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表圈可拆卸手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手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表圈可拆卸手表。


背景技术:



2.表圈是手表结构中的一大要素,很多手表之所以有鲜明的特,就是因为手表表圈的设计让人印象深刻,十分有代表性,表圈的初始作用是被用来保护核心手表的核心元件,主要起到固定防护玻璃、防水和耐冲击的作用,随着手表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在现如今追求个性化的钟表圈,固有的表圈显得格外单一,便捷式的换圈是较为方便并且成本相对较低的一种方式,现有技术中表圈通常固定在表壳上,拆卸困难,而且表圈每次安装的旋转方向不固定,不利于表圈的维修以及更换,若想更换不同设计的表圈,则只能更换手表,给使用者带来了不便。
3.因此,亟需设计一种表圈可拆卸手表,解决以上提到的表圈安装时旋转方向不固定,拆卸困难,不利于表圈的维修以及更换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及的表圈安装时旋转方向不固定,拆卸困难,不利于表圈的维修以及更换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表圈可拆卸手表,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表圈可拆卸手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表圈可拆卸手表,包括表壳和表圈,表壳上设置有弧度不同的滑动区间,滑动区间内设置有顶升件,表圈上设置有滑动部和定位部,滑动部在滑动区间内滑动,使顶升件与定位部配合,表圈相对于表壳沿第一方向旋转固定。
7.进一步,相邻两个滑动区间之间形成槽口,滑动部由槽口进入到滑动区间内滑动。
8.进一步,滑动区间内设置有阻挡部,阻挡部用于阻挡滑动部,以使表圈与表壳停止旋转。
9.进一步,表圈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滑动部,其中一个滑动部与阻挡部抵接时,顶升件与定位部配合,表圈固定在表壳上,另一个滑动部与阻挡部抵接时,顶升件与定位部分离,表圈与表壳分离。
10.进一步,滑动部在滑动区间内沿第一方向旋转90
°
时,其中一个滑动部与阻挡部抵接,顶升件与定位部配合,表圈与表壳固定,滑动部在滑动区间内沿第二方向旋转90
°
时,另一个滑动部与阻挡部抵接,顶升件与定位部分离,表圈与表壳分离。
11.进一步,阻挡部设置在其中一个滑动区间内,且靠近表壳的槽口位置。
12.进一步,表壳上设置有安装槽,顶升件设置在安装槽内。
13.进一步,顶升件包括固定部和弹性部,固定部固定设置在安装槽内,弹性部一端固定设置在固定部上,另一端伸出或缩回安装槽。
14.进一步,多个滑动区间内均设置有顶升件。
15.进一步,定位部设置在滑动部处。
16.本实用新型的表圈可拆卸手表具有以下优点:
17.通过在表壳上设置有弧度不同的滑动区间,滑动区间内设置有顶升件,滑动部在滑动区间内滑动,使顶升件与定位部配合,表圈与表壳沿第一方向旋转固定,这样既保证了表圈始终在表壳的同一位置进入到表壳内,也保证了表圈旋转方向的唯一性。
18.在滑动区间内设置阻挡部,对表圈的旋转进行阻挡,便于表圈与表壳的固定或拆卸。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表圈可拆卸手表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表壳的结构示意图一;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表壳的结构示意图二;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表圈的结构示意图一;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表圈的结构示意图二;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顶升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本实用新型表壳上顶升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26.图8为本实用新型表壳上顶升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27.图9为本实用新型表壳上顶升件的结构示意图三。
28.图中标记说明:
29.1、表壳;11、第二滑道;111、安装槽;12、滑动区间;13、槽口;14、阻挡部;2、表圈;21、滑动部;22、第一滑道;23、定位槽;3、顶升件;31、固定部;32、弹性部。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1.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32.下面参照附图1至附图9描述本实用新型的表圈可拆卸手表。
