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微生物落结构研究中的应用_李华芝

Vol.25No.12006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微生物落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李华芝
李秀艳
徐亚同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技术系上海,200062)
摘要该文综述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技术原理及其在环境微生物落研究中的应用,还探讨了该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
16SrRNA寡核苷酸探针微生物落结构
ApplicationofFluorescentinSituHybridization(FISH)to
EnvironmentalMicrobialCommunityStructure
LiHuazhi
LiXiuyan
XuYatong
(DepartmentofEnvironmentalScienceandTechnology,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062,China)Abstract
Inthispaper,basicprinciplesanditsevolutionofFISHwereintroduced,thenitsapplicationsinenvi-
ronmentalmicrobialcommunitystructurestudiesw
eresummarized,itsproblemsandshortageswerediscussedinanex-aminationofpast,presentandfutureapplications,andperspectiveswereexpectedaboutthistechnology.
Keywords
FISH16SrRNAoligonucleotideprobe
microbialcommunitystructure
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种元素的生物进化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研究微生物的落结构,借此了解微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尤为重要。长久以来,微生物落结构的调查方法一直是建立在分离和培养的方法上,这种方法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不能精确地反映混合菌的组成和多样性,对于一些培养条件要求较苛刻或未被培养的细菌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1]。因此用传统培养方法所得出的调查结果不能准确反映微生物落的组成情况,建立和发展一种不依赖微生物培养的方法来进行微生物落结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落结构分析,且发展迅速,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具有保守序列的16SrRNA上。研究方法包括分子杂交法、PCR法、SSCP法、DGGE法、TGGE法、
RFLP法、ERIC-PCR法和克隆基因文库分析法等,
具有很高的灵敏性,与传统的培养方法或其它不依赖培养技术的方法相比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推动了微生物落结构研究的快速发展。但是,这些基于
PCR的方法可能会在扩增反应中引入误差,降低所
得信息的精确度。荧光原位杂交(FISH)作为一种不依赖PCR的分子分析技术是以上各种分子标记技术的有益补充,它结合了分子生物学的精确性和显微镜的可视性信息,可以在自然或人工的微生物环境中监测和鉴定不同的微生物个体,同时对微生物落进行评价。目前,FISH技术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和环境微生物物学中,已成为微生物落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对环境中复杂的混合微生物落进行及时监控和准确鉴定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为污染治理和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
1969年,Pardue等[2]和John[3]两个研究小组开发
了原位杂交技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DNA或28SrRNA与爪蟾卵细胞制备物进行杂交,进行显微
放射自显影检测。这一技术可以在保持细胞形态完整的条件下,检测出细胞核酸序列,自此,原位杂交技术在染体进化、肿瘤病人和白血病人的染体分析以及多种细胞遗传学研究方面得到应用。1988年,Giovannoni等[4]首次将FISH技术引入细菌学研究中,使用放射性标记rRNA寡核苷酸探针检测微生物。随着荧光标记的发展,非同位素染料逐渐代替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专项资助(2003AA601020)
净水技术
WATERPURIFICATIONTECHNOLOGY16--
Vol.25No.12006净水技术
了放射性标记。1989年,Delong[5]首次使用荧光标记寡核苷酸探针检测单个微生物细胞。与放射性探针相比,荧光探针更安全,具有较好的分辨力,不需要额外的检测步骤。此外,可用不同激发和散射波长的荧光染料标记探针,在一步反应中同时检测几个靶序列。在短短的十几年中,由于FISH技术的灵敏性和快捷性使其成为微生物系统发育学、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诊断学和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有力工具。2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原理
荧光原位杂交是利用荧光标记的特异核酸探针与细胞内相应的靶DNA分子或RNA分子杂交,通过
