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氧气在沥青混合料中扩散程度的评价方法



1.本发明属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氧气沥青混合料中 扩散程度的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2.沥青路面凭借其行车舒适、低噪音和养护方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高等路 面的建设中。沥青混合料中的沥青老化严重影响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其中, 氧化老化是导致沥青老化的主要作用。氧气一旦扩散进入沥青路面,沥青分子与 氧气发生氧化反应,老化后的沥青变硬变脆,应力集中,在一定的荷载作用下, 沥青路面更容易开裂。因此,研究沥青路面的老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3.沥青路面的老化与氧气在沥青混合料中的扩散程度有关。氧气在相互连接的 空隙中迅速扩散,与更深处的沥青发生氧化反应。目前关于氧气在沥青混合料中 的扩散研究往往集中于宏观试验研究和细观表征分析,但宏观的试验难以表征很 好地表征氧气分子在沥青混合料中的扩散过程和程度。尽管使用ct技术可以获 得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结构信息,但其分辨率和计算精度还需进一步提升,同时也 无法再现氧气分子在扩散过程中可能的运动轨迹。因此,分子动力学是研究氧气 分子在沥青混合料中的具体的扩散程度的一个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
4.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分子动力学已经成为研究分子材料行为的有力工具。它 可以对高温高压等实验难以实现的极端条件进行模拟,无需准备样品和进行试验, 节约了时间和经济成本。在模拟过程中,通过构建适合的模型,选取适当的力场 参数,即可达到较好的模拟效果。同样地,构建沥青混合料-氧气双层模型,进行 氧气扩散模拟,针对模拟结果进行研究,就能够用分子动力学研究氧气分子在沥 青混合料中的扩散程度。
5.目前,关于氧气在沥青混合料中的扩散研究往往是通过实验室的宏观试验研 究和细观表征分析,但宏观试验研究和细观表征不能实现对于氧气分子在沥青混 合料中的扩散细节和程度的研究。


技术实现要素:



6.为解决目前宏观试验和微观试验难以较好地表征氧气在沥青混合料中的扩 散状况的问题,基于分子动力学理论建立了三维分子模型,提供了一种氧气在沥 青混合料中扩散程度的评价方法。
7.本发明采用如下方案:
8.本发明所述的氧气在沥青混合料中扩散程度的评价方法,步骤如下:
9.步骤(1)、基于materials studio软件分别构建集料模型、沥青分子模型; 通过调整集料模型中集料分子数量与沥青分子数量、构建出具有不同体积参数的 沥青混合料模型;
10.步骤(2)、构建氧气层模型;通过调整氧气分子数量,建立具有不同密度特 征的氧
气层模型,并建立二氧化硅约束层模型;
11.步骤(3)、利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中的build模块启用build layer功能建 立的真空层;将真空层、沥青混合料模型、氧气层模型以及二氧化硅 约束层模型组合,构建出沥青混合料-氧气双层扩散模型;固定沥青混合料-氧气 双层扩散模型中的氧气模型、二氧化硅模型;
12.再利用forcite功能对沥青混合料-氧气双层扩散模型进行分子结构优化;
13.步骤(4)、在步骤(3)结构优化的沥青混合料-氧气双层扩散模型中,固定 沥青混合料层上表面、下表面的二氧化硅模型中硅原子,且同时固定沥青混合料
ꢀ‑
氧气双层扩散模型中沥青混合料层的氮原子和硫原子,解除氧气层的固定;
14.步骤(5)、对步骤(4)定义后的沥青混合料-氧气双层扩散模型,分别在298k, 333k,393k、453k的温度下进行500ps的nvt动力学模拟,保存沥青混合料
‑ꢀ
氧气双层扩散模型中的分子的运动轨迹以供分析;
15.步骤(6)、通过沥青混合料-氧气双层扩散模型中分子运动轨迹获取氧气分 子的msd曲线,通过下式得到msd曲线斜率:
[0016][0017]
然后根据扩散系数与msd曲线斜率的关系,通过下式计算分子的扩散系数:
[0018][0019]
