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教案

生产工具从广义上来说,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作用于劳动对象的人工制造物。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指示器,马克思讲过:“劳动手段是人类劳动发展的分度尺,机械性的劳动手段,它们的总和称为生产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那么生产工具又是最为主要的劳动手段,因此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成为我们判断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生产工具是一种文化载体和文化现象,是整个古代文明的重要内涵。我们知道生产工具是人工制造物,它们既然是人工制造物,在它们身上就包含着人类的智慧、人类的技术,成为人类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生产工具的制作、使用、废弃等等,也同样凝聚着人们的一种思想观念,都被打上了人类精神文化的烙印。
知识梳理(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1.耕作工具
蒸汽消音器
(1)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
(2)方法:从打击制作到磨制再到冶炼。
(3)品类:旧石器时代的木、石器;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出现小件青铜器;小亚细亚地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战国时期,铁制农具逐渐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鞋帮
2.灌溉工具
(1)原始社会:用陶器灌溉;在古埃及和中国,已经懂得利用杠杆原理灌溉。
(2)封建社会:东汉末期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了革新,其主要用人力;唐代出现筒车,主要利用水力。
3.畜牧业工具设施:古人用圈厩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
知识梳理(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1.纺织业
(1)原始社会:约3万年前,中国的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就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
(2)封建社会:汉朝的画像石中出现了人们使用纺车纺纱的场景,构造复杂的提花机已经出现;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3)古代西方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2.陶瓷业
(1)新石器时代晚期,许多地区采用坯车制坯。
(2)南朝时,工匠已经懂得把坯件放进匣钵中。
(3)唐宋时期,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烧制好的黏土块——支钉。
3.金属冶炼
(1)低温锻打:工具主要有土炉、锤、锉等,适合制作小型金属器具。
(2)高温铸造:工具主要有熔化工具坩埚、成型工具范等,适合制作大型金属器具。
知识梳理(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1.从集体劳作到农业家庭式劳作
(1)条件:铁犁牛耕的使用和私有制出现。
(2)表现:战国时期,中国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古希腊罗马,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2.农业庄园式劳作
(1)西方国家:奴隶社会的古罗马长期存在奴隶制庄园,其特点就是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在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2)古代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带有庄园式劳作的彩。
3.手工业生产
(1)形式:手工业家庭和民营和官营手工业作坊。
(2)特点:技术上具有封闭性,基本上是世代传承或师徒传授;身份上具有固定性,由统治者登记造册。
主题一生产力的变革——古代劳动工具演变
[析史料实证]
材料一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本时期的农具,无论是质料、形制、品类和使用动力等方面都发生了具有革命意义的重大突破,堪称中国传统农具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摘编自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探究]结合所学知识,对“堪称中国传统农具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一结论进行阐释。
[提示]阐释:从质料上说,铁器逐渐取代木器、石器,铁制农具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从形制上说,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铁犁——直辕犁;从品类上说,这一时期在翻地、播种、灌溉、收割等方面的农具更加多样,如翻车、耧车等,技术更为先进,如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灌钢法制作的农具;从动力上说,畜力开始广泛运用,铁犁牛耕成为最常见的耕作方式。
材料二在中国古代,铁农具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它的产生标志着石器时代的终结。铁农具的出现为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推动了中国农业生产模式的重大变化,为封建帝国的发展和强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总之,铁农具伴随着人类社会从远古走来,直到现在,铁农具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摘编自《西方农业起源理论评述》[探究]根据材料二,概括铁农具出现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及由此折射出的阶段特征。
[提示]重大影响:从石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为灌溉工程兴修提供技术和物质基础;推动农业从粗放农业向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转化;给封建政权长治久安提供了支撑;对后世影响深远。
阶段特征: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阶段。
[明历史解释]
中国传统农具的特点及其原因
(1)广泛利用木、石等材料,尽量节省金属材料。如筒车、水车、耧车等,有时甚至连铁钉都不用,而是采取卯榫结构,因此造价低廉,便于就地取材、就地制造,因而也就更能适应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的制造和使用农具,这是特别适合于小农经济的经济条件的。
(2)结构简单轻巧,合乎力学原理,能够经济利用动力。一般不要求高速运转,消耗在移动或者转动农具本身的动力较少。这些特点非常适合以人畜为动力的中国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技术要求。从
合理利用能源的角度来说,它比西方现代农业机械的效率要高。
自动飞镖发射器防身(3)通用性广,适用性强。同样的一件锄头,可以用来翻地、开沟、起垄;同样的一件镰刀,可以收割各种作物。由于通用性广,一个地区的农具种类虽然不多,却可以完成各种农作物的多种作用,可谓是“一器多用,简而不陋”。这样的农具经济实用,农民乐意采用。
[练经典小题]
1.“从西汉中期耦犁推广以来,我们看到农业工具不是继续向大型、高效方向发展,而是逐步被改造得更加……轻便灵巧。”材料中农业工具的发展特点()
A.有利于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
B.适应了小农经济的生产需要
C.满足了自给自足的生产要求
D.推动了农业生产经营社会化
解析:选B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农业工具从笨重到灵巧,适应了小农经济生产人力少、规模小的特征,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小农业生产,并未涉及家庭手工业的内容;C 项错误,这种发展特点主要与小农经济生产规模较小的特征有关,与自给自足无关;D项错误,这种发展特点适应了小农经济个体生产的需要,不利于农业生产经营社会化。
