州长泰
“慢客村”
为例[J].现代园艺,2013(16):116-117+119.[15]文问,文卫民,黄彬彬,等.基于在地文化体验的文创型乡村微更新研究与实践[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1(04):103-105.
2019,64(08):135-141.
[2]杨贵庆.城乡共构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多元路径探索[J].规划师,2019,35(11):5-10.
[3]]徐梦颖,马军山,方伟.基于地域文化下乡村景观的保护与更新———
以绍兴富盛镇马拉松精品线景观设计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7(10):139-140.
[4]]黄丽霞,孙春红,杨振华.基于地域文化表达的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J].绿科技,2021,23(15):52-55.
[5]]邹鑫旺.基于场所精神的乡村公共空间营造策略研究[J].中外建筑,2021(01):144-148.
[6]严嘉伟.基于乡土记忆的乡村公共空间营建策略研究与实践[D].杭州:浙江大学,2015.
[7]冯悦,王凯平,张云路,等.乡村公共空间与场所依恋研究综述:概念、逻辑与关联[J].中国园林,2021,37(02):31-36.
[8]陈铭,谷家雨.地域文化视角下乡村记忆场所营造研究———以谭家湾镇龙泉村为例[J].城市建筑,2021,18(23):26-28+78.[9]周梅子,丁昶.基于场所精神的村落公共空间营造———以徐州三座
浅析解构主义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张思晨,孟瑾
(天津城建大学,
天津西青300384)
摘要:解构主义作为景观设计思潮之一,它把所有事情都看作是不明确的、不清晰的、无规则的,
正是这些颠覆性理念,使其在景观设计领域中不断实现突破,并帮助众多设计师构筑出了自己的新解构主义风格艺术。本研究阐述了解构主义景观发展背景及设计思想与方法,并通过简析代表设计师和代表作品,探讨出解构主义对现代景观的启示。
关键词:解构主义;秩序;批判;
景观设计;传统特个性的景观设计教学模式,
以及新的动态空间语言带来了更为广阔的设计思路,
并为人类风景场所的丰富和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2解构主义景观的设计思想与方法2.1解构主义景观的设计思想
解构主义景观突破了传统布局形式与结构形态,以及西方景观传统形式美准则中的中心、有序、逻辑、整体、和谐等,采用了随意拼接、先打散后冲突性的布置与叠加方式,对景观空间结构加以了变化、弯曲、解体、错位和颠覆,形成了一个散乱、残缺、变化的,无序、
不和谐、不平衡的空间形象。在具体布置上,
使用点、线、面3种体系进行空间叠合,更有效地解决了整体错
综繁杂的空间区域结构,
使整体规划方案更具备强大的空间伸缩性与可塑性。在景观结构上,则使用了不
规律的形状以及巨大的波状曲线、斜线的基本原形,并
采用丰富多变的手段组成更加繁复的构造,
让参观者可以从心理与视觉上逐步将这些繁复的构造加以简
化,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动态的元素,
进而产生更有动态性的空间结构。
2.2解构主义景观的设计方法2.2.1对完整、和谐的形式系统的解构。当解构主义出现以后,景观设计就变成了一种即兴创造,一种能够随心所欲地拼凑,它不再是非黑即白的模式,更多的是对
1
解构主义景观发展背景
在1967年前后,法国哲学家雅克
·德里达首先提出了“解构”这一词,德里达自己的理解是:
一段文字的含义不是由组成它们的每个单词所指代的事物形成
的,而是由它们之间的组合决定的,
如果我们把一段文字的架构打散,它的意思也会发生变化。解构主义是从“结构主义”中演化出来的,它实质上是对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
20世纪70时代后期,解构主义哲学逐渐渗入建筑学领域,极大地影响着整个建筑学思想活动的具体内
容,并逐步发展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建筑学思想。先锋主义设计师彼德埃森曼、伯纳德·屈米等把旧解构主义学说用来指导景观实践,并从中探讨了景观的新解
构主义理论。
随着1988年3月在英国伦敦泰特艺术馆举行的国际解构主义建设学术研讨会,
以及1983年8月由美籍建筑设计师菲利浦约翰逊等在美国纽约现代艺术馆举行的国际解构主义七人展等相继举办,使解构主义景观的这一思想走上了历史舞台。随之而来,一些新解构主义作品也相继问世,其间由法国建筑师屈米设计的巴黎拉维莱特主题公园,成为解构主义的杰作。从解构主义的观点去考虑城市景观,并发展了用新的造型语言所设计的风景。解构主义风景给人类呈现了富有鲜明特的风景现状,给人类如今缺少
1
06〇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9:33: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2464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乡村   空间   文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