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农村地区纳污坑塘原位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

北方农村地区纳污坑塘原位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9-09-12T09:57:58.89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作者:李振1 刘测2 [导读] 摘要: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逐渐增加。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  100102摘要: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逐渐增加。部分农村生活污水直排入纳污坑塘,形成了蚊蝇滋生,散发恶臭的黑臭水体。以雄安新区《雄县纳污坑塘及重点支干渠水质净化工程项目设计施工总承包(纳污坑塘类)第4标段》为研究对象,对坑塘环境采用了原位修复措施,包括生态恢复(水生植物栽种)、水体曝气、微生物菌剂。经过连续30天监测分析发现,坑塘水质在两周内达到
地表五类水标准,并持续达标。
刮刀钻头关键词:纳污坑塘;黑臭水体;人工曝气;微生物菌剂;水生植物引言
细胞芯片农村坑塘水系是农村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在人类生产活动和气候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农村坑塘活水补给量少、塘面萎缩严重,逐步成为垃圾堆放和污水排放的场所,污染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位于雄安新区雄县的纳污坑塘是坑塘水系的典型代表,水体可生化性差,氮磷等污染物浓度高,富营养化严重,透明度低,表观黑臭。euht终端
通用硒鼓
针对该坑塘水质特征,采取投加微生菌剂,种植水生植物,辅以太阳能光伏曝气进行水体原位修复。载体生物膜技术虽然存在明显优势,但在自然水体修复中设备化及工程化应用较少。本研究以雄安新区某坑塘为考察区域,采用以载体生物膜为核心技术的治理方案对坑塘水体进行原位修复,解决了液态菌剂反复投加导致工程成本高、见效慢等问题,同时对载体生物膜技术的处理效果、经济成本及适用性进行综合评价。        1项目介绍本研究依托《雄县纳污坑塘及重点支干渠水质净化工程项目设计施工总承包(纳污坑塘类)第 4 标段》,以马务头南大窑坑,106,107号道务二村东北角三处坑塘为例。该三处坑塘面积2000~10000平方不等,平均水深1.5~3米。
表1  治理前水质
2主要措施        2.1微生物菌剂
微生物菌剂治理技术是通过向水中投加生物净水剂,构建优势微生物落。生物净水剂分为三种:一种为改底型生物酶制剂,投加后沉底能够快速改善水体黑臭状态,降低水体中各项污染指标,改善水底缺氧状态,逐渐消解水底污泥;一种为复合菌剂,通过定期向水中投加,维持水体中菌的平衡,持续消解不断流入水体中的污染物,实现水体自净,消除黑臭;一种为生物制剂,通过向水体投加。
十轮自卸车2.2水生植物栽种
水生植物栽种,是一种可以用于湖泊、水库等风浪大的水体以及北方农村地区纳污坑塘的绿植,一般以荷花、睡莲、香蒲、芦苇为主。一方面植物通过水下根系不断吸收水中的N、P等营养,另一方面密集的根系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天然场所;当水流经水生植物落时,植物落中的好氧菌、厌氧菌对水中物质不断降解、转化,植物根系不断吸收N、P等营养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长线驱动器
2.3人工曝气
人工曝气采用太阳能光伏曝气机。太阳能光伏曝气机,以太阳能作为设备运转的直接动力,设置独特的旋切提拉曝气叶轮,通过叶轮旋转提升作用,将底部缺氧水提升到空中,与空气中的氧气混合,提高水体的含氧量,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曝气机喷出的水花,可以作为坑塘景观,提升坑塘的整体环境。        3试验方法在纳污坑塘未进行清淤的情况下,将曝气机固定在水体中,使得水体循环起来,在不断循环过程中,水体不断流经植物落。根据现场坑塘水质情况和微生物菌剂的种类差异,控制曝气时间、投加时间和投加浓度如下:第1天按照8ppm投加生物酶制剂,厌氧两天;第3天按照3ppm投加生物制剂,厌氧三天;第6天按照5ppm投加复合菌剂,曝气两天;第八天按照8ppm投加生物酶制剂,厌氧三天;第11天按照3ppm投加生物制剂,厌氧两天;第13天按照5ppm投加复合菌剂,曝气两天,第15天开始进行间歇性曝气        3.1试验结果.
通过外加微生物菌剂、人工曝气增氧、水生植物落三项主要措施,15天后水质优于《地表水环境质
量标准》GB3838-2002中Ⅴ类水标准。后期通过定时开启太阳能曝气机向水中曝气充氧,可以改善水底厌氧环境,抑制厌氧微生物的活动,减少水体中恶臭气体的产生,减轻对周边大气的污染,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曝气充氧能够提高水下植物表面附着微生物的活性,抑制水中藻类的爆发,促进鱼类生长,有利于人工生态系统的长效稳定运行,从而使得水体水质持久达标。
纳污坑塘内单纯曝气充氧会在坑塘中形成死角区域,该区域内水体中的DO(溶解氧)质量浓度会急剧下降,使得厌氧型微生物成长为优势菌,臭气产生,水体发黑,水体产生富营养化。该纳污坑塘内放置的曝气机同时能够使水不断循环,保证坑塘中的水1.5小时内循环一遍。水体由原来的静止状态变为流动状态,水中的物质不断得到交换,使得进入坑塘中的原水迅速得到稀释,水体中的DO含量分布均匀,消除了死水区域。
纳污坑塘治理过程中,通过15天的微生物技术治理,水质改善明显,后通过半个月的持续监测,其中COD、氨氮、总磷的指标数值(以马务头南大窑坑为例)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Ⅴ类水标准。其中,COD、氨氮、总磷在治理过程中数值变化见图5。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7:19: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1526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坑塘   水体   曝气   投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