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摄像工作基本概况

 摄像工作基本概况。
   一般来说,我们把担任电视新闻摄像工作的人统称为摄像师或摄像员,从专业角度讲,又把电视新闻摄像工作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技术型摄像,一是编导型摄像。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两种类型摄像的不同点。
    技术型摄像
    按照电视采访的传统做法,技术型摄像是指单纯的摄像工作。这种类型的摄像记者主要任务是拍到符合要求的素材,但是这也不是简单的摄像机操作者,他应该充分理解编导意图,积极参与节目的制作,协助编导完成对事件的报道。
    编导型摄像
    所谓编导型摄像,是指记者一人集采访、拍摄、编辑于一身,既是编导,又是摄像,还要完成编辑工作,西方许多国家的电视新闻工作者就是编导型摄像。从节目创作的角度来说,编导自己拍摄,更清楚什么是有用的镜头,如何选择拍摄报道角度,怎样进行画面表达。这种方式有利于创作者意图直接体现,减少创作环节,是今后电视新闻工作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和电视摄象机的普及,一些单位和家庭纷纷购置了摄像设备。这样,一大批电视新闻通讯员、业余摄像爱好者、DV发烧友应用而生,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电视新闻通
透水混凝土施工工艺讯员队伍。按照电视新闻摄像工作两种类型的分法,我个人认为应该把电视新闻通讯员列入编导型摄像范畴。
  作为一名电视新闻通讯员,首先要掌握画面质量的基本标准。
  技术上的标准——聚焦(清晰度)、曝光、稳定、彩(白平衡)。
  画面的美感——构图、彩、表现力(感染力)
  是否符合节目要求——节目主题、层次。
  下面我们进入今天的主讲内容:取景与构图。
  首先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下:摄像机镜头应当表现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各位都能够回答。摄像机的镜头具有较强的发现力、捕捉力和表现力,在一定程度上它表现的是摄像者的主观倾向和审美情趣。它的任务就是表现片子中需要介绍的主体、环境和气氛。
  大家从事党员电教工作有数年的历史了,专题片、新闻也拍了不少。但是,我们在实际拍摄中是否真正发挥了镜头的表现力?是否突出了景物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许多人往往把取景的范围放得太宽广,景别视距过远,没有能较好地利用屏幕有限的空间来突出主体,介绍环境,表现氛围。
  最近,我看了一条新闻,它讲的是一个致富能手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事。看完之后,就画面所提供的信息,我没搞清画面中谁是主人公。这其中固然有后期编辑的责任,但前期的摄像应该存在很大问题。举个例子,我们要对某个会议进行报道,抛开解说不谈,在我们介绍了场景的全局之后,应着力抓取局部和细节等有表现力的东西。正反两个全景画面,能给人提供一个在开什么会,有多少人参加以及会场的环境等信息,但哪些人到场?谁在讲话?听众如何反应?这就要靠画面的语言——景别的变化,局部、细节和机位变化,来展现和交代,为观众提供他们所需的信息。
  再如,表现一个人在孜孜不倦地阅读、紧张地思考,我们用全景介绍了他身处的环境,用中景、近景勾画了他的身姿,还用特写介绍了他读的是什么。到此为止,我们仅仅介绍了他在做什么;要表现他孜孜不倦紧张思索,这些镜头还不到位,这时,如果我们再加上一个手夹着的烟头快烧到手指的特写或者加上其它很能说明问题的特写(窗外的月亮、桌上的闹钟等),就能较好地把我们想要表达的表达出来。细部特写往往比笼统的表现更能传情达意。我们在拍片中不能忽视摄像机镜头的细部特写的表现力,强调一件事所引起的反应动作的细节,往往比直接拍摄那件事的过程更富感染力。
  注意运用技术和艺术手段,充分发挥摄像机镜头所具有的发现力、捕捉力和表现力,对我
