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徐州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

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徐州市新型城镇化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徐州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6.01.19
【字 号】徐政发〔2016〕5号
【施行日期】2016.01.19
火车鹤管【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乡规划
正文
市政府关于印发徐州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
徐政发〔2016〕5号
金属化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徐州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5—2020年)》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徐州市人民政府
2016年1月19日
 
徐州市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规划(2015-2020年)
  城镇化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是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
  本规划根据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以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会议部署,按照走中国特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要求,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和《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等相关规划,结合徐州市实际而编制。通过回顾徐州市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历程及重要成就,明确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发展路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及主要任务,提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主要方向及保障措施,是引领全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指导性规划。
  规划期为2015-2020年,基期年为2014年。
第一篇 规划基础
第一章 重大意义
  目前,我市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调结构、转方式的攻坚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对于增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
市活力、加快转型跨越发展、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淮海城市和“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徐州”,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
自动融雪设备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加快徐州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路径。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没有徐州的小康,就没有苏北、全省的小康。当前徐州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迫切要求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徐州”和实现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奠定坚实基础。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提高徐州城镇化质量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迫切要求。徐州城镇化发展历程和现状决定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城镇化既要关注速度更要提升质量,既要建设城市更要统筹乡村。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统筹谋划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方略,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城镇化发展模式粗放带来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探索完善以人为本、优化布局、集约高效、绿低碳、彰显特的城镇化新路径,有利于改善城乡关系,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
语音会议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徐州“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徐州是江苏省人口第一大市,农村人口比重高,农业基础还较薄弱,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解决“三农”问题仍然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加快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增强城镇承载和带动功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有利于增强农村经济实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有利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加快徐州经济转型升级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选择。内需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徐州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其经济活力延续和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有利于不断扩大城镇消费体,促进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升级,释放消费潜力,扩大投资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城镇人口集中、创新要素集聚和城乡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有利于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有利于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社会共同发展、全面进步。磷酸氧钛钾
能源智能控制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促进徐州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城镇是区域发展的重要依托。以城市为主体形态,形成体系健全、定位明确、分工合理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新格局,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缩小市县差距,培育壮大县域经济增长极;有利于促进贾汪、铜山更好融入主城区,提升中心城市现代化水平和区域辐射带动能力;有利于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协作,推动人口和经济布局更加合理,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是重塑徐州“五省通衢”新优势的良好契机。徐州素有“五省通衢”之誉,为全国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但仍存在交通现代化水平较低、城际铁路尚属空白、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滞后等问题。推动淮海城市建设和优化城镇空间布局,迫切需要加快完善徐州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联系,有利于形成区域同城化、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框架,增创中心城市的交通新优势;有利于改善交通运输结构,形成合理、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有利于加强农村交通建设,形成一体化、均衡化的城乡交通新格局。
第二章 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徐州城镇化水平稳步快速提升,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8.43%提高到2014
年的59.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先后呈现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乡镇企业带动小城镇繁荣,各级各类开发园区建设推动中心城市和县(市)城镇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升级和城市功能完善助推徐州都市圈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和科学发展引领城乡一体化进程等鲜明特点,尤其是2008年省委、省政府实施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政策以来,城镇化明显加速,年均增速1.9%。30多年来,徐州城镇化经历了起步发展(1978~1990)、快速发展(1991~2008)、加速发展(2009至今)三个阶段,当前已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
  ——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城乡经济结构持续优化。2014年,全市GDP完成4963.9亿元,人均GDP达到57655元,均为2010的1.7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72.3亿元,是2010年的2.1倍。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部分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9.6︰50.7︰39.7调整为2014年的9.5︰45.3︰45.2,三产提高了5.5个百分点。2014年县域(包括贾汪、铜山)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2.6︰46.9︰40.5,主城区为0.6︰39.1︰60.2,与2010年比较,第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其中县域提高3.3个百分点,主城区提高7.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8:27: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1668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发展   城乡   城镇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