式中msd为分子的均方位移;n为要平均的粒子数;xn(t)表示每个氧气分 子的在特定时间的位置;xn(0)表示每个氧气分子的原始位置;d为氧气分子的 扩散系数;a为线性msd拟合线的斜率;
[0020]
步骤(7)、计算各个模型的真空层中穿过沥青混合料层的氧气分子数量,通 过比较穿过的氧气分子数量和计算得到的氧气扩散系数的大小,明确温度和沥青 混合料密度对氧气扩散程度的影响作用。
[0021]
本发明所述的氧气在沥青混合料中扩散程度的评价方法,步骤(1)中的集 料模型被制作成四种超晶胞模型,随后进行刚体化。
[0022]
本发明所述的氧气在沥青混合料中扩散程度的评价方法,步骤(1)中的集 料分子质量与沥青分子质量比为1:1。
[0023]
本发明所述的氧气在沥青混合料中扩散程度的评价方法,步骤(3)中,定 义沥青混合料-氧气双层扩散模型以x向、y方向采用了周期性边界条件,在z方 向采取非周期边界条件,并在混合料-氧气双层扩散模型底部设置二氧化硅层, 作为反射壁。
[0024]
本发明所述的氧气在沥青混合料中扩散程度的评价方法,沥青混合料-氧气 双层扩散模型中沥青混合料层的上表面、下表面固定二氧化硅模型中的一个硅原 子,使得沥青混合料-氧气双层扩散模型中的集料分子可以自旋,更为真实地模 拟沥青混合料,同时固定沥青混合料模型中的氮原子和硫原子,以保证沥青混合 料模型的相对位置不变。
[0025]
本发明所述的氧气在沥青混合料中扩散程度的评价方法,对步骤(4)的沥 青混合料-氧气双层扩散模型进行500ps的nvt扩散模拟,采用nose-hoover恒 温器控制温度。
[0026]
本发明所述的氧气在沥青混合料中扩散程度的评价方法,手动筛选步骤(4) 中沥青混合料-氧气双层扩散模型在扩散模拟后穿过沥青混合料层的氧气分子, 定位初始时间和最终时间,导出该氧气分子对应的msd曲线,计算扩散系数。
[0027]
本发明所述的氧气在沥青混合料中扩散程度的评价方法,计算步骤(4)扩 散模拟后的各个模型的真空层中穿过沥青混合料层的氧气分子数量;通过比较穿 过的氧气分子数量和计算得到的氧气扩散系数的大小,明确温度和沥青混合料密 度对氧气扩散程度的影响作用。
[0028]
有益效果
[0029]
本发明氧气在沥青混合料中扩散程度的评价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 表现在:克服了当下通过宏观试验和微观试验难以较好地反应氧气在沥青混合料 中的扩散过程和扩散程度的问题,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直观地表征了氧气分 子在不同体积参数的沥青混合料中的扩散过程以及最终的扩散程度,解决了沥青 混合料氧化老化过程的关键问题。
[0030]
本发明使用sio2模型制作四种超晶胞模型,以模拟真实状况下不同粒径的集 料,使得沥青混合料模型更为可信,模拟结果真实准确。
[0031]
本发明在模拟扩散的过程中,固定了沥青混合料上表面和下表面的部分硅原 子以及沥青分子中的氮原子和硫原子,既保证了沥青混合料层在模拟过程中的相 对位置,又能够让沥青分子和集料模型处于活动状态,较好地模拟氧气在实际路 面中的扩散过程。
[0032]
本发明在扩散模拟结束后,通过轨迹文件选取穿过沥青混合料层的氧气分子, 自主手动定义该氧气分子的扩散初始时间和扩散结束时间,计算扩散系数,保证 了计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0033]
本发明通过统计扩散模拟后的穿过沥青混合料层的氧气分子数量,分析其与 温度、沥青混合料密度的关系。过程简易且效果直观。
[0034]
本发明氧气在沥青混合料中扩散程度的评价方法,通过本专利方法可以实现: (1)使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构建沥青混合料模型,为以后在该软件中建立及 使用沥青混合料模型提供参考;(2)模拟氧气分子在沥青混合料中的扩散过程, 明确氧气在沥青混合料中的扩散细节;(3)从分子角度探究温度和沥青混合料密 度对氧气在沥青混合料中扩散行为的影响。
附图说明
[0035]
图1为本发明的集料模型图;
[0036]
图中a为si1超晶胞模型;
[0037]
图中b为si2超晶胞模型;
[0038]
图中c为si3超晶胞模型;
[0039]
图中d为si4超晶胞模型;
[0040]
图2为本发明的沥青混合料模型图;
[0041]
图3(a)为本发明的二氧化硅约束层模型图;
[0042]
图3(b)为本发明的氧气层模型图;
[0043]
图4为本发明中沥青混合料-氧气双层模型图;
[0044]
图5为本发明在扩散模拟后的密度为0.1g/cm3的氧气分子,t=453k的扩散 情况图;
[0045]
