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菩萨造像中一类形制特殊的持物

·248
·艺术研究
试议菩萨造像中一类形制特殊的持物
张 聪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摘 要:自南北朝始,菩萨造像中频繁出现一种莲瓣形持物,①学界对此持物至今没有合理而准确的解释,笔者认为这
矫形鞋
种莲瓣形持物源自北魏铜铸佛板中右胁侍(帝释天)的持物
样式。
关键词:莲瓣形持物;铜铸佛板;梵天;帝释天
佛教造像中,神祇与其持物之间一般存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南北朝始,菩萨造像中开始出现一类形制特殊的持物,该持物形似莲瓣,本文称其为莲瓣形持物。学界多将这类持物称作“桃形物”或“锁状物”,也有学者将其解读为“摩尼珠”。笔者从现存最早出现莲瓣形持物的佛教造像入手,认为这类持物最初具有明确的象征意义,但后期随着相关信仰弱化而产生了误读。已知最早出现莲瓣形持物的佛教造像是和平元年比丘法亮造铜铸佛板(图1),与其类似的造像还有延兴四年比丘□造铜铸佛板、日本藏太和七年追远寺众僧等造铜铸佛板、西安莲湖区出土太和七年追远寺众僧等造铜铸佛板以及无纪年铜铸佛板一件。此五件铜铸佛板的造像内容皆为一佛二胁侍,佛左侧胁侍右手执拂尘,左手持水瓶;佛右侧胁侍右手握尖部向上的莲瓣形持物,左手持水瓶,笔者曾论证铜铸佛板左右胁侍应为菩萨化的梵天与帝释天。[1]其中右胁侍帝释天所持莲瓣形物实际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握于手中的棒状物,应是金刚杵的一种表现形式(部分铜铸佛板中的棒状物还刻意表现为两端略有凸起的样式);②二是连接棒状物两端且尖部向上的莲瓣形环状物,
大概是为表现金刚杵之神力而显现的光芒。
图1……和平元年比丘法亮造铜铸佛板
直流节能灯
自北魏铜铸佛板之后,莲瓣形持物大量出现在菩萨造像中,这些莲瓣形持物有一部分仍然保持棒状物和莲瓣形环状物的组合形式,例如孝昌元年(525)道唅造像碑主龛内主尊右侧胁侍右手持物(图2)。
一次性台布另外一部分则取消了原有的棒状物,表现为独立的单一莲瓣形环状物,如青州龙兴寺造像中部分胁侍菩萨持物(图3)。这种变化应该与梵天、帝释天信仰被菩萨信仰所取代以及“佛、梵天、帝释天”组合图像的骤然消失有关,原先由两部分组成的莲瓣形持物(棒状物+连接棒状物两端且尖部向上的莲瓣形环状物)被模糊化为独立的单一莲瓣形持物。换言之,因为帝释天信仰的衰弱,造像人对其持物的含义不甚明了,以致忽略原本作为主体的棒状物(金刚杵),而仅表现莲瓣形环状物。③
dc-ac
图2……孝昌元年道唅造像碑主尊右侧胁侍…………图3……北魏青州龙兴寺造像
胁侍菩萨
fe光模块除此之外,可以发现握持莲瓣形持物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铜铸佛板右胁侍向上握举莲瓣形持物,而
之后的造像皆表现为垂手提持的姿态。这大概是因为:一,铜铸佛板右胁侍保留有帝释天的战神属性,向上握举金刚杵的姿势可显示其护卫之力;之后则因为不了解莲瓣形持物最初的含义以及为了体现菩萨沉静慈悲的神格特征,而改为温和的提持姿态,驹泽大学所藏北魏铜铸佛板残块④大概可视为这一转变的过渡形式,其右胁侍握持莲瓣形持物的姿势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握于腰际。二、实际制像过程中,塑造这种向上握举的姿势只在部分雕塑类型中便于操作,比如铜铸佛板、线刻画像⑤等几类,若是在高浮雕或圆雕等类型的雕塑中塑造这种姿势,制作难度较高,也无益于造像的搬运与保存;而垂手提持的姿态则比较容易塑造。北魏铜铸佛板之后的一佛二胁侍图像中频繁出现莲瓣形持物,这种情况应该是直接受到铜铸佛板的影响。但是必须说明的是,此时手持莲瓣形持物的菩萨已经不是菩萨化的帝释天,而只是尊格并不固定的胁侍菩萨。因为在这类造像中,与之对应的胁侍菩萨并未过多的显示出梵天的特征,甚至部分造像中还出现左右胁侍均持莲瓣形持物的例子。罗列分析相关图像可知:紧接铜铸佛板之后出现莲瓣形持物的造像为出土于四川的南齐永明八年弥勒造像,而北方其他地区出现莲瓣形持物似乎有所滞后。六世纪开始,单尊菩萨造像中也开始出现莲瓣形持物。以曲阳地区出土的白石造像为例,有一类菩萨造像几乎都表现为一手提莲瓣形持物,一手持莲蕾的样式。造像铭文中对菩萨的尊格有两种描述:其一,直接题为“菩萨”;其二,但凡提及具体尊格的,则一律题为“观音”或“观世音”,⑥例如孝昌元年佛来陶造观世音像。此类型的菩萨造像从北魏至隋,形象相对稳定,可见此时期的信众和制像人都以此样式作为菩萨的标准形象之一。这里的莲瓣形持物应该仍然受到铜铸佛板中莲瓣形持物的影响。综上,南北朝开始频繁出现于菩萨造像中的莲瓣形持物应源自北
魏铜铸佛板右胁侍帝释天的持物样式,最初的莲瓣形持物是金刚杵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其形制对之后菩萨造像中的莲瓣形持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注释:①之前多将这类持物的形状描述为“桃形”,但“桃”这一物象与佛教图像关联甚少,建议将这类图形描述为“莲瓣形”更为恰当。拓展而言,被描述为“舟形背光”的背光样式也应理解为“莲瓣形背光”。②犍陀罗佛教造像中大部分金刚杵即为两端凸起中部微束的形式。③南北朝时期部分胁侍菩萨亦佩戴莲瓣形的项饰,莲瓣图形多运用于菩萨图像,显示了菩萨与莲花的密切联系。如后秦时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所译《佛说华手经》即有“菩薩若成是四法者,转身当作善来比丘,终不受胎莲花化生”的叙述。④其造制年代大概略晚于此前所举5件,铜板下方可见手执麈尾的维摩居士。⑤可参见和平元年比丘法亮造弥勒像铜板背面的线刻画像。⑥此处并不能根据部分“观音”或“观世音”的铭文,将持莲瓣形持物视为观音的特征,而只能将这种样式视为当时流行的一种菩萨造像样式。参考文献:[1]…张聪.试论北魏铜铸佛板胁侍之尊格[J].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6.作者简介:张聪(1989—),男,江苏南京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佛教美术,美术考古。
shenh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2:02: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1720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莲瓣   造像   菩萨   铜铸   形持   胁侍   出现   持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