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小故事[1]

               
11.1. 
公元2世纪,延时冲水阀C.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堵漏工具1543年,破碎机刀具N.哥白尼提出科学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到16世纪哥白尼建立日心说后才普遍认识到:地球是绕太阳公转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内的八大行星则构成了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系── 太阳系的主要成员。1609年,J.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伽利略·伽利雷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1687针式吸盘年,I.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
11.2.
曹冲称象的故事。在距离现在一千七百多年前,中国是处于魏、蜀、吴三强鼎立的三国时代。
有一天,吴国的孙权送给魏国领袖曹操一只大象,长久居住在中原的曹操从来没有看过这种庞然大物,好奇地想知道这个大怪物的体重到底有多重?于是,他对着臣子们说:谁有办法把这只大象称一称?在场的人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有人回家搬出特制的秤,但大象实在太大了,一站上去,就把秤踩扁了;有人提议把大象一块一块地切下分开秤,再算算看加起来有多重,可是在场的人觉得太残忍了,而且曹操喜欢大象可爱模样,不希望为了秤重失去它。就在大家束手无策正想要放弃的时候,曹操7岁的儿子曹冲,突然开口说:我知道怎么秤了!他请大家把大象赶到一艘船上,看船身沉入多少,在船身上做了一个记号。然后又请大家把大象赶回岸上,把一筐筐的石头搬上船去,直到船下沈到刚刚画的那一条线上为止。接着,他请大家把在船上的石头逐一称过,全部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了!小朋友,曹冲是不是很聪明?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时代,曹冲的方法的确很聪明,可是,现代的工具非常发达,我们发明出许多的工具来称重的东西,不须要再大费周章地一筐筐地搬石头。
  小朋友,请你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一只小狗、一袋砂石、一颗苹果、一卡车的木头、一台货柜车,分别要用什么工具来称重最适当?
11.3.
死海为什么淹不死人
相传公元70年罗马军东征统帅狄杜处决几个被俘的奴隶,命令将其投入死海中淹死,但这些被投到湖中的人不下沉,如此反复数次,以为有神灵保佑,故赦免之。
实际上是因为死海的盐含量很大,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的密度,于是人就浮在水面上了!
11.4.
水的密度竟然大于冰,你现在就去冰箱里拿一些冰块,把它丢在半杯水中,看看冰块是浮着呢?还是沉下。物质的密度会受温度的影响而改变。一般而言,物质的质量不受温度影响,但是体积会热胀冷缩。所以温度上升时体积膨胀,密度相对就变小了。相反的,物质在温度下降时体积缩小,密度会变大。不过水是例外,因为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水温只要从4上升或下降,密度都会变小。也就是说4的水,体积在受热时也膨胀、冷却时也膨胀。所以水总是由表面开始结冰,密度最大的4的水会沉入最底层。这个性质非常重要,在严寒的冬天,虽然水的表面已结冰,但在湖泊的底层仍维持4左右,使水中的生物
可安然度过冬天。
11.5.
iphd密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鉴别物质
新鲜鸡蛋的密度(指它的平均密度)比水的密度稍大。买回的鸡蛋是否新鲜,放到水里时,就可鉴别出来。陈旧的由于水份散失,蛋内空隙增大,它的平均密度就变小了,放入水中就会漂浮。而新鲜鸡蛋是要沉没在水中的。
如果遇到火灾,室内的空气的密度是不相同的。被加热了的空气密度变小而上浮,而这部分空气不但能烫伤人,而且有毒成份也多。你要逃生,当然要尽可能地处在低处。趴下、匍匐最为合适。
 
12.1
 刻舟求剑 ,《汉语成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据说从前楚国有一个人过江时把剑掉在水里,他在船沿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记号,等船停下后,他便从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剑,结果没有到(见《吕氏春秋·察今》)。比喻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此人错选了参照物。因船相对剑是运动的,则船和剑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则确定剑的位置应选择与剑的相对位置不变的物体为参照物,如岸上的石头、树木、花草等。
11.2.