图6为本发明中筛选的氧气分子在密度为0.1g/cm3的氧气分子,t=453k的 msd曲线图;
[0046]
图7为本发明在扩散模拟后的密度为0.1g/cm3的氧气分子在t=393k的扩散 情况图;
[0047]
图8为本发明中筛选的氧气分子在密度为0.1g/cm3的氧气分子,t=393k氧 气分子的msd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8]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和技术方案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 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 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 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49]
实施例1:
[0050]
在t=453k时,评价氧气密度为0.1g/cm3的氧气分子在沥青密度为1.0g/cm3的沥青混合料中的扩散程度,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0051]
(1)在materials studio软件中,从materials studio数据库中导入sio2单元, 随后分别对sio2单元的三个维度(a,b,c)进行扩展,来构建四种集料模型,采用十 二种分子构成沥青分子模型,通过调整集料分子与沥青分子的数量,构建沥青混 合料模型(密度为1.0g/cm3),该实例中的各分子数量为:
[0052]
[0053][0054]
(2)构建氧气层模型,调整氧气分子数量为100个,建立密度为0.1g/cm3的氧气层,构建二氧化硅约束层。
[0055]
(3)利用build模块中的build layer功能将的真空层、步骤(1)的沥 青混合料模型、步骤(2)的氧气层模型和二氧化硅模型组合,分别构建不同氧 气密度下具有不同体积参数的沥青混合料-氧气双层模型,固定氧气层和二氧化 硅层,再利用forcite功能对构建的沥青混合料-氧气双层扩散模型进行分子结构 优化,确定该模型最小能量的构象。
[0056]
(4)在步骤(3)结构优化的模型中,固定沥青混合料层上表面和下表面的 二氧化硅模型中硅原子,同时固定沥青混合料模型中的n原子和s原子,解除氧 气层的固定。
[0057]
(5)对步骤(4)得到的模型在453k的温度下分别进行500ps的nvt动力 学模拟,如图5所示,保存分子的运动轨迹以供分析。
[0058]
(6)通过运动轨迹获取氧气分子的msd(mean square displacement)曲线, 如图6所示,然后根据扩散系数与msd曲线斜率的关系计算分子的扩散系数, 公式如下:
[0059][0060][0061]
计算得到,t=453k时,氧气密度为0.1g/cm3的氧气分子在沥青密度为1.0 g/cm3的沥青混合料中的扩散系数为
[0062]
(7)计算该模型的真空层中穿过沥青混合料层的氧气分子数量,为15个。
[0063]
实施例2:
[0064]
在t=393k时,评价氧气密度为0.1g/cm3的氧气分子在沥青密度为1.0g/cm3的沥青混合料中的扩散程度,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0065]
(1)在materials studio软件中构建集料模型,采用十二种分子构成沥青分 子模型,通过调整集料分子与沥青分子的数量,构建沥青混合料模型(密度为 1.0g/cm3),该实例中的各分子数量与实例1相同。
[0066]
(2)构建氧气层模型,通过调整氧气分子数量,建立密度为0.1g/cm3的氧 气层,构建sio2约束层。
[0067]
(3)利用build模块中的build layer功能将的真空层、步骤(1)的沥 青混合料模型、步骤(2)的氧气层模型和二氧化硅模型组合,分别构建不同氧 气密度下具有不同体积参数的沥青混合料-氧气双层模型,固定氧气层和二氧化 硅层,再利用forcite功能对构建的沥青混合料-氧气双层扩散模型进行分子结构 优化,确定该模型最小能量的构象。
[0068]
(4)在步骤(3)结构优化的模型中,固定沥青混合料层上表面和下表面的 二氧化硅模型中硅原子,同时固定沥青混合料模型中的n原子和s原子,解除氧 气层的固定。
[0069]
(5)对步骤(4)得到的模型在393k的温度下分别进行500ps的nvt动力 学模拟,如图7所示,保存分子的运动轨迹以供分析。
[0070]
