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刺疗法,你所不知道的71种疾病调理好方法!

中医针刺疗法,你所不知道的71种疾病调理好方法!
针刺疗法是用针刺入身体一定部位或腧穴以疾病的一种方法。针刺疗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而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等,则是关于针灸疗法的专著。几千年来,针刺疗法不仅为我国人民的防病治病做出了贡献,而且还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贡献。大约在公元6世纪,针灸疗法传入朝鲜和日本,17世纪传入欧洲。现在针刺疗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许多国家的人民都在使用针刺疗法治病。国际性的针灸研究机构已经成立,并多次召开国际性针灸学术会议,“针灸热”在世界范围内兴起,针刺疗法越来越发挥其巨大作用。
最早的针是用石头做的,叫做“砭石”或 “石针”。如《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载: “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礼记·内则》也说: “古者以石为针,所以为刺病。”后来,石针逐渐被骨针、竹针、钢针、银针、金针、合金针、不锈钢针所代替。现在使用的大多为不锈钢针。
操作方法
(一) 针刺前的准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图片
图1 毫针图
图2 圆利针图
图3 三棱针图
图4 长柄式和莲蓬式七星针图
①选择针具:现在使用的针具有毫针、圆利针、三棱针、七星针、内皮针等。毫针是使用最广泛的针具,其结构分为针尾、针柄、针根、针身、针尖5部分 (见图1)。体针多用之。圆利针较毫针短而粗,针质坚硬,针端尖锐,一般用26号针,针长5分 (见图2)。适用于小儿或成人晕厥急救。三棱针是一种柄粗而圆、身呈三棱形、针尖锋利的针具,多用来刺络放血 (见图3)。七星针是用7根缝衣针捆成一束制成的针具,主要用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见图4)。内皮针是用30号或32号不锈钢丝制成的图钉形或麦粒形针具,用来埋入皮内,给穴位以长时间持续刺激 (见图5)。毫针针具以针柄无松动,针体挺直、光滑、无损伤、无弯曲,针尖圆而不钝呈松针形者为好。如有缺损或损伤,应挑出不用。另外,还要因人选针,根据患者体质强弱、形体胖瘦、病情虚实以及针刺部位的不同,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
②选择穴位: 根据病证制订选穴处方,然后在选定的穴位上用拇指甲掐 “十”字纹作为定穴标志。
③确定体位: 针刺时,患者的体位应以医者取穴方便,患者舒适而持久为准则。常用
的体位有;
1.仰卧位: 适用于取头面、胸腹以及四肢的腧穴。
大型设备包装箱
图5 图钉形和麦粒形内皮针图
2.俯卧位:适用于取头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面的腧穴。
3.侧卧位: 适用于取侧面的腧穴。
4.仰靠坐位:适用于取头面、颈部、胸部及四肢的部分腧穴。
5.俯伏坐位: 适用于取头项及背部的腧穴。
④消毒: 针刺前术者要用肥皂把手洗干净。针具要用高压锅消毒;或用75%酒精浸泡20分钟;急用时可用酒精棉球反复擦数次; 若针治传染性疾病,消毒更应严格,或针后将针具弃而不用。针刺的部位要用酒精棉球擦拭,若用三棱针刺络出血或用七星针叩刺出血时,应先用2%碘酒擦拭局部,再用酒精棉球脱碘。
微调电容
(二) 进针角度
进针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构成的角度。可分为直刺、斜刺和平刺3种。直刺是指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适用于大多数穴位。斜刺是指针身与皮肤脏器的
部位。平刺又称“沿皮刺”,是指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肉特薄部位,如头部。进针的角度要根据针刺部位或穴位而定。
(三) 针刺深度:
led天花灯说明书针刺的深度要根据年龄、体形、部位、病情而定。年轻体壮,气血旺盛者深刺; 年老体弱,气血不足者浅刺。形体高大,肥胖者深刺; 瘦小娇嫩者浅刺。四肢、臀部、腹部可深刺; 头面、胸背部应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阳证、新病宜浅刺。注意不要刺伤深部血管、神经、脏器。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般说来,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和平刺。正确掌握针刺的角度与深度,对于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有着重要意义。针刺同一腧穴,如果角度和深度不同,那么所刺达的组织、产生的针感、的效果均有一定差别。所以针刺时正确掌握角度与深度十分重要。差速防坠器