33.实施例一
34.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表圈可拆卸手表,包括表壳1和表圈2,表壳1上设置有弧度不同的滑动区间12,滑动区间12内设置有顶升件3,表圈2上设置有滑动部21和定位部,滑动部21在滑动区间12内滑动,使顶升件3与定位部配合,表圈2与表壳1沿第一方向旋转固定。为了唯一确定表圈2上的滑动部21始终从一个位置进入到滑动区间12内,本实施例中,设置了弧度不同的滑动区间12,弧度不同的滑动区间12为弧度不同的弧形滑槽,不同弧度的弧形滑槽沿表壳1的周向方向分布。本实施例中,表圈2相对于表壳1沿第一方向旋转90
°
为图7中ω5所示的方向。
35.通过在表壳1上设置有长短不同的滑动区间12,滑动区间12内设置有顶升件3,滑
动部21在滑动区间12内滑动,使顶升件3与定位部配合,表圈2与表壳1沿第一方向旋转固定,这样既保证了表圈2始终在表壳1的同一位置进入到表壳1内,也保证了表圈2旋转方向的唯一性。
36.进一步,如图2和图6所示,相邻两个滑动区间12之间形成槽口13,滑动部21由槽口13进入到滑动区间12内滑动,每次滑动部21都从同一个槽口13位置进入到滑动区间12内,本实施例中,定位部为定位槽23,定位槽23设置在滑动部21处。为了便于使滑动部21顺利从槽口13进入到滑动区间12内,在槽口13两侧设置有倒角,便于滑动部21进入到槽口13内,同时本实施例中,滑动部21的宽度要略小于槽口13的宽度,以便于滑动部21进入到槽口13内时,滑动部21不会与槽口13的两侧发生干涉,影响表壳1与表圈2的连接。
37.进一步,如图2和图6所示,滑动区间12内设置有阻挡部14,阻挡部14用于阻挡滑动部21,以使表圈2与表壳1停止旋转,在滑动区间12内设置阻挡部14,对表圈2的旋转进行阻挡,便于表圈2与表壳1的固定或拆卸,具体地,阻挡部14设置在其中一个滑动区间12内,且靠近表壳1的槽口13位置。在表圈2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滑动部21,其中一个滑动部21与阻挡部14抵接时,顶升件3与定位槽23配合,表圈2固定在表壳1上,另一个滑动部21与阻挡部14抵接时,顶升件3与定位槽23分离,表圈2与表壳1分离。本实施例中,滑动部21在滑动区间12内沿第一方向旋转90
°
时,其中一个滑动部21与阻挡部14抵接,顶升件3与定位槽23配合,表圈2与表壳1固定,滑动部21在滑动区间12内沿第二方向旋转90
°
时,另一个滑动部21与阻挡部14抵接,顶升件3与定位槽23分离,表圈2与表壳1分离。本实施例中,表圈2相对于表壳1沿第二方向旋转90
°
为图7中ω6所示的方向。
38.进一步,如图2和图6所示,在顶升件3没有与定位部配合时,顶升件3直接抵接在表圈2上,为了减小顶升件3与表圈2之间的摩擦,便于表圈2在表壳1上旋转,在表圈2上开设有第一滑道22,定位槽23设置在第一滑道22内。
39.进一步,如图2和图6所示,表壳1上设置有安装槽111,在表壳1上还设置有第二滑道11,安装槽111设置在第二滑道11内,顶升件3设置在安装槽111内。顶升件3包括固定部31和弹性部32,弹性部32为弹珠,弹珠球面光亮光滑,固定部31固定设置在安装槽111内,弹性部32一端固定设置在固定部31上,另一端伸出或缩回安装槽111。多个滑动区间12内均设置有顶升件3,每个顶升件3都与对应的定位槽23配合。本实施例中,设置有3个滑动区间12,3个滑动区间12弧度不相同,具体为,3个滑动区间12为弧形区间,且3个滑动区间12沿表壳1的周向方向分布,形成3个槽口13,相应地,在表圈2上设置有3个滑动部21,每个滑动部21处都设置有1个定位槽23,定位槽23与顶升件3一一对应。
40.具体地,如图7所示,当表圈2上的3个滑动部21均一一对应在3个槽口13位置,由于滑动区间12的弧度是不同的,因此3个槽口13之间的角度也是不同的,3个滑动部21每次都对应相同的槽口13,在相同的滑动区间12内滑动,保证了表圈2上的滑动部21始终在表壳1的同一槽口13位置进入到表壳1内的滑动区间12内。
41.安装表圈2与表壳1时,首先按压表圈2,使3个滑动部21各自进入到对应的滑动区间12内,表圈2开始沿第一方向进行转动90
°
,直到3个顶升件3分别抵接各自对应的定位槽23内,与此同时,一个滑动部21与阻挡部14刚好抵接,表圈2停止转动,在表圈2转动过程中,一直到停止之前,顶升件3一直抵接在表圈2的第一滑道22内,弹性部32一部分被表圈2按压在安装槽111内,表圈2沿第一方向转动90
°
停止后,顶升件3进入到定位槽23内,与定位槽23
配合,即整个弹性部32进入到定位槽23内,弹性部32的顶力顶升表圈2,使表圈2与滑动区间12挤压,表圈2与表壳1固定。
42.拆卸表圈2与表壳1时,表圈2沿第二方向旋转,3个顶升件3与对应的定位槽23分离,表圈2沿第二方向旋转到90
°
后,另一个滑动部21与阻挡部14抵接,表圈2停止旋转,此时3个滑动部21刚好回到对应的槽口13位置,实现表圈2与表壳1的拆卸。图7中ω1、ω2、ω3、ω4为表圈2所示的旋转角度,ω1、ω2、ω3、ω4均为90
°