活动人行道,有一种设备,是根据这种相对运动的原理建造的,就是所谓活动人行道;不过这种设备直到目前为止,也还只有在展览会里可以看到。
.这种设备的构造。有五条环形的人行道,一条挨着一条套在一起;它们各有单独的机械来开动,速度各不相同。最外圈的那一条走得相当慢,速度只有每小时5公里,等于平常步行的速度,要走上这样慢慢爬行的人行道,显然并不困难。在这条里侧,同它并行的第二条人行道,速度是每小时10公里。如果从不动的街道直接跳上第二条人行道,当然是危险的,可是从第一条跨到这一条就不算什么了。事实上,对速度每小时5公里的第一条人行道
来说,速度每小时10公里的第二条人行道也不过是在做每小时5公里的运动;这就是说,从第一条跨到第二条,是和从地面跨到第一条一样容易的。第三条已经是用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前进了,可是从第二条跨上去,当然也不困难。从第三条跨到用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前进的第四条,以及最后从第四条跨到用每小时25公里的速度奔驰的第五条,也都一样容易。这第五条人行道就可以把旅客送到要去的地方;到了目的地,旅客又可以一条条地往外跨,他就可以走到不动的地面上。
11.3.
地球半径是如何估算的
3中,圆C代表地球,C是地球中心,R是地球半径,L是塞恩城观测点与亚历山大城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弧长)S点代表塞恩观测点,A代表亚历山大城观测点,O代表太阳,则∠OAZ代表亚历山大城太阳影子与旗杆的交角,由于地球的半径大小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所以∠OAZ=SCA,于是L/2πR= r/2π ( L弧长度与地球周长之比等于夹角r与圆周角2π之比 ),所以R=L/r,即通过L, r就可算出R
12.4
看到滑水运动员在水面上乘风破浪快速滑行时,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滑水运动员站在滑板上不会沉下去呢?
原因就在这块小小的滑板上。你看,滑水运动员在滑水时,总是身体向后倾斜,双脚向前用力蹬滑板,使滑板和水面有一个夹角。当前面的游艇通过牵绳拖着运动员时,运动员就通过滑板对水面施加了一个斜向下的力。而且,游艇对运动员的牵引力越大,运动员对水面施加的这个力也越大。因为水不易被压缩,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水面就会通过滑板反过来对运动员产生一个斜向上的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在竖
直方向的分力等于运动员的重力时,运动员就不会下沉。因此,滑水运动员只要依靠技巧,控制好脚下滑板的倾斜角度,就能在水面上快速滑行。
12.5
牛顿:( 1642~1727)是一位英格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从而消除了对太阳中心说的最后一丝疑虑,并推动了科学革命。
在力学和天文学方面,有伽利略、开普勒、胡克、惠更斯等人的努力,牛顿有可以用已经准备好的材料,建立起一座宏伟壮丽的力学大厦。正象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降噪轮胎
牛顿在临终前对自己的生活道路是这样总结的: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象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
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这显示出牛顿的谦逊精神。
12.6.为什么自行车在运动中容易保持平衡,而在停下时却无法保持平衡?
原因之一是车轮的陀螺效应。当车轮围绕着轴快速动时,会阻碍轴心的移动。因此,运动中的车轮会对自行车的倾倒形成阻力。当在桌子上转动硬币时,可以观察到同样的效果,运动中的硬币可以保持平衡。
另外,如果观察我们在一条直线上的运动时会发现,我们一会儿往左,一会儿往右地拐小弯。正是因为这些小弯,我们才能保持平衡。当我们倒向一侧时,自行车会往这一侧转小弯。这样,当我们拐小弯时产生的离心力会使自行车纠正倾斜的程度,从而保持平衡。
13.1弹力的应用
利用弹力可进行一系列社会生产生活活动,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如高大的建筑需要打牢基础,桥梁设计需要精确计算各部分的受力大小;拔河需要用粗大一些绳子,防止拉力过大导致断裂;高压线的中心要加一根较粗的钢丝,才能支撑较大的架设跨度;运动员
在瞬间产生的爆发力等等。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19:15: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1645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密度   大象   太阳   运动员   地球   运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