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心城区防洪排涝格局演变及优化建议

Mar.2021NO.3VOL.31
2021年3月第3期第31卷
城市防洪
URBAN FLOOD CONTROL
0引言
北京市地处华北平原北端,西部为太行山脉,北部为燕山山脉,中部为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京中心城区是首都战略定位的集中承载地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总面积约1378km 2[1]。中心城区位于山前迎风区,暴雨频发,历史上曾发生过重大洪涝灾害,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主要暴雨及洪涝灾害如表1所示[2-3],其中21世纪以来已达6次,建立完善的防洪排涝体系,提高洪涝灾害应对能力,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1防洪排涝格局演变过程及主要影响因素
1.1中心城区防洪排涝规划沿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中心城区的防洪排涝格局发生
了一系列变化,防洪排涝工程规划建设的原则主要是提高治理标准,合理布置排水途径,分散洪水等。根据中心城区防洪排涝水平及规划所考虑的关键因素,演变过程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
(1)初步治理阶段。这一阶段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目标为河网疏通与治理。此前市区河道长期未进行治理,排水不畅,经过初步治理,城区排水得到了一定改善。
(2)全面整治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通过提高标准、疏挖河湖、增加排水措施,全面提高排水能力[4],这一时期提出了“西蓄、东排、南北分洪”的洪水调度原则,并沿用至今。
(3)优化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适应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加快,采取了更多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措施,以优化和提高防洪排涝能力。新中国成立以来与防洪排水有关的主要规划及其要点见表2。
北京市中心城区防洪排涝格局演变及优化建议
赵羲月1,2,3邸苏闯1,2王俊文4潘兴瑶1,2付朝臣5李永坤1,
2
(1.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48;2.北京市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48;
3.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处,北京100089;
4.北京市水资源调度中心,北京100038;
5.北京市水务局,北京100038)
摘要:北京中心城区的防洪排涝格局对首都洪涝灾害应对具有重要意义。以历史资料为基础,分析中心城防洪排涝格局的演变
趋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总结了现状防洪排涝格局的运用情况和所发挥的作用。从首都发展新形势和管理需求出发,分析了目前防洪排涝格局中存在的与城市功能协调性有待提升、局部排洪不畅、与生态蓄水矛盾突出、超标准洪水应对措施模糊等问题,并针对问题在完善分洪蓄洪工程、调整排洪途径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关键词:防洪排涝;演变;中心城区;洪水调度;北京市中图法分类号:TU9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9264(2021)03-26-07
DOI:10.16867/j.issn.1673-9264.2020136
