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与古建筑、古服饰之间联系方面

浅谈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与古建筑、古服饰之间联系方面
          ——阀门手轮探析文字与美术之间的融合
                              宗洁 王丹凤
摘要: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重要一员,同时作为从古留传下来的古建筑与古服饰艺术,同样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然而这三者或者说这两部分艺术(古建筑、古服饰与古文学作品)之间存在着哪些联系方面,寻这其中微妙的那个角度,发掘这古树上的一抹翠绿,是新时代下需要的精神,是本研究的灵魂所在。
关键词:时代精神;古典文学;古建筑;古服饰;微妙视角   
引言:书此论文之所以用“浅谈”二字,并非研究项目浅显,而是内容谈及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瑰宝,在其中任何一方面,没有亲身经历只是研究,恐是研究一生都仍认为知之甚少。我辈处在这断代的文化中,只能积极研究追溯不敢懈怠,以继承这华贵的珍宝。
  探寻古文化的时代性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其建筑不像基本以石材为主的西方国家,至今保留着的建筑形态基本仍是历史中的模样,而是当中出于一些舒适度和其他方面的考虑,建筑多采用木材,因此保留下来的已经为数不多。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服装除一些少数民族外都已普遍国际化,没有古服饰传承下来的特点了。弥留至今的“国宝”已经越来越少,我们要做到继承就要去深入研究每一个方面,才能去其糟粕,汲取它的精华的部分,从而在了解的基础上做到引用与创新。本项研究即是在阅读研究古文学作品中,从一个美术的角度,观察古语言下当时的建筑与服饰是怎么展现在字里行间的。它综合了文字与图画的研究,从一个独特的视角阐释了文学与美术之间的联系与寻沿点。本项研究在全面探寻各个角度的中国文化,从而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并发扬与创新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随着中国国际化的发展,使民族文化发展到当下的时代中,愈走愈有中华味道是本项研究最初的一个期许。等离子炬 
“让历史文化走向大众”,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通过解读文学著作寻语言中建筑、服饰美学方面与艺术的契合点,以权威的著作为基点用己有的想法对文化现象做具有世界视域的现代人的解读。让广大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更方便、更便捷、更正确的了解建筑、服饰语言的基础知识,从而在慢慢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过程中时产生
由衷的民族自豪感,并激发读者追寻中华文化的兴趣就是我们做这个项目的宗旨。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上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重要一员,将古典文学作品作为艺术当之无愧。不同的读者阅读同一部文学类作品,或是一个读者从不同的思考角度阅读一本文学作品,它的启迪在多方面是迥异的。
    同时作为从古留传下来艺术的古建筑与古服饰,与古文学作品一样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然而这三者或者说这两部分艺术(古建筑、古服饰与古文学作品)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寻这其中微妙的那个角度,发掘这古树上的一抹翠绿,是新时代下需要的精神。
  文学、建筑、服饰之间的美学所在
本项研究致力于通过代表性的专业文字与术词的整理(通过部分画面再现)让读者在当阅读文学作品时,无论是哪个类别的文学作品,激发他们在阅读有自己感想的同时也能扩充其他方面的知识,从而将中国文化一步步的传承下来。
电池盖帽
我们通过《尔雅》可以了解到许多有关建筑的古代专有名词解释,翻览纵观此书,现实让我们为后知后觉感到惭愧,这众多的古知识吾辈却一直误解、不知一二。读到这部所释大量表名物的专用名词的百科性名物词典,阅读下来感念它的全面性,终得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感想。
(一) “墙”之美
感受纵多,应着眼于当下,这次研究最大的特性就是书与书之间的联系体现在古研究方面的相互性居重。比如《尔雅·释宫》中言:”墙谓之墉。疏云:‘墙者,室之防也。名墉。李巡曰:谓垣墙也。’所谓“垣”,依《释名·释宫室》“援也,人所依阻,以为援卫也。”而墉的意思,即是“容”,而容即是障隐。综合而得:墙壁具有隐蔽风寒,一组,援卫的基本功能。另外,像墙壁在古代的称辞,其他著作中亦有写到。在《诗经·小雅》中“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诗经·大雅》中有一段描写周王朝营造宗庙的情景写到:“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家室。”《尔雅》解释‘司空’是古代建筑中管理木工的,又称‘司工’;司徒为管理古建的木工。进而写到的一部分是古建筑的筑墙之法:“其绳则直,缩版作庙翼翼!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其中“缩版”在《尔雅》中解
