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囊稳压管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主要涉及医疗领域,尤其涉及通气导管密封气囊控制领域。


背景技术:



2.高压氧舱时,若患者为气道插管患者,需对气道导管密封气囊内气体压强进行精确控制,密封气囊气体压强比环境气体压强高30cmh2o最佳。高压氧舱内气体压强最高时可达到3个大气压,氧舱内增压时需不断对密封气囊充入气体,保持通气导管的密封性,氧舱内减压时需不断对密封气囊排出气体,避免通气导管的密封气囊过度膨胀压力过高引起气道压迫损伤,甚至是气道破裂。同时,高压氧舱内不允许使用电源器械,避免引起火灾或爆炸。目前,密封气囊压强控制是由护士在增压和减压时不断手工测压并调整密封气囊内气体含量完成,氧舱增压和减压过程时间较长,长达数小时,护士工作繁忙,极为不便,还有潜在安全隐患。
3.临床急需一种不使用电源的自动调节密封气囊压强调节器,确保密封气囊压力调节的实时性,并免除护士的工作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不用电源,确保氧舱内安全;

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氧舱增压时,实时对密封气囊充气,确保通气密封性;

氧舱减压时,实时对密封气囊放气,确保气道安全;

物理方式控制密封气囊压强,不受外界环境干扰。
5.一种气囊稳压管,包括依次连接的储液仓、稳压管和储气仓,所述储气仓内设置柔质松弛的导压膜。所述导压膜将储气仓内腔隔离成与稳压管连通的液变腔及用于和通气导管密封气囊连通的气变腔。稳压管和储液仓的长度之和大于30cm。
6.进一步的,所述导压膜最大和最小极限变形对气变腔容积变化差值大于10ml,所述储气仓内腔容积大于10ml;所述储液仓储液腔内腔横截面不小于6.67cm2,该储液腔长度不小于10/s
11
(h单位为cm,s单位为cm2);且该储液腔上平面至稳压管出口长度和≥30cm。
7.进一步的,所述储气仓贯穿气变腔侧壁设置注气口。
8.进一步的,所述储气仓贯穿气变腔侧壁设置安全泄压阀口,所述泄压阀口泄压阈值为30cmh2o。
9.进一步的,所述导压膜包括横行设置在储气仓内的膜囊,所述膜囊的最大容积≥10ml。
10.进一步的,所述膜囊内横行设置囊芯杆,所述囊芯杆包括但不限于空心管。
11.进一步的,所述空心管一端与稳压管密封连通,另一端密封贯穿储气仓设置注液口,所述空心管侧壁设置若干出液口,所述膜囊包裹在空心管设置出液口段外侧,所述膜囊在设置出液口段两侧端部分别与空心管密封连接。
12.进一步的,所述导压膜包括设置在储气仓内的膜片,所述膜片边缘与液变腔和气变腔之间的储气仓内壁密封连接,使液变腔和气变腔隔离,所述膜片向环形密封连部两侧
极限变形对气变腔容积变化差值≥10ml。
13.进一步的,所述膜片纵行设置在储气仓内,贯穿储气仓的液变腔侧壁设置注液口。
14.进一步的,所述储液仓或/和稳压管设有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但不仅限于设置在储液仓或/和稳压管侧方的固定卡口、绑扎线及设置在储液仓上端的悬挂索。
1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6.1、借助管路和液态水完成气囊压强控制,不使用电源,能在高压氧产中使用;
17.2、氧舱压时,能持续缓慢对密封气囊注入气体,保证通气导管的密封性;
18.2、氧舱减压时,持续排出密封气囊的多余气体,在确保通气密封性同时,免除气道黏膜压迫损伤;
19.3、使用开始后,无论是氧舱增压或减压均无需人工介入操作。
20.4、结构简洁,成本低廉,一次性使用,避免交叉感染。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剖面示意图;
22.图2为本发明图1实施例使用状态剖面示意图;
23.图3为本发明松弛导压膜极限变形示意图;
24.图4为本发明松弛导压膜设置为膜囊的示意图;
25.图5为本发明图4一种优化方案的示意图;
26.图6为本发明松弛导压膜设置为膜片的示意图;
27.图7为本发明图6膜片极限变形示意图;
28.图8为本发明第一使用状态剖面示意图;
29.图9为本发明第二使用状态剖面示意图;
30.图10为本发明第三使用状态剖面示意图;