43.实施例二
44.进一步,如图8所示,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其它结构都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二中,在3个槽口13中的1个槽口13处也设置有1个顶升件3,即第二实施例中,总共设置有4个顶升件3,其中3个顶升件3分别设置在3个滑动区间12内,1个顶升件3设置在1个槽口13处。
45.具体地,当表圈2上的3个滑动部21均一一对应在3个槽口13位置时,其中1个滑动部21对应的定位槽23会与槽口13位置处的顶升件3配合,这种设计一方面能更好的提升手感,另一方面可以起到很好的初始定位作用,按压表圈2,使滑动部21进入到滑动区间12内,表圈2开始进行转动,槽口13处的顶升件3分别从配合的定位槽23中脱离,表圈2相对于表壳1沿第一方向旋转90
°
,直到滑动区间12上的3个顶升件3分别抵接在3个定位槽23内时,与此同时,一个滑动部21刚好与阻挡部14抵接,表圈2停止转动。在表圈2转动过程中,一直到停止之前,滑动区间12内的3个顶升件3和槽口13处的1个顶升件3一直抵接在表圈2的第一滑道22内,使得表圈2不会由于弹珠数量少的原因,而导致表圈2装入表壳1之后有晃动或者摆动的现象出现。表圈2沿第一方向转动90
°
停止后,一方面滑动区间12内的3个顶升件3对表圈2的3个定位槽23有一定的顶力,将表圈2锁紧在表壳1的弧形滑槽上,另一方面,槽口13处的1个顶升件3对表圈2的第一滑道22也有顶力,将表圈2锁紧在表壳1的弧形滑槽上。
46.拆卸表圈2与表壳1时,表圈2沿第二方向旋转,滑动区间12内的3个顶升件3与对应的定位槽23分离,表圈2旋转到90
°
后,另一个滑动部21与阻挡部14抵接,表圈2停止旋转,此时3个滑动部21刚好回到对应的槽口13位置,槽口13处的顶升件3与其中1个定位槽23配合,槽口13处的顶升件3对表圈2具有顶力,将表圈2弹出表壳1内,实现表圈2与表壳1的拆卸。
47.实施例三
48.进一步,如图9所示,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其它结构都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三中,在3个槽口13中的2个槽口13处各设置有1个顶升件3,即第三实施例中,总共设置有5个顶升件3,其中3个顶升件3分别设置在3个滑动区间12内,2个顶升件3分别设置在2个槽口13处。
49.具体地,当表圈2上的3个滑动部21均一一对应在3个槽口13位置时,其中2个定位槽23会与各自槽口13位置处的顶升件3配合,这种设计一方面能更好的提升手感,另一方面可以起到很好的初始定位作用,按压表圈2,使滑动部21进入到各自对应的滑动区间12内,表圈2开始转动,槽口13处的2个顶升件3分别从配合的定位槽23中脱离,表圈2相对于表壳1沿第一方向旋转90
°
,直到滑动区间12上的3个顶升件3分别抵接在3个定位槽23内时,与此同时,一个滑动部21刚好与阻挡部14抵接,表圈2停止转动。在表圈2转动过程中,一直到停止之前,滑动区间12内的3个顶升件3和槽口13处的2个顶升件3一直抵接在表圈2的第一滑道22内,使得表圈2不会由于弹珠数量少的原因,而导致表圈2装入表壳1之后有晃动或者摆
动的现象出现。表圈2沿第一方向转动90
°
停止后,一方面滑动区间12内的3个顶升件3对表圈2的定位槽23有一定的顶力,将表圈2锁紧在表壳1的弧形滑槽上,另一方面,槽口13处的2个顶升件3也对表圈2的第一滑道22也有顶力,将表圈2锁紧在表壳1的弧形滑槽上。
50.拆卸表圈2与表壳1时,表圈2沿第二方向旋转,滑动区间12内的3个顶升件3与对应的定位槽23分离,表圈2旋转到90
°
后,另一滑动部21与阻挡部14抵接,表圈2停止旋转,此时3个滑动部21刚好回到对应的槽口13位置,槽口13处的2个顶升件3分别与槽口13处各自对应的定位槽23配合,2个槽口13处的顶升件3对表圈2具有顶力,将表圈2弹出表壳1内,实现表圈2与表壳1的拆卸。
51.实施例四
52.进一步,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一的其它结构都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四中,在3个槽口13处各设置有1个顶升件3,即第三实施例中,总共设置有6个顶升件3,其中3个顶升件3分别设置在3个滑动区间12内,3个顶升件3分别设置在3个槽口13处。
53.具体地,当表圈2上的3个滑动部21均一一对应在3个槽口13位置,3个滑动部21各自对应的定位槽23会与各自槽口13位置处的顶升件3配合,这种设计一方面能更好的提升手感,另一方面可以起到很好的初始定位作用,按压表圈2,使滑动部21进入到滑动区间12内,表圈2开始进行转动,槽口13处的3个顶升件3分别从配合的定位槽23中脱离,表圈2相对于表壳1沿第一方向旋转90
°
,直到滑动区间12上的3个顶升件3分别抵接在3个定位槽23内时,与此同时,一个滑动部21刚好与阻挡部14抵接,表圈2停止转动。在表圈2转动过程中,一直到停止之前,滑动区间12内的3个顶升件3和槽口13处的3个顶升件3一直抵接在表圈2的第一滑道22内,使得表圈2不会由于弹珠数量少的原因,而导致表圈2装入表壳1之后有晃动或者摆动的现象出现。表圈2沿第一方向转动90
°
停止后,一方面滑动区间12内的3个顶升件3对表圈2的定位槽23有一定的顶力,将表圈2锁紧在表壳1的弧形滑槽上,另一方面,槽口13处的3个顶升件3也对表圈2的第一滑道22也有顶力,将表圈2锁紧在表壳1的弧形滑槽上。