释为:“大版谓之业。绳之,谓之缩之。”即筑墙的大版称为业,筑墙时用绳子扎住筑墙版,称为缩。《诗经·大雅》这一段中的“堵”即是墙壁。墙有大小之分,其建造高度在《诗经》有云:“一丈为板,五板为堵”;《春秋传》记载“五板为堵,五堵为雉”。另有“女墙”。在李渔的《一家言·居室部》中谈及“女墙者,城上小墙,一名睥睨,言于城上窥人也。予以私意释之,此名甚美。”什么样的墙可以成为“女墙”,李渔又写到“似不必定指垣,凡予以内之及肩小墙,皆以此名之。羞女者,妇人未嫁之称,不过言其纤小,若定指城上小墙,则登城御敌,岂妇人女子之事哉,至于墙上嵌花或露孔,是内外得以相视,如近时园圃所筑者,益可名为女墙,盖仿睥睨之制而成者,其法穷奇极巧,如园圃所载诸式,殆无遗义矣”。
(二) “屋顶、梁”之妙
在中国土木建筑中,最符其特点的莫不过建筑的屋顶了。它特有的反宇飞檐在《诗经·小雅·斯干》中被形容为“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在《楚辞》中形容屋顶是“筑石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般的美妙。再者就是古建中特有的“梁。《尔雅·释宫》部分讲到:“梁,疆梁也。”疆有疆界的意思,这说明梁是屋架中的一种横跨构件,与立柱成垂直
角度。从文字的角度解析,“梁”字从水,从木,原为驾凌小河的木桥,即所谓的河梁。疆者,强也,因此“梁”的功用为承受由上部桁檩转达的屋顶重载,再下传到立柱于地基上。梁作为建筑构件,不但在建筑功用中发挥甚者,从它的文字美学的赏味角度看,它也为文人雅士提供了抒发人文情怀,发挥了寄情于物的功用。比如杜甫“江山扶绣户,日月近雕梁”,郭璞“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等等古今盛名的诗句。
(三) “窗、门”之丽
谈到窗户,它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个事物,我们现代将它理解为一个整体,然而在古代,二者分别代表不同的事物。窗,即是窗子。在古建中对各个位置窗的称呼也是不同的,室和堂之间的窗子叫做“牖”;室北面的一个窗子叫“向”(《诗经》中的“塞向墐户”便指此);上古的窗子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窗子的美,王国维的《扶南曲歌词》中间接表达了出来:“朝日照绮窗,佳人坐临镜”,窗在这里的使用增添了惬意秀境的美好状态。而“户”则是门,《尔雅》释户为室两旁的单扇房门。《论语·雍也》中的“谁能出不由户?”即是这个意思。《诗经》中“庶人,摹户”,指的是一般老百姓的门,以荆竹编扎,亦可称为“柴门”。柴门时候是成为山野村夫,贫寒之士家的象征。唐代杜甫就有形容,《羌村三首》之一云:“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宋代叶绍翁云:“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柴门”一次在句中有清静高雅的点睛之笔,可见在文学中建筑及其构件所体现的美给人一种别有韵味的享受。
门作为屋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子》曰:“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在古建中有很多的称谓。《尔雅·释宫》中有关门制有颇为丰富的解说,“閍谓之门,正门谓之应门,观谓之阙。宫中之门谓之闱,其小者谓之闺。小闺谓之阁,衖门谓之闳。柣谓之阈,枨谓之楔,楣谓之梁,枢谓之椳。枢达北方,谓之落时,落时谓之戺”这段话的意思是,古代宗庙的门成为閍。王宫的正门叫做应门。宫门之外有高台,高台上有望楼称为观,观就是阙。而宫中的门自然比整座宫城的们小,这宫中的门成为闱(是宫城中供皇族女眷所居宫殿的门),比闱门更小的是闺门,比闺门更小的是閤。其中阈是门槛,门限;楔是门两旁所竖立的木柱,即门框。梁是框上的横木,实际指门楣。门上有转轴叫椳(“椳”是支撑门中转轴的门臼),落时又名戺,是宫室撑持门枢之木。
薄片蒸汽眼罩
(四) “门外”之秀
门外有柱有栏杆,《淮南子·说林训》言“山云蒸,柱础润”,这种浸人心田的画面:远处虚
景的山云和近处实景的柱础相得益彰。栏杆又名“勾阑”(也作“勾栏”),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写到“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的莲华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这里的“勾栏”是宋元时期百戏杂剧的主要演出场所)。栏杆的秀姿在文学中甚多。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清平调》中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在诗文上,被称作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写《拙政园梦隐楼》中“回首帝京何处是?倚栏惟是暮苍”,作者忧国情怀,抒发感伤的脆弱在“倚栏”处得以尽显。
