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总结

-                              古生物学总结
                      第一章 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古生物学 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各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迹和遗迹,以及一切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第一部分 化石与古生物学
1、化石的定义
化石:保存在地质历史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
  第二部分 化石的形成
一、化石的形成条件
生物条件硬体最有利,软体易腐烂分解
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物细、搬运短
时间条件时间长
成岩条件压实与重结晶弱,石化作用
2、化石的石化条件
化石的石化作用 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改造而形成的话是作用。
便携式洒弹器1、矿质成天作用
2、置换作用
3、碳化作用
第三部分 化石的类型
实体化石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化石。
模铸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生物体的印模和铸型。
·印痕化石
·印模化石
·模核化石
·铸型化石
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生活、活动的遗迹和遗物,如觅食迹、脚印、卵等。
化学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有机质,如氨基酸等。
        第二章 古生物的分类和谱系
1、首先 ,古生物的分类等级  :界、门、纲、目、科、属、种 
标准化石:生存时限短、分布广、保存好、易发现的化石为标准化石。
指相化石:能够明确指示某种沉积环境的化石。
化石层序律:不同的岩层中生物化石各不相同,并根据相同的化石来对比地层并证明属于同一时代。                      二、其次要了解古生物的命名,根据国际动物或植物命名法规和有关规定来建立。生物的各级分类学名采用拉丁语或拉丁化语表示。
单名法:根据国际动物或植物命名法规和有关规定,属(亚属)以上单位的学名用一个词来表示
二名法:根据国际动物或植物命名法规和有关规定,种的学名用两个词表示,属名+种名
三名法:根据国际动物或植物命名法规和有关规定,亚种的学名用三个词表示,属名+种名+亚种名
优先律:任何分类单位的正确名称是最早正式发表的名称。
古生物的的分类体系
·原核生物界
·原生生物界
·真菌界
·植物界
·动物界
          第三章 古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 是身体不具备脊椎动物的总称。
      第一节 珊瑚
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又称刺胞动物门。除极少数种类为淡水生活外,绝大多数种均为海洋生活,大多数在浅海,有些在深海,现存种类大约有11000种。
 珊瑚虫纲是本门中最丰富也最重要的一类动物,由于软体顶部具有许多能收缩和伸张的触手,外形似花而得名(拉丁学名可直译为花状动物)。珊瑚化石的骨骼结构十分精细,形态多样,美如花,人们常加工为装饰品、工艺品,而古生物工作者把它们作为划分和对比古生代地层的重要依据之一。珊瑚的种类甚多:   四射珊瑚,体外表有皱纹,隔壁
(骨骼之一)在原生6个隔壁后,每轮增加4个隔壁,有单体及复体之分,它们的骨骼易石化而保存在碳酸盐岩地层中,由于演化迅速生长快,分布也十分广泛,从奥陶纪开始出现至二叠纪绝灭。
异珊瑚,骨骼结构简单,体形很小,从泥盆纪至石炭纪分布在亚洲和欧洲。   六射珊瑚,隔壁从6个方向辐射生长,种类特多,形态如花,是理想的装饰品,也是造礁动物之一,从中三叠世开始出现至现代还存在,一般分布于地球赤道附近的海域。   八射珊瑚,体内的8个隔膜形成隔壁,骨骼由钙质或角质骨针组成(八射珊瑚的骨骼形状),主要生存于中生代至现代,化石稀少,地层意义不大。腔肠动物化石的地史分布比较长、种类多、演化快、在地层对比上具有一定作用。
      第二节 四射珊瑚亚纲
.珊瑚体外形