包装盒fonmoo
(四) 行针与得气:
行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通过提插捻转等手法,使之得气的操作方法。得气是指针刺部43cao
位已经得到经气感应。在医者方面有针下沉涩而紧的感觉,在患者方面有酸麻沉胀的感觉,部分病人尚有不同程度的感应扩散及传导。如未得气,则针下虚滑,患者没有酸沉的感觉。得气快,疗效好; 得气慢或不得气,则疗效差。若不得气,就要查原因,如属取穴不准、角度不对、深度不够,应及时调整。如属病久体弱经气不足,则可采取行针催气和留针候气的方法。
(五) 留针与出针:
留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停留一段时间。 留针时间的长短要视病情而定,一般留针20分钟左右。 留针期间可行针3~5次,以加强感应,提高疗效。对针感差者,留针可起到候气的作用。 快速针刺法不留针, 行针得气后立即出针, 这种方法节省时间,同时减少晕针的机会。出针又称“起针”,是将针拔出体外。 出针时先以左手拇、 食两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 右手持针轻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 然后迅速拔出, 用棉球按压针孔, 防止出血。 最后检查针数, 以防遗漏。
(六) 异常情况的处理:
在针刺时,如果患者精神紧张、体质虚弱、饥饿、疲劳、体位不当,或医生操作手法粗暴,用力过猛或手法不熟练,穴位解剖位置不准确,针刺过深,刺激强度过大,针具选择不严格,没有严格掌握针刺禁忌,就容易出现异常情况。针刺常见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方法如下:
①晕针:主要表现为面苍白、头晕目眩、心烦欲呕。严重者可出现昏厥、肢冷汗出、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等虚脱症状。处理方法: 立即出针,令患者平卧,头放低,饮温开水或糖盐水,并安慰患者不要紧张,精神放松,很快就会恢复。昏厥者可指掐或针刺人中、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若不奏效,可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②滞针: 针刺入后,针下异常紧涩,不能作提插和捻转动作。处理方法: 嘱患者不要紧张,放松肌肉。因单向捻转而滞针,则须反向捻转;因针身有锈斑,受肌纤维缠绕时,应左右轻轻捻转,将缠绕的肌纤维组织松解,再轻轻提插; 因肌肉一时性紧张,可留针几分针,然后再出针; 或局部轻轻按摩,或在附近部位加刺一针,以转移患者注意力,随之出针。 总之, 出针时应因势利导, 不能硬性拔出。
③弯针: 由于进针指力不匀,用力过猛,或针下碰到坚硬组织,或患者在针刺后移动体位,
或外力碰撞针柄等原因,可使针弯曲。如系轻微弯曲,不再捻转,可慢慢将针提出。如系体位移动所致,则应先矫正体位,再行出针。弯曲角度较大时,应顺着针弯的方向慢慢退针。
④折针: 针刺入体内后,针若折断,医者要冷静沉着地处理。首先要固定患者体位,不要让患者乱动。如针身尚露出体表,可用镊子取出; 如折在皮内,可用中、食指在针孔周围挤压,使针身露出,然后用镊子取出; 如果针身完全陷入肌肉,应送医院施行外科手术取出; 如果在四肢部位 (如内关、外关、三阴交等穴)折针,可从对侧穿透的部位取出。如断针下面是软组织,要特别谨慎处理,万万不可在局部按压。
⑤血肿: 出针后,如针孔处有红小点,这是常见的现象,不须处理,可自行消散。若针孔处肿起或周围呈青紫,这是误伤血管所致,宜在局部轻揉或热敷,使其消散。
⑥疼痛:针刺时有轻微疼痛是正常现象。若疼痛较剧,并向别处放射,则须及时处理。此时可调整针刺方向及深度,拍打针孔周围肌肉,避开敏感穴位等,均可缓解疼痛。平时医者要加强手法练习,准确掌握腧穴位置。选择合适针具,也是避免针刺疼痛的必要措施。
⑦气胸: 若针刺时误伤肺脏,空气进入胸腔,病人感到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口唇及指甲青紫,这就是发生了创伤性气胸。这时,应立即让患者取半卧位,轻者可自行呼吸,给予四环素、土霉素、麦迪霉素、磺胺等消炎药服用,休息六七天即可。重者应立即排气, 让病人取半卧位, 将短粗注射针头插入锁骨中线第二三肋间, 即能自然排气。 条件许可时, 最好送往医院处理, 以免发生意外。
⑧皮肤过敏及感染: 如果患者对酒精过敏,可用新洁尔灭消毒。有感染时,可用药物外敷或内服土霉素、四环素、麦迪霉素、磺胺等消炎药,并停止施针。
适应证
①感冒: 风寒型取列缺、风门、风池、合谷穴。风热型取大椎、曲池、合谷、鱼际、外关穴。若咳嗽加肺俞穴,头痛加太阳穴,喉痛加少商穴,鼻塞加迎香穴。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0:47: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1826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针刺   患者   部位   适用   角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