31.图11为本发明第四使用状态剖面示意图;
32.图12为本发明第五使用状态剖面示意图;
33.编号及名称:1、储液仓;11、储液腔一;12、储液腔二;2、稳压管;3、储气仓;31、液变腔;32、气变腔;33、安全泄压阀口;34、调气接口;35、注气口;4、导压膜;41、膜囊;42、囊芯杆;43、空心管;44、出液口;45、膜片;46、极小腔导压膜;47、极大腔导压膜;5、通气导管;51、密封气囊;52、充气接口;53、呼吸机接口;6、注液口。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了使本技术领域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使本发明的上述特征、目的以及优点更加清晰易懂,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35.首先说明,本技术中所述通气导管5包括各种类型的气管导管主体管,如单腔气管导管、双腔气管导管和气管切开通气管,等等。不同的是,在双腔支气管导管设有两个密封气囊,对应需连接两个相同或类似结构。
36.在目前医疗各种机械通气指南中,为了保证机械通气的密封性同时避免密封气囊51对气道内壁的压迫损伤,密封气囊51内的气体压强各有不同,但多为30cmh2o。
37.当气道置管患者进入高压氧舱氧疗时,由于通气导管5的密封气囊51为封闭系统,氧舱增压时,伴随氧舱气压增加,密封气囊51与气道气体压差会减小,甚至气道气体压强远远大于密封气囊51,密封气囊51体积会缩小,导致通气密封性被破坏。为了保持通气密封性,需要护士手持压力表,不断对密封气囊51充入气体,保持密封气囊51气体压强大于氧舱30cmh2o;氧舱减压时,密封气囊51体积膨胀,对气道黏膜的压迫逐渐加强,为了避免体积膨胀的密封气囊51对气道黏膜压迫损伤,需要护士手持压力表,不断对密封气囊51排出气体,保持密封气囊51气体压强大于氧舱30cmh2o。因为氧舱压强是缓慢持续变化,每隔十几分钟,护士就要对密封气囊51进行调压操作,极为繁琐。同时,为了确保高压氧舱安全性,不能使用电源,现有气泵均需电源作为动力,不能在高压氧舱使用。
38.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一种气囊稳压管,包括依次连接的储液仓1、稳压管2和储气仓3,所述储气仓3内设置柔质松弛的导压膜4。所述导压膜4将储气仓3内腔隔离成与稳压管2连通的液变腔31及用于和通气导管5密封气囊51连通的气变腔32。储液仓1为半开放腔道,上方腔道与环境气体压强相连通,储液仓1下方腔道和稳压管2内部腔道密闭连通,稳压管2内腔和液变腔31内腔密闭连通,液变腔31除用于和通气导管5密封气囊51连通的开孔以外的其它部位也为密闭腔道。所述柔质松弛的导压膜4选用医用材料,如pvc,pc,硅胶,橡胶等;所谓松弛,意思是导压膜4面积远远大于储气仓3内腔截面,当导压膜4受压时,在自身柔软的特性下,能向侧方凹凸变形,使气变腔32和液变腔31得容积发生改变,但在导压膜4完全展开达到自然舒张状态前,由于储气仓3硬质壳体内壁的限制,导压膜4的面积只会发生微小的可以忽略的弹性形变,导压膜4侧壁变形对气变腔32和液变腔31产生的弹性张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39.使用时,将储气仓3与置入患者气道内的通气导管5的密封气囊51密封连接,向密封气囊51内注入气体,使密封气囊51内气体压强达到目标压强,多为30cmh2o。此时,所述导压膜4被压迫,向液变腔31一侧凸起,气变腔32、充气管及密封气囊51内充满压强为30cmh2o的气体。需要提示的是,如图8所示,所述导压膜4设置优选靠近液变腔31一侧,当密封气囊51正压充气时,导压膜4被压迫完全折叠瘪陷覆盖在液变腔31一侧的储气仓3内壁上,导压膜4不会进入弹性扩张状态。
40.将储气仓3的位置固定,调节储液仓1的高度,使稳压管2对应液变腔31出口与储液仓1的高度大于30cm,向液变腔31内缓慢注入液态水,直至水柱高度为30cm。这就要求稳压管2和储液仓1的长度之和必须大于30cm,实际实施时若稳压管2和储液仓1的长度之和小于30cm,无法达到水柱高度30cm的要求;若稳压管2过长,则稳压管2需要不必要的弯曲才能达到上述要求。优选方案为:稳压管2选用硬度为50左右的透明pvc导管,储液仓1为透明硬质的医用材料,优选设置为pc材料的杯状仓,储液仓1上方开放,下方与稳压管2连通。并以稳压管2与储气仓3连通接口处为0点,向储液仓1方向标记长度刻度,至少标记到30cm长度刻度,稳压管2长度选择在26-28cm之间最佳;30cm的长度刻度标记在储液仓1侧壁,重点标记。
