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污水处理设备设计规范

小型污水处理设备设计规范
一、说明
为规范我公司的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备的设计,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规范与标准,制定本公司的小型污水处理设备设计规范。
本规范适合应用于2000m-3/d以下的生活污水处理。
参考的主要规范与标准如下: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版)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13-86,1997版)
《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GB/T50331-2002)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五册:城市排水
《给水排水快速设计手册》第二册:排水工程
二污水量的计算
2.1 以用水量的85-90%计。
2.2 参考用水量(以人或床位计算)
2.2.1 住宅小区水量南方地区以250-350L/Cap.d计,北方地区以200-300L/Cap.d
计。
2.2.2 医院污水量计算,特大医院按800-1000L/床.d计,中小医院按600-800L/
床.d计。
2.3 参考用水量(以面积计算)
2.3.1 高档住宅小区以1-1.2m3/100m2.d计,普通住宅以0.8-1m3/100m2.d计。
2.3.2 宾馆以2-3m3/100m2.d计。
2.3.3 写字楼以0.6-1.2m3/100m2.d计。
2.3.4 其他类型建筑物可参考上述建筑物标准进行计算。
2.4 时处理量宜按每日16-20小时计算时处理量。
三、污水水质确定
3.1 污水的设计水质,无确定资料时,一般应按下列要求采用:五日生化需氧
量应按每人每日20-35g计算;悬浮固体量应按每人每日35-50g计算。
3.2 污水水质可参考下表确定:
水质指标单位BOD5 COD Cr SS NH3-N
南方地区mg/L 150-200 250-350 200-250 25-35
北方地区mg/L 200-250 350-450 250-350 30-40
国家一级标准mg/L 20 60 70 15
注:部分地方标准可能严于国家排放标准。
四、处理工艺
4.1 处理工艺的选用
4.1.1 时处理量不大于7.5m3/h(含7.5m3/h)应采取如下处理工艺:
风机
水泵↓
污水→→消毒池→排放
4.1.2 时处理量大于7.5m3/h时,首选采用外置沉淀池,如无条件时,则选用沉
淀过滤池,一般采取如下处理工艺:
风机
水泵↓
污水→→消毒池→排放注:上述工艺中采用沉淀池或沉淀过滤池。
4.1.3 日处理量超过1000m3/d时,原则上选用双线制进行处理。
五、工艺说明
5.1 格栅
5.1.1 由于设备运行管理方面的原因,一般不建议选用格栅。
5.1.2 如按用户要求设置格栅,可采用手动清污格栅,栅隙不宜小于30mm。5.2 沉砂沉淀池
5.2.1 沉砂沉淀池水力停留时间一般为1.5小时。
5.2.2 沉砂沉淀池的分格,一般小处理量(≤5m3/h)不得少于2格,处理量大于
7.5m3/h一般采用3格。
5.2.3 沉砂沉淀池分格间的过流孔采用H型管,管内流速按平均时处理量时不
宜大于0.2m/s。H型管的管径不得小于200mm,大型号的沉砂沉淀池可采用多根H型管。具体设置参见附图1。
5.2.4 沉砂沉淀池的人孔一般宜按每格1个设置,同时必须设置爬梯。
5.3 调节池
5.3.1 调节池一般水力停留时间以4-12h设计,如无特殊要求建议选取6小时。
5.3.2 调节池预曝气量选取0.6-0.9m3气/m3.h池容。(可不设置预曝气)
5.3.3 调节池有效水深一般不宜大于3.5m。
5.3.4 调节池有效容积大于100m3时,人孔不得少于2个;人孔规格分为500mm
×600mm(内净尺寸)、600mm×1000mm(内净尺寸)(用于安装水泵)两种。油纸电容式套管
5.3.5 调节池必须设置爬梯。
5.3.6 调节池必须设置泵坑,泵坑深度不宜小于500mm,尺寸尽可能设置大一
点。
