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鲈形目鱼类

四川盆地鲈形目鱼类
摘要:鲈形目(Perciformes)是硬骨鱼类最大的一个目,本目鱼类种类繁多。在四川盆地有3个亚目分布为鲈亚目(Percoidei)、鰕虎鱼亚目(Gobioidei)和攀鲈亚目(Gobioidei),它们总共包含5科15种鱼类。鲈形目鱼类广泛的分布于四川盆地的各河流域内。
关键词:鱼类;鲈形目;四川盆地
1. 个体形态及习性
鲈形目鱼类个体大小变异很大,大者如金鱼(Thunnus thynnus),体长达3.5米,重700千克;小者如矮虎鱼(Ctenogobiusgiurinus),成鱼体长只有12毫米左右,一般鱼类体长在30~250厘米。还有很多种生活在热带珊瑚礁区的彩鲜艳的珊瑚礁鱼,如隆头鱼科、蝴蝶鱼科等,也有生活在南极区的南极科鱼类,它们形态各异。该目鱼类中只有少数种类危害人类,如魣鱼,体长2米,性极凶猛,常袭击游泳的人们。由于鲈形目鱼类除少数生活在狭小水域者外,其他生活在海洋中。所以有的鱼类繁殖的时候,要作长距离的生殖洄游,以繁殖后代和越冬。本目的鱼类大多为卵生,亦有卵胎生,体内受精。
2. 分布特点
管道巡检机器人鲈形目鱼类种类繁多,除少数生活在狭小水域者外,其他生活在海洋中。在各种水域,从江河湖泊到近海以至水深2300米的大洋中都有分布。中国产的鲈形目鱼类共分91科1031种。其中南海种类最多,超过1000余种,东海次之,约600种,黄、渤海种类最少,约300余种。
3. 鱼类鉴定特征
鲈形目(Perciformes)为硬骨鱼类中最大的一个目,其主要特征是体侧扁平或稍呈圆形。上枕骨与额骨相连,使顶骨分离。上颌口缘由前颌骨组成。鳃盖发达。有上、下肋骨。无肌间骨。肩带为中乌喙骨。为眶蝶骨。后颞骨通常分叉。背鳍1个或2个,如1个者,其前部为鳍棘,后部由鳍条组成;若为2个是,则前一个为棘鳍,后一个为鳍条,后背鳍常与臀鳍相对。腹鳍存在时,为胸位或喉位,通常有1个棘鳍和5根鳍条,左右腹鳍相距较远或很接近,有时联合成吸盘。鳃盖通常有棘。题被栉鳞、圆鳞或裸露无鳞。有侧线或缺如。鳔无鳔管(丁瑞华,1994)。
4.种类及分类
鲈形目鱼类分类十分复杂,是世界上鱼类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目。其共有20个亚目,144科1257属6880个种。分布于我国海水和淡水的有15个亚目95科378属1063种(丁瑞华,1994)。在四川盆地有3个亚目,分别为鲈亚目(Percoideiruu)、鰕虎鱼亚目(Gobioidei)和攀鲈亚目(Gobioidei),它们总共包含5科15种鱼类。
4.1 鲈亚目
本亚目是鲈形目中最大的一个亚目,鱼类背鳍鳍棘一般发达;腹鳍胸位或喉位,一般具1鳍棘5鳍条。体一般被栉鳞,也有圆鳞或裸露者;侧线通常存在。上颌骨与前颌骨连接不紧密。本亚目主要栖于热、温带的海水与淡水,高纬度地带几乎没有分布。种类繁多,分布面广,生活习性颇多样化,食性复杂。有些种类有洄游习性。绝大多数为卵生。本亚目共有13总科108科,我国有9总科60余科。而分布于四川盆地的有1个科(脂科)3属(长身鳜属、少鳞鳜属和鳜属)5种,其中鳜属中的鳜(Siniperca chuatsi)、大眼鳜(Siniperca kneri)和斑鳜(炒茶机Siniperca scherzeri)为主要鱼类。
本亚目的代表鱼类为大眼鳜,俗名叫母猪壳、桂花鱼或刺薄鳅。大眼鳜属鲈形目、鮨科、鮨亚科、鳜属(于美玲等,2010),是一种凶猛性肉食鱼类,分布广泛,具有肉质细嫩,
刮刀研磨机味美,刺少等特点,是人们所喜爱的优质鱼类(周传江等,2006)。此鱼体型和特征与鳜相似,但眼较大,头长为眼径直4.7-5.1倍。下颌骨后端仅深达眼后缘之前的下方。下颌前方犬牙不明显。幽门盲囊较少,常在100以下。侧线有孔鳞85-98,颊部不被鳞。大眼鳜为肉食性凶猛鱼类,食物以鱼类为主,虾类次之,生长较鳜鱼慢,更喜栖于流水区域(刘明玉等,2000)。
4.2鰕虎鱼亚目
