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治理用河流淤泥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河道生态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态治理用河流淤泥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河道清淤一般指治理河道,属于水利工程,通过机械设备将沉积河底的淤泥吹搅成混浊的水状,随河水流走,从而起到疏通的作用。河道淤积已日益影响到防洪、排涝、灌溉、供水、通航等各项功能的正常发挥,为恢复河道正常功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发展,需要定期进行河道清淤疏浚工程。
3.目前清理河道淤泥的方法大多数为人工挖掘,在淤泥相对粘稠时,首先需要操作人员使用高压水对淤泥进行切割稀释,再通过吸淤装置进行排淤。由于河流的淤泥中含有较多的杂物,容易堵塞淤泥清理装置的进泥口,而常规的淤泥清理装置往往缺少防堵塞的结构,导致堵塞以后需要人工手动将进泥口处的堵塞物清理掉,从而导致整个清理的过程非常的费时费力,严重的影响到了淤泥的清理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生态治理用河流淤泥处理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对河流进行生态修复并对河道进行清淤时,对河道底泥的切割稀释费时费力、难以吸淤排淤,且清淤装置容易被淤泥中杂物堵塞的问题。本技术的淤泥处理装置能够将相对粘稠的淤泥进行切割,同时能够通过过滤结构来过滤杂物。
5.本技术提供一种生态治理用河流淤泥处理装置,包括清淤机构和电机;所述清淤机构包括清淤轮,以及位于清淤轮内部的集淤槽;集淤槽上部开口,底面向内凹陷形成容纳淤泥的容器;清淤轮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第二,以及清淤铲;所述第一和第二的圆心为清淤轮的轴心,清淤轮与集淤槽在轴心处转动连接;在第一和第二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环绕集淤槽分布的清淤铲,相邻两个清淤铲之间形成漏斗状结构,使清淤轮转动时带动清淤铲铲入淤泥并汇至集淤槽内;相邻清淤铲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清淤挡板,清淤挡板内侧边与清淤轮旋转轴线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清淤铲的内侧边与清淤轮旋转轴线的距离;所述电机固定连接有齿轮,所述齿轮与在第一的盘周边缘设置的齿牙啮合。
6.可选地,所述集淤槽与清淤轮之间通过轴承连接,用于使清淤轮相对于集淤槽转动。
7.可选地,所述集淤槽为半圆柱形,清淤轮的轴心和集淤槽的两个半圆的圆心重合;所述多个清淤铲以清淤轮旋转轴线为轴呈旋转对称;清淤铲的外侧边与清淤轮旋转轴线的距离为第一的半径,清淤铲的内侧边与清淤轮旋转轴线的距离大于或等于集淤槽所在半圆柱的外周半径;清淤挡板相互平行且垂直于清淤铲所在面,清淤铲与清淤挡板相交形成格栅状的清淤轮。
8.可选地,集淤槽的两个半圆平面分别贴合于第一和第二,集淤槽的外曲面贴合于所述清淤铲的内侧边。
9.可选地,清淤挡板为扇形,扇形的两条弧形边的弧度分别与清淤轮旋转形成的外周曲面、集淤槽的外曲面弧度一致。
10.可选地,本技术的河流淤泥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在第一和第二圆心处分别设有通孔;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在通孔处分别与第一和第二转动连接,并分别穿过通孔与集淤槽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均为中空管状结构;第一支撑杆内部穿有水管,所述水管一端连通于集淤槽内,另一端穿过第一支撑杆连通水泵;第二支撑杆内部穿有吸淤管,所述吸淤管一端位于集淤槽底部,另一端穿过第二支撑杆与吸淤装置连通。
11.可选地,电机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撑杆上。
12.可选地,本技术的河流淤泥处理装置还包括平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与所述平台铰接;第一支撑杆铰接有伸缩杆,伸缩杆与所述平台铰接。
13.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均为l形,l形短边连接清淤机构,l形长边与所述平台铰接。
14.可选地,本技术的河流淤泥处理装置还包括车体,所述平台为车体的车斗,在平台上连接有驾驶室,在平台四角处设有车轮。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淤泥处理装置中设置了包括清淤轮和集淤槽的清淤机构,清淤轮中具有倾斜角度的清淤铲由第一带动转动,从而能够将相对粘稠的淤泥进行切割,并在清淤轮转动的同时将淤泥收集进集淤槽内。而清淤轮的若干清淤挡板还与多个清淤铲之间形成若干的孔洞,使得清淤轮形成格栅状的过滤结构,能够在清淤挡板与清淤铲的共同作用下,使得淤泥中的杂物被分离出来,从而有效的避免了杂物进入集淤槽内堵塞吸淤装置的情况发生。