在荧光显微镜或共聚焦激光扫描仪(ConfocalLaserScanningMicroscope,CLSM)下观察荧光信号,来确定与特异探针杂交后被染的细胞或细胞器的形态和分布,或者是结合了荧光探针的DNA区域或RNA分子在染体或其它细胞器中的定位。
FISH技术的目标分子通常是16SrRNA,因为它在微生物体内具有较高的拷贝数,分布广泛、功能稳定,而且在系统发育上具有适当的保守性。根据待测微生物体内16SrRNA中某段特异性序列,设计相应的寡核苷酸探针,就可实现对目标微生物的原位检测,而选取在分子遗传性质上保守性不同的特异序列,就可在不同水平(如属、种等)上进行检测。目前,公共和商业数据库中已发布的16SrRNA序列逐渐增多,因此,基于16SrRNA的FISH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对环境样品中微生物的原位研究也越来越方便和准确。除16SrRNA外,还可以23SrRNA或mRNA等作为研究的目标分子。FISH技术成功应用的关键在于设计和获得具有高灵敏性和专一性的寡核苷酸探针。
3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应用
FISH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微生物生态学和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中,其在环境微生物落研究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环境样品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研究不同的样品时发现显微镜下可见的微生物99%以上通过常规方法不能被培养,由于培养条件与自然条件的差异,实际上培养所得到的只是自然环境中的少部分微生物,而且往往加入了浓度远高于自然状况的营养物质,其结果是在新的选择压力下落结构通常会发生变化,适应丰富营养条件的菌种成为优势种,取代了自然条件下的优势种。由于核酸序列可以提供遗传距离、分子杂交探针等信息,可进一步用于鉴定、监测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基于核酸抽提和PCR扩增等技术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而FISH技术可以将整体微生物清晰地呈现出来而不需要额外的抽提和扩增等易引起偏差的步骤,精确性更好。所以,FISH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SimonNathalie等[6]在2002年利用FISH技术研究海水中细菌和有害藻类种之间的相互作用;ArayaRuben等[7]在2003年对溪流中和水中生物膜上的微生物落进行了FISH研究。McnamaraChristopherJ等利用FISH技术对美国卡罗莱纳州南部溪流沉积物中可培养和不可培养的细菌落进行了分析[8]。
应用FISH技术不仅能研究微生物落结构的特征,还可以跟踪微生物种的动态变化。LiuJ等[9]2002年利用FISH技术监测了河流中微生物落的动态变化,并利用此技术得到了一些在人工条件下很难培养的菌种以及一些新的微生物信息。借助FISH方法,我们不仅可以更准确地了解不同环境下微生物落中各种功能菌的组成比例,而且对不同功能菌的相互作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研究表明,自然界中在空间上聚集在一起的不同微生物类大都在代谢上互惠互利[9]。
3.2污水处理中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Ardern和Lockett[10]在1914年发明了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法,然而在废水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生态学特性一直没有得到深入研究。而研究微生物个体、落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对提高处理系统的控制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常规的方法是通过检测特异底物转化率来研究活性污泥中重要功能菌的活性,如耗氧速率、硝化、反硝化、磷吸收和释放、Fe3+的还原等。FISH技术能提供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的数量、空间分布和原位生理学等信息。放射自显影和FISH(MAR-FISH)结合被用于研究废水处理系统微生物活性、数目和对特异有机底物的消耗。16SrRNA为靶序列的FISH检测技术被用于检测活性污泥及生物膜微生物落结构和数目及其空间分布,同时对特异菌进行空间定位和原位生理学的研究。3.2.1微生物落组成及空间分布的研究
rRNA测序和FISH结合的落分析广泛用于监测生物反应器或废水处理设施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应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的FISH技
17
--
Vol.25No.12006供氧器
术可以对生物膜和活性污泥絮体的特异种进行空间分布研究。Domingues等[11]应用CLSM-FISH研究了厌氧反应器的生物膜中的乙酸氧化细菌、脱硫微菌属、产甲烷细菌、硫酸盐还原细菌的分布。Amann[12]等根据PCR扩增的rRNA序列设计寡核苷酸探针,用FISH技术诊断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落结构。Schramm[13]等在流化床硝化反应器和活性污泥系统中研究了亚硝酸细菌和氨氧化细菌的数量和空间分布。Sekiguchi等[14]研究了UASB反应器中高温和中温颗粒污泥的厌氧微生物落,揭示了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空间分布,对其原位生理学和功能进行了探讨。LeeTJ等[15]利用FISH技术研究了活性污泥中聚磷酸盐积累型细菌(PABs)和糖原积累型细菌(GABs)的数量和空间分布。
3.2.2原位生理学和功能性研究
