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城门记忆

老北京的城门记忆
北京的城门与城墙是北京城的标志和象征,它见证了北京历史发展与变迁,印证了北京古建筑的繁荣和辉煌,更道出了北京演进的曲折与沧桑。昂然矗立于绵延城墙之上的城楼,象一座座筑于高大城台上的殿阁,它不仅是城市系统的防御设施和管理设施,也是封建政权的象征之一,其高大、雄伟、坚固,体现了皇权永固的意涵。
  北京城都市沿革
宫城城门:午门、神武门、西华门、东华门
  皇城城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内城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
  外城城门:永定门、广渠门、广安门、左安门、右安门、东便门、西便门。
午门
午门位于宫城南墙正中,始建于明永乐时期。建筑规制较宫城其他三门大的多。午门是皇权至上的标志之一,凡颁朔、宣旨等均在午门举行仪式;遇凯旋献俘等,皇上则亲临午门行受俘礼。
  午门的平面呈字形,沿袭了唐朝大明宫含元殿(总宽近58米)以及宋朝宫殿丹凤门的形制,是从汉代的门阙演变而成。午门分上下两部分,下为墩台,高12.00m,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俗称明三暗五。墩台两侧设上下城台的马道。五个门洞各有用途:中门为皇帝专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轿可以从中门进宫,又通过殿试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可从中门出宫。东侧门供文武官员出入。西侧门供宗室王公出入。两掖门只在举行大型活动时开启。墩台上正中门楼一座,面阔9间,60.05m,进深5间,25.00m,重檐庑殿顶。
  墩台两翼各有廊庑13间,俗称雁翅楼。廊庑两端建有重檐攒尖顶的方亭。正楼两侧有钟鼓亭各三间,每遇皇帝亲临天坛、地坛祭祀则钟鼓齐鸣,到太庙祭祀则击鼓,每遇大型活动则钟鼓齐鸣。午门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凤楼之称。 
神武门
  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称玄武门。玄武为古代四神兽之一,从方位上讲,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宫殿的北宫门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重修时,因避康熙帝玄烨名讳改称神武门。
  门总高31m,平面矩形。基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城台辟门洞3券,上建城楼。楼建于汉白玉基座上,面阔5间,进深1间,四周围廊,环以汉白玉石栏杆。楼前、后檐明间与左、右次间开门,菱花隔扇门。东西两山设双扇板门,通城墙及左、右马道。
  四面门前各出踏跺。楼为重檐庑殿顶,下层单翘单昂五踩斗栱,上层单翘重昂七踩斗栱,梁枋间饰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上檐悬蓝底鎏金铜字满汉文神武门华带匾。顶覆黄琉璃瓦。楼内顶部为金莲水草天花,地面铺墁金砖。神武门面对是景山。
  神武门旧设钟、鼓,由銮仪卫负责管理,钦天监指示更点,每日由博士1员轮值。每日黄昏后鸣钟108响,钟后敲鼓起更。其后每更打钟击鼓,启明时复鸣钟报晓。皇帝住宫内时则不鸣钟。
  神武门作为皇宫的后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明清两代皇后行亲蚕礼即由此门出入。清代每三年一次选秀女,备选者经由此偏门入宫候选。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宫,即日出宫之时亦由此门离去。
西华门
  西华门位于宫城西墙偏南处,与东华门相对,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时官员进宫办事或觐见出入西华门,并须在西华门外下马或下轿步行出入。
  西华门门外设有下马碑石。西华门与东华门形制基本相同,平面矩形,红城台,汉白玉须弥座,城台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门钉为纵九横九。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基座围以汉白玉栏杆。城楼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出廊,梁枋绘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门楼用于安放阅兵所用棉甲及锭钉盔甲。西面檐下西华门匾额原为满、蒙、汉三种文字,后减为满、汉两种,辛亥革命后只余铜质汉字。
  西华门的位置不在紫禁城西侧城垣正中而偏向午门一侧,与宫城总体规划有很大关系。紫禁城分外朝和内廷两部分,武英殿、太和门、文华殿构成贯穿外朝的横轴,东、西华门分
处于轴线两端。如此布局既便于外朝使用,也可减少人员出入对内廷生活的干扰。将这一横轴继续向东、西两方延伸至皇城,恰为东安门与西安门,显然东、西华门乃连接皇城与宫城的重要枢纽。
  出西华门,正对皇家园林西苑。清代帝后游幸西苑、西郊诸园,多由此门而出。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太后六十寿诞,以及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八旬万寿节,西华门以外,经西直门以至海淀一带,沿途张灯结彩,预设彩棚乐戏,隆重庆贺。
  清朝末期,庚子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京城,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一行即由西华门离宫,仓皇西逃。
 东华门
  东华门位于宫城东墙偏南处,与西华门相对,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任务查询1420年)。东华门、西华门的城台、城楼形制均与神武门略同,惟东华门之门钉为纵九横八共七十二个,为大臣上朝、帝后出丧必出此门之故,其它三门门钉均为纵横各九共八十一个。