16.进一步地,本技术的淤泥处理装置还通过设置中空管状的支撑杆,既与车体和平台共同构成对清淤机构的固定,又能够穿入吸淤管和水管,对集淤槽内经过切割的淤泥进行稀释和吸淤,通过上述对河流淤泥的处理,能够降低人力成本,提高河道清淤处理工作的效率,高效推进河流生态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生态治理用河流淤泥处理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清淤机构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车体,11-平台,12-驾驶室,2-清淤机构,21-第一,211-齿牙,22-第二,23-清淤轮,231-清淤铲,232-清淤挡板,24-集淤槽,3-电机,31-齿轮,41-第一支撑杆;42-第二支撑杆,43-伸缩杆,5-水管,6-吸淤管。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22.本技术提供一种生态治理用河流淤泥处理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清淤机构2和电机3,清淤机构2包括清淤轮23,以及位于清淤轮内部的集淤槽24;集淤槽24上部开口,底面向内凹陷形成容纳淤泥的容器;清淤轮23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21、第二22,以及清淤铲231;所述第一21和第二22的圆心为清淤轮23的轴心,清淤轮23与集淤槽24在轴心处转动连接;在第一21和第二22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环绕集淤槽分布的清淤铲231,相邻两个清淤铲231之间形成漏斗状结构,使清淤轮23转动时带动清淤铲231铲入淤泥并汇至集淤槽24内;相邻清淤铲231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清淤挡板232,清淤挡板232内侧边与清淤轮23旋转轴线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清淤铲231的内侧边与清淤轮23旋转轴线的距离;所述电机3固定连接有齿轮31,所述齿轮31与在第一21的盘周边缘设置的齿牙211啮合。
23.具体地,清淤铲可设为四边形,四边形的短边与两个相交,长边按相对于清淤轮轴线距离的远近分为外侧边和内侧边。清淤铲231的外侧边和内侧边相互平行并垂直于两个的面,且清淤铲231的外侧边和内侧边与清淤轮轴的距离不同,清淤铲231可围绕集淤槽24旋转,相应地,清淤铲231旋转形成的内外曲面中,内曲面不与集淤槽24相交。清淤挡板形状不限,例如可为梯形、也可为扇形等,同样也可分为外侧边和内侧边,内外侧边形成的线与清淤铲所在面相交,其中清淤挡板的内侧边不应超过多个清淤铲内侧边旋转形成的内曲面,否则清淤轮转动时清淤挡板会碰到集淤槽而卡住,无法继续旋转。
24.作为优选,所述集淤槽24为半圆柱形,清淤轮23的轴心和集淤槽24的两个半圆的圆心重合;所述多个清淤铲231以清淤轮23旋转轴线为轴呈旋转对称;清淤铲231的外侧边与清淤轮23旋转轴线的距离为第一21的半径,清淤铲231的内侧边与清淤轮23旋转轴线的距离大于或等于集淤槽24所在半圆柱的外周半径;清淤挡板232相互平行且垂直于清淤铲231所在面,清淤铲231与清淤挡板232相交形成格栅状的清淤轮23。
25.作为优选,集淤槽24的两个半圆平面分别贴合于第一21和第二22,集淤槽24的外曲面贴合于所述清淤铲231的内侧边。
26.作为优选,清淤挡板232为扇形,扇形的两条弧形边的弧度分别与清淤轮23旋转形成的外周曲面、集淤槽24的外曲面弧度一致。
27.具体地,所述扇形的两个弧形边分别为清淤挡板232的外侧边和内侧边。两条弧形边与清淤轮23外周以及集淤槽24外周弧度一致,使得外侧边所在面为清淤轮圆柱的外侧面,内侧边所在面为集淤槽24半圆柱外周侧面。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清淤轮23顺场地转动并将淤泥切割转入集淤槽24内。
28.具体地,第一21和第二22均是由钢板制成的圆盘,其中第一21边缘设有若干的齿牙211。第一21和第二22的外径相应,清淤铲231由钢板裁截而成。第一21和第二22之间固接有多个清淤铲231,多个清淤铲231等间距分布。每个清淤铲231均有相同的倾斜方向,每两个相邻的清淤铲231之间焊接固定有若干的清淤挡板232。清淤铲231与清淤挡板232相交,在本实施例中,清淤挡板232垂直于清淤铲231,清淤挡板232的宽度与清淤铲231的宽度相应。
29.集淤槽24是由钢板焊接而成的半圆柱形,集淤槽24设有顶面向下凹陷的空腔,集淤槽的边缘贴合于所述清淤铲231。集淤槽24的两侧半圆面分别贴合于第一21和第二22,集淤槽24的曲面贴合于清淤铲231的内边沿。
30.作为优选,本实施例所述集淤槽24与清淤轮23之间通过轴承连接,用于使清淤轮23相对于集淤槽24转动。
31.本装置中,具有倾斜角度的清淤铲231由第一21带动转动,从而能够将相对粘稠的淤泥进行切割,并在清淤轮23转动的同时将淤泥收集进集淤槽24内。若干清淤挡板232与多个清淤铲231之间形成若干的孔洞,在挡板232与清淤铲231的作用下使得淤泥中的杂物被分离出来,从而有效的避免了杂物进入集淤槽24内堵塞吸淤装置的情况发生。
32.作为优选,本技术实施例的淤泥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一支撑杆41和第二支撑杆42;在第一21和第二22圆心处分别设有通孔;所述第一支撑杆41和第二支撑杆42在通孔处分别与第一21和第二22转动连接,并分别穿过通孔与集淤槽24在轴心处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41和第二支撑杆42均为中空管状结构;第一支撑杆41内部穿有水管5,所述水管5一端连通于集淤槽24内,另一端穿过第一支撑杆41连通水泵;第二支撑杆42内部穿有吸淤管6,所述吸淤管6一端位于集淤槽24底部,另一端穿过第二支撑杆42与吸淤装置连通。
