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氢能汽车动力系统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氢能汽车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氢能汽车动力系统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2.氢能汽车,顾名思义,是以氢作为能源的汽车,将氢反应所产生的化学能转换为机械能以推动车辆。
3.氢能汽车分为两种,一种是氢内燃机汽车是以内燃机燃烧氢气(通常透过分解甲烷或电解水取得)产生动力推动汽车。氢燃料电池车是使氢或含氢物质与空气中的氧在燃料电池中反应产生电力推动电动机,由电动机推动车辆。
4.经检索,现有技术中,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2023248084.0,申请日:2020-12-29,公开了一种氢能汽车动力电池安装用车架结构,涉及氢能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氢能汽车动力电池安装用车架结构;该实用新型,通过上车架与横杆与固定杆之间的相互配合设置,使得车架内部分割成多个空间,从而有效隔开了锂电池、超级电容、dcdc总成,保证系统之间的安全兼容性能;通过上车架与下车架之间的相互配合设置,使得该装置为多层车架结构,从而在安装时保证车身的宽度、长度不用明显增加,保证法规要求。
5.但该装置仍存在以下缺陷:
6.一、该装置发生碰撞时,会增加乘坐人员二次受伤的风险,使车辆的整体安全性降低。
7.二、该装置无法在对氢气罐的气密性进行实时检测,使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风险性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8.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氢能汽车动力系统布置结构,包括上车架;
9.所述上车架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壳体,且所述第三壳体远离上车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四壳体;
10.所述第三壳体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湿度传感器,且所述第三壳体的内壁设置有铜涂层,所述第三壳体靠近第四壳体的一侧开设有两组第三通孔,且两组所述第三通孔沿第三壳体的中轴线对称设置,两组所述第三通孔与第四壳体连通,且所述第四壳体靠近第三壳体的一侧内壁固定有两组第二限位块,两组所述第二限位块远离第三壳体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一组第一限位块,且两组所述第一限位块的外壁均开设有一组第四通孔,两组所述第一限位块远离第二限位块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一组第三限位块,且两组所述第三限位块远离第一限位块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一组第四限位块,两组所述第四限位块远离第三限位块的一侧均与第四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限位块和第三限位块设置均相同。
11.进一步的,所述上车架远离第三壳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壳体,且所述第一壳
体远离上车架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第二壳体。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壳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下车架,所述下车架靠近第一壳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组第一驱动壳体,且两组所述第一驱动壳体沿下车架的中轴线对称设置,两组所述第一驱动壳体均开设有一组第二通孔。
13.进一步的,所述下车架远离第一驱动壳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两组第二驱动壳体,且两组所述第二驱动壳体沿下车架的中轴线对称设置,两组所述第二驱动壳体均开设有第五通孔。
14.进一步的,所述第四壳体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有连接管,且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第四壳体的另一侧内壁,所述连接管设置在两组第一限位块之间,且所述连接管的外壁均匀开设有若干组开孔,所述连接管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湿度传感器。
15.进一步的,所述上车架的内壁均匀设置有若干组连接片,且若干组所述连接片沿上车架的中轴线对称设置。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1、通过两组第一限位块、两组第二限位块、第三壳体和第四壳体的配合使用,使装置可以对氢气罐进行保护,不仅整体提升了装置的整体安全性,还提高了装置的兼容性。
18.2、通过第一湿度传感器、连接管、第二湿度传感器和第三壳体的配合使用,使装置对氢气罐的气密性进行全方位的监测,从而使装置可以更精准监控氢气罐的内部情况,提高了装置的完整性。
19.3、通过两组第一驱动壳体和两组第二驱动壳体的配合使用,使装置将驱动组件转移至靠近轮胎的一侧,从而降低装置整体的占用体积,不仅提升了车辆的内部体积,还提升了乘坐人员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氢能汽车动力系统布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结构剖视图;
23.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三壳体和第四壳体的结构剖视图;
24.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氢能汽车动力系统布置结构的俯视剖视示意图。
25.图中标记为:1、第一壳体;11、第一通孔;2、第二壳体;21、散热扇;3、第一驱动壳体;4、第二通孔;5、下车架;6、上车架;61、连接片;7、固定梁;8、第三壳体;81、第一湿度传感器;82、第三通孔;9、第四壳体;91、第四通孔;92、第一限位块;93、第二限位块;94、第三限位块;95、第四限位块;96、连接管;10、第二驱动壳体;11、第五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说明,显然,所描
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本实用新型实施提供了一种氢能汽车动力系统布置结构。所述一种氢能汽车动力系统布置结构包括:第一壳体1,示例性的,如图1所示。
28.所述第一壳体1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第二壳体2,且所述第一壳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下车架5,所述下车架5靠近第一壳体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组第一驱动壳体3,且两组所述第一驱动壳体3沿下车架5的中轴线对称设置,两组所述第一驱动壳体3均开设有一组第二通孔4,所述下车架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上车架6,且所述上车架6的一侧与第一壳体1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所述上车架6远离第一壳体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壳体8,且所述第三壳体8远离上车架6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四壳体9,所述下车架5远离第一驱动壳体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两组第二驱动壳体10,且两组所述第二驱动壳体10沿下车架5的中轴线对称设置,两组所述第二驱动壳体10均开设有第五通孔;
29.示例性的,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二壳体2的一侧内壁转动连接有散热扇21,所述第一壳体1靠近上车架6的一侧开设有两组第五通孔11,且两组第五通孔11沿第一壳体1的中轴线对称设置;
