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充电桩。


背景技术:



2.电动汽车具有环保、节能、轻便和安全等优点,能够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为满足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需求,电动汽车普及成为当前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此,为了适应电动汽车发展,需提供大量汽车充电桩,然而现有的汽车充电桩的充电方向固定,未考虑到使用人员的便利性需求,且人机交互的体验感较差,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型的充电桩,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充电桩,实现了充电终端随用户位置进行适应性转动的功能,提高人机交互的体验感。
4.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5.一种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充电桩包括:外壳、至少一个图像采集装置、支撑件、转动机构、驱动装置和控制装置;
6.外壳上设置有功能面,至少一个图像采集装置设置于外壳上,支撑件与外壳固定连接后,支撑件设置于外壳的内部,支撑件与转动机构固定连接,至少一个图像采集装置和驱动装置分别与控制装置电连接;控制装置识别到图像采集装置采集的图像中存在目标对象的情况下,控制驱动装置启动;驱动装置驱动转动机构和支撑件协同转动,进而带动外壳的功能面朝向目标对象转动。
7.进一步地,还包括充电;充电设置于外壳形成的容置空腔内。
8.进一步地,外壳上设置有与充电相配合的充电窗口和与充电窗口相匹配的充电门。
9.进一步地,还包括显示屏;显示屏设置方式包括显示屏转动连接于功能面上、显示屏嵌入安装于功能面上和显示屏固定连接于支撑件上中的任意一种。
10.进一步地,在显示屏固定连接于支撑件上的情况下,功能面上设置有与显示屏匹配的显示屏安装口。
11.进一步地,转动机构包括安装板、静机构、动机构、转动连接件和转动件;动机构设置于静机构的外周;动机构与安装板固定连接;转动连接件分别与动机构和静机构抵接;转动件与驱动装置驱动连接;驱动装置驱动转动件沿静机构的内表面转动,从而带动安装板和支撑件协同转动。
12.进一步地,支撑件包括多个支撑梁;多个支撑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电器组件安装板;靠近功能面的一侧的支撑梁上设置控制电器组件;充电桩接入的直流线路为远离功能面的一侧;控制电器组件形成的控制线路与直流线路相对设置。
13.进一步地,图像采集装置设置于外壳上的车辆进站位置方向、车辆充电位置方向、
充电口位置方向中的至少一种。
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公开的充电桩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5.本技术通过设置图像采集装置、转动机构、驱动装置和控制装置,通过图像采集装置和驱动装置分别与控制装置电连接;控制装置识别到图像采集装置采集的图像中存在目标对象的情况下,控制驱动装置启动;驱动装置驱动转动机构和支撑件协同转动,进而带动外壳的功能面朝向目标对象转动。提高了充电桩的转动灵活性,且实现了充电终端随用户位置进行适应性转动的功能,进而提高人机交互的体验感。
16.本技术通过将充电设置于外壳形成的容置空腔内,外壳上设置有与充电相配合的充电窗口和与充电窗口相匹配的充电门,实现了对充电的防护,提高了充电的使用寿命。
17.本技术通过将图像采集装置与显示屏配合设置,控制装置识别到图像采集装置采集的图像中存在目标对象的情况下,控制驱动装置启动;驱动装置驱动转动机构和支撑件协同转动,进而带动显示屏朝向目标对象转动,提高人机交互的体验感;且优化了显示屏尺寸,能够清晰显示充电信息并满足多媒体信息播放需求,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18.本技术通过将图像采集装置设置于外壳上的车辆进站位置方向、车辆充电位置方向、充电口位置方向中的多个位置,实现了全方位的对目标对象进行识别,有利于实现人机交互的体验感。
19.本技术通过将靠近功能面的一侧的支撑梁上设置控制电器组件;充电桩接入的直流线路为远离功能面的一侧;控制电器组件形成的控制线路与直流线路相对设置,将充电桩的控制线路和直流线路分离,实现了充电桩的强弱电分离,减少强电的信号干扰。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的充电桩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的充电桩的透视图;
2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的充电桩的侧视图;
2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的充电桩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的转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的转动机构的截面图。