(6)通过运动轨迹获取氧气分子的msd(mean square displacement)曲线, 如图8所示,然后根据扩散系数与msd曲线斜率的关系计算分子的扩散系数, 公式如下:
[0071][0072][0073]
计算得到,t=393k时,氧气密度为0.1g/cm3的氧气分子在沥青密度为1.0 g/cm3的沥青混合料中的扩散系数为
[0074]
(7)计算该模型的真空层中穿过沥青混合料层的氧气分子数量,为10个。
[0075]
实施例3:
[0076]
在t=333k时,评价氧气密度为0.1g/cm3的氧气分子在沥青密度为1.0g/cm3的沥青混合料中的扩散程度,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0077]
(1)在materials studio软件中构建集料模型,采用十二种分子构成沥青分 子模型,通过调整集料分子与沥青分子的数量,构建沥青混合料模型(密度为 1.0g/cm3),该实例中的各分子数量与实例1相同。
[0078]
(2)构建氧气层模型,通过调整氧气分子数量,建立密度为0.1g/cm3的氧 气层,构建sio2约束层。
[0079]
(3)利用build模块中的build layer功能将的真空层、步骤(1)的沥 青混合料模型、步骤(2)的氧气层模型和二氧化硅模型组合,分别构建不同氧 气密度下具有不同体积参数的沥青混合料-氧气双层模型,固定氧气层和二氧化 硅层,再利用forcite功能对构建的沥青混合料-氧气双层扩散模型进行分子结构 优化,确定该模型最小能量的构象。
[0080]
(4)在步骤(3)结构优化的模型中,固定沥青混合料层上表面和下表面的 二氧化硅模型中硅原子,同时固定沥青混合料模型中的n原子和s原子,解除氧 气层的固定。
[0081]
(5)对步骤(4)得到的模型在333k的温度下分别进行500ps的nvt动力 学模拟,保存分子的运动轨迹以供分析。
[0082]
(6)通过运动轨迹获取氧气分子的msd(mean square displacement)曲线, 然后根据扩散系数与msd曲线斜率的关系计算分子的扩散系数,公式如下:
[0083][0084][0085]
计算得到,t=333k时,氧气密度为0.1g/cm3的氧气分子在沥青密度为1.0 g/cm3的沥青混合料中的扩散系数为
[0086]
(7)计算该模型的真空层中穿过沥青混合料层的氧气分子数量,为6个。
[0087]
实施例4:
[0088]
在t=298k时,评价氧气密度为0.1g/cm3的氧气分子在沥青密度为1.0g/cm3的沥青混合料中的扩散程度,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0089]
(1)在materials studio软件中构建集料模型,采用十二种分子构成沥青分 子模型,通过调整集料分子与沥青分子的数量,构建沥青混合料模型(密度为 1.0g/cm3),该实例中的各分子数量与实例1相同。
[0090]
(2)构建氧气层模型,通过调整氧气分子数量,建立密度为0.1g/cm3的氧 气层,构建sio2约束层。
[0091]
(3)利用build模块中的build layer功能将的真空层、步骤(1)的沥 青混合料模型、步骤(2)的氧气层模型和二氧化硅模型组合,分别构建不同氧 气密度下具有不同体积参数的沥青混合料-氧气双层模型,固定氧气层和二氧化 硅层,再利用forcite功能对构建的沥青混合料-氧气双层扩散模型进行分子结构 优化,确定该模型最小能量的构象。
[0092]
(4)在步骤(3)结构优化的模型中,固定沥青混合料层上表面和下表面的 二氧化硅模型中硅原子,同时固定沥青混合料模型中的n原子和s原子,解除氧 气层的固定。
[0093]
(5)对步骤(4)得到的模型在298k的温度下分别进行500ps的nvt动力 学模拟,保存分子的运动轨迹以供分析。
[0094]
(6)通过运动轨迹获取氧气分子的msd(mean square displacement)曲线, 然后根据扩散系数与msd曲线斜率的关系计算分子的扩散系数,公式如下:
[0095][0096][0097]
计算得到,t=298k时,氧气密度为0.1g/cm3的氧气分子在沥青密度为1.0 g/cm3的沥青混合料中的扩散系数为
[0098]
(7)计算该模型的真空层中穿过沥青混合料层的氧气分子数量,为4个。
[0099]
结合实例1-实例4的结果,可以得出温度有利于氧气分子在沥青混合料中的 扩
散,温度越高,氧气的扩散系数越大,穿过沥青混合料层的氧气分子数量越多, 氧气分子的扩散程度越大。
[0100]
实施例5:
[0101]
在t=453k时,评价氧气密度为0.1g/cm3的氧气分子在沥青密度为0.75g/cm3的沥青混合料中的扩散程度,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0102]