  东华门门外设有下马碑石,门内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桥1座,桥北为三座门。东华门
以西是文华殿,迤南为銮仪卫大库。东华门与西华门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红城台,白玉须弥座,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基座围以汉白玉栏杆。城楼面阔5微型键盘间,进深3工字钮间,四周出廊,梁枋绘有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东面檐下东华门匾额原为满、蒙、汉三种文字,后减为满、汉两种,辛亥革命后只余铜质汉字。
  东华门门楼自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始用于安放阅兵时所用的棉甲,每隔一年抖晾一次。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三月,下旨在东华门外护城河边空闲围房中选用70间,设立仓廒,用于存贮太监应领米石,赐名恩丰仓。与其他三门不同的是,东华门靠近太子宫,是专供太子出入紫禁城的,所以东华门上只有8排门钉。
  清初,东华门只准内阁官员出入,乾隆朝中期,特许年事已高的一、二品大员出入。清代大行皇帝、皇后、皇太后的梓宫皆由东华门出,民间俗称鬼门阴门。紫禁城的四个城门中,午门、神武门、西华门的门钉均为纵九横九,只有东边的东华门门钉为纵九横八,内含阴数,相传也与此有关。嘉庆年间林清之变,农民军由太监刘得才等人经东华门引入紫禁城,但因于门前与卖煤人争道,情急之中露出所藏兵刃,从而为守门官兵察觉,骤然关闭东华门,故而仅十数人闯入,起义旋即失败。
皇城是保护紫禁城(宫城)的外围城墙,主要属于内务府专伺奉紫禁城的后院。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城垣较元代萧墙向外扩展,西南缺角,呈不规则方形,周长近11公里。墙用明城砖砌筑,涂红土,黄琉璃瓦覆顶。
  天安门
  明代皇城内多为苑囿、皇家庙宇、内官衙署、库藏、局作,清代设三院七司,均属禁区,不许百姓居住。在官修的书籍中,确定天安门为皇城的正门。在皇城诸门中,目前仅天安门得以完整保存。
  天安门位于皇城南垣正中,明清时期是皇城正门。明称承天门,意为皇帝承天启运,受命于天。清初改建,并易名天安门。承天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后,在高1.95米的汉白玉须弥座上,以24公斤重的大城砖砌起实心城台,高12.3米。城台辟五个拱券门,以应《周易·乾卦》九五,飞龙在天之意。城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覆盖。
 地安门
  地安门位于皇城北垣正中,南对景山,北对鼓楼。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始建,称北安门,俗称后门。清顺治九年(1652年)重建,改称地安门。砖木结构宫门建筑,面阔七间,明间、次间为通道,正中设朱红大门三对。
  地安门为砖木结构之宫门式建筑,面阔七间,中明间及两次间为通道,明间宽7米,两次间各宽5.4米,四梢间各宽自动启闭阀4.8米,总面阔38米,通高11.8verticalsync米,进深12.5米。正中设朱红大门三门,左右各两梢间为值房。地安门内左右两侧各有燕翅楼一座,为二层楼,原为内务府满、蒙、汉上三旗公署。民国十三年(1924年)驱逐末代皇帝出宫时,部分太监曾暂栖于此楼。
  1954年底,为了疏导城市交通将地安门拆除。195523日路面竣工,车辆通行。当时,因为一些社会名流对拆除地安门持反对意见,政府许诺将从地安门拆下来的门窗、木梁、木柱、木柁、木檩都一一编号登记造册,连同砖石琉璃瓦等统统运往天坛,计划在天坛北坛上门内照样移建一座地安门。
  不料,日后天坛内发生火灾,堆垛在那里的木质材料全部化为灰烬,移建地安门之议从此也就泡了汤。将近50年过去了,如今在天坛北门内尚残存有少量地安门拆下来的残砖、废
石和破旧的琉璃瓦,又因为没有留下实测图纸,移建地安门的计划也就无法实施了。
 东安门
  东安门位于皇城东墙中间偏南。其门西对宫城的东华门,东对玉河的皇恩桥。玉河即元代的通惠河,明时仍为运输通道,喧嚣之声传于宫内,故明宣德年间将皇城墙东移,城内水运遂废。
  东皇城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在玉河以西,河在墙外,宣德七年(1432年)东移,将玉河包入墙内。墙为南北走向,正对紫禁城东华门设东安门,为七间三门黄琉璃单檐歇山顶。门内(西)为跨玉河之石拱桥,因官员们上朝陛见,皆由东安门进宫,所以俗称此桥为望恩桥或皇恩桥。
  桥西原为永乐时之东安门,宣德时改为三座门式,通称东安里门。望恩桥上砌有障墙,将两门连为一体。东安门在1912年袁世凯为抵制南下就任总统,操纵北洋军兵变时烧毁,1926-1927年北洋政府内务部拆皇城墙变卖,东安里门同时被拆。据记载,桥上原有一座真武庙,拆墙后迁建于桥之西北。东皇城拆除后,玉河也陆续填平成为道路,即南、北河沿大街,大街与皇城墙间陆续建满房屋,形成一个街区,其东即为东黄城根街。
  2001年东城区政府斥资全部搬迁东黄城根居民,拆平后建成一处宽约漩涡混匀器30米的带状公共绿地,又通过考古发掘,到了东皇城墙和东安门的准确位置。根据文献记载城墙的尺寸,并参考现存南皇城墙的做法,在北段恢复了一段长约25米的墙体。
  同时将部分东安门的遗址进行展示,共有:门南北两段皇城墙遗址;东安门西面南北两尽间的四个柱础磉墩;东安门内望恩桥的两段障墙和桥的两个雁翅遗址。这些遗址均位于现状道路以下约2.3米,为了保留发掘时的原状,在允许展示的范围内修建了两个下沉式展示区。东安门的遗址和复建的一段皇城墙,既是准确的历史地理标志,也是文物的原状,同时也为新建的公共绿地增添了文化品味。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3:34: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1476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皇城   东华门   东安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