2.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动力经历了由人力到畜力、再到利用自然力的过程。下列农业生产工具最能体现与农业生产动力发展过程相一致的是()
花生油①牛耕②翻车③筒车④水排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解析:选C结合所学可知,牛耕体现了农业生产动力由人力向畜力的发展,①符合题意;翻车仍然是使用人力的灌溉工具,②不符合题意;筒车是采用水力的农业灌溉工具,③符合题意;水排是东汉时期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装置,与农业生产无关,④不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主题二“田园风光”——古代劳作方式的演变
[析史料实证]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运用,土地私有制产生,由此形成了新兴地主阶级,土地国有与私有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又从政治上寻求私人对土地的永久占有权,商鞅变法即从法律上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权。为了巩固统治,统治者又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通过建立户籍、土地等制度,使农民与土地天然地联系得更加紧密和牢固。这些因素为小农经济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外部条件。
——摘编自朱筱新《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探究]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并分析其实质。
[提示]原因:铁犁牛耕的使用;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变法运动的推动;统治阶级的“重农抑商”政策等。
实质: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劳动方式)的变革。
材料二小农经济意味着农民家庭承担了基本经济单位的职能——自主进行经济决策、配置经济
取卵针资源、利用家庭劳动力开展生产,占有租税负担之外的劳动成果,其成员共同开展消费。由于家庭集生产与消费功能于一体,为维持生存或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农民有时会在既定的生产条件下尽量开发自身劳动力资源,用辛苦的劳动投入实现较高的总产出;小农家庭有时还兼容了社会分工,如基于性别的分工等。
——摘编自仲亚东《小农经济问题研究的学术回顾与反思》[探究]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其意义。
[提示]特点:具有较高的自主性;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
意义: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和繁荣,为封建政权的巩固奠定经济基础。
[明历史解释]
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
2
(1)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铁制农具、牛耕的普及。
②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③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农生产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
[练经典小题]
1.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舂米》拓本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工商食官下的手工业劳作
B.地主田庄里的集体协作劳动
C.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场景
解析:选B据材料汉代画像砖中的《舂米》拓本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地主田庄里的集体协作劳动的情景,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工商食官,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多人劳动,不
是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故C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精耕细作,故D项排除。
2.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下图是“一个庄园的图解”。据此可知西欧当时的庄园()
A.经营规模普遍较小B.具有自然经济特征
C.生产内容较为单一D.宗族彩非常浓厚
解析:选B图中有林地、牧场、耕地、磨坊等,可知庄园农业、手工业都有发展,且自成体系,可得出具有自然经济特征,故B项正确;图片显示西欧庄园的经营规模比较大,A项错误;图片中林地、牧场、耕地、磨坊等可知生产并不是单一化,C项错误;图片中不能体现出西欧庄园宗族彩非常浓厚,D项错误。跳线帽
一、商周时期“青铜”农具的使用
材料一青铜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是夏商周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青铜用于农具制造开始了一个新时代。但用青铜制造农具,在这个时代毕竟只是一个开端,受各种条件的制约,青铜农具的数量和质量远远没有达到左右农业发展的程度,再加上青铜本身的弱点和局限性,所以青铜农具更多表现为象征性的意义。
材料二持“夏商周时代大量使用青铜农具”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商周是青铜时代的全盛时期,高度发展的青铜文化只有有了充足的农具,使农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才能谈得上高级礼器、兵器的制造,
高度发达的青铜技术不用于农具制造是不可理解的。根据考古资料分析,在当时的统治者看来,制造青铜农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比制造礼器和兵器有过之而无不及。
材料三持“夏商周时代没有大量使用青铜农具”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都是稀有金属。青铜基本被奴隶贵族占有,绝大多数生产者被排除在青铜财富之外,所以这个青铜产量相对并不高的社会里,大量使用青铜农具是不可能实现的。青铜首先被用于制造兵器和礼器。而且考古发现青铜农具也不多。
二、中国古代铁农具的推广应用
材料一汉代是中国铁制农具飞速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从全国各地的考古发现可知,无论是材料、动力,还是种类、结构等方面,汉代的铁农具都有突破性发展,对汉代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两汉时期,铁农具的核心地带在统治中心即中原地区。而汉代铁农具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其应用区域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中原的铁农具及铸造技术向边远地区迅速推广,加速了边远地区农业生产铁农具化的过程。
——摘编自董守贤《汉代铁制农具研究》材料二铁农具在汉代迅速发展的原因可归纳为四个方面:物质因素,铁在自然界储量丰富,与其他材质相比较为易得且更为耐磨,特别是用钢制作的农具有较强韧性。技术因素,青铜冶铸技术为铁农具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铁农具本身的冶铸技术的不断发展
与创新。经济因素,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要求生产效率更高、种类更齐全的农具。政治因素,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盐铁官营和平准均输的政策,进一步使铁农具迅速发展。
——摘编自董守贤《汉代铁制农具研究》材料三我国铁农具发生过三次重大变革。第一次改革在战国秦汉之际。由于生铁冶炼技术的发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3:23: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2189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农具   生产   农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