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皮肤穴位的电位差

1103 科设  李景元
学号3110000143  浙江大学
摘要:基于用灵敏电流计观察了相应穴位的皮肤电流与电位,通过对其分布特性的研究,发现了劳宫与涌泉穴之间电压变化的奇异现象,并以此推测人体各处穴位存在一定的高低,为日后针灸、人体研究提供参考因素。并提出利用人体点位精确穴位、提高针灸疗效、查看疾病等假设。
关键词:皮肤电位;学位电位;人体电位分布
一、课题背景
图一、劳宫穴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行气血、营阴阳 ,是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流的途径 ,对针灸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揭示经络实质 ,几十年来众多的学者对经络循行线上的机体组织的理化特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1 - 12,但至今仍无统一的意见 1 ,2。近年来随着对微循环认识的深入 ,人们在临床和实验中不断发现微循环与经络现象有一定的相关性 ,并提出了“经络实质的微循环假说”。该假说认为:经络是人体的微循环系统 ,经脉是微循环相对集中的区带 ,经络是经脉区带以外的微循环 ,穴位是微循环开放的集中点 ,经络现象是人体微循环与包围微血管的肌肉纤维 ,支配微循环的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功能表现 ,经脉和穴位的存在部位是一定的。赵红等研究了针刺“足三里”对经络
线上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 ,结果发现针刺“足三里”可以即刻使机体的循经部位 ,包括远端循经部位的皮下微循环血流量增 3。郑利岩等以激光多普勒血流仪为检测手段 ,对低频声循经传导时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经脉线皮肤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做了研究 ,结果表明经络输声后 ,两经经脉线的皮肤微循环血流量明显增加(P < 0. 05) ,而非经脉线皮肤微循环血流量没有显著统计学变化。这一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中医经络的客观存在 ,也表明经络系统与微循环系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4。张栋等人运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对微循环与经络的关系也做了深入研究 ,发现针刺或电刺“内关穴”对手掌和手臂的微循环产生较大影响 5,邵毅全等人也对劳宫等穴位的多普勒血流在无任何刺激情况下进行了测试 ,发现左右手内外劳宫穴血流灌注存在波动现象 6。在经络的物质基础研究方面 ,工程仿真李自双等建立了皮肤的等效电路模型 ,用光镜与电镜方法研究皮肤低电阻点与高电阻点的表皮结构 7。人们发现人体本身的诸多因素 ,如心理、神经系统、新陈代谢、体液等不仅明显地影响着皮肤的微循环血流 8,也显著地影响人体的经穴皮肤阻抗 9,程绍鲁等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阻抗具有振荡波动特性 10。蔡少川等人依据经穴与非经穴的阻抗特性 ,已经设计出人体穴位伏安特性测试仪 11。但在没有任何刺激的情况下 ,对人体皮肤经穴阻抗、皮肤电位与皮肤经穴血流灌注(微循环)关系的研究还鲜见报道 ,文献 6 虽然在这方面进
行了尝试 ,但其研究并未涉及皮肤经穴血流灌注和皮肤电位的关系。本文以劳宫穴为参考点 ,测试了左右劳宫穴与十指十宣穴(指尖摄像机三脚架) 、十指指腹(非穴位点) 、合谷与涌泉穴之间的皮肤电位 ,通过对电位分布的研究 ,发现了劳宫穴(图一)与涌泉穴(图二)之间电压变化的奇异现象。
二、实验仪器和实验环境
