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发酵实用工艺学试题集

氨基酸发酵工艺学试题集
一、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液化:是利用液化酶使淀粉糊化,粘度降低,并水解得到糊精和低聚糖的程度。
2.糖化:是用糖化酶将液化产物进一步彻底水解成葡萄糖的过程
3.防潮密闭门发酵热:发酵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净热量称为发酵热,发酵热 = 生物热 + 搅拌热 - 蒸发热 - 辐射热 - 显热。
4. DE值:即葡萄糖值,表示淀粉水解程度及糖化程度。DE值 = 还原糖 / 干物质 × 100%
5. DX值:糖液中葡萄糖含量占干物质的百分率。
6. 代谢控制发酵:就是用遗传学或其它生物化学的方法,人为的改变、控制微生物的代谢,使有用产物大量生成、积累的发酵。
深水采样器
7. 噬菌体效价: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具有侵染性的噬菌体的粒子数。
8. 发酵转换:当发酵条件发生改变时,必然会影响到生物代谢途径分支的关键酶的酶量和酶活性的改变,从而导致发酵方向发生转换,从而产生不同的代谢产物。
9. 淀粉液化:利用α-淀粉酶将淀粉液化,转化为糊精及低聚糖,使淀粉的可溶性增加。
10. 临界溶氧浓度:指不影响菌的呼吸所允许的最低氧浓度。电子防丢器
11. 末端产物阻遏:是指由某代谢途径末端产物的过量累积时而引起的反馈阻遏,是一种较为重要的反馈阻遏。
12.糖酸转化率:产出的谷氨酸与投入的葡萄糖总量的百分比,糖酸转化率 = 产出的谷氨酸 / 投入的葡萄糖量 × 100%  = (产酸水平 × 放罐体积) / (种子用糖量 + 发酵培养基用糖量 + 流加糖量) × 100% 。
13. 生物素的“亚适量”:指淀粉糖原料产谷氨酸生产过程中,控制发酵培养基的生物素浓度在5~6μg / L,此浓度即为生物素的“亚适量。生物素是催化乙酰CoA羧化酶的辅酶,参
与脂肪酸的合成,从而影响磷脂合成及细胞膜的形成。它的作用主要影响谷氨酸产生菌细胞膜的谷氨酸通透性;同时也影响菌体的代谢途径。因此,为了形成有利于谷氨酸向外渗透的细胞膜,必须使磷脂合成不充分,因而必须要控制生物素“亚适量”。
14. 种子扩大培养:指将处于休眠状态的保藏菌种接入试管斜面活化后,再经过摇瓶、种子罐等逐级扩大培养,从而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纯种的过程。
15. 营养缺陷型:对某些必须的营养物质(AA)或生长因子的合成能力出现缺陷的变异菌株或细胞。必须在基本培养基(如由葡萄糖和无机盐组成的培养基)中补加相应的营养成分才能正常生长。
16. 流加发酵:黄光工艺也叫补料分批发酵、半连续发酵、半连续培养。它是以分批培养为基础,间歇或连续地补加新鲜培养基的一种发酵方法。
人体穴位模型17. 糊化:淀粉在热水中能吸收水分而膨胀,最后淀粉粒破裂,淀粉分子溶解于水中形成带有粘性的淀粉糊,此过程称为糊化。
18. 连续等电点法:是指在大量谷氨酸晶体存在的条件下,一边连续等当量添加发酵液(
或谷氨酸锌盐溶液)与盐酸(或硫酸)使溶液始终在结晶点PH3.0(或PH2.4),一边连续从底部打出谷氨酸结晶液,送入育晶罐(池)继续育晶的工艺。
19. 尿素中毒:就是在以尿素为氮源的谷氨酸发酵中,菌体长时间处在pH8.0以上,严重影响到菌体的生长和谷氨酸的积累。
20. 亚稳区:在溶解度曲线与过饱和溶解度曲线之间的带状区域。
21. 结晶:是指溶质自动从过饱和溶液中析出形成新相的过程。只有当溶质浓度超过饱和溶解度后,才可能有晶体析出。其中,溶液达到过饱和状态是结晶的前提;过饱和度是结晶的推动力。
二、填空题
1. 谷氨酸生产菌在发酵过程中会发生明显的菌体形态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长菌型细胞、转移期细胞和产酸型细胞三种不同时期的细胞形态。
2. 至今氨基酸生产方法虽有抽提法,化学合成法及生物法(包括直接发酵法和酶转化法),但绝大多数氨基酸是以发酵法或酶转化法生产。
3. 根据原料淀粉的性质及采用的水解催化剂的不同,水解淀粉为葡萄糖的方法有下列三种:酸解法、酶解法、酸酶结合法。
4. 谷氨酸发酵中,谷氨酸产生菌只有一条生物合成途径中,生成谷氨酸的前体物为α-酮戊二酸。
5. 谷氨酸制味精过程中,中和操作时一般应先加谷氨酸后加碱,否则会发生消旋化,生成DL- 谷氨酸钠。
6. 在谷氨酸发酵中,溶解氧的大小对发酵过程有明显的影响。若通气不足,会生成乳酸或琥珀酸,若通气过量,会生成ɑ-酮戊二酸。
7. 谷氨酸的晶型分为α-型结晶和β-型结晶两种,等电点提取谷氨酸时,首先必须形成一定数量的晶核,然后才能进行育晶。谷氨酸起晶有自然起晶和晶种起晶两种方法。还有一种起晶方法叫刺激起晶。
8. 在谷氨酸发酵中,生成谷氨酸的主要酶有谷氨酸脱氢酶(GHD)、转氨酶(AT)和谷氨酸合成酶(GS)三种。
9. L-谷氨酸在水溶液中的等电点是3.22。
10. 淀粉生产葡萄糖的理论转化率为111.11%,实际收率仅有105%-108%。葡萄糖生成谷氨酸的理论转化率为81.7%
11. 在谷氨酸发酵过程中,溶解氧大小主要由通气量和搅拌两大因素决定。
12. 糖蜜原料发酵生产谷氨酸应添加青霉素或表面活性剂,其最适添加时间在生长对数期的初期。
13. 双酶法淀粉的水解通常使用α-淀粉酶和糖化酶两种酶,其作用特点分别是内酶、只能水解α-1,4糖苷键和外酶、水解非还原末端,专一性差。
14. 谷氨酸等电点提取工艺是根据等电点时,正负电荷相等,总静电荷等于零,谷氨酸溶解度最小的原理确定的。
15. 发酵过程中泡沫的多少,既与搅拌和通气强度有关,又与培养基性质有关。
16. 谷氨酸产生菌大多为生物素缺陷型(一般是细菌),因此在谷氨酸发酵时通过控制生
物素亚适量,引起代谢失调,使谷氨酸得以积累。谷氨酸产生菌应仅有微弱ɑ-酮戊二酸脱氢酶活力,使ɑ-酮戊二酸继续氧化能力微弱。
17. 谷氨酸发酵机理:谷氨酸以α-酮戊二酸为碳架,当以糖质为发酵原料时,合成途径包括EMP、HMP、TCA循环、乙醛酸循环及CO2固定反应。
18. 谷氨酸制味精工艺中,谷氨酸中和温度选择60-70℃,中和液PH控制在6.0-6.6。除铁离子的方法主要用硫化钠和树脂法。脱的方法主要有活性炭脱和树脂脱法。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5:27: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1741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谷氨酸   发酵   淀粉   水解   过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