们利用摄像机来展现大千世界,描绘美好生活,将会大有帮助。
  取景与构图 
  取景与构图是两个密切相关而又有区别的概念。
  取景  取景是指取用哪部分视觉元素来构成画面,舍弃哪些部分,摄像机处于什么位置,取何角度拍摄等等。
比如,拍摄人物新闻或专题片时,取景应考虑的因素包括:决定镜头是对准所有的人物,还是对准其中的几个;用全景、中景,还是近景;仰摄、俯摄还是平摄等等。
  构图  构图是指将视觉元素加以组织、构成画面的方法。
比如拍摄记者采访两位人物,则三位人物的安排(谁靠近摄像机,谁远离摄像机,三人之间处于怎样的几何位置关系)、人物坐势的动态处理,周围道具如何安放,取何机位、从何角度拍摄,使各视觉元素位于画面的什么位置等等,都包括在构图范畴内。取景构图艺术对于摄取电视画面、创造视觉空间是十分重要的。要摄下优美的画面,必须要对画面视觉元素加以组织,必须选择机位、恰当取景。取景与构图很自然地紧密联系、相得益彰。
  一、如何取景 
  取景的过程既含有技术的成分,又含有艺术的成分。技术上要保证所摄画面的完整与清晰,
要熟练地掌握摄像机的操作要领,镜头运动要平、稳、匀、准。艺术上要根据内容的需要来选择视点、确立机位、视距、角度、景别,这些对我们成功地创造视觉空间至关重要。
  1、技术上的要求:主题明确,图像清晰是取景时首先要保证的起码要求。在决定画面元素的取舍时,既要使主体突出、图像清晰,又要通过画面的视觉形象向观众传递足够的信息,体现作品的主题。当然,在一部片子中,有些镜头含信息量多,有些镜头含信息量少,因此,对每个镜头的要求和处理应有所不同。
  其次,镜头运动要做到平、稳、匀、准
  是指所摄画面中的地平线一定要平。我们在拍摄中,寻像器中看到的景物图形应横平竖直,以寻像器的边框为准来衡量。画面中的水平线与寻像器的横边平行,垂直线与寻像器的竖边平行。如果线条歪斜了,将会使观众产生某些错觉。不论是用三角架(三角架要较好水平仪)还是肩扛,都要利用画面中景物的垂直或水平线作参考,效正寻像器边框与这些线条相平行,大体上可以做到平的构图要求。
  是要求摄取的所有镜头都应当坚决消除任何不必要的晃动。电视画面不稳、镜头晃动会影响画面内容的表达,破坏了观众的欣赏情绪,使眼睛疲劳。利用三脚架是减轻画面晃
动的有效办法之一。在情况允许时,应尽量利用三脚架,或充分利用各种支撑物,如身边的树、电线杆、墙壁等等。
  是指技巧(推、拉、摇、移)施加的速度要匀,不能忽块忽慢。无论是推、拉、瑶、移还是其他技巧,都应当匀速进行。镜头的起、落幅应缓慢,不能太快,中间必须是匀速的。
  是要求技巧性镜头成为落幅画面时一定要准确无误。当某个技巧性镜头(推)结束时,落幅画面中镜头的焦点、构图应该是正好的。任何落幅之后的构图修正,都会明显地在画面中表现出来,而且落幅后还在修正构图会给观众造成一种模棱两可的印象。这一要领在摄像中是较难掌握的,如推镜头和摇镜头,画面中的构图在不断变化,为了保持构图均衡,常常结合两种技巧,在最适当的时机,推和摇同时结束,落幅应当是最佳构图。
  2、在艺术上的要求:
  一是确定视点。摄像机的视点可归纳为三种——报道镜头、客观镜头、主观镜头。
报道镜头的画面上通常出现的是记者、报告会的主讲人、教师等人物,他们面对摄像机直接向观众说话或讲解(一般要求是固定画面,以中、近景为佳)。
  客观镜头顾名思义,这也是我们最常用的镜头。
  主观镜头就是摄像机的镜头充当了被摄主体的眼睛,所摄画面也正是被摄主体所见到的内容。主观镜头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镜头。
  二是确定机位和视距(镜头到被摄主体的距离)。这一点不难理解。在确立机位和视距时,要考虑做到能反映摄像者的主观倾向,交代好场景、人物关系、表情和细节等因素。另外,移动机位时要注意轴线规律。所谓轴线是为了保证空间统一感而人为地设定的一条线,它要求各拍摄点应在规定的这条线的同一侧的180度以内,否则将会破坏空间统一感。拍摄时,可有意拍点方向感不是很强的中性镜头,以备后期编辑时跳轴卡环弯制
  三是确定角度。角度具有五个要素即:正面、侧面、斜侧面、背面和高度。
正面  是指摄像机镜头对着拍摄对象的正面进行拍摄。它使正面有对称的稳定特点,能真实地反映拍摄对象的规模和正面全貌。
侧面 全合成切削液配方 是指镜头与拍摄对象正面构成90度角关系时进行的拍摄。它能表现对象的侧面特征,能很好地表达出拍摄对象的轮廓。
