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南齐医家龚庆宣重新编次厘定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娟子鬼遗方》,该书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首创用水银皮肤病。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明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外科三大学术流派:明 •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清 •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全生牌;清 •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心得派。
命名原则: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疾病特征、范围大小、病程长短、传染性。
基本术语:疮疡:广义上市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疽:阻。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常见有头疽(肌肤间-西医的痈)和无头疽(骨骼关节等深部组织-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粟粒状脓头疔的基底跟部的描述。根脚收束多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无护场说明正气不足,预后较差。
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均称为痔。由于痔的发病以肛门部最多见,故归属于肛门疾病类。
痰:是指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证。
结核: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
病因: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淤血。
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滞,脏腑失和。
阴阳辩证
调整垫铁
 
阳证               
          阴证
皮肤颜
红  赤                   
苍白或紫暗或皮不变
皮肤温度
焮  热                   
凉或不热
肿胀形势
高肿突起                 
平塌下陷
肿胀范围
根盘收束               
根盘散漫
肿块硬度
软硬适度                 
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
疼痛感觉
疼痛剧烈       
疼痛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
病位深浅
皮肤、肌肉             
血脉、筋骨
脓液质量
脓质稠厚                 
脓质稀薄
溃疡形         
肉芽红活润泽         
肉芽苍白或紫暗
部位辨证:上部辩证:风邪易袭,温热多侵。风邪易袭阳位,温热其性趋上,故病因多为风温,风热。上部疾病的上升一般来势迅猛。因风邪侵袭长发于突然之间,而起病缓慢者风邪为患则较少。中部辩证:七情内伤,五志不畅可致气机郁滞,过极则化热生火,或由于饮食不节,劳伤虚损,气血郁阻,痰湿凝滞而致脏腑功能失和。多为气郁,火郁。中部疾病的发生,常于发病前有情志不畅的刺激史,或素有性格郁闷。一般发病时常不易察觉,一旦发病,情志变化可影响病情。下部辩证:寒湿,湿热多见,由于湿性趋下,故下部疾病者多夹湿邪。起病缓慢,缠绵男愈,反复发作。
局部辨证:脱硫装置
辨肿: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
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疱,破流黄水,浸淫皮肤。文蛤刃
痰肿、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不变。(脂肪瘤)。
瘀血肿、肿而胀急,病程较快,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也有血肿染毒、
化脓而肿。
脓肿、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剧烈跳痛,按之应指。
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线而已显而易见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包块等。而较小、触之可及的称之为结节,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组织。
辨痛:热痛:皮火欣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见于阳证疮疡。
寒痛:皮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见于脱疽,寒痹等。
化脓痛:痛势急胀,痛无止时,如同鸡啄,按之中软应指。多见于疮疡成脓期。
辨脓:疼痛  阳证脓疡:疼痛剧烈,按之痛甚。阴证脓疡:痛热不甚而酸胀明显。
交通管理信息系统肿胀  浅部脓肿:肿势高突,根角收束, 皮薄光亮。深部脓肿:皮肤变化不明显,但胀感较甚。
温度  阳证脓疡,则局部温度增高。
硬度  肿块变软,按之应指。
确认成脓的方法:按触法:用两手食指的指腹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稍用力按一下,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种波动的感觉。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
内治法:三期—初期、中期、后期;四个阶段—初起、成脓、溃后、收口;三个—消法、托法、补法。
消法: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适用于尚未成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分为: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
托法: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法则。适用于外疡中后期肿疡形症已成,即成脓期,或溃疡初期。分为:补托、透托。
补法: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法则。适用于溃疡后期、虚症。分为:补益、调胃。