(1)在materials studio软件中构建集料模型,采用十二种分子构成沥青分 子模型,通过调整集料分子与沥青分子的数量,构建沥青混合料模型(密度为 0.75g/cm3),该实例中的各分子数量为:
[0103][0104][0105]
(2)构建氧气层模型,通过调整氧气分子数量,建立密度为0.1g/cm3的氧 气层,构建sio2约束层。
[0106]
(3)利用build模块中的build layer功能将的真空层、步骤(1)的沥 青混合料模型、步骤(2)的氧气层模型和二氧化硅模型组合,分别构建不同氧 气密度下具有不同体积参数的沥青混合料-氧气双层模型,固定氧气层和二氧化 硅层,再利用forcite功能对构建的沥青混合料-氧气双层扩散模型进行分子结构 优化,确定该模型最小能量的构象。
[0107]
(4)在步骤(3)结构优化的模型中,固定沥青混合料层上表面和下表面的 二氧化
硅模型中硅原子,同时固定沥青混合料模型中的n原子和s原子,解除氧 气层的固定。
[0108]
(5)对步骤(4)得到的模型在453k的温度下分别进行500ps的nvt动力 学模拟,保存分子的运动轨迹以供分析。
[0109]
(6)通过运动轨迹获取氧气分子的msd(mean square displacement)曲线, 然后根据扩散系数与msd曲线斜率的关系计算分子的扩散系数,公式如下:
[0110][0111][0112]
计算得到,t=453k时,氧气密度为0.1g/cm3的氧气分子在沥青密度为0.75 g/cm3的沥青混合料中的扩散系数为
[0113]
(7)计算该模型的真空层中穿过沥青混合料层的氧气分子数量,为102个。
[0114]
结合实例1和实例5的结果,可以得出沥青混合料的密度不利于氧气分子在 沥青混合料中的扩散,沥青混合料的密度越大,氧气的扩散系数越小,穿过沥青 混合料层的氧气分子数量越少,氧气分子的扩散程度越小。
[0115]
以上实例通过模拟计算软件来计算氧气在沥青混合料中扩散系数和穿过沥 青混合料层的氧气分子数量,从而从微观分子角度评价氧气在沥青混合料中的扩 散程度。使用本发明所述获得穿过沥青混合料层的氧气分子数量,扩散过程及结 果直观清晰,可以准确科学地评价氧气在沥青混合料中的扩散程度。
[0116]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 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 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 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氧气在沥青混合料中扩散程度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步骤(1)、基于materials studio软件分别构建集料模型、沥青分子模型;通过调整集料模型中集料分子数量与沥青分子数量、构建出具有不同体积参数的沥青混合料模型;步骤(2)、构建氧气层模型;通过调整氧气分子数量,建立具有氧气层模型,并建立二氧化硅约束层模型;步骤(3)、利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中的build模块启用build layer功能建立的真空层;将真空层、沥青混合料模型、氧气层模型以及二氧化硅约束层模型组合,构建出沥青混合料-氧气双层扩散模型;固定沥青混合料-氧气双层扩散模型中的氧气模型、二氧化硅模型;再利用forcite功能对沥青混合料-氧气双层扩散模型进行分子结构优化;步骤(4)、在步骤(3)结构优化的沥青混合料-氧气双层扩散模型中,固定沥青混合料层上表面、下表面的二氧化硅模型中硅原子,且同时固定沥青混合料-氧气双层扩散模型中沥青混合料层的氮原子和硫原子,解除氧气层的固定;步骤(5)、对步骤(4)定义后的沥青混合料-氧气双层扩散模型,分别在298k,333k,393k、453k的温度下进行500ps的nvt动力学模拟,保存沥青混合料-氧气双层扩散模型中的分子的运动轨迹以供分析;步骤(6)、通过沥青混合料-氧气双层扩散模型中分子运动轨迹获取氧气分子的msd曲线,通过下式得到msd曲线斜率:然后根据扩散系数与msd曲线斜率的关系,通过下式计算分子的扩散系数:式中msd为分子的均方位移;n为要平均的粒子数;x
n
(t)表示每个氧气分子的在特定时间的位置;x
n