5.3.7 如有可能,调节池必须设置超越排放管,以便设备维护时污水能正常排放。
5.4 潜水排污泵
5.4.1 调节池内设置潜水排污泵,选用型号必须进行流量与扬程的复核。
bim施工模拟5.4.2 潜水排污泵一般设置两台,单独出水,两台水泵轮替工作。
5.4.3 潜水排污泵出水管上不得设置阀门进行限流。
5.4.4 潜水排污泵出口管路上需设置回流装置进行流量调节,回流管一般小于出
水管1-2级,并设置阀门控制。阀门不得选用蝶阀,宜选用闸阀或球阀。
5.4.5 潜水排污泵的安装方式一般不推荐采用耦合安装方式。
5.4.6 潜水排污泵运行由液位控制,液位设置三个:即警戒液位、起动液位、停
抗太阳机液位,其中起动液位宜设置于有效的水深的1/2处。
5.5 生物处理
5.5.1 生物处理采用填料法,填料一般选用流化床填料。
5.5.2 生物处理水力停留时间一般设计为4小时。
5.5.3 生物处理装置填料充填率宜按20%计。
5.5.4 生物处理分级不得少于2级,分级可按60%、40%分配,处理量大于15m3/h
温玉理疗床
时,建议采用3级,分级可按50%、25%、25%分配。
5.5.5 空气流量的分配分2级时按70%、30%分配,3级时按60%、20%、20%
分配。
5.5.6 生物处理的气水比建议选用12:1。
5.5.7 供气装置一般选用PGB管式微孔曝气器,设计通气量建议选用12m3/个.h。
5.5.8 生物处理暂不考虑除磷,如有需要,必须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5.5.9 生物处理池单级长度不宜大于6m,如果大于6m,宜采用两端进水,中间
出水进行控制。
5.5.10 为防止进水虹吸回灌,进水管宜设置上端进水,具体参见附图2。
5.5.11 填料水力分离装置的设计下向流速处理量≤10m3/h时,建议选取不大于
50m/h,处理量≥10m3/h时,建议选取不大于80m/h,高度为1200mm,上部设置稳流板,板间距60mm左右,高度200mm。
5.5.12 为保证填料的流化,曝气管安装位置距中心轴300-400mm,并离底
300mm。
5.5.13 生物处理池的进出水宜采取上进下出的方式。
5.5.14 如果源污水为餐饮废水或洗衣水较多时,首先必须考虑预处理,其次在
生物处理池中考虑设置采用回流冲洗进行消泡。
5.6 沉淀池
5.6.1 生物处理后的泥水分离优先选用沉淀池。
5.6.2 沉淀池设计表面负荷不得大于1m3/m2.h,泥斗倾角圆斗不宜小于55度,
方斗不宜小于60度。
5.6.3 时处理量不大于7.5m3/h(含7.5m3/h)时,沉淀池内置;时处理量大于7.5m3/h
时,沉淀池外置。
5.6.4 沉淀池出水堰宜设置挡渣板。
5.6.5 外置沉淀池设置形式优先选用多斗式,其次宜采用刮泥机。
5.6.6 沉淀池排泥采用气提排泥,每斗单独设置排泥系统,排泥系统(空气泵)见
附图3。
5.6.7 处理量15m3/h以上的沉淀池的有效水深不得少于2.5m。
5.6.8 沉淀池出水堰负荷不宜大于1.7L/(s.m)。
5.7 沉淀过滤池
5.7.1 在设置沉淀池有困难时,生物处理后的泥水分离可采用沉淀过滤池。5.7.2 沉淀过滤池一般为工厂预制设备。
5.7.3 沉淀过滤池滤料采用泡沫滤珠,粒径3mm左右。
5.7.4 沉淀过滤池过滤速度一般设计选取2m/h。
图像采集系统5.7.5 沉淀过滤池滤床深度一般为1.2m。
5.7.6 沉淀过滤池滤出水收集采用排水帽,排水设计通量宜按正常处理量的4
倍设计。
5.7.7 沉淀过滤池宜设置搅拌装置,具体设置见附图4。
无叶片风扇
5.7.8 沉淀过滤池总高度不宜小于4m。
5.8 风机
5.8.1 设计采用风机必须采用同一类型,一般选取回转式风机。
5.8.2 风机设置一般采用2台,1用1备或2用1备。
5.8.3 风机类型的确定如下: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5:29: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2102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设置   采用   设计   沉淀池   选用   处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