33.作为优选,电机3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撑杆41上。具体地,第一支撑杆41的侧面上焊接固定有支座,支座螺接有电机3,使得电机3与第一支撑杆41通过螺栓连接得以固定。
34.作为优选,本实施例的淤泥处理装置还包括平台11,第一支撑杆41和第二支撑杆42与所述平台11铰接;第一支撑杆41铰接有伸缩杆43,伸缩杆43与所述平台11铰接。
35.具体地,清淤机构通过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和平台铰接,其高度可以通过铰接结构进行调节。在装置整体行进时,清淤机构可悬空而不接触淤泥;在到达作业地点,清淤轮旋转进行淤泥处理时,清淤机构可根据具体的河道地形和作业底面来调节清淤轮的具体高低。此外,通过伸缩杆的伸缩,能够调节第一支撑杆的相对高低,进而调节清淤机构的高低。只在一侧设置伸缩杆,能够使清淤机构的左右高低不同,使装置更加灵活,清淤机构的倾斜状态能够适应实际清淤作业时,河道底面高低不平的情形,能够更充分地与淤泥接触并旋入集淤槽中。
36.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支撑杆41和第二支撑杆42均为l形,l形短边连接清淤机构2,l形长边与所述平台11铰接。
37.具体地,如图1和2所示,第一21中央设有通孔,通孔穿过有第一支撑杆41,第一21相对于第一支撑杆41转动,第一支撑杆41为中空的钢管,第一支撑杆41设为“l”形,l形短边连接集淤槽24,并垂直于第一所在平面,第一支撑杆41的一端边缘焊接固定于集淤槽24其中的一个半圆面上。第一支撑杆41内部穿有水管5,水管5的一端连通于集淤槽24内部,水管5的另一端连通有水泵;第二22中央也开设有通孔,在本实施例中称为第二通孔,第二通孔穿过有第二支撑杆42,第二22相对于第二支撑杆42转动,第二支撑杆42的结构和大小与第一支撑杆41相同。第二支撑杆42的一端边缘焊接固定于集淤槽24的另一个半圆面,第二支撑杆42的另一端铰接于平台11,第二支撑杆42与第一支撑杆41平行,第二支撑杆42内穿有吸淤管6,吸淤管6的一端连通于集淤槽24的底部,吸淤管6的另一端连通于吸淤装置。第一支撑杆41的另一端铰接于平台11的上表面,第一支撑杆41的侧面
上焊接固定有支座,支座螺接有电机3,电机3固接有齿轮31,齿轮31与第一21上的齿牙211相啮合,在第一支撑杆41靠近于平台11的铰接位置铰接有伸缩杆43,伸缩杆43为电动液压推杆,伸缩杆43的另一端铰接于平台11上表面。
38.作为优选,本实施例的淤泥处理装置还包括车体1,所述平台11为车体1的车斗,在平台11上连接有驾驶室12,在平台11四角处设有车轮。
39.使用本装置时,启动车体1的动力系统,并在驾驶室12内进行控制整体装置,开启电机3,电机3带动清淤机构2开始转动,在淤泥相对较为粘稠的情况下开启水泵,再开启吸淤装置,通过伸缩杆43来调整清淤机构2的高低,清淤轮23的清淤铲231连同清淤挡板232形成的格状孔洞,能够将淤泥进行切割,在转动带来的向心力和重力作用下,河底淤泥会在旋转至集淤槽的上方开口时从格状孔洞中被甩入或掉落而汇入至集淤槽24中,集淤槽24中的淤泥经过水的稀释后更容易通过吸淤管6被吸淤装置吸走,通过本装置对淤泥进行处理,能够轻松快速完成清淤工作。
40.本技术实施例的生态治理用河流淤泥处理装置,包括车体,所述车体包括平台和驾驶室,所述平台转动连接有清淤机构,所述清淤机构包括第一、第二、清淤铲和集淤槽,所述第一和第二之间固接有多个所述清淤铲,所述清淤铲之间固接有若干清淤挡板,所述集淤槽设于所述第一和清淤铲内部,所述第一、第二和清淤铲相对于所述集淤槽转动。本装置中,具有倾斜角度的清淤铲由第一带动转动,从而能够将相对粘稠的淤泥进行切割,并在清淤铲转动的同时将淤泥收集进集淤槽内,若干清淤挡板与多个清淤铲之间形成若干的孔洞,在清淤挡板与清淤铲的作用下使得淤泥中的杂物被分离出来,从而有效的避免了杂物进入集淤槽内而堵塞吸淤装置的情况发生。
41.以上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范例性实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不过这些说明并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在不偏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技术技术方案及其实施方式进行多种等价替换、修饰或改进,这些均落入本技术的范围内。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生态治理用河流淤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清淤机构和电机;所述清淤机构包括清淤轮,以及位于清淤轮内部的集淤槽;集淤槽上部开口,底面向内凹陷形成容纳淤泥的容器;清淤轮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第二,以及清淤铲;所述第一和第二的圆心为清淤轮的轴心,清淤轮与集淤槽在轴心处转动连接;在第一和第二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环绕集淤槽分布的清淤铲,相邻两个清淤铲之间形成漏斗状结构,使清淤轮转动时带动清淤铲铲入淤泥并汇至集淤槽内;相邻清淤铲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