    实验采用 AC15 型灵敏电流计 ,内阻 1. 1K Ω,临界电阻89K Ω,阻尼时间 < 4s ,分度值f = 2. 2× 10 - 10/度。灵敏度指向“× 0. 01”。实验在27- 29℃的室温下进行。实验对象: ,大学生 ,年龄19 ,健康 ,性格内向 ,体型偏胖 ,测试前静坐15分钟。为减少灵敏电流计测试探头的接触电阻和对皮肤的刺激作用 ,试验采用球形金属探头。
三、实验观察
    测试时 ,在待测点涂上导电液 ,将灵敏电流计的正负接线柱装上探头后连接在人体两穴点之间 ,观察光指针的偏转并记录数据即可。灵敏电流计属磁电式无源器件 ,检查电路中微弱的电流时 ,若指针向右偏转 ,表明电流从“+”接线柱流到“- ”接线柱:若指针向左偏转 ,则表明电
流由“- ”接线柱流向“+”接线柱。约定皮肤电流的方向:流出劳宫穴为正 ,流入为负。皮肤电流大小用光指针偏转度()数表示 ,+ 8 表示电流大小为 8 ×2. 2 ×10 - 10/ = 17. 6 ×10 - 10安培。由于皮肤阻抗呈波动性 10,光指针数据取其均值。人体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容积导体 11,经穴具有低阻高容特性 1,容易给测量带来干扰与噪声 ,被测对象与测试人员之间应尽量减少相对运动 ,保持皮肤电位相对稳定。
劳宫穴与身体同侧穴位实验观察
    右手劳宫穴接右手指尖、指腹、合谷穴及右脚涌泉穴右劳宫穴接“+ (或“- ) ,右手指尖、指腹、合谷及右脚涌泉穴均接“- (或“+ )极时 ,所测电流大小方向数据如表1所示。
结论1
  右劳宫接“+”极时 ,劳宫与十指十宣及指腹 ,合谷之间的电流为负 ,说明电流流入劳宫穴 ,其电位低。而劳宫与涌泉穴之间的电流为正 ,说明劳宫穴电位高。右劳宫接“- ”极时 ,劳宫与手指、合谷及涌泉穴之间的电流全为负 ,故劳宫穴电位低。由表1可见:劳宫穴一直处于低电位。因交换接线的方向 ,劳宫与涌泉的电位发生了逆转 ,而劳宫与十指、合谷之间的反接电流 ,除食指与小指的指腹(非穴位点)外均增大。
左手劳宫穴接左手指尖、指腹、合谷穴及左脚涌泉穴左劳宫穴接“+ (或“- ) ,左手指尖、指腹、合谷及左脚涌泉穴均接“- (或“+铂钛催化剂 )极时 ,所测电流大小和方向数据如表2所示。
结论2
    左劳宫接“+”极时 ,与左手十指十宣及指腹 ,合谷的电流为“USB重定向- ,说明左劳宫穴电位低。而左
劳宫与涌泉穴之间的电流为“+ ,说明左劳宫电位高。左手劳宫穴接“- ”极时 ,与十指十宣、指腹、合谷及涌泉的电流为“- ,说明劳宫穴电位低。从表2 ,劳宫穴一直处于低电位:而左手劳宫与左脚涌泉却因交换两探头的极性 ,电位的相对高低发生了逆转 ,反接电流的量值同时也变小 ,相差一个数量级。除左手姆指尖、指腹与食指指腹外 ,劳宫与十指及合谷的反接电流均减小。
劳宫穴与身体异侧穴位实验观察
    右手劳宫穴接左手指尖、指腹、合谷穴及左脚涌泉穴右劳宫穴接“+ (或“- ) ,左手指尖、指腹、合谷及左脚涌泉穴均接“- (或“+ )极时 ,所测电流大小方向数据如表3所示。
结论3 
    右劳宫穴接“+ ,除左脚涌泉穴右偏外 ,皮肤电流均为负 ,说明右手劳宫穴较左手指尖、指腹、合谷的电位均低 ,而比左脚涌穴电位高。
右劳宫穴接“- ”时电位均低于左手指尖、指腹、合谷及左脚涌泉穴。
右侧劳宫穴与左侧手指尖、指腹、合谷的电流方向 ,都不因交换接线柱的极性改变而改变 ,说明它们之间的电位高低是稳定的 ,且电流均增大。右手劳宫穴与左脚涌泉穴的电位却因交换其极性而发生逆转 ,电流的方向虽然改变 ,但大小在同一个数量级。
   
左劳宫穴接“+非接触式扭矩传感器 (或“- ) ,右手指尖、指腹、合谷及右、脚涌泉穴均接“- (或“+ )极时 ,所测电流大小方向数据如表4所示。
结论4
  左手劳宫穴接“+”极时 ,均较右手指尖、指腹、合谷的电位低 ,而比右脚涌泉穴电位高。
  左劳宫穴接“- ”极 ,左手劳宫穴电位均低于右手指尖、指腹、合谷及右脚涌泉穴。
  分析表4 ,除右脚涌泉穴外 ,左劳宫穴均处于低电位。左手劳宫与右涌泉穴交换两穴位触点的探头极性后ccyv2 ,电流方向发生变化 ,即两者电位的高低发生变化 ,反向电流与正向电流的大小相比 ,数量减小 ,相差一数量级。除中指十宣穴外 ,在劳宫改变极性时 ,流入它的电流均不减。
四、结果讨论
人体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容积导体 11,十指是其尖锐端 ,而劳宫穴却位于平滑区域 ,其电位应低于十指 ,实验结果验证了这一点。右劳宫与身体两侧穴位的反接电流总是增大 ,而左劳宫穴的反接电流总是减小;其规律与右劳宫穴血流大于左劳宫的血流灌注量 6 有类似的变化规律是一有趣的现象 ,值得关注。劳宫与涌泉穴电位的相对高低因电路反接而发生逆转