Nielsen等[16]对工业废水处理厂活性污泥的细菌表面疏水性进行了原位检测,应用FISH技术结合细胞表面微球体(MAC)分析,研究了丝状细菌的胞外聚合物(EPS)。Schramm等[17]将FISH和微传感器结合,同时分析微生物落结构和代谢活性,揭示了厌氧微生物在有氧环境中的缺氧微生态位。近年来,绿荧光蛋白(GFP)分子被应用到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中,将不同的基因插入微生物的质粒或染体DNA,表达的绿荧光蛋白分子能在单细胞水平可视化和监测启动子活性或基因中表达。Moller等[18]研究了生物膜的微生物空间分布、启动子诱导及其表达的时序进程,同时对菌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分析。
3.2.3特殊菌种的研究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硫酸盐还原菌与产甲烷细菌存在着生存竞争,因此,硫酸盐还原菌的研究受到了较多的关注。Schramm等人[19]利用FISH技术发现,即使在未检测到硫酸盐浓度降低的情况下,在污泥中也能检测到硫酸盐还原菌的存在;CeciliaM等人[20]利用ARC915A,SRB385,DSV698和DSS658等探针发现,产甲烷菌主要分布在颗粒污泥的内部,而硫酸盐还原菌则分布在外层;Sekiguchi等人[21]也得到类似结论;Amann等人[22]的研究表明,形态差异明显的脱硫弧菌(Desulfovibriovulgaris)和乙酸氧化脱硫单胞菌(Desulfuromonasacetoxidans)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分辩得很清楚。
4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存在的缺陷4.1检测的假阳性结果
4.1.1自身荧光
FISH技术的应用最显著的问题是微生物的自身荧光。许多霉菌和酵母菌如假单胞菌属、军团菌属、蓝细菌属和古细菌如产甲烷菌等一些细菌中存在这样的荧光特性。尽管自身的背景荧光有利于复染,但是降低了信噪比,同时掩盖了特异的荧光信号。在细胞遗传学和免疫学研究领域,进行数字图像处理时通过逐渐减少像数可以成功消除组织自身荧光。通过分析样品的自身背景荧光和避免其对F选金工艺
ISH检测的影响是很困难的,应用传统的表面荧光显微镜则很难检测到信号,而应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则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微生物的培养基、固定方法和封闭剂对荧光的信号强度均有很大的影响。Sorensen等[23]认为使用狭窄波段的滤镜和信号放大系统能降低自身背景荧光。Graf等[24]在研究白念珠菌(Candidaalbicans)时发现不同的封固剂和激发波长在单一的菌株内对自身背景荧光强度也有影响。因此,在检测未知混合菌时要进行防止假阳性的发生。
4.1.2缺乏特异性
FISH检测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主要依赖于寡核苷酸探针的特异性,因此探针的设计和评价十分重要。在每次FISH检测中都设置阳性对照,同时把与靶序列相似具有几个错配碱基的探针作为阴性对照。阴性对照探针的错配碱基数量和位置十分重要,通常在18个碱基的寡核苷酸探针中一个错配碱基是足够鉴别不同的微生物细胞。因此,即使未获得系统发育上十分接近的非靶细菌的rRNA序列,靶细菌也能够很快被检测到。对于一些未被培养的微生物,首先应该用杂交(如点杂交)分析探针的特异性,以确定探针设计的合理性,否则就要重新分离菌株,然后重新设计探针。另外,探针的特异性和灵敏性也取决于杂交条件,杂交和洗脱温度、变性剂的浓度等。
4.2检测的假阴性
4.2.1穿透力不足
细胞壁的结构影响探针的穿透力,可能导致杂交信号强度降低。革兰氏阴性菌通透性较好,即使是多聚核苷酸探针也能很好的穿透到细胞内。革兰氏阳性菌必须进行特殊的固定和前处理,以提高探针的渗透力。FISH技术在革兰氏阳性球菌、棒状状杆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微生物落结构研究中的应用18
--
Vol.25No.12006净水技术
菌属、放线菌属、芽胞杆菌属和李斯特杆菌属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5]。
4.2.2更高的靶或探针序列结构
由于rRNA形成的三维结构,并不是所有的序列都能平等地接近探针。在rRNA中存在发夹、颈环结构和RNA-蛋白质的复合体,导致寡核苷酸探针的差别感受性而无法接近靶序列,阻碍了杂交,这也就是在杂交中即使将RNA或DNA变性也不能获得理想结果的原因。探针设计不合理形成的自身退火或发夹结构也能导致杂交信号降低。采用PNA探针可能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杂交效果,从而避免FISH检测的假阴性。
4.2.3低rRNA含量和光褪
虽然细菌细胞中rRNA含量在正常情况下非常丰富,但其含量的高低对杂交也有较大的影响。不同种属rRNA含量变化较大,即使是同一菌株的不同生理状态其含量也不同,休眠的细胞或代谢不活跃的细胞可能导致信号强度降低或假阴性。此外,当细胞呈现不规则形状或形成链状和紧密的体时,微生物的定量可能会很困难。使用高亮度的荧光染料Cy3或Cy5和多重探针标记,以及应用信号放大系统或多聚核苷酸探针均可增强杂交信号。由于许多荧光染料在激发后很快就发生光熄灭,因此最好使用狭窄波段的滤镜核光稳定的荧光染料,防褪的封固剂也是十分重要的。
4.2.4细菌探针的使用
使用细菌探针是控制因方法学问题而导致假阴性结果的最好手段。如果在FISH技术中用普通的探针杂交就能得到满意的结果,那么微生物固定方法、封闭剂、探针渗透力和细菌细胞rRNA含量将不是限制性因素。然而最近有研究表明,由于使用普通的探针而丢失了许多细菌。因此,分析复杂的微生物落时,使用一组细菌探针以得到更全面的观点是必要的。为了控制真细菌类探针与细菌16SrRNA或细胞成分而不是核酸的非特异性结合,可以使用补充探针如NON338,在FISH中这种探针不会产生任何信号。
5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前景
