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飞跃

第一讲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
1.教学目的:中国特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也可以称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以来经历了三次历史性飞跃,每一次飞跃都伴随着理论的升华。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中国特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3.学时数:3学时
4.教学方法:讲授
5.教学内容: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飞跃
复合柴油19世纪40年代以来,科学社会主义经历了三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形成
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二次是社会主义从理想发展为现实,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
1.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
作为人类解放的一种思想、一种运动和一种社会制度设计,社会主义以资本主义对立物的身份出现,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空想社会主义是它的最初形态。从16世纪产生到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空想社会主义发轫于资本主义简单协作最初发展阶段的16-17世纪。莫尔、闵采尔和康帕内拉是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17—18世纪,是资本主义手工业大发展时期,以摩莱里和马布利为代表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将闪烁着微光的共产主义思想发展为“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
进入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到19世纪前半叶,英、法两国已基本完成机器大工业代替手工业的社会变革过程,西欧其他国家的工业化也纷纷继之而起。在这一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显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日趋激烈。与此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也发展到了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最重要的阶段。
以三大空想家的理论为最高成就的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对未来社会提出了天才的预测和积极的结论,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
首先,三大空想家的社会历史观中包含了趋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为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思想材料。
其次,三大空想家尖锐而深刻的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他们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农药渗透剂再次,三大空想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他们主张未来社会是建立在机器大生产的基础之上。
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就其批判的深刻程度而言,他们远远超过了自莫尔以来所有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把他们的学说称为“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①。他们以大工业为基础来构建未来的理想制度,对未来社会的若干重大原则作了较之先辈们更有价值的猜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材料。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不懂得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看不到广大人民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版,第30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不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他们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因而也没有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其结果只能陷于空想。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明朗化和激化,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
无产阶级政治上的成熟以及工人运动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政治条件。
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文化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材料。
在完成了由唯心主义者到唯物主义者、由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吸收了近代欧洲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了扬弃,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建立在严密的科学论述的基础之上,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从而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
总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不了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性,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途径的根本缺陷,把社会主义建立在严密的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①它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形成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研究的最高成就。作为马克思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就有了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只是社会主义由空想转为科学的开端。科学社会主义体系的建立还有一个漫长的时期,为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倾注了毕生的精力,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艰巨工作:即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致力于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发展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不断总结革命运动的经验,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在马克、恩格斯的努力中全方位展开。
2.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
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的时代,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的发展,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的理论,成功地领导了俄国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变为现实社会制度,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自动化测试脚本
虽然马克思晚年提出了不发达国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过渡到高级形式的社会的思想,但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坚持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爆发才能取得胜利的观点。“共同胜利”是他们对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总体的、核心的设想。
列宁在深入研究和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不发达国家首先胜利的理论。
led节能灯制作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它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飞跃,即在继社会主义从空想学说变成科学理论之后,又使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变为现实制度。
从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到1924年列宁逝世,在这6年多的时间里,列宁对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最初的探索。这些探索以1921年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和实施为界,分为
①《列宁全集》第26卷,中文2版,第5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两个阶段。最初俄共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在失败面前,1921年5月末俄共根据列宁的报告通过《关于新经济政策问题的决议》,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且促成了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
新经济政策原本是长期的社会发展战略,然而1924年1月21日列宁病逝,此后五年新经济政策已逐步
停止实行。到1929年斯大林(1879-1953)提前结束了新经济政策。这次战略转变所确立的模式即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对苏联乃至以后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都产生巨大影响。
苏联模式是一种国家模式,而经济模式是其基础和核心。苏联模式中的经济模式,就是单一所有制基础上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此基础上,苏联在政治、文化等领域也形成了集权模式。所以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高度集权,甚至是“过度集权”①。
苏联模式作为人类历史的第一种社会主义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同时,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苏联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
社会主义国家在战后从苏联一国发展为多国,并形成了一个在地理上、军事上、经济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阵营。这是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凯歌行进,是社会主义发展史第二次历史飞跃的全面展开。
3.社会主义由一国模式到本国特的历史性飞跃
社会主义在战后的发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各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战后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斯拉夫外,全部照搬了苏联模式。这种模式在恢复和发展东欧各国的
经济中也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从根本上说,这种模式并不适合东欧各国的国情,随着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日趋暴露,再加上苏联的粗暴干涉,东欧发生了一系列的政治事件。
与此同时,亚洲、拉丁美洲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在对最初照搬的苏联模式进行反思、尝试改革。这其中以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最为典型,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发展史第三次历史飞跃的实现。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由于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从未遇到的新课题,人们对如何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还缺少规律性认识,加上当时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影响,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发生了失误和曲折,付出了沉重代价,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里程碑。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的探索,经过30多年的不断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政治、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军用伪装网
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三大问题,标志着中国特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二、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经过90年奋斗、创造、积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这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1.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
①高放:《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弊病和根源》,载《东欧中亚研究》,2002(3)。
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我们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
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作为我们党长期探索形成的认识成果,其科学内涵是由领导者、起点、路线、
任务、布局及目标构成的一个整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是这条道路上的领导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基本国情,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是这条道路的起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点,也是这条道路的基本路线。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是改革开放的两大任务,也是这条道路的两大任务。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成了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自然也就成为沿着这条道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党的基本路线所通向的目标,也是这条道路的目标。
2.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和世界发展新趋势进行科学分析的成果,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进行认真总结的成果,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三大基本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对这三大基本问题的认识程度和把握程度,决定着中国特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创新程度、丰富程度、深刻程
度。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探索和回答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在实践创造的基础上进行卓有成效的理论创造,形成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实践的内容决定理论的内容。中国特社会主义实践的绚丽多姿,决定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多彩。这个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思想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个理论体系,内容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涵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等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3.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单顶置凸轮轴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
的制度体系构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
动广大人民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同时,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发展需要破解的主题,归根到底始终是共产党能不能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完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从而最终形成相互配套、相对稳定的制度体系。
三、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
中国特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国的巨大成功,使世界把目光转向中国,中国的经验和中国的道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际社会展开关于“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的讨论,这充分说明中国特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
1.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持不懈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并指导党的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2.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人民为此进行了长期探索和艰苦斗争,但都因为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而以失败告终。经过反复比较和激烈斗争,直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才为之一新。
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现实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思想。这一理论科学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怎样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系列问题。在思想指引下,中国革命走上了胜利发展的道路,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创建了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和制度前提。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面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全新课题,面对如何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思考在中国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许多科学认识和宝贵思想成果。但是,这些正确思想有不少没有得到贯彻落实,后来党和国家工作发生了严重失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错误,社会主义事业遭遇重大挫折。
1978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展开的。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遵循实践—认识一再实践的规律,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总结和概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3:29: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1936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社会主义   中国   发展   特色   科学   制度   社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