斜侧面  是指镜头从介于正面和侧面之间,呈45度角进行拍摄。它既能表现出拍摄对象的正面和侧面的特征,又能表现出拍摄对象的立体感和透视效果。
背面  是指镜头从拍摄对象的后面进行的拍摄。它表现拍摄对象的背面特征,强调拍摄对象的形态,还能把观众的视线引向画面的深处,引起观众的兴趣。
高度  是指镜头相对于拍摄对象以平摄、俯摄、仰摄的角度进行拍摄。
平摄时,摄像机的高度与被摄主体的眼睛平齐,所摄画面具有如同平时我们眼睛观察事物的视觉效果,给人的感觉比较自然平和。
俯摄时,摄像机高度在被摄主体的眼睛之上,从上向下拍摄。这种拍摄角度特别适宜拍摄大场面。常用来描写渺小、阴谋或孤独、压抑的沉重的情感。
仰摄时,摄像机的高度低于被摄主体的眼睛,自下而上地仰角拍摄。这种镜头给人以高大、壮观与充满力量的感觉。
  四是确定景别。景别是镜头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区别画面边框内,容纳景物内容大小、多少的重要标志。
如同语言也有抑扬顿挫一样,由镜头衔接组成的镜头句子,也应当有变化。这一变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景别的变化。景别的变化产生的印象是使观众产生观察距离的变化。景别的变换不断引导观众从宏观到微观,从全局到局部进行观察思考。不同的景别,通常可以通过改变摄像机与被摄物之间的距离和变焦的方法来获得。但是,改变拍摄距离与使用
不同焦距的镜头所得到的同样景别的画面,其结构与透视效果是不同的。前者虽然改变了摄像机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但拍摄的角度未变,镜头的视场角未变。随着摄像机的推近,画面中的主体形象在增大,而画面上前后景之间的距离感也在扩大。而对于变焦运动,摄像机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毫无变化,只是镜头的焦距变长,视场角变小而已。随着镜头焦距的增加,视场角越来越小,画面主体形象增大,而前后景之间的距离感却被压缩减弱。
  景别选择得当,有利于突出被摄主体,也有利于交代主体与环境的关系。
  常用的景别:
  远景  远景是具有远大的宏观性、场面性的镜头,完全无人或者即使有人也在画面中微不足道的景别。这一景别常常用来表现景致,表现气氛和介绍环境的。
  全景  全景是能够表现人物全身特征的镜头。画面中可以出现人物全身,或者可以容纳人物身高范围并且可以看清外形特征。
  全景主要表现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与景物之间的关系,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表现人体的运动等。如果是表现某物体的镜头,则可以画面中所容纳物体的外形整体为标准。
  中全景、中景 
  以人体身高确定,中全景画面下边框在膝盖以下。
  以人体身高确定,中景画面下边框由脚面到胯骨,画面上边框由头顶至胯骨,也可理解为半身景。对应于其它物体,如果其外形一半面积到大部分面积出现在镜头画面中时,即可称为中全景或中景。
  中全景和中景表现的是物体的一半或大部。善于表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谈话和感情交流,人物的对话也常以中景镜头穿插组接。中景也可用来表现幅度较大的运动。
  近景  近景也称为胸像。通常是取头顶至第二三纽扣之间。近景常用于人物对话分切,观众产生的近距离感也明显靠近。
  特写  特写的画面通常只表现人物的脸部或某件物品(如一只茶杯、一块手表等)。就人物而言,一般是从上衣第一纽扣至头顶,有时可能是一只手或一只脚。俗话说:远取其形,近取其神。它的作用是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通过面部或者肢体局部的细微情形,来刻画人物的性格。我们前面讲的细节,通常是通过特写来传达的。一个轻微的手势,一个不起眼的脚跟移动,都可以赋予一定的内在含义。
  大特写  分合闸电磁铁主体物完全充斥画面,有时可能是一双眼睛是一件饰物,或是其它部位的细部。大特写仍然是用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内心活动的主要形式。它虽然画面内容减少,但给