赵羲月,邸苏闯,王俊文,等.北京市中心城区防洪排涝格局演变及优化建议[J].中国防汛抗旱,2021,31(3):26-31,35.ZHAO Xiyue ,DI Suchuang ,WANG Junwen ,et al.Evolu⁃tion and optimization suggestion on flood prevention and drainage pattern in Beijing central city[J].China Flood &Drought Management ,2021,31(3):26-31,35.(in Chinese )
收稿日期:2020-05-08
第一作者信息:赵羲月,男,工程师,E-mail:通信作者:邸苏闯,男,高级工程师,E-mail: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委重大研发项目(Z181100005318003);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017ZX07103-002、2017ZX07103-007)。
消防电动开窗机26
Mar.2021NO.3VOL.31 2021年3月第3期第31卷
城市防洪URBAN FLOOD CONTROL
时间
1952年7月21日1956年7月29日至8月6日1959年8月6日
1963年8月上旬1972年7月26—28日1986年6月26—27日
2004年7月10日
2006年7月31日
2007年8月1日
2011年6月23日
2012年7月21日
2016年7月20日
暴雨洪涝灾害概况
城区海淀暴雨,最大日降雨量263mm(三家店)。冲毁耕地891亩,房屋464间,煤矿采空区塌陷72处
全市普降暴雨。受涝面积264万亩,房屋倒塌1.6万间,死亡11人
全市普降暴雨。城区街道积水严重,房屋倒塌4.2万间,死亡43人
最大24h降雨量464mm。重点灾区积水面积133km2,积水深1.5~100.0cm,全市死亡35人
六氟化硫开关
全市普降暴雨,7月28日下午东直门降雨量261.1mm。全市死亡39人,东城区房屋倒塌400余间
全市普降暴雨,城区日雨量152mm。市内多条公交线路受阻,69条长途线路停运
最大10min降雨量22mm,最大1h降雨量90mm(莲花桥段)。城区41处严重积水,其中8处立交桥,城西环线交通中断,90处地下空间进水
首都机场天竺地区1h降雨量115mm。高速迎宾桥下积水80cm,机场高速断路3h
北三环安华桥一带1h降雨量91mm。最大积水深度2m,北三环双向交通中断
城区平均降雨量73mm,累计过程最大点降雨量模式口215mm。全市29处桥区道路积水,800多辆汽车淹水
全市平均降雨量170mm,城区平均降雨量215mm。受灾160万人,经济损失116.2亿元,死亡79人,房屋倒塌1万余间,主要积水路段63处,受灾面积1.6万km2,成灾面积1.4万km2
降雨总量大,持续时间长,全市平均降雨量212.6mm,城区降雨量274mm
阶段初步治理阶段
全面整治阶段优化发展阶段
年份
1958年
1964年
1973年
1982年
1992年
2016年
规划名称
《北京市河湖系统规划》
《北京市区防洪排水规划》
《北京市区防洪排水规划》
《北京市区防洪排水与河湖整治规划》
《北京市区防洪排水和河湖整治规划》
《北京市防洪排涝规划》
为完善防洪排涝格局所提出的原则和措施
1.合理调整排水系统与流域形状,不使洪水过分集中;
2.尽量使洪水就近向中心区以外宣泄,减少中心区的洪水量;
3.在各河道系统间,互相连通,用节制闸控制,机动地调整各河的负荷;
4.尽量利用湖泊、洼地、窑坑滞洪
1.防洪标准采用100年一遇,排水标准采用20年一遇;
2.市区内城市河道20年一遇洪水位不淹没主要下水道管内顶
1.拦蓄分散城市西部山区、南旱河及京密引水昆玉段的洪水;
2.疏挖通惠河、凉水河和坝河,解决护城河及和平里、土城沟一带的排水出路;
3.疏挖莲花池,以提高蓄洪能力,调节莲花河洪水,减轻马连道仓库区的洪灾
市区河道防洪采取“西蓄、东排、南北分洪”的原则
1.市区防洪采用“西蓄、东排、南北分洪”的原则;
2.对河道规划流量重新分析计算;
3.按规划流量整治凉水河、清河、坝河;
4.减少地面径流。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利用绿地泄水,截流屋顶雨水,建设透水
路和透水广场
