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膏药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膏药发展与演变
丸、散、膏、丹、汤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剂型,当时的膏既包括内服的滋膏又包括有外用的膏药。很多文章报道说中国膏药的历史已有近2000多年。实际上还早,中国先秦古籍《三海经》就记载一种羊脂类药物,用于涂擦皮肤防治皲裂,现代研究证明,羊脂具有滋润、温煦作用,涂于皮肤能形成封闭性油膜,促进皮肤水和作用,对皮肤有保护和软化作用。而当时膏药的构成是单用动物的脂肪用以外敷或者外擦。没有做任何加工处理。这应该说是早期膏药的雏形。
我国最早的医学文献,战国秦汉时期先后出 现的《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难经》等古典医学著作中,都有关于膏药的制备和应用方面的记载。如《灵枢•痈疽篇》中对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灵枢•经筋篇》中对筋脉纵弛“治之以马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这个时期表明膏药已经有所应用,但是很不完善,没有完善的制备方法,所以只能称之为早期的膏药。
汉魏晋时期,伴随中医的发展,膏药作为治病的一种方法也有进一步完善。1972年在甘肃武威县汉滩坡发掘汉墓中,出土了一批简牍,其内有用膏药疾病的重要记载。如“百病膏药
方”和“妇人膏药方”。简中不仅记载了用膏药何种疾病,而且还记载了膏药的制法。这批医简的出土,为我国膏药起源的考证,提供了确切有利力的证据。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在其名著《伤寒杂病论》中有“四肢才觉滞重,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后汉书•方术传》也记录了华佗做外科手术后,“既而缝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可知在汉代,膏药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油脂,且这种膏药的形式不仅用于外科,而且是进一步的使用了。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用豚脂或羊脂与药物制成“膏”用以外治。晋代黄甫淧撰写了《针灸甲乙经》,记录人体共有349个穴位,在对穴位定位、定名,阐述了穴位的功能和主治的同时,整理了穴位的顺序、位置。这一发展促进了膏药向穴位贴敷使用方向的延伸。为膏药的的按穴位使用提供了依据。专门外科医著《刘涓子鬼遗方》中大量的记载了膏药的处方,并详细记载了制法及用法。如羊髓膏方载“羊髓二两,大黄二两,甘草一两,胡粉二分”,四味以猪脂二升半,并胡粉微火煎三上下,绞去渣,上冷,敷疮上,日上四、五次。这种用猪脂析出药物的软膏剂已广泛使用。 拼图板
在唐代,我国医药界出现新局面,唐初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和王焘著的《外台秘要》是两部巨大的医学著作,汇集了隋唐以前的医疗经验和方剂。在这两部书里收集了许多猪脂膏方和其他软膏方。以黄丹收膏的黑膏药也在这里出现,如“乌麻膏,主诸漏恶疮,一十三
般丁肿,五游肿,痈疖毒热,狐刺蛇毒,狂犬虫狼六畜所伤不可识者,二十年漏金疮,中风皆以此膏帖之,恶脓尽即差,止痛生肌,一帖不换药,惟一日一度拭去膏上脓再帖之,以至差乃止方:生乌麻油(一斤)、黄丹(四两)、蜡(四分皆大两大升)。
右三味以腊日前一日从午,内油铜器中微火煎之,至明旦看油减一分,下黄丹消尽,下蜡令沫消,药成,至午时下之,惟男子合之,小儿女人六畜不得见之。”
《外台秘要》“又疗发背及一切毒肿方”即“生麻油六合、黄丹二两半、地胆两钱(捣碎,筛)、生栗子四十九枚(取大小中者,熬焦,去皮碎,绢筛)。右四味,和於铜器中盛,用炭火重汤煎候沫溢出,与器口欲平,取小麦一合,分二人嚼取筋,急内药中搅,使与相和,膏擎下,安铜器冷水中,成膏讫,以故帛涂膏贴所苦处,晨夕换膏。” 该方不仅用黄丹收膏,而且将熬制好的膏放入水中去火毒,然后摊涂在布帛上贴患处,已和后代对膏药的制作和用法无异。
芯模
手动注油器宋代医学大为兴盛,其医学著作之多也超过前代,关于膏药方剂的记载也是很多的,在国家编纂的《太平圣惠方》中记载了像“紫金膏”、“连翘膏”等许多制剂。《和剂局方》、《外
束胸衣