观众的感染力更大,给观众造成的视觉冲击力更强。
  上面讲了如何取景,又介绍了几种景别,它只是解决了我们在实际拍摄中取用哪部分视觉元素来构成画面的问题,  那么,怎样将视觉元素加以有效地组织、构成完美的画面,这就看我们如何来构图。就好比买回了一大堆好菜,味道好不好,那就看厨师怎么烧。
  二、如何构图 
  构图是将视觉元素合理组织,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使之构成整幅画面中既合乎主题表现的需要,也合乎造型审美的要求,成为一个优美的视觉空间或画面的方法。它具有五个方面的要素即:形状、线条、彩、质感和立体感。不同的要素对画面的构成有着不同的影响,如物体的形状在画面中所处的位置、面积大小和方向发生变化时,会带来不同的构图变化,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线条可用来引导观众的视线,以加深对主体的印象;彩能对视觉产生刺激,可吸引人的注意力等等……下面我们从选择实体、处理形态、确定范围等几个方面,简略地分析一下画面构图的技巧和要求。
  1.构成画面的实体因素。
  构成画面的实体因素包括主体、陪体、前景、背景、空白5个方面,它们在构成画面整体中具有不同的作用。粉煤灰水泥
  在实际拍摄中,这5种实体因素并不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常常根据具体需要选择实体因素,尽量使画面简洁鲜明。同时,由于电视摄像往往在运动中进行构图,实体间的相互位置也处在流动、变化之中,其含义也是相对的。
  主体  主体的含义有两点:一是它是画面中主题思想的主要体现者,是画面内容的中心。例如,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那段在天安门广场上,随着缓缓流动的小平您好的画面,它的主体就是那幅标语,它所体现的是人民对的爱戴。二是主体又常常是画面造型构图的支点,它统帅着整个布局。如我们拍摄红旗渠,通常是围绕林州市的山、水和红旗渠进行画面的取舍,从而使画面达到主次分明、完整和谐的效果。
  在摄像构图中,我们如何来选择、处理主体呢?
  ①、要把主体放在画面的最恰当的位置。主体是画面中最重要的部分,它的布局安排对整个画面的构图举足轻重。初学摄像的人,在构图时常把主要目标放在画面的正中,使主体占有较大的画面面积,或将主体至于画面的视觉中心认为这样就突出了主体。实践证明,画面正中非但不是视线的焦点,而且是视觉感受的薄弱区域。主体置于画面的中心常显得呆板,缺少变化。
  人们通过对人眼观察画面的视线运动规律及运用黄金分割比例进行研究,发现在电视屏幕
43的画幅区域内,有几个视觉强点,这些地方都是安排主体的理想位置。
  ②、在体积、彩、影调等方面使主体与其它实体因素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达到突出和强调的目的。体积的对比往往靠改变拍摄角度来实现,例如用仰拍可使主体变得高大,俯拍又可使主体处在众多陪衬中,形成视觉中心。彩和影调的对比一方面取决于场面的组织和布置,另一方面取决于光线的选择和运用。
    ③为了使画面生动活泼、含蓄优美,主体有时不是明显地出现在画面上,而是通过线条导向、虚实变化、光影衬托等,使观众的视线最终落在主体身上。例如,有时利用摇摄使主体随着镜头慢慢出现,有的则采用虚实焦点的办法使其它景深变虚,主体变实等。
  陪体  陪体是画面中主体的主要陪衬物。常常与主体形成一定情节或构成依附关系,帮助主体完整、准确地表达思想,与主体构成情节或形成对比,起烘托主体,美化画面,平衡构图和作为镜头转换的依据。(如采访领导干部谈廉洁自律和墙上贴着的廉洁自律规定。焦点访谈《在路上》)
  前景  前景是处在主体之前,是主体的活动环境。前景的作用主要有四点:第一,增加画面的层次,表现空间透视。第二,装饰美化画面。第三,前景还有深化主题,交代环境,烘托情绪等作用。第四,前景还可以与主体形成某种修辞关系,在揭示思想内涵、深化主