在“西蓄、东排、南北分洪”洪水调度原则的基础上,形成“两纵四横、一环双网、
消息队列实现
多道两廊”的防洪排涝格局
表1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区主要暴雨及洪涝灾害事件
1.2现状防洪排涝格局的演变
经过上述3个阶段的发展,中心城区形成了管网、河网、蓄滞洪区三大防洪排涝工程系统。雨水主干管道长约2300km,66%的雨水管道标准为0.5年一遇至1年一遇[6];四大骨干排水河道(清河、坝河、通惠河、凉水河)总长580km,河道排涝标准主要为20年一遇;城区已建成蓄滞
洪区7个。河湖排水已基本实现了“西蓄、东排、南北分洪”的整体格局:利用西郊砂石坑、玉渊潭等河湖水系蓄滞城区西部洪水,通过通惠河将洪水向东排出城区,利用清河、坝河向城北分洪,利用凉水河向城南分洪。
1.2.1西蓄工程体系的组成与演变
北京中心城区受到西山洪水威胁。西山洪水是指城区西部八大处、香山等地的山洪,可经北旱河排入清河,或经南旱河、永定河引水渠汇入南护城河,穿城而过,占用城区河道排水空间,严重时漫溢成灾[7]。通过“西蓄”措施,可减少西山洪水入城,减轻城区排水压力。发挥蓄滞功能的包
表2历年防洪排水规划内容要点[5-6]
27
Mar.2021NO.3VOL.31
2021年3月第3期第31卷
城市防洪
URBAN FLOOD CONTROL
括玉渊潭、西郊砂石坑和昆明湖等(图1)。
玉渊潭位于永定河引水渠下段,清代就曾用于调蓄洪水,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疏浚治理和防洪工程建设,演变为蓄滞洪区。玉渊潭最大水面面积44.60万m 2,库容106.51万m 3(对应水位49.50m ),可控制来自永定河引水渠和南旱河的洪水,是目前中心城区运用最频繁的蓄滞洪区。
西郊砂石坑蓄洪工程2016年建成,包括阜石路砂石坑、西黄村砂石坑和分洪、退水闸等,其中阜石路砂石坑库容680万m 3,西黄村砂石坑库容20万m 3,可将北京西部八大处沟、北八排沟、琅黄沟流域27km 2的雨洪拦截蓄滞,实现上游100年一遇洪水不下泄[8]。
昆明湖位于京密引水渠昆玉段(以下简称“昆玉段”)北端,作为景观湖泊,原不具备蓄洪功能,“2012.7.21”特大暴雨后,为进一步增加西蓄空间,通过工程改造,建成分洪闸门,昆明湖具备了蓄洪条件,从而大幅提高了城区西部的调蓄能力。昆明湖最大水面面积235.90万m 2,库容435.05万m 3(对应水位49.50m ),蓄洪空间大,蓄洪时昆明湖、昆玉段和玉渊潭湖维持同一水位运行,库容对比见表3。
1.2.2南分洪工程体系的组成与演变
南分洪是指南护城河上游的洪水向凉水河分洪。凉水河是城区4条主干排水河道之一,干流长68.4km ,历史上曾为永定河故道,20世纪80年代前曾多次治理,由于标准偏低,排水仍存在问题[10],90年代后又进行了全面治理,使之适应周边排水及生态需求。
南护城河起自西便门附近的甘雨桥,沿南二环路至东便门,长15.1km ,是沿线地区的主要排水通道,左岸属首都功能核心区。南护城河于明代开挖,为了补充水源,将莲花河接入其中[11]。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上游洪水量大,严重影响南护城河周边的路面和管线排水。1950年疏浚南护城河期间,为了避免上游来水影响施工,从右安门处向凉水河开挖了排水沟,引导来水入凉水河,1955年疏浚凉水河时,这条排水沟开挖成为泄洪道,用于分泄南护城河上游的洪水,即“南分洪”。之后,莲花河也被改道接入凉水河,进一步减轻了排水压力。
南分洪枢纽由右安门橡胶坝和分洪道闸组成(图2)。汛期排洪时,右安门橡胶坝控制过坝流量不超过110m 3/s ,以保证下游南护城河排水通畅,多余洪水经分洪道闸向凉水河分洪,分洪设计流量75m 3/s ,校核流量216m 3/s 。
1.2.3北分洪工程体系的组成与演变
北分洪的主要措施包括两部分:北护城河向坝河分洪和昆玉段向清河分洪。
北护城河西起新街口暗涵出口,东至东直门造纸厂闸,长6.3km ,下游为东护暗沟(图3)。在北护城河以北,新街口豁口外曾有太平湖与其连通,可调蓄洪水18万m 3,为修建地铁,1971年太平湖被人工填平[12],又由于和平里小
西郊砂石坑
永定河引水渠
永定河引水渠
玉渊潭南旱河
昆玉段
昆明湖
团城湖清河
密引水渠
蓄滞洪区(未建成)
图1中心城西部河湖概化图
流媒体直播系统实心箭头为正常流向,空心箭头为北分洪流向