41.在注水过程中,如图9所示,在导压膜4气变腔32一侧压强为密封气囊51内气体压强,为30cmh2o;在导压膜4液变腔31一侧压强为液态水柱产生的压强,水柱高度小于30cm,稳压管2对应液变腔31出口液压也小于30cmh2o。液态水先缓慢进入稳压管2内,当稳压管2灌满后,又进入储液仓1内,直至水柱高度为30cm。
42.如图10所示,当水柱高度为30cm时,在导压膜4气变腔32一侧压强为密封气囊51内
气体压强,为30cmh2o;在导压膜4液变腔31一侧压强为液态水柱产生的压强,水柱高度为30cm,稳压管2对应液变腔31出口液压也为30cmh2o,在导压膜4气变腔32一侧气体压强和液变腔31一侧液体压强达到平衡状态。
43.如图11所示,当高压氧舱增压时,环境气体压强缓慢变大,环境气体压强通过储气仓3内液态水液面传导到水柱,最后传导到稳压管2对应液变腔31出口处。此时,导压膜4气变腔32一侧气体压强和液变腔31一侧液体压强的平衡状态被破坏,液变腔31一侧液体压强增大,大于气变腔32一侧气体压强,增大范围为高压氧舱增压压强。在压差作用下,储液仓1内的液态水进入稳压管2,稳压管2内液态水进入液变腔31,松弛的导压膜4向气变腔32一侧非弹性形变,使气变腔32一侧体积缩小,气体压强增加,再次达到平衡状态;如此反复,直至高压氧舱增压结束。此处需要提示的是,所述气变腔32一侧的储气仓3内腔应足够大,储存的气体被压缩后能满足高压氧舱增压最大限度时的体积需求;同时,松弛的导压膜4面积也应足够大,高压氧舱增压时,气变腔32一侧气体被压缩体积减小时,松弛的导压膜4非弹性形变产生的容积变化足以补充气变腔32一侧气体体积减小的容积。
44.如图12所示,当高压氧舱增压结束,一般最大压强为3倍大气压,此时,松弛的导压膜4达到应用时向气变腔32凸起的极限状态。若要保证气变腔32内气体压强比外界高30cmh2o,需要导压膜4任然处于松弛状态,或刚刚达到自然舒张的极限状态,自身弹性形变很微小,可以忽略不计。图8时为使用时气变腔32内气体压强最小状态,为气变腔32的容积最大状态;图12时为气变腔32内气体压强最大状态,为气变腔32的容积最小状态。
45.高压氧舱减压时,伴随环境气体压强下降,密封气囊51内的气体压强需同步降低,否则,密封气囊51内气体压强会远远大于气道内黏膜压强,会导致严重损伤。减压时,密封气囊51气体压强超过环境压强差值大于30cmh2o时,气变腔32的气体压强与环境气体压强差值加大,超过30cmh2o,此时,气变腔32的气体压强大于液变腔31液体压强,在松弛的导压膜4气液两侧压强平衡破坏,气变腔32气体体积增大,推动松弛的导压膜4向液变腔31一侧非弹性形变,使液变腔31液体经稳压管2进入储液仓1内,使储液仓1内液平面升高,使图12的使用状态逆向转变为图11状态。随着高压氧舱压力降低,最终恢复到一个大气压,减压结束,此时,液变腔31液体经稳压管2进入储液仓1内达到极限,使图11的状态逆转为图10状态。此时,密封气囊51气体压强恢复为30cmh2o,同时,水柱高度恢复为30cm,松弛的导压膜4气液两侧的压强均为30cmh2o,再次达到平衡状态。高压氧舱结束,病人可以转出高压氧舱,若有必要,可以从通气导管5的充气口撤出本发明,在通气导管5充气管充气口压力阀作用下,密封气囊51内气体不会溢出,保持在30cmh2o。
46.为了达到导压膜4变形不对两侧气体压强产生影响,需要导压膜4足够松弛,松弛的导压膜4最大和最小极限变形对气变腔32容积变化差值v大于气变腔32的容积最大状态和最小容积状态的差值。
47.具体阐述如下:
48.假设高压氧舱增压前,如图8,密封气囊51容积为v
51max
,气变腔32容积为v
32max
,环境气压为一个大气压,为1034cmh2o,密封气囊51内气体压强为最小值,为1064cmh2o;当高压氧舱增压达到极限时,密封气囊51容积为v
51min
,气变腔32容积为v
32min
,环境压强为三个大气压,为3102cmh2o,密封气囊51内气体压强为最大值,为3132cmh2o。根据波意耳定律,p
ava
=p
bvb
,则:
49.(v
51max
+v
32max
)
×
1064=(v
51min
+v
32min
)
×
3132;

