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1.2.2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SPR)
1983年Liedberg等人首次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研究免疫球蛋白G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开辟了SPR在生物传感分析中的发展领域。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许多科研团体不断尝试简化仪器操作,改善仪器性能,使SPR仪器逐渐商品化。1990年,由Biacore AB公司率先推出第一台商品化的表面等离子共振仪。随着信息技术和材料科学向各个领域的渗透,目前SPR传感器正朝着多通道、高灵敏、微型化的方向发展。
pet回收料表面等离子共振原理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 SPR) 是一种物理光学现象。以应用最广的棱镜耦合器件为模型,分析SPR产生的原理。当光以入射角大于临界角从光密介质(ε0) 射入光疏介质(ε2),在界面处会发生全内反射现象。此时,电磁场在反射面外侧并不会立即消失,而是透射进入光疏介质一定深度,其振幅随深度呈现指数衰减,这种电磁波被称为消失波[1]。当界面存在纳米厚度的金属薄层时(ε光学检测技术1),金属受到光电磁场的作用,金属中的电子密度分布不再均匀,从而形成电子相对于正电荷的密度的起伏振荡。电子振荡形成的具体过程如下:如果在金属中的某个区域的电子密度小于平均密度,则存在过剩正电荷,过剩的正旋转连接器
电荷对邻近的负电荷产生库伦力作用,使邻近的负电荷向这个区域移动,同时获得多的能量。随后,这区域出现过多的负电荷,由电子间的相互排斥作用,电子又朝远离该区域的方向移动, Stern和Farrell将此振荡在表面形成的电子疏密波定义为表面等离子体子(Surface Plasmon,SP)[2]。当入射角或波长为某一适当值时,表面等离子体子与消失波的频率和波数相等,二者在金属薄层和溶液界面处发生共振,入射光被吸收,使反射光能量急剧下降,在反射光谱上出现反射强度最小值。当紧靠在金属薄膜表面的介质折射率发生变化时, 共振峰位置将不同。SPR传感器就是利用上述原理对结合于金属表面的被分析物进行检测的。
立体交叉桥
[1]宋大千,赵晓君,陈焕文,牟颖,张寒琦,金钦汉.分析仪器. 2001, 1, 1-6.饮用水净化器
[2]钢丝绳滑轮Stern, E. A.; Farrell, R. A. Surface plasma oscillations of a degenerate electron gas. Phys. Rev.1960, 120, 130-136.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8:25: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1316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表面   共振   金属   分析   等离子体   电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