27.其中,图中附图标记对应为:1-外壳;3-支撑件;5-驱动装置;6-充电门;21-图像采集装置;22-显示屏;41-安装板;42-静机构;43-动机构;44-转动连接件;51-转动件;52-转动配合面。
具体实施方式
2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充电桩,实现了充电终端随用户位置进行适应性转动的功能,提高人机交互的体验感。
2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
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3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充电桩,请参考图1-6,充电桩包括:外壳1、至少一个图像采集装置21、支撑件3、转动机构、驱动装置5和控制装置;外壳1上设置有功能面,至少一个图像采集装置21设置于外壳1上,支撑件3与外壳1固定连接后,支撑件3设置于外壳的内部,支撑件3与转动机构固定连接,至少一个图像采集装置21和驱动装置5分别与控制装置电连接;控制装置识别到图像采集装置21采集的图像中存在目标对象的情况下,控制驱动装置启动;驱动装置驱动转动机构和支撑件3协同转动,进而带动外壳1的功能面朝向目标对象转动。需要说明的是,目标对象包括但不限于用户;图像采集装置21包括但不限于固定摄像头和旋转摄像头等具有图像采集功能的设备;驱动装置5可以为驱动电机等具有驱动功能的装置。
32.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3与外壳1固定连接,支撑件3用于支撑整个充电桩终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3与外壳1固定连接,外壳1与支撑件3进行整合,外壳1内部设置加强筋;使得外壳1用于支撑整个充电桩终端。通过在外壳1内部焊接加强筋,增强了外壳1的强度,提高了外壳1的支撑能力。
33.本技术通过设置图像采集装置、转动机构、驱动装置和控制装置,通过图像采集装置和驱动装置分别与控制装置电连接;控制装置识别到图像采集装置采集的图像中存在目标对象的情况下,控制驱动装置启动;驱动装置驱动转动机构和支撑件协同转动,进而带动外壳的功能面朝向目标对象转动。提高了充电桩的转动灵活性,且实现了充电终端随用户位置进行适应性转动的功能,进而提高人机交互的体验感。
34.在一些实施例中,图像采集装置21设置于外壳1上的车辆进站位置方向、车辆充电位置方向、充电口位置方向中的至少一种。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图像采集装置21设置于充电桩的多个不同的方向上,便于在多方位,全角度识别使用人员的位置。本技术通过将图像采集装置设置于外壳上的车辆进站位置方向、车辆充电位置方向、充电口位置方向中的多个位置,实现了全方位的目标对象识别,进一步提高了人机交互的体验感,同时多个图像采集装置的设置,时刻对充电现场的环境进行监测,在突发情况下通过充电桩对用户进行提醒或充电桩采取安全处理措施,其中,安全处理措施包括充电桩自动断电或报警处理等,提高了充电现场的安全性。
35.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还包括充电;充电设置于外壳1形成的容置空腔内。充电包括充电头71、线72和线固定端73。线固定端73将线72固定于外壳1上或支撑件3上,充电头71与线72固定连接,通过充电头71与车辆终端进行连接,实现充电桩对车辆进行充电。
36.在一些实施例上,外壳1上设置有与充电相配合的充电窗口和与充电窗口相匹配的充电门6。在获得充电需求的指令的情况下,控制装置控制充电门6开启,在没有获得充电需求的指令的情况下,充电门6始终保持为关闭状态。本技术通过将充电设置于外壳形成的容置空腔内,外壳上设置有与充电相配合的充电窗口和与充电窗口相匹配的充电门。实现了对充电的防护,提高了充电的使用寿命。
37.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和图4,充电桩还包括显示屏22;显示屏22设置方式包括显示屏22转动连接于功能面上、显示屏22嵌入安装于功能面上和显示屏22固定连接于支撑件3上中的任意一种。在显示屏22固定连接于支撑件3上的情况下,功能面上设置有与显示屏22匹配的显示屏安装口。需要说明的是,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显示屏22还可以外挂在充电桩上或设置于充电桩附近的墙面上等能够容置显示屏的任一物体上。具体的,显示屏22嵌入安装于功能面上和显示屏22固定连接于支撑件3上请参考图1所示。显示屏22转动连接于功能面上的情况请参考图4所示,在显示屏22与功能面之间设置安装轴23,通过安装轴23实现了显示屏22沿安装轴的转动,使得显示屏能够处于多个方向的位置,实现了较好的显示和交互效果,提高了人机交互的体验感。
38.本技术通过设置显示屏,通过图像采集装置与显示屏配合设置,控制装置识别到图像采集装置采集的图像中存在目标对象的情况下,控制驱动装置启动;驱动装置驱动转动机构和支撑件协同转动,进而带动显示屏朝向目标对象转动,提高人机交互的体验感;且优化了显示屏尺寸,能够清晰显示充电信息并满足多媒体信息播放需求,具体包括显示充电信息、电影、购物、游戏和广告等功能,提高了使用体验感。