科经验全书》等书中也记载有膏药处方,如“万金膏”、“神仙太乙膏”“唆头膏”、“太乙膏”等。书中详细记载了各方的制药理论、方法、工艺等,可以说,黑膏药的制作工艺已完全成熟。如《济生方》“乳香膏”: 木鳖子(去壳,细锉)、当归(各一两),柳枝(二八寸,锉之)上同以麻油四两,慢火煎令黑,次用乳香、没药(各半两)、白胶香(明净者四两,共研细,入油煎化,用绵滤之),上再事治之,炼药铁铫令极净,再倾前药油蜡在内,候温,入黄丹一两半,以两柳枝搅极得所,再上火煎,不住手搅,候油沸起,住搅,直待注在水中成珠不散为度。秋冬欲软,春夏欲坚,倾在水盆中,出火毒搜成剂收之。
打点计时器该方以黄丹收膏,以柳枝搅药,以滴水成珠不散验膏的老嫩,把膏放水中去火毒,这些都成为后代膏方制作的典范
明朝对膏药的应用更为普遍,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了膏药的方剂和制法,其中用吴茱萸研末醋调,敷涌泉穴,鹅口疮至今还临床应用。聪明的企业家已将其开发成保健用品,市场上有售。直到清代,吴尚先(吴师机)编著的《理瀹骈文》是我国最早得一部外治专著。对中医外治进行了全面的阐述。第一,书中详细论述外治的机理,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阐
明了外治法和内治法用药同出一理,只是在用药的方式和给药途径上有所不同而已。这一理论截至到目前还被广泛应用,对膏药组方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第二,书载膏贴药158方,详细描述组方、制作方法、施治范围及具体的使用方法,对现代膏药生产还有直接的参考价值。第三,所记载膏贴剂的适用症不再局限于外病外治,已扩大到内病外治,几乎涉及到妇、儿、内、外、五官等临床各学科,大大拓宽了膏药的应用领域。第四,书中讲因“凡病多从外入”, “所以与内治并存,而能补内治之不及者此也”,说明了外治法与内治法同等重要,明确了膏药的地位和价值。
上个世纪橡胶膏技术进入中国,由于它使用便捷,生产工艺简单,技术门槛低,使用量大等原因,很多药厂都生产橡胶膏药,并把一些膏药改良为橡胶膏剂。出现了很多长期使用的膏药将面临着失传和消失,这正是我对中国传统膏药的发展进程研究的主要原因。我个人分析造成失传的原因无外乎几个因素:1、由于剂型过老使用不便以及贴敷部位有残留,污染衣服等原因使年轻的患者不愿意接受;2、同类疾病其他先进性方法的被取代了;3、由于受到政策法规的限制无法进行合法使用。这种民间传衍几百年的用于防病治病的膏药面临失传局面;4、生产工艺落后,副作用过大,与日益提高的生活质量不匹配。5、新药报批针对膏药部分很难吻合,突出表现在中西医理论的橦击。同时,我对全国具有橡
胶膏剂型的生产企业及国药品种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除原保健药品被升级为国药准字药品冠心膏、暖脐膏、气管炎、乳块消贴膏品种外。目前其主要品种是:各类止痛膏、壮骨膏 、镇痛膏、祛痛膏、解痛膏、追风膏、狗皮膏、风湿膏、跌伤膏,其次是曲安奈德新霉素贴膏、呋喃西林止血膏布、冰樟桉氟轻松贴膏这些西药。这些品种生产厂家极多。不难看出膏药既有消费需求,又出现生产过剩。基本还停留在外病外治上,低水平重复造成低价位的贱卖。
中国膏药真正的发展与飞跃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护、挖掘、继承中医中药这一国宝,这使得很多民间的验方得以挖掘和延续,采取名老中医带徒的形式归纳整理了很多治法和方药,其中也包括膏药。第二,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将膏药纳入了医疗器械、保健用品、消杀品等多种管理范围,制定了地方性审批管理程序,为膏药的商品化提供了合法性。第三,中医药的民营科研机构和私营企业的相继成立和崛起,为膏药的研究提供了条件和环境,为膏药的产业化提供了平台。第四,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辅料、材料、设备不断被引进,为膏药的升级换代及技术创新提供了可行性。第五,计算机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业内提供了一个快速咨询交流的机会,也为膏药市场化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热敏电阻测温电路
张志明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22:36: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1763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膏药   记载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