  四射珊瑚已经绝灭,据其软体构造和分泌骨路的机能推想可能与现代的六射珊瑚相似。生活着的珊瑚软体称珊瑚虫。它分泌的全部骨筋称为珊期体。珊瑚虫营单独生活的称单体,
集在一块生活的称体。保存为化石的淘属珊瑚的硬体部分,所以四射珊瑚硬体又可分为单体和复体。
    四射珊瑚具有六个原生隔壁,后生的一级隔壁仅在四个部位按一定顺序生长,每轮仅增生四个。因此隔壁数为4的倍数,故称这类珊瑚为四射珊瑚。又因珊瑚体外壁上,尤其是单体珊瑚,常具纵脊与横的皱纹,所以这些珊瑚又称皱珊瑚无动力油水分离器(Rgosa)
    ()单体外形
    单体珊瑚适应性较强,外形变化多,但多数呈角锥状或弯锥状。又可根据珊瑚顶角大小和弯直程度细分为?狭锥状——顶角尖锐、约20。;阔锥状——顶角约40。:陀螺状…’顶角约70。,荷叶状——顶角约120。:园盘状——顶角近180。,圆柱状——除始端成锥状外,珊删体在生长过程中,直径保持不变,如生长方向有变化,而珊瑚体直径不变、就形成曲校状。另外,有一面扁平,一面凸起的拖鞋状;也有四面扁平,扁平面成椎体状。
()复体外形
    由于体出芽及个体间接触的方式不同.可形成各种复体。复体外形分两大类:(1)丛状——个体间均有空隙.又分枝状——个体间彼此不平行,经状一个体彼此近平行排列。
(2)块状复体即个体紧密连接,又分为多角状*多角星射状——相邻单体的部分间堡(电热丝绕线机外壁)消失.但其隔壁仍被此交铝,互通状——间壁全部消失.相邻单体的隔壁互通连接,互嵌体——问空全部或部分消失、个体间以泡沫带相接。各种复体外形。
 
(3)珊瑚的构造
珊瑚的外部构造:外壁,表壁,萼部。
珊瑚的内部构造:隔壁,横列构造:横板,鳞板,泡沫板,轴部构造:中轴,中柱等
iphd    第三节  横板珊瑚
横板珊瑚多数具发育的横板,因而得名。它最早出现于晚寒武世,在晚奥陶世至早二叠世繁盛,至晚二叠世大多绝灭,少数残存十中生代。世界广市。这类瑚珊主要特点有:一是横板发育,而隔壁多不发育‘二是淘为复体,由出芽或分裂繁殖而成:三是个体一般较小,个体间多具联接构造或共骨。
    (1)复体类型:可分块状、丛状和蔓延状复体。后者个体紧附:厂固着物.多组成网状,
个体末部向上伸起.如喇叭孔珊瑚(A“邮。阳)。块状复体外形多样,有球状、半球状、不规则结核状、铁饼状和皮完状等。丛状复体可分为:①缝状,个体间由联接管连接;②分枝状.个体问不平行;⑦链状,由个体侧向连接、有的具中间管。
(2)联接构造:是沟通个体内腔或使个体间相互连接的种特征构造,可分三类:①联接孔.在某些块状复体中发育,扎为圆形或椭圆形,沟通相邻个休,可分为角孔与壁孔、前者分布在个体的棱角卜、后者分布在个体的体壁,L\;②联接管,在某些丛状复体中发育,连接相邻个体,其外形呈水平管状,③联接板,一般呈水平分布,是由两种构造组成,即体壁上环状排列的壁7L和个体之间相连的水平板。
  3)横列构造
  改锥头4)隔壁构造
  5)轴部构造
捆扎胶带
第4节 双壳纲
  一.一般特征
    双壳类全为水生软体动物,两侧对称,具左右两片外套膜分泌的两露.如海息、肋、珠蚌等.故最早被命名为双壳纲,它们
的头部退化,所以又名为无头纲.两侧外套脂之间的空腔叫外套腔,腔内具瓣状鳃,故有人称憾跑纲。鳃是呼吸器官,其结构由简单变复杂,可分原鳃、丝纪、真慰鳃和隅鳃四种。
双壳类的肉尼位于身体的前腹方.剧以斧形,因此又彼称为斧足纲。足出于两壳惑之间,用于挖掘泥沙.移动身体或钻孔等。某些双壳类
还在足后伸出招丝状的足丝、用于附着在外物上。足丝发育的成年个体,足常退化.
  .基本构造:壳型,壳外结构,壳饰,壳内结构。
  .双壳纲的定向
·壳分前、后、背、腹、左、右
·两壳铰合的一方称背方,相对壳开闭的一方为腹方;
·一般喙指向前方;
·壳顶通常位于背部的中偏前方或前方;
·放射及同心纹饰一般由喙向后扩散;
·小月面在前,盾纹面在后;
·有耳的种类,足丝凹口在前;
·外套湾位于后部
·肌痕,单个位于中偏后,两个则前小后大
·当壳的前后确定以后,将壳顶向上,前端指向观察者的前方,左侧壳瓣为左壳,右侧壳瓣为右壳。
                  第五节 头足纲
  头足纲(白垩纪末菊石绝灭)
* 平旋壳:
* 旋环:平旋壳旋转一周为一旋环。
* 外旋环:最后旋成的环。
* 内旋环:外旋环以内的所有旋环。
头足纲外壳类-壳形
* 根据旋卷程度分为四种:
* 外卷:如果外面的旋环不包或很少包住相邻内旋环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1:19: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1611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珊瑚   化石   个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