39.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和图6,转动机构包括安装板41、静机构42、动机构43、转动连接件44和转动件51;动机构43设置于静机构42的外周;动机构43与安装板41固定连接;转动连接件44分别与动机构43和静机构42抵接;转动件51与驱动装置5驱动连接;驱动装置5驱动转动件51沿静机构42的内表面转动,从而带动安装板41和支撑件3协同转动。
40.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装置5与安装板41固定连接,转动件51与驱动装置5驱动连接;静机构42的内表面上设置有转动配合面52,驱动装置5驱动转动件51沿转动配合面52配合转动。具体地,转动件51可以为齿轮,转动配合面52可以为与之匹配的齿条结构面,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齿轮与齿条相互啮合,从而带动安装板41和支撑件3协同转动,从而实现了充电桩的旋转。需要说明的是,转动件51和静机构42也可以为其他能够实现安装板41旋转的结构,在此不作限定。本技术通过设置转动连接件44,且转动连接件44分别与动机构43和静机构42抵接,从而实现了动机构与静机构间的连接,通过连接后的整体实现了对整个充电桩的支撑。
41.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3包括多个支撑梁;多个支撑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电器组件安装板;靠近功能面的一侧的支撑梁上设置控制电器组件;充电桩接入的直流线路为远离功能面的一侧;控制电器组件形成的控制线路与直流线路相对设置。
42.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支撑件3包括第一支撑梁31、第二支撑梁32、第三支撑梁39和第四支撑梁310。支撑梁上设置有第一电器组件安装板33和第二电器组件安装板34;第一电器组件35、第二电器组件36、第三电器组件37和第四电器组件38分别设置于第一电器组件安装板33或第二电器组件安装板34上。本技术的直流线路依次经过充电桩的底部311、第四支撑梁310、第三支撑梁39和第二电器组件安装板34,该直流线路通过安装
于第二电器组件安装板34上的第四电器组件38进行电控制和转接后,通过线72输出到充电头71实现对车辆进行充电。本技术的控制电器组件(第一电器组件35、第二电器组件36、第三电器组件37)设置于第一电器组件安装板33,控制线路相对设置直流线路的一侧,控制线路依次经过第一电器组件安装板33、第二支撑梁32和第一支撑梁31。本技术通过将控制电器组件形成的控制线路与直流线路相对设置,将充电桩的控制线路和直流线路分离,实现了充电桩的强弱电分离,减少强电的信号干扰。
43.本技术提供的充电桩,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4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公开的充电桩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45.本技术通过设置图像采集装置、转动机构、驱动装置和控制装置,通过图像采集装置和驱动装置分别与控制装置电连接;控制装置识别到图像采集装置采集的图像中存在目标对象的情况下,控制驱动装置启动;驱动装置驱动转动机构和支撑件协同转动,进而带动外壳的功能面朝向目标对象转动。提高了充电桩的转动灵活性,且实现了充电终端随用户位置进行适应性转动的功能,进而提高人机交互的体验感。
46.本技术通过将充电设置于外壳形成的容置空腔内,外壳上设置有与充电相配合的充电窗口和与充电窗口相匹配的充电门,实现了对充电的防护,提高了充电的使用寿命。
47.本技术通过将图像采集装置与显示屏配合设置,控制装置识别到图像采集装置采集的图像中存在目标对象的情况下,控制驱动装置启动;驱动装置驱动转动机构和支撑件协同转动,进而带动显示屏朝向目标对象转动,提高人机交互的体验感;且优化了显示屏尺寸,能够清晰显示充电信息并满足多媒体信息播放需求,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48.本技术通过将图像采集装置设置于外壳上的车辆进站位置方向、车辆充电位置方向、充电口位置方向中的多个位置,实现了全方位的对目标对象进行识别,有利于实现人机交互的体验感。
49.本技术通过将靠近功能面的一侧的支撑梁上设置控制电器组件;充电桩接入的直流线路为远离功能面的一侧;控制电器组件形成的控制线路与直流线路相对设置,将充电桩的控制线路和直流线路分离,实现了充电桩的强弱电分离,减少强电的信号干扰。
50.上述说明已经充分揭露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需要指出的是,熟悉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所做的任何改动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相应地,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范围也并不仅仅局限于前述具体实施方式。

