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名词解释2

1.基内菌丝;生长在固体培养基内,主要功能为吸收营养物,故亦称营养菌丝。
2.细菌菌落和菌苔;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发育,几天即可由一个或几个细胞分裂繁殖聚集在一起形成肉眼可见的体,称为细菌菌落。许多菌落相互联接成一片称菌苔。
3.质粒;质粒是细菌染体以外的遗传物质,能独立复制,为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量比染体小,每个菌体内有一个或几个质粒,它分散在细胞质中或附着在染体上
4.芽孢和孢囊;质粒是细菌染体以外的遗传物质,能独立复制,为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量比染体小,每个菌体内有一个或几个质粒,它分散在细胞质中或附着在染体上
5.革兰氏染法;丹麦科学家Gram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发明的一种细菌染法。染方法为:在一个已固定的细菌涂片上用结晶紫染,再加媒染剂---碘液处理,使菌体着,然后用乙醇脱,最后用蕃红复染。显微镜下菌体呈紫者为G+细菌,菌体呈红者为G-细菌。
6.伴孢晶体;指少数产芽孢细菌,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即为伴孢晶体。绝缘升降平台
7.荚膜;指一些细菌生活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向细胞壁外分泌出一层黏滞性较大.相对稳定地附着在细胞壁外.具一定外形.厚约200nm的黏性物质。
8.球状体〔原生质球〕;用人工方法局部除去细菌细胞壁后剩下的细菌细胞称球状体。一般由G-细菌形成
9.古细菌;指在细胞壁组成.细胞膜组成.蛋白质合成的起始氨基酸.RNA聚合酶的亚基数等方面与真细菌有明显差异的原核生物。包括:产甲烷古细菌.复原磷酸盐的古细菌.极端嗜盐的古细菌等。
10.L型细菌是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发生突变形成的细胞壁缺陷菌株。许多G+和G-细菌都可形成。当诱发突变的因素去除后这些缺壁细菌又可回复到正常细胞状态
1. 原生质体:是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
2. 鞭毛:指某些细菌的细胞外表伸出细长.波曲.毛发状的附属物称为鞭毛
3. 芽孢:指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的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4. O-抗原:指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特有的脂多糖成分中的O-特异侧链产生的特异性抗原
5. 异形胞:指蓝细菌所特有的,存在于丝状生长种类中的形大.壁厚.专司固氮功能的细胞,数目少而不定,位于细胞链的中间或末端。
6. 原核微生物是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有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细菌两大。
1.分生孢子: 一些真菌在进展无性繁殖时,在菌丝分枝顶端的产孢细胞〔或分
生孢子梗〕上分割或缢缩而形成的单个或成串的孢子
2.同宗配合: 某些真菌,其有性生殖发生在同一个菌体中,是一种自身可孕的
结合方式
3.假根: 在毛霉目中,一些真菌在匍匐菌丝上或在两匍匐菌丝交连下方生长出
须根状菌丝,它们深入基质中吸收营养并支持上部的菌体,这种须根状菌丝称为假根。
4.菌丝体: 真菌菌丝在基质上或基质中不断伸长和分枝,并由许多菌丝连结在
一起所组成的整个营养体称菌丝体。
5次生菌丝:由两种遗传性别不同的初生菌丝结合后形成的双核菌丝
6锁状联合:在某些担子菌的次生菌丝上,在菌丝细胞隔膜处外面,形成的一种桥接状的菌丝结构
7半知菌:一些真菌个体发育时没有或没有被发现有性阶段,只有无性阶段,对这类真菌,人类只了解其生活史中的一半,故叫半知菌。
8闭囊壳:子囊产生在一种圆球形无孔口的完全封闭的子囊果内,这种类型的子囊果叫闭囊壳
1. 初生菌丝:指由单孢子萌发产生的、初期是无隔多核、不久产生横隔将细胞核分开而成为单核的菌丝。
2. 溶酶体:指由单层膜包裹、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的囊泡状细胞器,其主要功能是细胞内的消化作用。
3. 边体: 又称膜边体、边缘体、边须体,为许多真菌细胞所特有。是一种位于菌丝细胞四周的质膜与细胞壁间、由单层膜包裹的细胞器。形态呈管状、囊状、球状、卵圆状或多层折叠状,其内含有泡状物或颗粒状物。
4. 菌丝变态:指菌丝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下,为执行特殊的功能而产生的特殊结构,如假根、菌环和菌丝网等。
5. 吸器:是某些寄生性真菌从菌丝上产生出来的旁枝,侵入寄主细胞内形成指状球状、或丛枝状结构,用以吸收寄主中的养料。
1. 噬菌斑;在双层平板固体培养基上,释放出的噬菌体引起平板上的菌苔点性感染,在感染点上进展反复的侵染裂解形成透明斑,称噬菌斑。
2. 噬菌体;是侵染细菌,放线菌的病毒,具有一般病毒的特征。
3. 病毒;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的,没有细胞结构的,专性寄生于活细胞内的微生物,在细胞外具有大分子特征,在活细胞内部具有生命特征。
4. 溶源细胞;含有温和噬菌体的寄主细胞称为溶源细胞,或叫细胞溶源化,溶源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以极低的频率〔10-6〕发生自发裂解,在用物理或化学方式处理后,会发生大量裂解。
5. 温和噬菌体;有些噬菌体在侵入细菌后,并不像烈性噬菌体那样立即大量复制繁殖,而是将它们的核酸整合在寄主染体上,同寄主细胞同步复制,并传给子代细胞,寄主细胞不裂解,这类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
6. 烈性噬菌体;:噬菌体侵入细菌后,在细胞内进展复制,产生大量新的噬菌体粒子,并导致宿主迅速裂解的噬菌体。
7. 原噬菌体;整合在溶源细胞染体上的噬菌体核酸称为原噬菌体,或前噬菌体。