题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构图时,前景的比例要合适,要在面积、调上服从、服务于主体的需要,避免造成人为的视觉障碍。此外,还要注意与主体相呼应,使画面形成统一整体。
  背景  背景是处在主体之后,是主体的活动环境。它的作用是:表明主体活动的地理位置或环境氛围,从内容和形式上衬托、突出主体,达到增强气氛和现场感,表达思想情绪的目的。选择和运用背景时,首先要从表现内容和主题需要出发。其次,背景的运用要尽量简洁,避免杂乱。
  空白  电视画面构图中留下的适当空间。大家在写材料作页面设置时,都知道如何预留空白,书法、绘画也是这样,那么,电视画面的构图更不例外。空白在摄像构图中具有抒发感情、调整节奏、创造意境、展现动势等作用。就人物而言,画面上部分空白(天头空白)就是画面中主要人物的头顶与屏幕上框之间的空白,这个空白过大过小都不好,最佳效果是使人物的眼睛位于屏幕横向的黄金分割线的第一条的上下(近景与特写可低于此线,远景可高于此线,中景可与此线持平)。
    在表现运动镜头时,更要留有足够的空白展现动感,如动态中的人物,运动中的汽车等。
  2、画面实体的表现
  画面中的实体是靠自身的线条、影调和彩来表现其形态的。在拍摄中我们应尽可能地调动一切手段,运用线条、影调和彩的有利因素,来表现事物的形态,抒发自己的情感。
  ①、线条在构图中的作用。首先,是能更好地展现三维立体。近大远小,近清楚,远模糊的透视规律告诉我们,尽管在平面上,只要我们能很好地运用线条,同样也能塑造出立体空间。其次,在统一中变化的线条,能形成节奏,构成丰富意义的整体。如果画面中线条结构缺少变化,就会使人感到单调、死板、乏味,缺少情趣。再次,线条可以达到表现某些思想的目的。如直立的线条给人高大、挺拔之感;水平的线条给人以平静、开阔、安逸之感。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利用线条塑造形象的有利因素。钢结构运输
  ②、影调在构图中的作用。它可在主体与陪体、背景与主体之间形成影调对比;它可从透视上产生出近深远浅,近重远轻的效果;它在基调方面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暗调给人以昏暗、沉重等感觉,明调给人以优雅、纯洁的感觉等)
  ③、彩在构图中的作用。它的作用在于为主题服务,烘托氛围。在拍摄中我们应该注意运用彩的感情(不同的彩具有不同的表现情绪);要善于运用物体的彩进行构图处理,力求和谐统一。
  3、画面元素分组布局
  将画面元素分组布局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均衡、非均衡布局法;三角布局法;前后布局法。
  ①、均衡、非均衡布局法  画面均衡并不是一定要将主体物置于画面中心或使画面绝对左右上下对称,而是通过画面元素的组合使观众感觉画面达到了均衡。均衡有对称性与非对称性均衡。达到均衡的画面,都给人一种稳定感,产生一种平和安宁的气氛。(均衡有重量、质地、大小、前后、明暗、彩等因素)
    有时为了强调动感,渲染紧张动荡的气氛,故意使画面布局处于非均衡状态。例如,将主体物置于画面的某一边缘,而与之相对应的一边,没有其它画面元素与其相平衡,利用画面产生的视觉重量的倾斜,造成观众的不安心理(一般只用于运动画面,而不用于静止的画面)。
  ②、三角布局法  三角布局是将画面元素组成三角形状。三角布局的视觉中心常位于三角形的顶点。三角布局并不要求一定要用三个画面元素来组成,任意多的画面元素都可以组成三角布局。它极富表现力,画面元素组合紧凑,利于近景拍摄。
  ③、前后景布局法  前后景布局使画面元素至少处于两个以上的纵深层面,利于画面的立
体效果的表现,也宜于利用各种技巧引导观众的注意力。它可以通过调焦和变换机位,很自然地变换视觉中心和切换画面。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8:26: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2281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画面   镜头   主体   拍摄   表现   摄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