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危机下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提升探究

Dec. 2020No. 6 Ser. N o. 201
2020年12月 第6期总第201期湖北警官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Police 舆情危机下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提升探究
丁寒,张宏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摘 要】传播媒介的变革时代,新的传播生态逐步形成,引发的涉警舆情危机具有爆 发的突然性、波及的负面性、处置的被动性等特点。传播媒介变革既可能破坏公安机关形 象,加剧涉警信息的失真程度,影响公安机关为民服务的满意度和执法公信力,又给丰富宣 传公安形象、拓宽警民沟通联系渠道、创新公安工作社会管理模式、提高公安机关服务质量 和效率提供了契机。公安机关应更新执法思想观念,健全完善舆情预警、危机公关、舆论引 导、警媒关系常态化建设等机制,提高舆情危机治理效能,准确研判舆情发展态势,提升公 安机关执法公信力。
【关键词】涉警舆情;舆情危机;舆情处置;危机公关;舆论引导;执法公信力
【中图分类号】D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391(2020)06—0151—09
【D01]10.19828/j.issnl673-2391.2020.06.016
公安机关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往往决定着此类事件所引发的网络舆情走向。从全国涉警舆 情形势看,负面舆情仍占较大比例。一起普通的涉警信息,经网上转发、评论、扩散、发酵、热炒后,极 易被放大和扭曲,引发社会关注。如果稍有处置不当,便会产生负面的社会影响,升级为影响公安机 关执法公信力的舆情危机事件。
一、涉警舆情危机的特征
点火加热装置良好的舆论生态有助于公安机关执法权威的确立,但在现实生活中,多元的新媒体环境,不论是 个人还是组织都可以引发舆情危机,冲击公安机关的执法权威。在传播媒介的变革时代,涉警舆情 危机体现出新特征。
(一)
舆情危机爆发的突然性在传统媒介时代,一般涉警舆情在传播范围上具有地域限制,其危害主要波及危机发生地及周 边区域,只有较小的社会影响力。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涉警舆情传播范围扩大,在媒介 信息影响力进入“去中心化”时代后,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间接弱化,传统主流媒体话语权减弱,大众
【收稿日期1 2020-09-15
【作者简介】丁寒,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侦查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张宏伟,黑龙江省 大兴安岭地区公安局民警。
【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人工智能犯罪预测应用研 究”(20190708001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人工智能研究”(202011810)。
舆情危机下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提升探究
媒体的影响力呈现碎片化,传统主流媒体一家独大的格局已被打破,其“为公安机关发声”的话语力减弱。在网民质疑公安机关的执法工作、网络谣言等负面社会心态的影响下,传统主流媒体对公安机关执法的宣传往往出现“正面宣传、负面解读、庸俗理解”的反向结果。涉警舆情作为相当数量社会情绪的代表,一直在酝酿潜伏。当涉警事件发生时,社会公众的情绪不需过多借助外力就可以直接表达出来,而后借助互联网快速传播,以滚雪球的方式迅速引起更多人的共鸣,爆发大规模的涉警舆情危机,通过网络言论不断发酵,在社会范围形成舆情风暴,引发社会危机,危害社会秩序,破坏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m近年来,涉警舆情事件数量大幅增加,爆发往往出乎意料,公安机关工作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因为在传播媒介的变革时代,涉警舆情信息以“光速”传播,极大压缩了时空间隔,涉警热点事件的曝光,加上某些意见领袖情绪化引导,极易诱发舆情危机,常常事前没有任何征兆。
(二)舆情危机波及的负面性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传播媒介的变革转型期,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公众通过网络渠道表达心声,互联网成为人们舆论发声的主要战地。网络舆情反映了社会情绪,特别在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特殊背景下,“罗宾汉情结”①成为了我国当下较为普遍的思想倾向,主要表现为部分民众存在不同程度的仇官、仇富、仇警心理,对于身处一线、与基层直接接触的执法单位抱有先入为主的负面印象,而对于年迈老人、未成年人、严重疾病患者以及低收入体则抱有单纯朴素的同情心理。在此心理背景下,部分民众往往产生一种“为民请命、除暴安良”的侠盗思想,对于涉及弱势体的舆情事件,通常会迅速聚集关注,并且在不考虑案事件真实情况及因果对错的情况下,对涉事的弱势体一方给予“一面倒”的支持和同情。与此同时,大众媒体在披露涉警热点事件、取得网民关注等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一些媒体为吸引公众眼球,往往忽略社会效益,大肆渲染负面涉警舆情。其传播信息的空间远远超过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介,网络越来越成为涉警舆情传播最为便捷的平台o 网络和新媒体不仅容纳了数量众多的信息链接点,而且还起到了催化刺激作用。