清淤挡板,清淤挡板内侧边与清淤轮旋转轴线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清淤铲的内侧边与清淤轮旋转轴线的距离;所述电机固定连接有齿轮,所述齿轮与在第一的盘周边缘设置的齿牙啮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治理用河流淤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淤槽与清淤轮之间通过轴承连接,用于使清淤轮相对于集淤槽转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治理用河流淤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淤槽为半圆柱形,清淤轮的轴心和集淤槽的两个半圆的圆心重合;所述多个清淤铲以清淤轮旋转轴线为轴呈旋转对称;清淤铲的外侧边与清淤轮旋转轴线的距离为第一的半径,清淤铲的内侧边与清淤轮旋转轴线的距离大于或等于集淤槽所在半圆柱的外周半径;清淤挡板相互平行且垂直于清淤铲所在面,清淤铲与清淤挡板相交形成格栅状的清淤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态治理用河流淤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集淤槽的两个半圆平面分别贴合于第一和第二,集淤槽的外曲面贴合于所述清淤铲的内侧边。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态治理用河流淤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清淤挡板为扇形,扇形的两条弧形边的弧度分别与清淤轮旋转形成的外周曲面、集淤槽的外曲面弧度一致。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治理用河流淤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在第一和第二圆心处分别设有通孔;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在通孔处分别与第一和第二转动连接,并分别穿过通孔与集淤槽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均为中空管状结构;第一支撑杆内部穿有水管,所述水管一端连通于集淤槽内,另一端穿过第一支撑杆连通水泵;第二支撑杆内部穿有吸淤管,所述吸淤管一端位于集淤槽底部,另一端穿过第二支撑杆与吸淤装置连通。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生态治理用河流淤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电机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撑杆上。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生态治理用河流淤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平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与所述平台铰接;第一支撑杆铰接有伸缩杆,伸缩杆与所述平台铰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生态治理用河流淤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均为l形,l形短边连接清淤机构,l形长边与所述平台铰接。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生态治理用河流淤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车体,所述平台为车体的车斗,在平台上连接有驾驶室,在平台四角处设有车轮。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河道生态治理领域,提供一种生态治理用河流淤泥处理装置。本装置包括第一、第二、清淤铲、清淤挡板和集淤槽形成的清淤机构,第一和第二之间固接有多个所述清淤铲,所述清淤铲之间固接有若干挡板,所述集淤槽设于所述第一和清淤铲内部,所述第一、第二和清淤铲相对于所述集淤槽转动。本装置中具有倾斜角度的清淤铲由第一带动转动,从而能够将相对粘稠的淤泥进行切割,并在清淤铲转动的同时将淤泥收集进集淤槽内,若干挡板与多个清淤铲之间形成若干的孔洞,在挡板与清淤铲的作用下使得淤泥中的杂物被分离出来,有效避免了杂物进入集淤槽内堵塞吸淤装置的情况发生。吸淤装置的情况发生。吸淤装置的情况发生。


技术研发人员:

王子轩 何东 谭东烜 李晓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15

技术公布日:

2022/11/17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0:30: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223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清淤   轮盘   淤泥   所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