(五) “瓦”之锦
另外与屋顶紧密相连的毋庸置疑则是“瓦”了,“瓦”的种类有很多,在文海的深处有各种关于“瓦”的阐述与描写。《唐书·宗室传》“齐物子复字初阳,为岭南节度使时,教民做陶瓦”,此处的“陶瓦”是“泥瓦”。《绀彩集》中“虢国夫人,夺韦嗣立宅,以广居室,皆复以木瓦。后复归韦氏,因大风折木坠堂上,不损。视之皆坚木业。”此乃“木瓦”的写照。更有一些悉数罕见的瓦是现代我们闻所未闻的,像《明一统志》中的“庐山天池寺,洪武间敕建。殿皆铁瓦”;《天中记一》中的“西域泥婆罗宫中,有七重楼,覆铜瓦”;《唐书·南蛮传》“王居,以金为甓,覆银瓦(《尔雅·释宫》中言“瓴甋,谓之甓。注,甋,甎也”,这是
四个关于砖瓦的古字)”;另有“竹瓦”在《南征八郡志》中有:“岭南峰州冀令县,有大竹数围,任屋梁柱,复用之,则当瓦”;甚至有“布瓦”,《汉武帝故事》中说到“武帝起神明殿,砌以文石,用布当瓦,而涂漆其外,四门并如之”。相比之下,琉璃瓦便耳熟一些了,《谷跖集》“琉璃瓦,名缥瓦”,我国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在建筑上使用琉璃瓦件作为装饰物,到元代时皇宫建筑大规模使用琉璃瓦,明代十三陵与九龙壁都是琉璃瓦建筑史上的杰作。
(六) “礼节”之慧
中国是礼仪之邦,在古代,礼仪的要求遍布各处,房屋亦然。在古文学中有系统阐述古学者对住宅缜密思考的理论。北宋司马光所书的《涑水家仪》其中一篇有关居家杂仪的文章即是很显著的由重生活礼仪而考虑建造住宅的,“凡为宫室,必辨内外,深宫固门,内外不共井,不共浴室,不共厕... ...女仆无故不出宫门,有故出中门,亦必拥蔽其面”它在现如今徽派的中型以上的住宅中有明显体现;或是南宋袁宷的《袁氏世范三卷》中记述的治家和住宅兴造方面的篇论,如其中的“盖起造之时,必先与匠者谋”,或是“人之居家,须令墙垣高厚,藩篱周密,窗壁门关坚牢,随损随修”,或是“居宅不可无邻家,虑有火烛无人救应”,“居止或在山谷村野僻静之地,须于周围要害去处置立庄屋,诱丁多人居之,或有火烛窃盗,可以相救应”等等。
在住宅形制方面,清代的林牧在《阳宅会心集》上卷“恪式总论”中言“屋式以前后两进两边作辅弼护屋者第一,后进作三间,一厅两室... ...以作主屋,中间做四字天井,两边做对两廊,前进亦作一厅两室”,这即是四合屋。谢肇淛在《五杂俎》中记“见人家多楼上架楼,未尝有无楼之屋也。记一室之居,可抵二三室,而又无尺寸隙地”,这里说的是台院式的两层(或两层以上)楼。
(七)“服饰”之隽
高压
像这种文学作品中侧面或者微角度表现建筑的还有者甚多,服饰也是同样的。中国服饰渊源流长,着装除了实质性的遮蔽和保暖作用外,在何时于何地着什么样的服装同样也是礼仪的一种体现。
帝王家的服饰在礼仪方面的体现是最为显著的。比如《周礼·春官》中提到了天子穿的六中冕服代表性的诠释了这一点。周礼情趣口香糖·天官·司裘》:“司裘掌为大裘,以共王祀天之服。” 云:“大裘,黑羔裘,服以祀天,示质”,《孔子家语·郊问》:天子大裘以黼之,被衮象天,乘素车,贵其质也《周礼·春官·司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这里的大裘冕服是六种冕服里最复杂的一种,其玄衣上面绘有日、月、星辰、山、龙
、华虫六章,玄衣上绣有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衣服上共有的图案就有十二种,相当繁琐了。“大裘”除了表面释义,在古代亦被诗者文人象征化为功能性强大的物质或精神表态,比如在唐代白居易的《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中写道:“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或是清代唐孙华的《哭座主玉峰尚书徐公》诗之三中:“大裘百丈遮寒士,修绠千寻援溺人”等等都是表作者心中情思以寄托情感的代表。
这里的大裘冕服是天子祭祀时穿的,而随着天子所要做的事情的改变,相应穿着的衣服随之变化。比如在《周礼·司服》中提到的天子祭祀先王时穿的:“王之吉服,享先王则衮冕。――《周礼·司服》。司农注:衮衣,卷龙衣也。这里的衮冕服指的是衮衣和冕,即是古代帝王与上公的礼服和礼冠。在《说文解字》解释到:“衮,天子享先王。卷龙绣于下常。幅一龙,蟠阿上乡(向)”。衮衣的玄衣详细覆有龙、山、华虫、火、宗彝,纁裳绣有藻、粉米、黼、黻共九章的图案,而古代上公穿的礼服,绣有龙纹。龙首向下,与天子礼服有别。后世称三公为衮服衮而朝(见《后汉书·张衡传》)。“享先公飨射则鷩冕”,鷩冕是天子在打猎的时候穿的,衣服上覆有七章图案(华、火、宗彝、藻、粉米、黼、黻);“祀四望山川则毳冕”,这是天子在祭祀天下名山大川时所穿的“毳冕”,其上共有五章图案(宗彝、粉米、藻、黼、黻);“祭射击五祀则絺冕”,絺冕是天子和诸侯在祭祀天地
神、谷神、门户井、灶、中霤诸神所穿,上着粉米、黼、黻三章图案;“祭小则玄冕”,玄冕这六种冕服中是最简单的一种,它是天子和诸侯在祭祀林泽、坟衍、四方百物时穿着的,其上玄衣没有绣着图案,纁裳只有黼一章图案。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8:13: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1458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建筑   研究   方面   文化   服饰   中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