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之湘西文化

中国文化湘西文化
过氧化氢浓度测定
湘西是一片神奇迷人的土地,这里的灵山秀水养育了勤劳智慧的湘西人民。千百年来,土家、苗、回、瑶、侗、壮以及汉等民族在这里共同繁衍和生息,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创造了湘西灿烂的历史文化及其奇特浓郁的民俗风情,铸成了光辉千秋、永垂史册的湘西文化。多样的文化形态、丰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文化精神、质朴灵动的文化气息,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
风土人情:土家住房多依山建筑,一般是长方形,三间,中为堂屋。房屋建筑材料,有的以木架屋,房顶盖瓦;有的编竹为墙,茅草为顶。
饮食以玉米、小米、荞子为主,喜吃酸菜和辣椒。
阻尼线服饰:男子用青蓝或白的土布帕子缠头,喜穿对襟短衫,多纽扣;妇女穿无领开左襟大褂,袖子短肥,下着八幅罗裙,裙上绣有花纹、图案,有的穿裤,裤脚有两三条花边;老人着大襟衣。
切铝锯片
婚俗独特的地方,就是哭嫁,哭的时间长,在离开娘家的前半个月就开始哭嫁,《哭嫁歌》的内容,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哭妹、哭祖先、骂媒人等,多是诉说离别之情。有一人独哭,有母亲、妹同哭。丧葬:行土葬。节日有赶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赶年,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月大过二十九,月小过二十八。
礼仪与禁忌:土家族人有团结互助、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一家有事,大家帮忙。逢年过节到土家族人家里作客,热情的主人便会拿出几个雪白的糍粑去烤,烤得两面金黄开花的时候,几吹几拍,往里面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但在一些偏僻的山区,主人将烤好的糍粑送到客人手中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糍粑就咬,这时主人就会重新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给客人吃,尔后接二连三地烤好、拍净、蘸糖,递给客人。如果不懂规矩,接过来就只管吹拍,那你吃完一个没糖的就别想再吃了,主人还认为你对土家族人不尊重。
节日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扛锄、穿蓑衣、担空水桶进屋;不能用脚踏火坑及三脚架;在室内不能吹口哨;客人不能和少妇坐在一条长凳上。
湘西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有三大邪,其一为“湘西赶尸”,其二为“放蛊”,其三为“落花洞女”。湘西的“赶尸”,到现在也没人能指出它的真实情况来。据当地人一致的说法:赶尸的人是一个身穿道袍的法师,无论尸体数量有多少,都由他一人赶。和赶尸不同的是,放蛊几乎在湘西地区都有流传,而赶尸主要流传于湘西沅陵、泸溪、辰奚、叙浦四县。蛊在湘西地区俗称“草鬼”,相传它寄只附于女子身上,危害他人。那些所谓有蛊的妇女,被称为“草鬼婆”。湘西的“落花洞女”则是部落中有一些未婚的女子,能将树叶哭下来;到山洞不吃不喝,几天不死,回来后也不饮不吃,几天后就死去。部落人们认为她去和树神、井神结婚了,因而这些女孩生前没有结婚,但人死后,别人去办丧礼,而落花洞女的家人给
他们不但不办丧礼,还要办婚事,以示婚礼之喜。
湘西民俗文化最大的特是厚重,品质不凡。它经久耐磨,有“嚼头”。湘西的同志自豪地说“湘西民俗文化在沈从文的书里,在黄永玉的画里,在宋祖英的歌里”。概括得非常好。当然它的内涵还不止这些,它经得起文人骚客的品评和挖掘。
湘西民俗文化特从大的方面看,它至少体现在3点。
一是它保留了古朴的少数民族风俗。
湘西苗族自称“果雄”,相传是蚩尤和“三苗”后裔。湘西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先民来自古代巴人。土家族苗族的服饰、婚嫁、宗教祭祀、民间舞蹈、歌谣、武术、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代代口耳相传,在与汉族文化融合过程中,保留了自己的独特风貌。
二是这块热土孕育了一批历史文化名人。
凤凰古城被新西兰作家路易丝·艾黎称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我去过山西平遥和云南丽江古城,这两座古城都保护得很好,保留了山西的晋商文化和云南纳西族文化特,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相比之下,从名人效应来看,凤凰更为突出些。
电梯井口门
远控多叶排烟口
凤凰这个几千人的历史古镇,明清、民国以来出了总兵以上将官59位。比较出名的有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著名作家沈从文、国画大师黄永玉、抗英名将郑国鸿。一代国画大师陈衡恪的祖父陈宝桢在凤凰做过沅辰永靖兵备道道台,如今故居还在。
湘西的“蛊术”和泰国的“降头术”被称为东南亚两大邪术。
湘西的蛊术和湘西的赶尸一样,到现在也没人能指出它的真实情况来。和赶尸不同的是,放蛊几乎在湘西地区都有流传,而赶尸主要流传于湘西沅陵、泸溪、辰奚、叙浦四县。
ggtv5蛊在湘西地区俗称“草鬼”,相传它寄只附于女子身上,危害他人。那些所谓有蛊的妇女,被
称为“草鬼婆”。
所谓的放蛊方式和蛊到底是什么样子,除了代代相传的说法,谁也没有见过,但却根深地固
的留在人心。苗族几乎全民族笃信蛊,只是各地轻重不同而已。
在苗族的观念世界,蛊有蛇蛊、蛙蛊、蚂蚁蛊、毛虫蛊、麻雀蛊、乌龟蛊等类。蛊在有蛊的人身上繁衍多了,不到吃的,就要向有蛊者本人(蛊主)进攻,索取食物,蛊主难受,就将蛊放出去危害他人。
其实这种令人生畏的蛊,并非苗人的专利。蛊术在中国古代江南地区早已广为流传。最初,蛊是指生于器皿中的虫,后来,谷物腐败后所生飞蛾以及其他物体变质而生出的虫也被称为蛊。古人认为蛊具有神秘莫测的性质和巨大的毒性,所以又叫毒蛊,可以通过饮食进入人体引发疾病。患者如同被鬼魅迷惑,神智昏乱。先秦人提到的蛊虫大多是指自然生成的神秘毒虫。长期的毒蛊迷信又发展出造蛊害人的观念和做法。据学者考证,战国时代中原地区已有人使用和传授造蛊害人的方法。
苗族多处偏僻地区,旧时医学落后,许多疾病得不到有效。故每遇就诊无效,动辄归咎于蛊。随着苗族地区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医疗水平的提高,蛊术迷信现在在苗族地区的影响越来越小。
鲁迅先生曾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判断,得到广泛的认同。
湖南少数民族众多,民俗文化蔚为大观。这是千百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湘西作为其中的宝库之一,以其深厚、神秘与瑰丽,成为宝中之宝。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大饱眼福,大壮行囊。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靠的是民俗文化的养分。曾经的“寻根”,寻的就是文化之根、民族之根。根深,才能枝繁叶茂。
湘西这块神奇的土壤,得天独厚,留存着五光十的民俗文化。原始,不等于野蛮。古朴,不等于愚昧。这些不可复制的民俗文化既是我们的荣耀,也留给我们巨大的警示。民俗文化同样需要良好的植
被,同样需要精心呵护。不然,也会水土流失。挖掘、保护、传承湘西民俗文化,不仅仅是文化工作者、民俗文化爱好者的事,而是全社会共同的担当。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0:38: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1647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湘西   文化   民俗文化   不能   客人   地区   称为   蛊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