(压强单位为cmh2o)
50.实际使用时,密封气囊51弹性较差,处于非弹性形变状态下,而且在正常使用最大型号的气管导管(多为8
#
),保持密封气囊51的压强比外界环境高30cmh2o,需要向密封气囊51内注入气量为5ml,这与外界环境无关,仅仅与密封气囊51内外压差30cmh2o相关,也就是说:高压氧舱增压前后若持续保持密封气囊51的气体压强比外界环境高30cmh2o,密封气囊51均在气道内保持饱胀状态,增压时密封气囊51体积增加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伴随的是对气道内壁的压迫加大,即v
51max
与v
51min
几乎是一致的,均为5ml。代入等式

中,即为:
51.(5+v
32max
)
×
1064=(5+v
32min
)
×
3132;

(容积单位为ml,压强单位为cmh2o)若导压膜4面积足够大,足够松弛,如图8所示,灌入液态水前导压膜4被压瘪在储气仓3临近液变腔31一侧侧壁,液变腔31体积为0,则气变腔32v
32max
即为储气仓3容积v3;如图12所示,高压氧舱增压到极限三个大气压时,液态水进入液变腔31,将导压膜4被压瘪在储气仓3一侧侧壁,液变腔31体积为储气仓3容积v3,则气变腔32v
32min
即为0,代入等式