表3昆明湖和玉渊潭湖库容对比[9]水位/m 48.8048.9049.0049.2049.50
库容/万m 3
昆明湖269.90293.50317.09364.27435.05
玉渊潭湖75.6079.7984.4192.91
106.51图2南分洪及南护城河概化图
凉水河
分洪道闸
南护城河
右安门橡胶坝
前三门暗沟东便门橡胶坝
通惠河
护暗沟
南护城河泄洪道28
Mar.2021NO.3VOL.31 2021年3月第3期第31卷
城市防洪URBAN FLOOD CONTROL
北护城河坝河分洪闸
坝河
造纸厂闸
亮马河东直门闸
通惠河
区的建设等原因,北护城河洪水流量增大。为了不增加下游通惠河的排洪负担,降低河道治理成本,
1975年起陆续疏浚了北护城河和坝河,并在东直门附近开挖了北护城河入坝河的分洪道,北分洪格局也自此形成。现在北护城河洪水除直接分洪入坝河外,还可经造纸厂闸向亮马河分洪,后仍汇入坝河。
1982年的《北京市区防洪排水与河湖整治规划》提出,当发生超标准洪水时,利用京密引水昆玉河段向清河分洪(图1)。昆玉段是京密引水渠的一部分,长7.6km,于1966年建成。日常运行时,昆玉段河水自北向南流动,排洪时,可自南向北经团城湖分洪入清河。
此外,城区北部排洪系统还有小月河、万泉河、清洋河等入清河,东土城沟、亮马河等入坝河,都是在多次疏浚整治中形成的,其演变也符合分散洪水,减轻城区排水压力的原则。
1.3现状防洪排涝格局对防御洪涝灾害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城区的主要排水河道仅通惠河一条。由于洪水出路单一,护城河排水负担重,强降雨时,水位过高的情况时有发生,南护城河潘家园附近、北护城河东直门附近洪水常接近堤顶。
经过长期规划建设,防洪工程措施和调度方案日渐完善,洪涝灾害的应对能力大幅提高。现状“西蓄、南分洪、北分洪”的防洪排水格局适应了北京城区西高东低的地势条件,蓄、分措施能够明显减轻城区河道及通惠河的排洪压力,对洪涝灾害的防御具有重要意义。以近年发生的两次特大暴雨——“2012.7.
21”特大暴雨和“2016.7.20”特大暴雨为例,两次降雨过程中西蓄、南分洪和北分洪总量分别达到通惠河“东排”总量的62%和33%,两次降雨蓄、泄洪情况见表4。
2现状防洪排涝格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北京首都城市功能调整,城市副中心、大兴国际机场等重大工程建设不断推进,以及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的全面实施,城市河湖水系需要在确保首都汛期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协调防洪、供水、生态、通航等多种功能。在新形势下,目前的防洪排涝格局还存在一些问题。
(1)中心城区范围扩大和城市副中心建设与现状防洪排水格局存在矛盾。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北京中心城区面积约1085km2,而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中心城区面积将扩大到1378km2。随着规模扩大,更多分洪河道和区域划入中心城区范围,承担分洪功能的同时,本地排水需求将不断增加,河道能否适应新的保障要求有待检验。城市副中心位于北京东南部平原地区,清河、坝河、通惠河入北运河口的下游,东排、北分洪对副中心的防洪安全存在一定威胁。
(2)中心城区东排不畅,影响防洪排水的关键局部问题有待解决。通惠河东便门处存在排洪隐患。1965年南护城河扩建时,出于少建一座铁路桥等考虑,将南护城河出口改道接入前三门护城河(现已改为前三门暗沟),河道形成转角。现在,东护暗沟、前三门暗沟和南护城河在东便门附近交汇,集
中汇入通惠河,排洪时易出现水位急涨(图4)。由于上游3条河道承担着城市核心地区的排水任务,一旦洪水漫溢或顶托排水口,后果严重。
图3北分洪及北护城河概化图
表4北京城区“2012.7.21”和“2016.7.20”特大暴雨泄(蓄)洪情况途径
西蓄
南分洪
北分洪
东排
措施
西郊砂石坑蓄洪
昆明湖蓄洪
立式导热油加热器凉水河分洪
坝河分洪
昆玉段分洪
通惠河排洪
泄(蓄)洪总量/万m3
“2016.7.20”特大暴雨
46.30
35.70
311.50