外治法:膏药古代称敷贴,现称硬膏。适用证:一切外科疾病初起、成脓、溃后各个阶段,均可应用。用法:用法:阳症:太乙膏(生肌)、千锤膏(提脓)阴症:阳和解凝膏/ 咬头膏(腐蚀)。
油膏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软膏。适应症:适用于肿疡、溃疡,皮肤病糜烂结痂渗液不多者,以及肛门病等。用法:肿疡期—金黄膏、玉露膏—疮疡阳证;冲和膏—半阴半阳证;回阳玉龙膏—阴证。红油膏功能防腐生肌,适用于一切溃疡;消痔膏、黄连膏功能消痔退肿止痛。
箍围药的概念: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适应证:凡外疡不论初起、成脓及溃后,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均可使用本法。阳证多用菊花汁、银花露或冷茶汁调制,半阴半阳证多用葱、姜、韭捣汁或用蜂蜜调致,阴证多用醋、酒调敷。
车头时距
掺药的概念: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成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其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部位,谓之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适应证:适用于肿疡初起而肿势局限尚未成脓者。用法:阳毒内消散、红灵丹—阳证;阴毒
内消散、桂麝散、黑退消—阴证。
提脓祛腐药:具有提脓祛腐的作用,能使疮疡内蓄之脓毒早日排出,腐肉迅速脱落。小升丹又称三仙丹,有水银、火硝、明矾三种原料。大升丹除了水银、火硝、明矾之外,尚有皂矾、朱砂、雄黄及铅等。升丹因药性太猛,需加赋形药使用。黑虎丹可用于对升丹过敏者。
祛腐生肌药:溃疡日久,腐肉难脱,新肉不生;或腐肉已脱,新肉不长,久不收口者。
手术疗法:切开法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并在脓肿最低点作刀口。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肿势限局,范围多小于3cm突起根浅,红,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痈的概念:痈是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起皮不变),结块范围多在6~9cm左右,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伤筋骨,也不易造成内陷。
精炼剂颈痈的病因病机:外感风温、风热之邪,内伤情志,气郁化火,患乳蛾、口疳、龋齿或头
面疮疖毒邪流窜至颈部,喜食辛辣、膏粱厚味,痰热内生以致外邪内热挟痰蕴结于少阳、阳明经络,气血凝滞,热胜肉腐而成痈肿。
疔疮成脓期:蛇眼疔2-3天;蛇头疔10天左右;蛇肚疔7-10天;托盘疔约2周。
颈痈的病因病机:外感风温、风热之邪;内伤情志,气郁化火;患乳蛾、口疳、龋齿或头面疮疖毒邪流窜至颈部;喜食辛辣、膏粱厚味,痰热内生。:风热痰毒证治法:散风清热,化痰消肿。方药: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加减。
发:是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蜂窝组织炎。其特点是初期无头,红肿蔓延而成,中央明显,四周较淡,边界不清,灼热疼痛,有的3~5日后中央褐腐溃,周围湿烂,全身症状明显。
有头疽: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其特点是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掀起红肿疼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12cm,大者可达30cm以上。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
局部症状  七日成形;二候成脓;三候脱腐;四候生肌
初期:(一候 ) 局部红肿结块,肿块上有粟粒样脓头,作痒作痛,逐渐向周围和深部扩散,脓头增多,红、灼热、疼痛。
中期:(二至三候)(溃脓期)疮面腐烂,形似蜂窝,肿势范围大小不一,常超过10CM,甚至大逾盈尺;随后中央部逐渐坏死、溶解、塌陷,象“火山口”,内含有脓液和大量坏死组织。
收口期:(四候 ) 脓腐渐尽,新肉生长,肉红活,逐渐收口而愈。少数病历,亦有腐肉虽脱,但新肉生长迟缓者。治法:内治1)火毒凝结证—清热泻火,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2)湿热壅滞证—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加减3)阴虚火炽证—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加减4)气虚毒滞证—扶正托毒—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预防1)注意个人卫生2)切忌挤压、3)初起时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鱼腥等发物。
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如涂丹的急性感染型疾病。特点是起病突然,恶寒发
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如丹涂脂染,火欣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
无头疽:是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的统称,因其初期无头故名。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特点是多见于儿童,发病急聚,初期无头,发物定处,病危较深,漫肿,皮不变,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
附骨疽:是一种毒气深沉,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特点是儿童常见,多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胖肿,附筋着骨,退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可形成窦道,损伤筋骨。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1:27: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1631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疾病   化脓性   范围   局部   皮肤   肿疡   阳证   外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