中,则为:
52.(5+v3)
×
1064=5
×
3132;推导出:v3=9.72ml;
53.为了确保上述应用效果,我们将储气仓3制作为容积为大于10ml腔道,可以满足较小型号通气导管5对密封气囊51充气要求(较小型号的通气导管5密封气囊51容积更小,对应对储气仓3容积需求会更小)。为了确保导压膜4在增压前紧贴液变腔31一侧侧壁,增压后紧贴储气仓3一侧侧壁,则需要保证导压膜4面积足够大,足够松弛,也就是说所述松弛的导压膜4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面积需足够大,若采用膜囊41,所述膜囊41的最大容积必须满足不小于10ml;若采用膜片45,膜片45向两侧极限变形时对气变腔32容积变化差值也必须满足不小于10ml。即所述松弛的导压膜4最大和最小极限变形对气变腔32容积变化差值大于10ml。同理,为了满足使用需求,也要求所述松弛的导压膜4最大和最小极限变形对气变腔32容积变化差值≥储气仓3容积≥10ml。如图3和图7所示,即虚线内范围为松弛的导压膜4最大和最小极限变形对气变腔32容积变化差值v,即极小腔导压膜46和极大腔导压膜47包绕体积范围。
54.实际上,如图11和图12所示,当高压氧仓增压时,伴随着储液仓1内液态水通过稳压管2进入液变腔31内,液态水柱的高度会有所下降,临床对密封气囊51充气压强的要求为误差不大于5%,也就要求水柱30cm高度下降后不超过1.5cm。从上述文案中我们得知,由储液仓1内液态水通过稳压管2进入液变腔31内(即液变腔31)液态体积为10ml即可满足需求,取其容积为10ml。为了确保储液仓1内液态水通过稳压管2进入液变腔31内10ml后,水柱30cm高度下降不超过1.5cm,需要储液仓1内液面下降不超过1.5cm,要求储液仓1至少有一段长度为1.5cm的储液腔11横截面为s
11
,则要求:
55.s
11
×
1.5cm≥10ml;即s
11
≥6.67cm2。
56.即:所述储液仓1至少有一段储液腔11内腔横截面s
11
等于6.67cm2,该储液腔11长度h≥1.5cm;
57.当然,若储液腔11内腔横截面s
11
≥6.67cm2;该储液腔11内腔横截面s
11
越大,对其长度h要求越短;具体的,s
11
×
h≥10ml,推导出h≥10/s
11
(h单位为cm,s
11
单位为cm2)。
58.当然,且该储液腔11上平面至稳压管2出口长度和必须≥30cm,在使用时,将该段储液腔11上平面高度调节到距离稳压管2出口高度差为30cm,即可满足使用需求,水柱高度下降对密封气囊51气体压强的影响也在临床可接受的误差范围。该储液腔11内腔横截面s
11
越大,高压氧舱内压强变化时水柱的高度变化越小,密封气囊51的压强误差越小,密封气囊51的压强最大误差发生在水柱高度下降到最低水平的时刻,此时密封气囊51内气体压强达到峰值,约为三个大气压,即为:10/s
11
(h单位为cm,s
11
单位为cm2)。
59.为了便于使用,如图8-12所示,所述储气仓3贯穿气变腔32侧壁设置注气口35。其意义在于,当患者进入高压氧舱时,将气变腔32连通通气导管5的密封气囊51后,密封气囊51的气体会在气变腔32稀释下下降,便于通过注气口35对气变腔32及密封气囊51加注气体,使气变腔32及密封气囊51内气体达到图8的使用状态,使气变腔32及密封气囊51内气体压强均达到高于外界环境30cmh2o的状态。所述注气口35优选单向阀接口,可选用临床最常用的压力阀充气接口,避免充气完成后拔出注射器或充气装置时气体泄漏。
60.正常充气时若要精准,需要使用气体压力表测压,即使使用气体压力表测压,充气过程也比较繁琐,为了简化充气操作,并为了提高使用安全性,如图8-11所示,配合注气口35在所述储气仓3贯穿气变腔32侧壁设置安全泄压阀口33,所述泄压阀口33泄压阈值为30cmh2o。对气变腔32及密封气囊51加注气体时,无需使用气体压力测试表,向气变腔32及密封气囊51加注富余气量后,在泄压阀口33泄压阈值30cmh2o泄压作用下,富余的气量会经泄压阀口33排出,从而在不使用气体测压计时保证充气压强的准确性。同时,在高压氧舱减压时,若稳压管路发生压折堵塞时,泄压阀口33能确保密封气囊51内气体压强不会过高,仅以30cmh2o为上限,确保使用安全。
61.进一步的,如图4和图5所示,为了防止导压膜4折叠后不能正确舒张,所述导压膜4包括横行设置在储气仓3内的膜囊41。采用膜囊41的方案,可以确保膜囊41自由的折叠或舒张,避免由于自身摩擦力对其非弹性形变造成阻碍。
62.更进一步的,为了保证膜囊41的瘪陷和舒张正确工作,所述膜囊41内横行设置囊芯杆45,囊芯杆45的设置可以避免膜囊41无序折叠。所述囊芯杆42包括但不限于空心管43。如图4所示,所述囊芯杆42为实芯横杆,如图5所示,所述囊芯杆42为空心管43。
63.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所述空心管43一端与稳压管2密封连通,所述空心管43侧壁设置若干出液口44,所述膜囊41包裹在空心管43设置出液口44段外侧,所述膜囊41在设置出液口44段两侧端部分别与空心管43密封连接。储液仓1内液体经稳压管2并通过空心管43侧壁设置若干出液口44进出膜囊41。为了便于对储液仓1内液体经稳压管2注入液态水,所述空心管43另一端密封贯穿储气仓3设置注液口6。注液口6可选用单向阀口,优选鲁氏接口的单向阀口,与注射器接口匹配。
64.当然,如图1-3、图6-12所示,所述松弛的导压膜4包括设置在储气仓3内的膜片45,所述膜片45边缘与液变腔31和气变腔32之间的储气仓3内壁密封连接,使液变腔31和气变腔32隔离。所述膜片45向环形密封连部两侧极限变形对气变腔32容积变化差值≥10ml,方能满足临床使用需求。图1-3中,导压膜4为横行设置的膜片45,图6-12的导压膜4为纵行设置的膜片45。
65.如图6-12所示,所述膜片45纵行设置在储气仓3内,贯穿储气仓3的液变腔31侧壁设置注液口6。注液口6可选用单向阀口,优选鲁氏接口的单向阀口,与注射器接口匹配。便于对储液仓1内液体经稳压管2注入液态水。
66.进一步的,所述储液仓1或/和稳压管2设有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但不仅限于设置在储液仓1或/和稳压管2侧方的固定卡口、绑扎线及设置在储液仓1上端的悬挂索。
用于将调节储液仓1和稳压管2开口的高度差,并加以固定,为常规结构,图略。
67.需要提示的是,图1、2所示,本发明用于气变腔32可以贯穿储气仓3侧壁设置调气接口34用于和通气导管5密封气囊51连通;或与通气导管5密封气囊51的充气导管议题设置,整体作为产品使用。
68.总之,本发明结构简单,利用液态水柱的液体压强通过导压膜4的巧妙设置对密封气囊51内气体压强进行调节,利用储液仓1较大的横截面减少液态水进入液变腔51内水柱高度,保证密封气囊51内气体压强误差变化始终在临床可接受的5%范围以内,安全可靠,成本低廉,可以一次性使用,确保高压氧舱内插管患者氧疗安全。

