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的调查研究

陶土板挂件
防裂霜第11卷第1期 2020年01月
隐藏的信息Vol.11 No.1January  2020
57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作品论文,作品编号:pdjh2019b0985
对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的调查研究
黄瑞净
(广东文理职业学院,广东 廉江 524400)
并行空间摘 要:网络暴力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1]
机电在线网络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滋生出一系列的网络暴力问题。网络暴力与现实中血肉相搏、拳打脚踢不同,而是借助微博、贴吧、论坛等匿名的互联网虚拟空间,利用粗俗的语言文字、视频、图片等对人进行攻击。这些言无刀锋,却能杀人的网络暴力行为触及人类道德底线,严重违背了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本文就网络暴力的现状及原因,研究过程,网络暴力的调研结果和危害,改良措施,今后努力的方向进行分析,这对提高网民道德素质,净化网络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网络暴力;互联网虚拟空间;人类道德;价值观念;改良措施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1-0057-01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暴力的现象不断发
生。网络暴力主要的表现形式分为:言语攻击,,隐私泄露等等。大多数年轻人每天都会在闲余时间刷刷微博或者在一些网络平台发表言论,所谓的网
络暴力也随着某些言论慢慢产生。[2]
发泡海绵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人在网络上发表一些过分的言语,对他人进行语言攻击。一些明星也逃不过“人红是非多”这个“魔咒”,总有一些人喜欢窥探明星的隐私,甚至利用这些隐私去诋毁他们。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下文笔者对其进行分析。
一、网络暴力现状及原因(一)匿名的互联网环境
网络暴力的重要原因在于匿名的互联网环境。通常发生在微博、贴吧、论坛等匿名的互联网虚拟空间,这样的网络媒体不会出现在朋友圈。在匿名的重重保护下,人们有权利去扮演各种各样的角。一方面,匿名的网络环境可以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展现自己的秘密,可以对一些敏感话题的深层次问题展开探讨。但是另一方面,匿名的网络环境也滋生了更多网络暴力。
(二)缺乏理智的网民
网络被视为现实生活中冲突的缓冲地带。网友通过在网络上发表观点等,对现实生活中不能解决的矛盾、普遍关心的议题进行发泄,往往容易演变成网络暴力。一些重大的事情发生之后,大部分人开始自己进行道德表演,为了证明自己是恶的对立面,急于给舆论漩涡中心的主人公贴上善与恶的标签,看似无可非议,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是刽子手。即使有媒体去客观报道,有人发表理智的观点,但在舆论中,这些人常常被谩骂、攻击,形成“沉默的螺旋”。虚拟的网络环境只留下浮躁,愤怒的观点,体极化效应不断加强。(三)商业化的媒体和意见领袖
受众媒介素养和网络伦理教育的缺失。受众匿名参与,缺乏基本的媒介素养,在网上为所欲为,以为在网络匿名性的庇护下就可以随便发表言论而不必负有法律责任,诱发网络暴力事件的不断发生。网络中,新闻媒体作为一类重要的意见领袖,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但媒体在提供观众认知渠道的同时,也操纵着观众的认知。(四)网络的特点容易滋生网络暴力
网络的特点使得谣言更容易传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是一种全新、特殊的传播类型,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信息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等特性,而其本身“接受的异步性”又可以方便受众随时随地接收信息,避免时空限制。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人人皆可以成为信息源,将网络信息的来源无限度扩展,在这种环境中,谣言留言更容易出现,等行为也更容易完成。
二、网络暴力研究过程
为全面了解网络暴力的状况和问题的根源,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调查和调查问卷的方法。问卷以不同年龄阶段的网民为调查对象,小组制定出一份科学、完整、可行的调查问卷,这是供网民填写的一种调研信息收集的方法。前期,网络暴力调查小组召开全体会议,分配工作,制定调研时间和地点,利用网络各大媒体传播本次网络暴力调查问卷。后期针对问卷存在的问题,对问卷数据做归纳和总结,研究如何防范和解决网络暴力事件。
三、网络暴力的调研结果和危害分析
根据调研发现,18~25岁的年龄阶段占网民总人数的67.8%,这个年龄阶段是网民的主导阶段,且这个阶段的人思想不够成熟,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工作压力大,容易在网络中发泄产生网络暴力。73%的网民认为我国网络暴力现象越来越严重,过分的网络言论自由,使人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被舆论引导,导致网络暴力愈演愈烈。56%的网民遭遇网络暴力会选择忍气吞声,息事宁人,因为多数网民法律意识不强,面对网络暴力束手无策,不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导致网络暴力越来越严重。
年仅28岁的明星乔任梁在抑郁症中离开人世,而抑郁症的根源就是网络暴力。他曾被无数的键盘侠和水军恶意抹黑,曾差点因网络暴力被行业封杀,最后他带着对世界的失望永远离开了。随着网络的快
速发展,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但因为造谣不需要成本,难以追究责任,所以他们用肆无忌惮的言语辱骂他人,以满足自己的正义感。发生在2006年的“高跟鞋女虐猫”事件,2016年的“刘鑫江歌案”,再到2017年的“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其都是网民通过对当事人进行“”,在没有查明事情的真相时,不断曝光(下转第88页)

本文发布于:2024-09-26 02:21: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1653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网络   暴力   传播   网民   进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