8. 类病毒;是含有侵染性RNA分子,没有蛋白质外壳的一类植物病毒。
9. 一步生长曲线;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噬菌斑数为纵坐标所绘制的曲线,用以测定噬菌体侵染和成熟病毒体释放的时间间隔,并用以估计每个被侵染的细胞释放出来的噬菌体粒子数量的生长曲线称为一步生长曲线。
10. 逆转录病毒:这一类病毒含有逆转录酶,在该酶的作用下,能以病毒自身的〔+〕RNA为模扳,合成〔-〕DNA,再以〔-〕DNA为模板合成〔+〕DNA,〔+〕DNA可以作为模板转录mRNA后合成蛋白质。
1.微生物营养:指微生物获得与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
2.光能自养型:以日光为能源,以CO
为碳源合成细胞有机物的营养类型。
2
成为细胞有机物的营3.化能自养型:通过以氧化无机物释放出的能量复原CO
2
养类型。
4.化能异养型:用有机物分解时释放出的能量将有机物分解的中间产物合成新的有机物的营养类型。
5.有机营养型微生物:只以适宜的有机化合物作为营养物质的微生物。
作唯一碳源,不需要有机养料的微生物。
6.无机营养型微生物:以CO
2
7.生长因子: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包括维生素,氨基酸与碱基等。
8.单纯扩散: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时不需要载体参加,也不消耗代谢能量,而是顺营养物的浓度梯度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运输方式。
9.主动运输:营养物质在运进微生物细胞时,需要载体蛋白参与,需要消耗能量,并可以以逆营养物浓度梯度进展运输的运输方式。这是微生物中存在的一种主要运输方式。文具盒生产过程
10. 培养基: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铂钛催化剂红薯粉生产设备1. 发酵: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
不同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2. 呼吸作用:指微生物在降解底物的过程中,将释放出的电子交给NAD〔P〕+、FAD或FMN等电子载体,再经电子传递系统传给外源电子受体,从而生成水或其它复原型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3. 无氧呼吸:指以无机氧化物(如NO3-,NO2-,SO42-等)代替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氧化作用
4. 有氧呼吸:是指微生物氧化底物时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氧化作用
5. 生物氧化:就是发生在或细胞内的一切产能性氧化反响的总称。生物氧化的形式包括某物质与氧结合、脱氢或脱电子三种。
6. 初级代谢产物:由初级代谢产生的产物称为初级代谢产物,这类产物包括供机体进展生物合成的各种小分子前体物,单体与多聚体物质以与在能量代谢和代谢调节中起作用的各种物质。
7. 次级代谢产物:微生物在次级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产物称次级代谢产物。包括:抗生素,毒素,生长剌激素,素和维生素等。
8. 巴斯德效应:在有氧状态下酒精发酵和糖酵解受抑制的现象,因为该理论是由巴斯德提出的,故而得名。
9. Stickland反响:两种氨基酸共同参与反响,其中一种进展氧化脱氨,脱下来的氢去复原另一氨基酸,使之发生复原脱氨,二者偶联的过程
10. 氧化磷酸化: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形成的NADH和FADH2可通过位于线粒体内膜和细菌质膜上的电子传递系统将电子传递给氧或其他氧化型物质,在这个过程中偶联着ATP的合成,这种产生ATP的方式称为氧化磷酸化
1.生长:微生物细胞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下,吸收营养物质,进展新陈代谢,当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时,生命个体的重量和体积不断增大的过程
2.同步培养:采用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使微生物处于比拟一致的生长发育阶段上的培养方法叫同步培养。例如利用孔径大小不同的滤膜,将大小不同的细胞分开培养,可使同一大小的细胞处于同一生长阶段。
3.细菌生长曲线:细菌接种到定量的液体培养基中,定时取样测定细胞数量,以培养时间为横座标,以菌数为纵座标作图,得到的一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
4.世代时间:单个细胞完成一次分裂所需的时间
5.分批培养:将微生物置于一定容积的培养基中,经过培养生长,最后一次收获,此称为分批培养
6.好氧微生物:指在空气或氧气存在下生长的微生物
7.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8.防腐:就是利用某种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即通过制菌作用防止食品、生物制品等对象发生霉腐的措施
9.最低致死量:在一定条件下,某化学药物能引起试验动物体100%死亡率的最低剂量。这是评价药物毒性的另一指标
10.热死温度: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为10分钟〕,杀死某微生物的水悬浮液体所需的最低温度。
1. 点突变:DNA链上的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发生改变,称为点突变
2. 感受态:受体菌最易承受到外源DNA片段并实现转化的生理状态
3. 基因工程:又称重组DNA技术,它是根据人们的需要在体外将供体生物控制某种遗传性状的一段生物大分子-----DNA切割后,同载体连接,然后导入受体生物细胞中进展复制、表达,从而获得新物种的一种崭新的育种技术