本亚目为一小型鱼类。体延长,呈圆筒形,侧扁后前段扁平,后侧扁。鳃裂宽阔或教狭窄,鳃膜与鳃峡相连。背鳍1个或2个,有鳍棘。胸鳍胸位,具1棘鳍和5根鳍条;左右腹鳍相距甚接近或联合成吸盘。无幽门盲囊。题被圆鳞或栉鳞或退化无鳞。无侧线(丁瑞华,1994)。本亚目共有5科:溪鳢科、塘鳢科、鰕虎鱼科(虾虎鱼科)、鳗鰕虎鱼科(孔鰕虎鱼科)和弹涂鱼科。分布于全世界各水域,栖息于多礁或泥滩地带的浅海区,也有生活在内陆的淤泥中。常见如栉鰕虎鱼(Ctenogobius giurinus卫生间新型地漏)、沙塘鱧(Odontobutis obscurus)等。在我过同样有5科共67属165种,在四川盆地有2个科(塘鳢科和鰕虎鱼科)3属7种。
本亚目的代表鱼类为子陵栉鰕虎鱼(Ctenogobius giurinus),其属于鲈形目鰕虎鱼科(Gobiidae)栉鰕虎鱼属。其体长形,略侧扁。头大较扁平。吻大而钝。口裂大,端位,倾斜,口裂深达眼前缘下方。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河、长江、钱塘江、闽江、珠江各水系,国外分布于朝鲜和日本。在四川盆地除西部高原地区冷水性河流没有分别外,其它地区均有分布。子陵栉鰕虎鱼是一种小型淡水鱼类,因其体型小、形态和颜奇特、性凶猛、成体适应能力强、繁殖行为复杂、能筑巢等一系列的特点,极为适合培养成为我国新一代的鱼类实验动物(戚文华等,2008)。
4.3 攀鲈亚目
本亚目鱼类体长形,侧扁或呈圆筒形。具鳃上器官,由第一鳃弓的上鳃骨或由第一鳃弓的上鳃骨及舌颌骨部分扩大而成。一般有腹鳍,胸位或腹位,有鳍条和分枝鳍条。体被圆鳞或栉鳞,头部具鳞。侧线有或缺如。鳔后部扩大。眶下骨扩大(丁瑞华,1994)。攀鲈亚目全世界共有5科,分别为攀鲈科、斗鱼科、沼口鱼科、丝足鲈科和梭头鱼科(李明德,2003)。常见如线足鲈(毛足鲈)(Trichogaster trichopterus)、圆尾斗鱼(Macropodus chinensis)等。线足鲈原产于东南亚及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现为广泛饲养
的淡水观赏鱼,称为“蓝鳗龙”。本亚目鱼类分布于非洲、亚洲东部。在四川盆地内有2个科(斗鱼科和鳢科)2属(斗鱼属和醴属)3种。
煤矿井下定位设备本亚目的代表鱼类为乌醴(Ophicephalus argus),其属于攀鲈亚目醴科(Channidae)醴属。俗名叫黑鱼、乌鱼、火头,背鳍47-50,臀鳍31-36,胸鳍16-17,腹鳍6,尾鳍13.侧线鳞61-69,椎骨57-58。体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尾部侧扁。投尖长,扁平,较窄,头长为头宽的2倍以上。体黑褐,腹部浅,体侧有多数不规则斑块,眼后有两条黑带。体中大,为淡水凶猛鱼类,常栖息水草丛中,已鱼虾等为食,生活能力强(刘明玉,2000)。
参考文献:
丁瑞华. 四川鱼类志 [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74-513.
李明德,罗阳,郭斌. 中国鱼类名录Ⅻ——鳚亚目、鱼衔亚目、喉盘鱼亚目、鰕虎鱼亚目、微体鱼亚目、刺尾鱼亚目、带鱼亚目、鲭亚目、鲳亚目、金鱼亚目、攀鲈亚目、刺鳅亚目[J]. 海洋通报,2003,2(5):64-70.
刘明玉,解玉浩,季达明. 中国脊椎动物大全[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戚文华,郭延蜀,李雪芝等. 子陵栉鰕虎鱼繁殖特性、胚胎及仔鱼的发育[J]. 动物学杂志,2008,43(5):13-24.
于美玲,周传江,蒲德永. 大眼鳜头骨形态的观察[J]. 四川动物,2010,29(2):215-220.
周传江,蒲德永,赵海鹏等. 大眼鳜早期生活习性的观察[J]. 淡水渔业, 2006,36(3):44-46.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5:39: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1900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鱼类   亚目   分布   种类   生活   鲈形目   腹鳍   四川盆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