的奇异现象 ,其背后一定有着深刻的物理与生理的原因 ,但是否与人体穴位的“储能”和“释能”的作用 11有关 ,还待进一步实验观察。奇异现象的发现 ,启示我们 ,可利用无源电位测试仪 ,去发现类似劳宫与涌泉电位变化之类的奇异现象 ,系统研究人体电位分布 ,为经络循行线上的机体组织的理化特性研究开出一新的研究方向。
五、猜想与展望:
  基于劳宫与涌泉电位变化之类的现象,以及Wiegele , Schober , Kuder [13]等科学家们做出来不同穴位点位的其他差异,本人猜想如能通过比较全身穴位的电位差异,确定出最低电位的穴位作为基准电位,模拟出人体各出穴位的相对电势。则能:
一、更科学地了解穴位和人体各个穴位之间的关系。
二、通过数据做出相应仪器来精确定位人体穴位位置,从而增加针灸的精确性。
三、通过比较疾病病人和常人各处穴位点位差异,从而总结规律,诊断疑难杂症。
希望有机会能验证自己的猜想并以此推进医疗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 ) 张建国,李伟.穴位的实验研究与进展〔 J .时珍国医国药,2005 ,16(6) :536 - 537.
( 2 ) 胡翔龙,马廷芳. 中国经络现代研究〔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86 - 88.
( 3〕 赵红,张维波,庄逢源,白玉兰,新见英幸.针刺“足三里”对经络线上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 J . 微循环学,1998 ,8 (1) :41 - 42 ,45.
( 4) 郑利岩,郭述金,林庶如,吴成举.循经声信息对经脉线皮肤微循环影响的实验研究〔 J . 辽宁中医杂志,2001 ,28 (1) : 685 -686.
( 5) 张陈,李顺月,王淑友,马惠敏.运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探讨针灸作用原理的初步研究〔 J . 中国针灸,2004 ,24 (7) :499 502.
(6 ) 邵毅全,唐洁嫒,张新龙,唐建民.激光多普勒仪对人体经穴皮肤血流灌注量的观察〔 J .激光杂志,2007 ,28(4) :81 - 82.
( 7 ) 李自双,欧阳克清,张显全,俞为,蔡绍皙.大白鼠皮肤低电阻点的成因初探〔 J .
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2 (3) :101 - 106.
8) T Cochrane , S B Sheriff , A J MBoulton , J D Ward and R MAtkins.Laser Doppler flowmetry : In the assessment of peripheral vascular dis2orders? A preliminary evaluation J . Clin. Phys. Physiol . Meas. ,1986 , 7(1) : 31 - 42.
9) Kim D W,Kim H S , Lee D H , et al . Importance of skin resistance inthe reverse iontophoresis - based non - invasive glucose monitoring sys2temC. Proceedings - 26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 ,2004 ,2434 - 2437.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1:42: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1886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电位   皮肤   穴位   劳宫   人体   电流   研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