(三)舆情危机处置的被动性
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在很大程度上仅能被动接受主流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信息获取渠道比较单一,公安机关借助主流媒体在舆情中拥有相当的话语权卅然而,在传播媒介的变革时代,微博、、直播平台等新媒介迅猛发展,传播方式多样,信息源头广泛,每一个受众都可以随时在网络中议论时事、表达感情。传统媒介的主流观点在网络信息的海洋中逐渐被稀释冲淡,公安机关不会像从前
那样天然获得优势舆论主导地位,话语权被大大减弱,原有的宣传手段和方法己经不能在网络信息中有效吸引公众,得到网民的普遍关注和认可。相反,公安工作的独特性、敏感性使得一些涉警负面舆情处于风日浪尖,更容易吸引公众眼球,赢得话语权,公安机关网络话语权的弱化影响了公安机关的话语公信力,任何涉警舆情无论孰真孰假,只要触发了舆论爆点,就有可能席卷全国各地,陷入“塔西佗陷阱”②。特别是当下正处于自媒体时代,广大网民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进一步成为了信息传递发布的主动媒介,进而改变了以往权威媒体在信息发布领域的优势地位。在涉警舆情爆发阶段,一旦前期处置失当,所采取的后续补救措施、发布的新闻通稿仍会被公众进行自我理解和负面解
①“罗宾汉情结”是指人们普遍具有的一种心态,只要涉及官民和贫富之间的冲突,往往不辨案情的是非曲直,一边倒站在弱势体一方,在网上往往得到“一边倒”的同情。
②“塔西佗陷阱”这一概念源自于古罗马,其引申含义概指政府组织在陷入某一负面事件导致公信力丧失的情况下,无论其后续采取何种处置举措,都会被公众认为是在说谎话、做坏事。
舆情危机下公妥机关执法公信力提升探究
读,以致公安机关的正向引导工作“事倍功半”,舆情处置深陷泥淖、难以自拔。而与此同时,自媒体本身准入门槛过低,为吸引关注,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频发造谣、抹黑事件,为舆情危机发酵推波助澜,严重损害公安公信力,使公安机关一步步陷入“塔西佗陷阱”=转而从自身角度剖析,部分涉事公安
部门还没有从以往的陈旧思维中解脱出来,对舆情危机的预警和研判能力不足,严重缺乏舆情处置经验,以致在舆情发酵初期难以采取合理高效的处置对策,只能坐失良机、被动挨打,一定程度上也使公安机关身陷舆论漩涡,侵蚀了公安机关的执法权威。a
当前,国内发生的涉警舆情事件呈现出虚拟网络与现实社会相互交织、线上线下遥相呼应的特点。尤其在互联网领域,每位网民都是隐形“记者”。由于身份隐蔽,不少网民在不了解事情真相的前提下,为了宣泄不满情绪,随意发布不实信息。一些不谙世事的众被网上虚假言论蒙蔽利用,很容易引发对抗警察执法的体性事件或“一边倒”的负面舆情。涉警舆情危机表面上看似没有给公安机关造成实质性损失,但却从思想认识和价值观上侵蚀了警察执法的权威,而且这种印象一旦形成,短时间内很难改变。高压的舆论环境,加上公安机关不能全面认识舆情危机发展规律,迫于没有成熟的应对机制和有效方法,往往被动应付,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陷入危机。
二'舆情危机给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是一把“双刃剑”。媒介变革对公安工作的冲击是巨大的,涉警舆情的发酵和炒作等问题给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一)舆情危机给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带来的挑战
多元大众媒体的出现导致网民对公安机关执法关注度的增加。多元媒介带给我们便捷化、智能化的同时,对公安执法工作、服务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众维权意识、法治意识的提升对公安机关执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带给公安机关多方面的挑战。⑷
负面涉警信息破坏了公安机关形象。摄像器材、智能手机终端等的运用让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媒体记者,随时播发新闻信息,使公安执法更加透明公开,公安机关监督主体队伍更加庞大。“庆安击”事件说明公安机关公权力的行使已经广受监督,违法的公权力随时可能被大众媒体曝光,甚至公职人员不经意间的行为都可能被拍摄、记录下来。网络实践证明,一些个别民警的违法违纪、执法不规范等行为已经愈发频繁地被网络媒体曝光,把公安机关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极大地影响了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传播媒介的变革加剧了涉警信息的失真程度。