30.所述第三壳体8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湿度传感器81,且所述第三壳体8的内壁设置有铜涂层,所述第三壳体8靠近第四壳体9的一侧开设有两组第三通孔82,且两组所述第三通孔82沿第三壳体8的中轴线对称设置,两组所述第三通孔82与第四壳体9连通,且所述第四壳体9靠近第三壳体8的一侧内壁固定有两组第二限位块93,两组所述第二限位块93远离第三壳体8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一组第一限位块92,且两组所述第一限位块92的外壁均开设有一组第四通孔91,两组所述第一限位块92远离第二限位块93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一组第三限位块94,且两组所述第三限位块94远离第一限位块92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一组第四限位块95,两组所述第四限位块95远离第三限位块94的一侧均与第四壳体9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限位块92和第三限位块94设置均相同;
31.所述第四壳体9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有连接管96,且所述连接管9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第四壳体9的另一侧内壁,所述连接管96设置在两组第一限位块92之间,且所述连接管96的外壁均匀开设有若干组开孔,所述连接管96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湿度传感器;
32.示例性的,如图4所示。所述上车架6的内壁均匀设置有若干组连接片61,且若干组所述连接片61沿上车架6的中轴线对称设置。
33.通过将氢气罐储存在四组第四通孔91之间,使装置可以很好对氢气罐进行保护,防止在行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氢气泄露问题,通过材质较软的两组第一限位块92的设置,使装置在遭受碰撞时可以很好的阻挡一部分冲击的能量,而两组材质较硬的第二限位块93则可以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防止在碰撞过程中氢气罐与第四壳体9的内壁发生摩擦而导致氢气的泄露;
34.通过连接管96、若干组通孔和第二湿度传感器的配合使用,使装置可以对第四壳体9的内部湿度进行监测,从而达到对第四壳体9是否有氢气泄露的监控,通过材质较软的第三壳体8的设置,使装置在碰撞过程中降低氢气罐可能受到的磕碰,提高装置整体的安全
性,第三壳体8内壁设置的铜图层,在暴露的空气下会形成氧化铜,当第四壳体9内部的氢气罐发生泄露时,氧化铜会与氢气发生反应产生水,通过第一湿度传感器81的设置,使装置更精准的监控氢气罐气密性情况,提高装置的兼容性;
35.优选的,通过两组第一驱动壳体3和两组第二驱动壳体10的配合使用,使装置将驱动组件转移至靠近轮胎的一侧,从而降低装置整体的占用体积,不仅提升了车辆的内部体积,还提升了乘坐人员的舒适性。
36.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氢能汽车动力系统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车架(6);所述上车架(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壳体(8),且所述第三壳体(8)远离上车架(6)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四壳体(9);所述第三壳体(8)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湿度传感器(81),且所述第三壳体(8)的内壁设置有铜涂层,所述第三壳体(8)靠近第四壳体(9)的一侧开设有两组第三通孔(82),且两组所述第三通孔(82)沿第三壳体(8)的中轴线对称设置,两组所述第三通孔(82)与第四壳体(9)连通,且所述第四壳体(9)靠近第三壳体(8)的一侧内壁固定有两组第二限位块(93),两组所述第二限位块(93)远离第三壳体(8)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一组第一限位块(92),且两组所述第一限位块(92)的外壁均开设有一组第四通孔(91),两组所述第一限位块(92)远离第二限位块(93)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一组第三限位块(94),且两组所述第三限位块(94)远离第一限位块(92)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一组第四限位块(95),两组所述第四限位块(95)远离第三限位块(94)的一侧均与第四壳体(9)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限位块(92)和第三限位块(94)设置均相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氢能汽车动力系统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车架(6)远离第三壳体(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壳体(1),且所述第一壳体(1)远离上车架(6)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第二壳体(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氢能汽车动力系统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下车架(5),所述下车架(5)靠近第一壳体(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组第一驱动壳体(3),且两组所述第一驱动壳体(3)沿下车架(5)的中轴线对称设置,两组所述第一驱动壳体(3)均开设有一组第二通孔(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氢能汽车动力系统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车架(5)远离第一驱动壳体(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两组第二驱动壳体(10),且两组所述第二驱动壳体(10)沿下车架(5)的中轴线对称设置,两组所述第二驱动壳体(10)均开设有第五通孔。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氢能汽车动力系统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壳体(9)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有连接管(96),且所述连接管(9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第四壳体(9)的另一侧内壁,所述连接管(96)设置在两组第一限位块(92)之间,且所述连接管(96)的外壁均匀开设有若干组开孔,所述连接管(96)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湿度传感器。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氢能汽车动力系统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车架(6)的内壁均匀设置有若干组连接片(61),且若干组所述连接片(61)沿上车架(6)的中轴线对称设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氢能汽车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氢能汽车动力系统布置结构;包括上车架;所述上车架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壳体,且所述第三壳体远离上车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四壳体;所述第三壳体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湿度传感器,且所述第三壳体的内壁设置有铜涂层,所述第三壳体靠近第四壳体的一侧开设有两组第三通孔,且两组所述第三通孔沿第三壳体的中轴线对称设置,且所述第四壳体靠近第三壳体的一侧内壁固定有两组第二限位块,两组所述第二限位块远离第三壳体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一组第一限位块,使装置可以对氢气罐进行保护,不仅整体提升了装置的整体安全性,还提高了装置的兼容性。了装置的兼容性。了装置的兼容性。


技术研发人员:

贾一帆 黄莉 朱雅頔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青岛德智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22

技术公布日:

2022/11/22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7:28: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243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壳体   所述   车架   两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