54.拆卸表圈2与表壳1时,表圈2沿第二方向旋转,滑动区间12内的3个顶升件3与对应的定位槽23分离,表圈2旋转到90
°
后,另一个滑动部21与阻挡部14抵接,表圈2停止旋转,此时3个滑动部21刚好回到对应的槽口13位置,槽口13处的3个顶升件3分别与各自对应的定位槽23配合,3个槽口13处的顶升件3对表圈2具有顶力,将表圈2弹出表壳1内,实现表圈2与表壳1的拆卸。
55.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一些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的,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修改以适应具体的情况及材料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所有落入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表圈可拆卸手表,其特征在于,包括表壳和表圈,表壳上设置有弧度不同的滑动区间,滑动区间内设置有顶升件,表圈上设置有滑动部和定位部,滑动部在滑动区间内滑动,使顶升件与定位部配合,表圈相对于表壳沿第一方向旋转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圈可拆卸手表,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滑动区间之间形成槽口,滑动部由槽口进入到滑动区间内滑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表圈可拆卸手表,其特征在于,滑动区间内设置有阻挡部,阻挡部用于阻挡滑动部,以使表圈与表壳停止旋转。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表圈可拆卸手表,其特征在于,表圈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滑动部,其中一个滑动部与阻挡部抵接时,顶升件与定位部配合,表圈固定在表壳上,另一个滑动部与阻挡部抵接时,顶升件与定位部分离,表圈与表壳分离。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表圈可拆卸手表,其特征在于,滑动部在滑动区间内沿第一方向旋转90
°
时,其中一个滑动部与阻挡部抵接,顶升件与定位部配合,表圈与表壳固定,滑动部在滑动区间内沿第二方向旋转90
°
时,另一个滑动部与阻挡部抵接,顶升件与定位部分离,表圈与表壳分离。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表圈可拆卸手表,其特征在于,阻挡部设置在其中一个滑动区间内,且靠近表壳的槽口位置。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圈可拆卸手表,其特征在于,表壳上设置有安装槽,顶升件设置在安装槽内。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表圈可拆卸手表,其特征在于,顶升件包括固定部和弹性部,固定部固定设置在安装槽内,弹性部一端固定设置在固定部上,另一端伸出或缩回安装槽。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圈可拆卸手表,其特征在于,多个滑动区间内均设置有顶升件。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圈可拆卸手表,其特征在于,定位部设置在滑动部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表圈可拆卸手表,包括表壳和表圈,包括表壳和表圈,表壳上设置有弧度不同的滑动区间,滑动区间内设置有顶升件,表圈上设置有滑动部和定位部,滑动部在滑动区间内滑动,使顶升件与定位部配合,表圈相对于表壳沿第一方向旋转固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表圈可拆卸手表,表圈与表壳沿第一方向旋转固定,这样既保证了表圈始终在表壳的同一位置进入到表壳内,也保证了表圈旋转方向的唯一性,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安装方便。安装方便。


技术研发人员:

刘名海 邹金本 杜毅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天津海鸥表业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3.24

技术公布日:

2022/8/5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5:25: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148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表壳   区间   可拆卸   槽口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