多元媒介对于公安机关推动政务公开、提高工作质量效率、促进警民联系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严但舆论监督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它颠覆了传统媒介监督模式,作为多元媒体的每一个网民都成为了监督的主体,在目前网络正常运行监管机制未健全的形势下,一些不良涉警舆情对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建设工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一旦公安民警的舆论在网上传播,网上就会弥漫对公安民警的指责和谩骂。借着少数网民对“警察”“为官”等字眼的敏感和敌意,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制造事端,混淆黑白,兴风作浪。公安机关一直是网民关注的焦点,涉警舆情充斥着网络并引起广大网民的围观。许多不明真相的网民盲目跟风,对涉警谣言妄加评
论及转发并迅速在网络上传播,给公安机关造成恶劣的影响。
热水回收
舆情对公安公共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多元媒介时代,公众对公安公共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多元媒介智能app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公众希望公安机关提供的公共服务更加
舆情危机下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提升探究
便捷、高效、公平,能够足不出户就了解相关信息并办理相关业务。这给当前公安机关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部分公安机关提供公共服务的理念较为滞后,没能充分适应多元媒介的新要求,提供公共服务仍然采用传统方式,便捷性和及时性不足,进而使众对服务的公平性产生了质疑,影响了公安机关为民服务的满意度,最终影响公众对公安机关执法的信任度。
公安机关执法时常遭网民猜忌质疑。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代表着行使执法权过程中面对各种利益变换所体现的社会责任和正义,是公安民警长期从事公安工作累积的社会财富,体现了公安执法工作的权威性、信誉度和影响力等。多元媒介不仅给公众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利益诉求及信息传递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还增强了社会公众的政治、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激发了他们对公安机关执法监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网络媒介的全面渗透使得网络监督无处不在,要求公安工作更加公开化、透明化。公安机关的执法遭到网民的质疑,极大地影响了公安机关的形象,降低了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以“庆安击”事件为例,该事件经媒体曝光后迅速引起舆论广泛质疑,举报庆安官员的也集中爆发,致
使当地官方陷入舆论漩涡之中。
(二)舆情危机给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带来的机遇
传播媒介的变革是互联网时代发展的必然阶段,给公安工作提高科技化水平提供了可行性保障。多元媒介的大数据、天眼探头、掌上公安局、微监督等等侦查破案和为民服务的新方式、新手段拓宽了为民服务的渠道,提高了为民服务的质量,给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建设带来了有利的契机严有利于丰富宣传公安形象。随着网络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一方面,信息的发布不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信息传播的实时性、快捷性和受众面广极大地提高了公安机关正面宣传的传播力,正可谓“传播力决定了影响力,时效性决定了有效性,透明度决定了公信力,话语权决定了主导权”。另一方面,多元媒介的利用使公安宣传手段更加多样丰富。新媒体表现力非常丰富,不仅可以把图像、声音、文字融合在一起,还能制作出动画特效,将要传递的信息全方位展现出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多元媒介时代使公安机关的正面形象表现得更加生动,引人注目,而且宣传形式更加丰富,呈现出的形象生动、立体、全面,容易吸引公众的眼球。
有利于拓宽警民沟通联系渠道。[7]多元媒介给公安机关提供了一个与众广泛交流的网络平台,缩短了沟通进程,实现了公众与公安机关的互动,达到警令与民意反馈的即时通达。、微博、抖音等新媒体的运用实现了公安机关与众之间的双向信息沟通与良性互动,既改善了公安便民服务质
点焊机电极
量,又能够吸引人民众积极参与公安工作之中。借助、微博等多元媒介,通过警民交流沟通增加警民感情,有助于彼此理解,进而使公安机关赢得众的信任。
有利于创新公安工作社会管理模式。在多元媒介大数据环境下,“互联网+公安应用”的推广给公安机关的社会管理带来了机遇,“天眼探头”的应用让犯罪分子无处遁形,交通管理软件通过大数据分析,根据车辆的密集程度自动调节交通信号灯等,系列智能app软件的应用使公安机关的社会管理工作更加智能化和科技化。