荧光原位杂交是目前从细胞水平上分析微生物落结构的常用分子生态学方法,可用于确定细胞中特异性转录物定位及其表达的相对水平。与微生物的原位杂交和功能研究结合是FISH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如进行复杂环境中原位基因表达和代谢水平的研究。另外,与生物传感器结合也将是FISH技术在环境微生物落研究中的又一技术手段,如在线监测活性污泥絮体或生物膜中特异的化合物等。常规在线分析结合FISH技术,能监测生物膜微生物落组成变化及微生物代谢活性,还能揭示影响因子与生物相动态变化的相互关系。结合基因分析的FISH技术对于复杂微生物落的结构、功能分析也是十分有利的。最近开发的多彩FISH(MulticolorFISH,MFISH)技术可以通过多种标记的探针和荧光染同时检测多个靶序列,对不同的种属进行鉴定。PNA探针具有稳定、不易降解和较高的杂交亲和力等特性,检测细菌细胞的rRNA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即使是细菌死亡一段时间后也可能被检测到。由此可见,PNA探针将会进一步推动FISH技术在环境微生物学中的应用。
由于FISH技术存在如样品自身产生荧光、探针特异性不足、低rRNA含量以及杂交后荧光标记见光褪等不足之处,并且只能用来检测事先估计到其存在、已知其目标基因序列并为之设计好引物的类。所以在进行微生物落研究时应结合传统的培养、镜检等方法及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多种方法,可为环境微生物落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Sekiguchi[26]等利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与FISH技术得到了不同菌种在颗粒污泥内部成层分布的高清晰照片。Orphan等[2
7]利用FISH与次级离子质谱结合(SIMS)对厌氧条件下的甲烷氧化细菌进行了鉴定。因此,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FISH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将进一步提高,必将在环境微生物落结构研究领域得到更加充分的应用,同时也会促进工程实践的快速发展,对我国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的污染控制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WangerM,AmannR,LemmerH,etal.Probingactivatedsludgewithproteobacteria-specificoligonucleotidesinadequacyofcul-
ture-dependentmethodsfordescribingmicrobialcommunity
structure[J].ApplEnviroMicrobiol,1993,59:1520~1525
2PardueML,GallJG.MolecularhybridizationofradioactiveDNAtotheDNAofcytologicalpeparations[J].ProcNatlAcadSci
USA,1969,64:600~604
3JohnH,BirnstilelM,JonesK.RNA:DNAhybridsatthecytoge-neticallevel[J].Nature,1969,223:582~587
19
--
Vol.25No.12006
GiovannoniSJ,DeLongEF,OlsenGJ,etal.Phylogeneticgroup-specificoligodeoxynucleotideprobesforidentificationofsinglemicrobialcells[J].JBacteriol,1988,170:720~7265
DeLongEF,WickhamGS,PaceNR.Phylogeneticstains:
ri-bosomalRNAbasedprobesfortheidentificationofsinglemicro-bialcells[J].Science,1989,65:5554~55636
SimonNathalie,BiegalaIsabelleC,Kineticsofattachmentofpo-tentiallytoxicbacteriatoAlexandriumtamarense[J].AquaticMi-crobialEcology,2002,28:249~2567
ArayaRuben,TaniKatsuji,TakagiTatsuya,BacterialactivityandcommunitycompositioninstreamwaterandbiofilmfromanurbanriverdeterminedbyfluorescentinsituhybridizationandDGGEanalysis[J].FEMSMicrobiologyEcology,2003,43:111~1198
McNamaraChristopherJ,LemkeMichaelJ,LeffLauraG.Cul-turableandnon-culturablefractionsofbacterialpopulationsinsedimentsofaSouthCarolina
stream[J].Hydrobiologia,2002,482:151~1599LiuJ,LeffLG,TemporalchangesinthebacterioplanktonofaNortheastOhio(USA)River[J].Hydrobiologia,2002,489:151~15910ArdernE,LockettWT.Experimentsoftheoxidationofsewagewithouttheaidoffilters[J].Soc.Chem.Ind,1914,33:523~53911
DominguesMR,AraujoJC,VarescheMBA,etal.Evaluationofthermophilicanaerobicmicrobialconsortiausing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J].WaterSciTechnol,2002,45(10):273312
AmannRI,SnaidrJ,WagnerM,etal.Insituvisualizationofhighgeneticdiversityinanaturalmicrobialcommunity[J].Bacteriol,1996,178:3496~350013
SchrammA,DeBeerD,WagnerM,etal.Identificationandac-tivitiesinsituofNitrosospiraandNitrospiraspp.asdominant
populationsinanitrifyingfluidizedbedreactor[J].Appl.Environ.