4. 接合:遗传物质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从一个细胞转入到另一细胞而表达的过程称为接合。
5. F'菌株:当Hfr菌株内的F因子不正常切割而脱离其染体时,可形成游离的但携带一小段染体基因的F因子,含有这种F因子的菌株称为F'菌株
6. 诱变育种:使用各种物理或化学因子处理微生物细胞,提高突变率,从中挑选出少数符合育种目的的突变株。
7. 营养缺陷型:由于基因突变引起菌株在一些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维生素和碱基〕的合成能力上出现缺陷,而必须在根本培养基中添加相应的物质才能正常生长的突变型
8. 准性生殖:是一种类似于有性生殖但比它更为原始的一种生殖方式,它可使同一生物的两个不同来源的体细胞经融合后,不通过减数分裂而导致低频率的基因重组。准性生殖常见于半知菌中。
9.重组DNA技术:是指对遗传信息的分子操作和施工,即把别离到的或合成的基因经过改造,插入载体中,导入宿主细胞内,使其扩增和表达,从而获得大量基因产物或新物种的一种崭新的育种技术。
10. 基因重组:或称遗传重组,两个独立基因组内的遗传基因,通过一定的途
径转移到一起,形成新的稳定基因组的过程。
11.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和移码突变: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序列的任何改变,而导致的遗传变化就称基因突变。移码突变:指诱变剂会使DNA分子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的增添或缺失,从而使该部位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发生转录和转译错误的一类突变。
12.转导和转化:转导:通过完全缺陷或局部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DNA小片段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从而使后者获得前者局部遗传性状的现象。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转化:受体菌直接吸收了来自供体菌的DNA片段,通过交换与整合,从而获得局部新的遗传性状的现象。
13.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普遍性转导:噬菌体可以转导供体菌染体的任何局部到受体细胞中的转导过程。
局限性转导:通过局部缺陷的温和噬菌体把供体菌的少数特定基因携带到受体菌,并与后者的基因组整合;、重组,形成转导子的现象
14.接合和转染:供体菌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直接接触,把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核基因组片段传递给后者,使后者获得假如干新遗传性状的现象。转染:指用提纯的病毒核酸去感染其宿主细胞或其原生质体,可增殖出一正常病毒后代的现象。
1. 微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微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一种微生物吞食或消化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如原生动物捕食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孢子等。人工鱼礁
2. 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是两种微生物严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特定结构的共生体,两者绝对互为有利,生理上发生一定的分工,且具有高度专一性,其他微生物种一般不能代替共生体中的任何成员。且分开后难以独立生活,但不排除在另一生境中独立生活。
3. 微生物之间的偏利互生关系:这种关系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的两个微生物类共栖,一个体得益,而另一个体既不得益也不受害的情况。
4. 微生物之间的寄生关系:微生物之间的寄生关系是指一种微生物生活在另一种微生物的外表或体内,并从后一种微生物的细胞中获取营养而生存,常导致后一种微生物发生病害或死亡的现象
5. 微生物之间的拮抗关系:微生物之间的拮抗关系是两种微生物生活在一起时,一种微生物产生某种特殊的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从而抑制甚至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
6. 微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微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是指两个或多个微生物种生活于同一环境中时,竞争同一基质,或同一环境因子或空间而发生的其中一方或两方的体大小或生长速率受到限制的现象。
7. 土著性微生物区系:土著性微生物区系是指土壤中那些对新鲜有机物质不很敏感,常年维持在某一水平上,即使由于有机物质的参加或温度、湿度变化而引起的数量变化,其变化幅度也较小的微生物类。
8. 极端环境微生物:能生存于极端环境如高温、低温、高酸、高碱、高压、高盐等环境中的微生物。
9. 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就是研究处于环境中的微生物和与微生物生命活动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环境条件,以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1:19: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1601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细胞   细菌   形成   生长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