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时期壅郁结闭病机认识的研究

汉唐时期壅郁结闭病机认识的研究
唐仁康;曹鹏;刘茜;朱佳猛;李岳峰;孙满超
【摘 要】壅、郁、结、闭四种病机为中医气分病变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内外因导致气机不畅由轻至重大致呈现为壅、郁、结、闭四个阶段,这一认识在汉唐时期的中医文献中多有论述.缕清四者的特点与关系,将有利于准确把握气机病变的演变过程.
【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
【年(卷),期】2018(046)001
【总页数】CO2封存4页(P32-35)
打印头校准【关键词】中医;壅;郁;结;闭;病机
细胞培养工作站
【作 者】唐仁康;曹鹏;刘茜;朱佳猛;李岳峰;孙满超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
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228
隔声工程中医学重视对病机的理解,而几乎所有疾病的病机,无论发病于何种病位,由何种原因导致,最终都要落脚到以气血津液为主的物质基础中。就气的基本病机而言,笔者认为应从壅、郁、结、闭四方面进行理解。整体来看从壅到闭大致呈现出由轻到重、由浅到深的变化规律。但比较壅、郁、结、闭四者,又各有其病机规律,即便具体到壅、郁、结、闭个体自身,在不同病因、病位下病机特点仍有一定差异,正是壅、郁、结、闭在气分病机中的这种统一性和差异性,构成了气分复杂病变过程。系统认识壅、郁、结、闭所致气分病变一般规律和具体特点,对于进一步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具有现实意义。这些认识在古代医家中已多有提及,尤其是中医肇基之汉唐时期,但至今尚无人加以总结、区分,现笔者梳理相关论述,并略陈鄙见,就壅郁结闭这一病机认识初步探讨如下。
1 概念
随着历史发展,壅、郁、结、闭的字义和概念在不断变化,有必要明确汉唐时期壅、郁、结、闭的概念,这是汉唐壅、郁、结、闭病机研究的基础。
1.1 壅
壅,从土,雍声,本义:塞,阻塞。唐· 柳宗元《兴州江运记》“于是决去壅土,疏导江涛。”[1];汉唐医书又可与“痈”相通,《华佗神方·四一五一·华佗治骨蒸神方》:“或缘肺壅瘴疟之后,宿患痃癖”[2];还可作“拥”,《黄帝内经太素·六气》:“盛壅营血之气……故谓之脉也,平按:《甲乙经》壅作拥”[3]。
1.2 郁
郁,古代“郁”与“鬰”为两个不同的字,汉字简化后,皆通用一个“郁”字,中医学的“郁”实为“鬰”。鬰,郁滞不通之意,《管子·中匡》“鬰浊困滞”[4],此义汉唐医书取之最多,如《注解伤寒论·辨可吐第十九》:“ 郁而痛,不能食”[5];又与“燠”相通,暖、热之意,如:刘峻《广绝交论》:“叙温郁则寒谷成喧”[6],汉唐医书常燠郁并提;又可指情志忧闷,如《
气相法白炭黑楚辞·九叹·忧苦》:“愿假簧以舒忧兮,志纡鬱其难释。”[7]此外,还指地名,水名等,如《山海经》:“鬱水出象郡。”[8]
1.3 结
结,从系从吉,本义:用线、绳、草等条状物、将兵器束或编织起来,也指用绳、线、皮条等绾成的疙瘩。一曰缔结、结合,如张仲素《宫中乐》:“奇树留寒翠,神池结夕波”[9];汉唐医书又以结聚之义最常用,《黄帝内经太素·阴阳合》:“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结,聚也”[3];还指情志郁结,如《诗·桧风》:“我心蕴结兮”[10]。
1.4 闭
闭,从门,本义是“给门户上门闩”,《礼记·礼运》:“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1];汉唐多指闭阻不通之义,《易经·坤卦·文言》曰:“天地闭,贤人隐”[12];又有禁止、终结等意。部分汉唐医书“闭”在表述病机方面与“痹”字义相通,如《华佗神方·一○三二·论痹》:“痹者闭也”[13],血气不得流通。
“壅”“郁”“结”“闭”都是汉唐时期医书里的常见字,可作动词也可做名词、形容词,在不同书
籍、不同篇章里含义不同,但在多数情况下 “壅”“郁”“结”“闭”都与疾病相关。本文主要从壅、郁、结、闭的一般病机规律和不同病因、病位下的具体病机规律两方面对其病机进行探讨。
2 一般病机规律
2.1 壅
壅的病机多存在于气分病变初期。其病机特点主要是广泛塞滞气机,以胀、满、痛等为主要表现,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辨可下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一》中提到“腹中满痛者,里气壅实也。”[5]若不愈,其一般病机的转归主要有三个方向:①继发水分病变,气机塞滞,津液不布,导致水液代谢异常,如《黄帝内经太素·营卫气行》:“沟渎水壅,决之则通,阴阳气塞,针液导之,故曰决渎。”[3]②继发血分病变,气壅不行,血行不畅,血液失去濡养功能,如《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八(卷首缺)·经脉之一》:“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3]③仍在气分,病变范围逐渐局限,由壅向郁转变。