技术特征:


1.一种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包括:外壳(1)、至少一个图像采集装置(21)、支撑件(3)、转动机构、驱动装置(5)和控制装置;所述外壳(1)上设置有功能面,所述至少一个图像采集装置(21)设置于所述外壳(1)上,所述支撑件(3)与所述外壳(1)固定连接后,所述支撑件(3)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支撑件(3)与所述转动机构固定连接,所述至少一个图像采集装置(21)和所述驱动装置(5)分别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控制装置识别到所述图像采集装置(21)采集的图像中存在目标对象的情况下,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启动;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转动机构和所述支撑件(3)协同转动,进而带动所述外壳(1)的功能面朝向所述目标对象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充电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充电;所述充电设置于所述外壳(1)形成的容置空腔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上设置有与所述充电相配合的充电窗口和与所述充电窗口相匹配的充电门(6)。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充电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显示屏(22);所述显示屏(22)设置方式包括所述显示屏(22)转动连接于所述功能面上、所述显示屏(22)嵌入安装于所述功能面上和所述显示屏(22)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件(3)上中的任意一种。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显示屏(22)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件(3)上的情况下,所述功能面上设置有与所述显示屏(22)匹配的显示屏安装口。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包括安装板(41)、静机构(42)、动机构(43)、转动连接件(44)和转动件(51);所述动机构(43)设置于所述静机构(42)的外周;所述动机构(43)与所述安装板(41)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连接件(44)分别与所述动机构(43)和所述静机构(42)抵接;所述转动件(51)与所述驱动装置(5)驱动连接;所述驱动装置(5)驱动所述转动件(51)沿所述静机构(42)的内表面转动,从而带动所述安装板(41)和所述支撑件(3)协同转动。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3)包括多个支撑梁;所述多个支撑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电器组件安装板;靠近所述功能面的一侧的支撑梁上设置控制电器组件;所述充电桩接入的直流线路为远离所述功能面的一侧;所述控制电器组件形成的控制线路与所述直流线路相对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采集装置(21)设置于所述外壳(1)上的车辆进站位置方向、车辆充电位置方向、充电口位置方向中的至少一种。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充电桩包括:外壳、至少一个图像采集装置、支撑件、转动机构、驱动装置和控制装置;外壳上设置有功能面,至少一个图像采集装置设置于外壳上,支撑件与外壳固定连接后,支撑件设置于外壳的内部,支撑件与转动机构固定连接,至少一个图像采集装置和驱动装置分别与控制装置电连接;控制装置识别到图像采集装置采集的图像中存在目标对象的情况下,控制驱动装置启动;驱动装置驱动转动机构和支撑件协同转动,进而带动外壳的功能面朝向目标对象转动。提高了充电桩的转动灵活性,且实现了充电终端随用户位置进行适应性转动的功能,进而提高人机交互的体验感。进而提高人机交互的体验感。进而提高人机交互的体验感。


技术研发人员:

王小飞 宋奋韬 张青锋 秦明璋 袁江徽 徐利雄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武汉路特斯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4.25

技术公布日:

2022/11/21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7:49: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18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装置   所述   外壳   机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