技术特征:


1.一种气囊稳压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储液仓(1)、稳压管(2)和储气仓(3),所述储气仓(3)内设置柔质松弛的导压膜(4);所述导压膜(4)将储气仓(3)内腔隔离成与稳压管(2)连通的液变腔(31)及用于和通气导管(5)密封气囊(51)连通的气变腔(32);稳压管(2)和储液仓(1)的长度之和大于30c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稳压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压膜(4)最大和最小极限变形对气变腔(32)容积变化差值大于10ml,所述储气仓(3)内腔容积大于10ml;所述储液仓(1)储液腔(11)内腔横截面不小于6.67cm2,该储液腔(11)长度不小于10/s
11
(h单位为cm,s单位为cm2);且该储液腔(11)上平面至稳压管(2)出口长度和≥30c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稳压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气仓(3)贯穿气变腔(32)侧壁设置注气口(3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稳压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气仓(3)贯穿气变腔(32)侧壁设置安全泄压阀口(33),所述泄压阀口(33)泄压阈值为30cmh2o。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稳压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压膜(4)包括横行设置在储气仓(3)内的膜囊(41),所述膜囊(41)的最大容积≥10ml。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囊稳压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膜囊(41)内横行设置囊芯杆(42),所述囊芯杆(42)包括但不限于空心管(43)。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囊稳压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管(43)一端与稳压管(2)密封连通,另一端密封贯穿储气仓(3)设置注液口(6),所述空心管(43)侧壁设置若干出液口(44),所述膜囊(41)包裹在空心管(43)设置出液口(44)段外侧,所述膜囊(41)在设置出液口(44)段两侧端部分别与空心管(43)密封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稳压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压膜(4)包括设置在储气仓(3)内的膜片(45),所述膜片(45)边缘与液变腔(31)和气变腔(32)之间的储气仓(3)内壁密封连接,使液变腔(31)和气变腔(32)隔离,所述膜片(45)向环形密封连部两侧极限变形对气变腔(32)容积变化差值≥10ml。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囊稳压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膜片(45)纵行设置在储气仓(3)内,贯穿储气仓(3)的液变腔(31)侧壁设置注液口(6)。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稳压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仓(1)或/和稳压管(2)设有固定机构(7),所述固定机构(7)包括但不仅限于设置在储液仓(1)或/和稳压管(2)侧方的固定卡口(71)、绑扎线(72)及设置在储液仓(1)上端的悬挂索(73)。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囊稳压管,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包括依次储液仓、稳压管和储气仓,储气仓内设松弛导压膜将储气仓隔离成液变腔及气变腔;高压氧时,气变腔连接密封气囊充气口,向储液仓、稳压管及液变腔内注入适量水;氧舱增压时储液仓内水进入液变腔挤压气变腔内气体进入密封气囊;氧舱减压时液变腔内水进入储液仓使密封气囊内气体进入气变腔,始终保持密封气囊与外界气体压强差值,保持通气密封性,减少气道黏膜压迫伤害。减少气道黏膜压迫伤害。减少气道黏膜压迫伤害。


技术研发人员:

曹晓东 张家明 高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无锡市人民医院

技术研发日:

2022.09.09

技术公布日:

2022/11/25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1:19: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222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气囊   压强   所述   气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