154.80
未启用
1659.47
人脸识别医疗“2012.7.21”特大暴雨
未建成
未建成
394.00
113.40
73.50
932.89
29
Mar.2021NO.3VOL.31
2021年3月第3期第31卷
城市防洪
URBAN FLOOD CONTROL
(3)昆玉段北分洪困难。2014年南水北调水进京入团城湖以来,湖内运行水位高于昆玉段分洪水位(49.20m ),昆玉段难以经过团城湖分洪入清河。另一方面,分洪也可能影响湖内饮用水源的水质。
(4)排洪安全与水环境保障矛盾突出。为了改善水景观,增加供水能力,城区河湖修建了大量水闸、橡胶坝,并维持高水位运行,压缩了河道槽蓄空间,增加了洪水漫溢风险。同时,水闸、橡胶坝数量的增加也带来了更多的故障和隐患。以北护城河松林闸、东土城沟小关闸为例(图5),2019年7月29日,上游雨量站8h 降雨量30~40mm ,低于暴雨蓝预警标准(6h 降雨量50mm ),两座水闸的泄洪量已接近或超过警戒水位对应的河道槽蓄量(表5)。两座水
闸均为单孔闸门,河道调蓄能力小,汛期一旦闸门故障无法排洪,势必威胁周边地区安全。
(5)超标准洪水应对措施模糊。目前,中心城区已经针对标准内洪水建立了较完善的防洪排水措施,并且制定了重现期为10~20a 以内详细的洪水调度预案。但对于超标准洪水,应对方案模糊,措施缺失的情况比较普遍。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加大,特大洪涝风险增加,首都地区近年来暴雨呈突发频发趋势,缺少超标准洪水应对措施,对中心城区的防洪安全极为不利。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清河、坝河发生特大暴雨条件时部分河段行洪能力受限,发生超标准洪水时,
两条河道周边淹没较严重[13-14]。作为北分洪河道,继续分洪可能存在较大风险,有必要针对超标准洪水研究制定专门的调度、抢险措施。
3防洪排涝格局优化调整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城区河湖、防洪工程现状和规划情况,提出以下优化调整建议。
(1)统筹考虑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的防洪排涝格局,加强分洪、蓄洪工程体系建设。中心城区与城市副中心地理位置相邻,存在上下游关系,保障要求高,可纳入同一防洪圈考虑。一是提升城市建设理念,中心城区、副中心的建设应大力践行海绵城市理念,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调控措施加强雨水控制与利用。推行径流系数分区管控,建立适应城市分区功能的径流系数分配方案指导生产建设。二是加强对西山洪水的控制,推进南旱河蓄洪区建设,降低西山洪水的致灾风险。三是加强分洪工程建设,特别是分洪受水区在副中心下游的工程。可考虑继续利用地势条件,向城区东南部分洪,治理大洋坊沟、萧太后河并与南护城河连通,分泄南护城河洪水,治理通惠排干并与通惠河连通,分泄通惠河洪水。上述分洪河流均排入凉水河下游段,因此需同步提高凉水河下游段
的排洪能力。
(2)通过分蓄措施缓解通惠河东便门排洪卡阻问题。一是南护城河沿线分布有陶然亭湖(最大库容2
0.32万m 3)、龙潭湖(最大库容73.18万m 3)等公园湖泊,可通过工程改造使其具备蓄水能力,减少南护城河洪水下泄。二是运用调度措施,条件允许时提前通过凉水河南分洪、通过坝河北分洪,
图5松林闸与小关闸位置示意图水闸松林闸小关闸
上游降雨量/mm 31.236.1
泄洪总量/万m 3
18.703.74
运行水位/m 46.0041.50
警戒水位/m 46.5042.00
警戒水位对应
槽蓄量/万m 3
13.844.96
表52019年7月29日松林闸、小关闸排洪情况
图4通惠河东便门汇流示意图
30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2:42: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1754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城区   防洪   分洪   中心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