Microbiol,1998,64:3480~348514
SekiguchiY,KamagataY,OhashiA,etal.Molecularandcon-ventionalanalysesofmicrobialdiversityinmesophilicandther-mophilicupflowanaerobicsludgeblanketgranularsludges[J].WaterSciTechnol,2002,45(10):19~2515
LeeTJ,KawaharasakiM,MatsumuraM,etal.Microbialcom-munitystructuresofactivatedsludgesdominatedwithpolyphos-phate-accumulatingbacteriaandglycogen-accumulatingbacteria[J].EnvironmentalTechnology,2002,23:747~75516
NielsenJL,MikkelsenLH,NielsenPH.Insitudetectionofcellsurfacehydrophobicityofprobedefined
bacteriainactivatedsludge[J].WaterSciTechnol,2001,43(6):97~
10317
SchrammA,SantegoedsCM,NielsenHK,etal.Ontheoc-curenceofanoxicmicroniches,denitrificationandsulfatereduc-tioninaeratedactivatedsludge[J].Appl.Environ.Microbiol,1999,65:4189~
419618MollerS,SternbergC,AndersenJB,etal.Insitugeneexpres-sioninmixed-culturebiofilms:evidenceofmetabolicinteractionsbetweencommunitymembers[J].Appl.Environ.Microbiol,1998,64:721~
73219SchrammA,SantegoedsCM,NielsenHK,etal.Ontheoc-curenceofanoxicmicroniches,denitrificationandsulfatereduc-tioninaeratedactivatedsl
udge[J].Appl.Environ.Microbiol,1999,65:4189~
vobu419620CecilisM,SantegodesLarsRD,GijsH,etal.Distributionofsul-fate-reducingandmeghanogenicbacteriainanaerobicaggregatesdeterminedbymicrosensorandmolecularanalyses[J].Appl.En-viron.Microbio,1999,65:4618~
462921SekiguchiYY,KamagataK,akamuraA,etal.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using16SrRNATargetedoligonucleotidesrivealslocalizationofmethanogensandselectedunculturedbac-teriainmesophilicandthermophilicsludgegranules[J].Appl.Environ.Microbio,1999,65:1280~
128822AmannRI,LudwigW,SchleiferKH.Phylogeneticidentificationandinsitudetectionofindividualmicrobialcellswithoutcultiva-tion[J].Microbiol.Rev,1995,59:143~212型参比电极
16923SorensenAH,TorsvicVL,TorsvicT,etal.Whole-cellhy-bridizationofMethanosarcinacellswithtwonewoligonucleotideprobes[J].Appl.Environ.Mipneumoniae-crobiol,1997,63:3043~3050引道结构图
24GrafB,GobelUB,AdamT.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analysisofautofluorescenceinfungi[J].Mycoses,1998,41:39~
4625
KrimmerV,MerkertH,vonEiffC,etal.DetectionofStaphylo-coccusaureusandStaphylococcusepidermidisinclinicalsam-plesby16SrRNA-directedinsituhybridization[J].Clin.Micro-biol,1999,37:2667~
267326
SekiguchiYY,KamagataK,akamuraA,etal.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using16SrRNA-targetedoligonucleotidesre-vealslocalizationofmethanogensandselectedunculturedbacte-rianmesophilicandthermophilicsludgegranules[J].Appl.Envi-ron.Microbio,1999,65:1280~
128827OrphanVJ,HouseCH,HinrichsKU,etal.Multiplearchaealgroupsmediatemethaneoxidationinanoxiccoldseepsediments[J].Microbiology,2002,99(11):7663~
7668收稿日期:2005-4-1
第一作者简介:李华芝(1979-),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微生物技术及其应用研究。E-mail:huazhili2003@163.com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微生物落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
!!!!!!!!!!!!!!!!!!!!!!!!!!!!!"
!!!"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20--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2:51: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1431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研究   探针   技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