有利于提高公安机关的服务质量和效率。随着智能app应用领域的拓展,各级公安机关陆续推出“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把满足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多元媒介环境下互联网高效便捷的优势,陆续推出满足众需求的各项应用服务软件,集网上咨询、网上互动、在线预约、网上办理等方式为一体,让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一键式操作,为人民众提供高效、快捷、方便的网上服务,服务质量和效率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舆情危机下公妥机关执法公信力提升探究
三'舆情危机下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提升策略
led探照灯
传播媒介的变革为公安机关舆情危机治理提供了机遇。牢记初心和使命,用新的行政执法思维模式取
代传统思维模式,更新执法思想观念,摒弃不符合时代要求的糟粕,可以助力公安机关提高舆情危机治理效能,准确研判舆情发展态势,提升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
(一)建立预警机制
多元媒介时代的舆情传播快,覆盖面广。面对涉警舆情,传播媒介的变革使多元媒介在网络舆情监控过程中起着突出的作用。在刑事案件高发、突发性体事件增多的复杂形势下,公安机关的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已趋于常态化。任何涉及公安机关及警察的负面信息,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在网络环境下都有可能发酵、演变为应对、处置涉警舆情危机。在舆情形成初期,公安机关若不收集信息,及时对外公布,谣言就会兴起,使政府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舆情监控,无法实现对舆情的引导,任由谣言传播则会引起更多的矛盾。
舆情应对的第一要务应是舆情预警。公安机关必须充分认清涉警舆情工作形势的严峻性、紧迫性,对涉警舆论时刻保持警觉,强化信息共享及对涉警舆情信息的监测评估,建立舆情预警机制和监控机制,提高自身对舆情的分析与研判能力。面对涉警舆情事件,公安机关应避免被动挨打局面,[8]秉承“及时调查、及时处理、及时回应”的舆情引导三同步原则,通过积极有效的舆论引导策略,主动发声,抢占舆论制高点。公安机关应加强舆情处置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进而提升舆情引导水平,丰富舆情引导技巧。切在舆情引导时要注意以下原则:一是舆情引导要更加及时准确。公安机关要把握舆
情引导时机,强化警民互动,抓住舆情处置黄金期。引导内容必须依托事实真相,防止前后相悖,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专业人员要针对网上出现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与网民及时沟通,正面回应,理性发表见解,引导网民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二是舆情引导要注意隐蔽身份。公安机关要经常性开展涉警舆情引导培训和模拟演练,在涉警舆情引导过程中要注意评论语言的使用,尽量使用网言网语,切勿出现引导内容高度一致、单一帐号频繁评论的情况,避免因粘贴复制出现工作失误,引起负面引导效果。三是舆情引导要丰富形式。通过网络留言板、、官方、官方邮箱、短视频APP、H5等网络沟通形式,针对涉警舆情事件的评论尤其是怀疑、指责、猜测、反对等负面和消极评价进行引导,控制舆论走势。在引导中可以通过设置议程、转换公众关注焦点,借机宣传、扩大涉事主体正面影响力,创新引导思路,制作短视频、音乐等形式进行多角度舆论引导,转移民众的注意力。同时,公安宣传部门要不定期开展涉警舆情排查工作,完善舆情监测预警制度,确保涉警舆情及时得到妥善处置,将舆情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要构建动态化的网络舆情风险识别、监测预警机制,提升对突发性舆情事件的应对和处理能力。
(二)健全舆情危机公关机制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事件,公安机关需要迅速反应,科学决策,调动各种资源应对危机。所以,一个统一高效的危机公关机构必不可少。警察危机公关机构要配备足够的人员,有一定的财政经费,实行首长负责制,并且将警察公关机构职能融入各级政府的危机公关体系中,才能在关键时刻最大程度整
合资源。要完善公关队伍建设,充实专业技术人员和警务专家等人才库,通过教育培训和实战演练,增强专业应对能力。这里特别强调高度重视社会组织的参与,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广泛的社会资源和动员作用以及人才技术优势,引导其妥善参与涉警舆情危机处置。例如,我国各地警察节能煤气灶>DEWARP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1:37: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2449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舆情   公安机关   涉警   执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