2.2 郁
其病机特点主要是局部积滞气机,以躁烦、按痛等为主要表现。汉唐时期其病机转变主要有气血两方面:①在气分有两种:一则化生其他邪气,汉唐时期主要提出化热,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设面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14],汉唐郁而化热病机的提出,为后世郁而化燥等病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如《湿温时疫法·第二节中医之诊断疗法》:“湿郁之极,必兼燥化”[15]是也;二则由郁向结转化,邪气与有形之物相结。②在血分,局部气郁导致血行不畅,甚或循经妄行,如《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六》:“郁甚于经,迫血妄行,上为衄也。”[5]③在水分,气郁所致局部水分病变,多表现为局部水饮停滞,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伤寒汗出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噫气,胁下有水气”[16],为伤寒汗出后胃气不和所致。
2.3 结
结为气分病变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其病机特点为无形变有形,由柔变坚,以发热、坚满、疼痛、包块等为主要表现。其病机转归主要有三点:①结则有热。局部气机结滞,易于化热,仍在于气分,如伤寒之阳明腑实证,邪与燥屎相结,腑气不通而化热。②结则有瘀。气结不行,致局部血行不畅,继发血分病变,如伤寒之蓄血证。③结则有水。局部气机结聚,津液不布,继发局部水分病变,如伤寒之太阳蓄水证。
2.4 闭
“痹”字含义本多,至汉唐在医书又被赋予“闭阻不通”之义,其病机特点区别于壅、郁、结之相对不通,为绝对气机不通,如《黄帝内经太素·诸原所生》:“血气不流其犹闭也”[17],血气不得通荣,表现为不仁、疼痛等症状,为气分病变最后病机形式。其病机转归主要在水分和血分:①在水分,气闭津液不布,如《素问·痹论》:“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17]②在血分,气闭血凝,继发血痹,如《诸病源候论·二十五·血痹候》所言:“诊其脉自微涩……血痹也,宜可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18]
3 具体病机规律
3.1 病因层面
凡内伤七情饮食,跌仆坠堕皆可致气机不畅,出现气分壅、郁、结、闭的病机,但汉唐多具体论述外感病因。外感六淫对气机的影响是有差异的,汉唐时期医家对此的认识大致如下:
3.1.1 邪壅
气瓶推车汉唐邪气壅主要提及风壅和热壅。①风壅,壅滞气机,津液不布,出现水液代谢异常,如荨麻疹,此《内经》所言“风胜则肿”,尚伴风性“善行而数变”之痒。②热壅,热壅一般发病急,热势重,热象弥漫,因处初期,气血壅盛尚未结实,常见全身发热,如《诸病源候论·热诸病》:“热病二日,阳明受病……故肉热鼻干不得眠。”[18]
3.1.2 邪郁
汉唐邪气郁主要提及寒郁和热郁。①寒郁,寒伤阳,其性收引,最易致郁,其郁伤阳气必重,如伤寒麻黄汤证之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此外尚有寒郁化热者,如气火上冲之郁冒、眩晕等。②热郁,热为阳邪,热郁伤气滞气必重,如《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六》:“腹满微喘者,热气内郁也”[19]。此外,热郁可直接化火,其化火最速、过程最短。然郁化内火应与外感火邪加以鉴别,如《内经》所言:“火气内发,上为口干咽烂者,火热上熏也”[20],当为郁化之内火,而非外感火邪,故“火热上熏”实为内火病机。汉唐未见有言外感火邪“火性炎上”者,故“火性炎上”不可一概而论之。
3.1.3 邪结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1:21: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1538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病机   病变   局部   气机   气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