(0)表示每个氧气分子的原始位置;d为氧气分子的扩散系数;a为线性msd拟合线的斜率;步骤(7)、计算各个模型的真空层中穿过沥青混合料层的氧气分子数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气在沥青混合料中扩散程度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的集料模型被制作成四种超晶胞模型,随后进行刚体化。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气在沥青混合料中扩散程度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的集料分子质量与沥青分子质量比为1: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气在沥青混合料中扩散程度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定义沥青混合料-氧气双层扩散模型以x向、y方向采用了周期性边界条件,在z方向采取非周期边界条件,并在混合料-氧气双层扩散模型底部设置二氧化硅层,作为反射壁。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气在沥青混合料中扩散程度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沥青混合料-氧气双层扩散模型中沥青混合料层的上表面、下表面固定二氧化硅模型中的一个硅原子,同时固定沥青混合料模型中的氮原子和硫原子,以保证沥青混合料模型的相对位置不变。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气在沥青混合料中扩散程度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步骤(4)的沥青混合料-氧气双层扩散模型进行500ps的nvt扩散模拟,采用nose-hoover恒温器控制温度。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气在沥青混合料中扩散程度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手动筛选步骤(4)中沥青混合料-氧气双层扩散模型在扩散模拟后穿过沥青混合料层的氧气分子,定位初始时间和最终时间,导出该氧气分子对应的msd曲线,计算扩散系数。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气在沥青混合料中扩散程度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计算步骤(4)扩散模拟后的各个模型的真空层中穿过沥青混合料层的氧气分子数量,通过比较穿过的氧气分子数量和计算得到的氧气扩散系数的大小,得到温度和沥青混合料密度对氧气扩散程度的影响作用。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氧气在沥青混合料中扩散程度的评价方法。该方法是基于分子动力学理论和模拟计算软件Materials Studio建立沥青混合料-氧气双层模型,模拟氧气分子在沥青混合料中的扩散过程,记录氧气分子的运动轨迹后,通过均方位移曲线MSD来计算氧气分子的扩散系数,同时得到穿过沥青混合料层的氧气分子数量,分析其余沥青混合料空隙率、温度和氧气密度的关系。本发明克服了当下通过宏观试验和微观试验难以较好地反应氧气在沥青混合料中的扩散过程和扩散程度的问题,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直观地表征了氧气分子在不同体积参数的沥青混合料中的扩散过程以及最终的扩散程度,解决了沥青混合料氧化老化过程的关键问题。青混合料氧化老化过程的关键问题。青混合料氧化老化过程的关键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

顾兴宇 孙丽君 胡栋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东南大学

技术研发日:

2022.06.17

技术公布日:

2022/11/25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6:42: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229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沥青   氧气   模型   分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